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鐘:朝核問題:中國的態(tài)度是關鍵
發(fā)布時間:2020-05-24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2005年2月10日,大年初二。中國舉國上下沉浸在新春的歡樂之中。就在這一天,鄰國朝鮮的外務省發(fā)表聲明,宣布無限期中止參加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并稱朝鮮“已經制造了用于自衛(wèi)的核武器”。
這是朝鮮政府首次公開宣布擁有核武器。
東亞新年祥和的氣氛,一下子就變得有些冷峻。因為這是一條讓東亞各國政府難以安寧的聲明。緊接著,就是大陸中聯部部長訪問朝鮮、賴斯訪問北京、朝鮮總理受邀訪問中國大陸……
在美國國務卿賴斯3月21日離開中國這一天,朝鮮方面又表示,朝鮮軍方已經增加了核武器儲備,以應對美國可能對其發(fā)動的軍事襲擊。
朝核問題使得東北亞籠罩在陰云之下。對于向來主要關注“霸權主義”,忽視小國影響的大陸來說,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嚴峻挑戰(zhàn)。
朝核爭端是誰的爭端
到目前為止,朝鮮的矛頭似乎主要是針對美國。比如,各方原則同意在2004年9月底前在北京舉行第四輪六方會談,可是朝鮮隨后就譴責美國采取“敵視朝鮮”的政策,致使第四輪會談至今也沒能舉行。朝鮮動不動只跟美國對話的姿態(tài),也似乎在說,除了美國你們都一邊去。而大陸通常也可見到“朝美核爭端”一說。似乎這里發(fā)生的一切與中國沒有直接關系。
如果要問參與六方會談的國家里,對朝鮮核問題最緊張的國家是誰,不好說。如果再縮小范圍,局限在中、俄、美三國,最不緊張的國家當是俄羅斯,其次應當是美國。
對于幅員遼闊,政治經濟中心在離朝鮮萬里之外的歐洲,且軍力強大的俄羅斯來說,朝核問題不構成撕票性的同歸于盡的威脅。當朝鮮宣布正式退出核不擴散條約以后,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伊萬諾夫2003年1月12日就明確指出,朝鮮正式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的決定“對俄羅斯的安全并不構成威脅”。況且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就設在海參崴,為了自身的利益,防止美國強化對俄羅斯的戰(zhàn)略遏制態(tài)勢,俄羅斯恐怕更樂于朝鮮成為東北亞麻煩的制造者。對俄羅斯來說,做到這一點,并沒有特別的兩難選擇問題。因此普京和伊萬諾夫在朝核問題上不會上火。俄羅斯是最愿意通過“和平”解決朝核問題的國家——至于和平能不能解決并不重要。在目前的東北亞格局中,俄羅斯是惟一能夠充分將朝鮮當一枚棋子使用,卻又不會損害自身利益的國家。俄羅斯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漁利者。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能夠一箭雙雕,不但能夠利用朝鮮,而且還希望中國采取遏制美國的立場,使中國自覺不自覺地跟俄羅斯站在同一條對美戰(zhàn)壕里。
就美國而言,朝核危機最直接威脅到的,是韓國和日本這兩個美國盟友的安全。無論是從實力對比,還是從地理上來看,目前朝鮮即使擁有核武器,也無法對美國本土構成直接的致命威脅。至于武器擴散等等所帶來的問題,不獨只是美國所應該憂慮的。
僅僅就軍事而言,中國大陸跟這兩個國家都不一樣。朝鮮射程1300公里的勞動型導彈,就可以覆蓋東亞相當的區(qū)域。如果以離朝鮮邊境1000公里畫一半圓,中國東北部人口密集地區(qū),就在這個范圍之內。中國的北京離朝鮮本土,大約七百公里的樣子。1998年,當朝鮮的導彈從日本領空呼嘯而過的時候,日本一片驚恐。因為他們擔心日本本土已經在朝鮮導彈的射程之內。當然,中國的媒體對這個射程表現平靜,但卻是不該有的過分平靜。由于朝鮮特殊的制度和局勢,中國即沒有能力建設大規(guī)模導彈防御體系,同時又需要完成轉型和發(fā)展,朝鮮的軍備擴張成為了中國安全的巨大不確定因素。
有些人認為,朝鮮沒有用核武器訛詐中國的理由。這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因為核武器的存在本身,就是大陸任何負責任的政治家基于國家安全所不能不考慮的因素。由于地緣的關系,只要朝鮮擁有核武器而大陸又不能永遠控制它的意志和行為,即使它信誓旦旦地聲稱不是針對著中國,中國的國家安全實際上也跟它綁在了一起。更何況,朝鮮處于東北亞的心臟地帶,朝鮮的極端政策導致東北亞成為一個破碎地帶,朝鮮問題的存在,使得東北亞的經貿一體化的前景充滿不確定因素。這無疑直接地遏制了中國需要不斷拓展的發(fā)展空間。事實上,由于二十多年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中國的安全已經超出了本土之外,在東北亞的表現之一就是,朝鮮對韓國、日本的威脅與中國的經濟安全也息息相關。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大陸也無法成為朝核問題的旁觀者。
