十年砍柴:秋瑾著和服依然愛中華
發(fā)布時間:2020-06-16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武大學生阻止著和服的母女倆在櫻花下拍照的消息,這兩天惹得網絡唾沫橫飛、爭論不斷?吹竭@消息,我首先想到的是,這些不忘國恥的青年學子是否知道鑒湖女俠秋瑾,是否見過她一張著和服、梳日本發(fā)髻的照片?
這張照片在辛亥革命史上非常有名。
秋瑾東渡留學,痛恨清廷喪權辱國,發(fā)出“要將乾坤力挽回”的吶喊。同盟會、光復會諸同志也討厭腦后的辮子、身上的滿族服飾,于是在日本的革命者中流行除辮易服,即剪掉辮子,換上日本式的學生裝——中山裝實濫觴于此。秋瑾某日穿一身整齊的和服,拿一把短刀,去照相館鄭重留影,以示與滿清的決裂。她在此間,寫過至今讀來血脈賁張的豪邁詩句:“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從服飾史的角度來分析,和服與西裝甚至旗袍相比較,和中國傳統(tǒng)的漢族服裝更有親緣關系。日本的和服和韓國的韓服,就是取法中國漢唐以來的傳統(tǒng)服裝,而有改進。和服和中國清代以前的漢服,其共同的特點是:右衽、大襟、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這和馬褂與旗袍區(qū)別甚大,所以孔子在夸贊管仲時說:“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馬褂正是左衽。
漢、和服的同源,不僅在中國,連日本也承認。同盟會元老馮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記載一件逸事:日本橫濱教導華僑子弟的大同學校校長、康有為的高足徐勤一次身著西服,去拜見日本著名的漢學家根本通明,根本見之肅然問道:“貴國崇奉孔圣人者,亦效夷狄之服乎?”
中國素重衣冠的符號性作用,衣冠所傳達出的是獨特的文化信息,甚至包括本人的價值觀。但是,這樣的判斷不能無限地聯想。日本軍隊曾經侵略過中國,國恥不能忘,毋庸諱言。但與漢服同源的和服,作為日本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沒有任何的“原罪”,它和作為軍國主義標志的二戰(zhàn)時日本軍服、軍旗完全不一樣。就如歐洲人包括德國人在內堅決排斥納粹徽章和黨衛(wèi)軍軍服,而不排斥德意志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
如何將歷史和現實、將政治和生活區(qū)分開,在“抵制潮”接連不斷的當下,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個自信的民族,乃至一個自信的人,其實不會將二者輕易糾纏在一起,不分彼此。“二戰(zhàn)”中,美國和中國是同盟者,日本是兩個國家共同的敵人。“二戰(zhàn)”后,戰(zhàn)敗的日本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栽種了一片櫻花林,而今,華盛頓的櫻花之盛僅次于東京,為北美之首,每年4月,美國人在日本贈送的櫻花林中徜徉留連。我們并不能因此說美國人忘記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那段歷史。
當然,舉美國為例,有人會以“國情不同”來反駁我。那么,讓話題再回到清末和民國初年那些留日的中國人,他們多數受日本文化影響甚深,包括魯迅在內的留學生,喜歡日本的器物乃至生活方式。郁達夫在病中懷念日本的醬湯,并盛贊日本社會的秩序井然,而說當時的中國人過著“土撥鼠”一樣的生活。現在若讓一些“愛國”人士評價,也許會說這是漢奸言論?梢粋人是否愛自己的祖國和他是否喜歡外國的文化沒有必然的聯系。一生都酷愛日本文化的兩個浙江人中,周作人成了漢奸,郁達夫則成為被日本軍人殺害的烈士。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