再說了,昨天的盟友,到了今天就翻臉的事情,歷史上不是沒有。期望一個不顧及國內老百姓的自由和幸福,可以無視國際規(guī)則,出爾反爾的國家會顧念友誼,保持理性,等于是將中國的安全、穩(wěn)定和發(fā)展寄托在它的意愿之上。人類歷史上從來就不存在有著永恒方向的政治禍水,未來也永遠不會有。由于地緣、軍力等因素,中國跟俄羅斯在朝核問題上的國家利益并不一致,俄羅斯可以隔岸觀火或者袖手旁觀,把朝核危機看成是“朝美爭端”,中國卻不行。中國大陸需要一個和平、安全的東北亞局勢。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無論朝鮮以后如何走向,目前的朝鮮從國內經濟和國際關系來說,是內外交困。且不管朝鮮制度的得失如何,但有一個事實是明顯的——無論和大陸還是和韓國相比,都有著相當程度的經濟差距。朝鮮跟原本是同一個民族同一個國家的韓國相比,則更為明顯。
2001年南北韓人均國民收入(GNI)差距去年達到 12.6倍。韓國的國民總收入(GNI)達到朝鮮的26.8倍。這意味著只要韓國以百分之三點多的國民總收入作為防務開支,朝鮮就必須不吃不喝,將全部國民總收入投入軍備才能競爭。例如,1994年韓國防務預算達130億美元,居世界第八位。按朝鮮人口計算,平均每人大約600美元。韓國防務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由目前的2.7%提高到2020年的3.5%。世界銀行的《世界經濟發(fā)展指數2002》,2000年基準韓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為8910美元。朝鮮韓國開發(fā)研究院(KDI)預計201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7萬美元,202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萬美元。朝鮮半島的南北差距不可能在十年八年就消除的。對于朝鮮來說,這種南北差距既是經濟壓力,更是關系到朝鮮政權安穩(wěn)的政治和軍事壓力。朝鮮不能不對國民解釋為什么自己的國家會變成這樣。如此環(huán)境下的朝鮮就會為此樹立敵人和靶子。
由于朝鮮的經濟困境,龐大的軍費支出遲早會表現為難以承受的政治壓力,而不僅僅是難以為繼的經濟壓力。以韓國的經濟實力和制度優(yōu)勢,朝鮮在軍備競賽中拖垮自己只是時間問題。為此,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謀求獲得最有效的恐嚇力量。核武器、生物武器等就是捷徑。2003年6月9日朝鮮首次承認有意擁有核武器。朝鮮中央通訊社的評論說:“我們不是想用核威懾力量勒索任何其它國家,而是為了減少常規(guī)武器,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節(jié)省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經濟發(fā)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倍页r還提到發(fā)展“比核彈造價低卻威力更大的武器”。朝鮮展現給國際社會的,是一幅要大炮不要黃油,勒緊褲帶搞軍備的形象。
從地緣上來說,朝鮮面臨著來自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和實行自由市場經濟的韓國的雙重壓力——意識形態(tài)、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不受歡迎的對比,相形見絀之下,就不免產生政權的生存焦慮。這種壓力甚至比軍事壓力更可怕、更持久——從這個意義上講,韓國哪怕就是一個中立國,朝鮮當局照樣會視為安全威脅和眼中釘,而這樣一個危機重重的極端國家,卻有著軍事上不可忽視的力量和潛力。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干事巴拉迪在2002年12月就曾認為,在伊拉克、伊朗和朝鮮三國之中,朝鮮的核開發(fā)技術最為領先,并稱:“朝鮮已具備了核武制造能力,而伊朗落后于朝鮮,伊拉克落后于伊朗!比绻r不能在內政外交上改弦易轍,綜合性危機的爆發(fā)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有了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一旦出現嚴重的內部問題,就會給東北亞的和平與安全帶來難以估量的不確定因素。
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動不動就威脅要退出停戰(zhàn)協定、恫言要撕毀暫停導彈試射協定,甚至宣稱美國的攻擊將意味著“世界核大戰(zhàn)”等行為,無論是出于何種考慮,都會加劇東北亞的緊張局勢,是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漠視。更有甚者,朝鮮動輒就以戰(zhàn)爭相威脅。比如,朝鮮《勞動新聞》2003年1月9日刊登題為《美國企圖主宰朝鮮的戰(zhàn)略是妄想》的評論說,新的朝鮮戰(zhàn)爭將蔓延為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一旦開戰(zhàn),周邊大國不管情愿與否,都將卷入其中。朝鮮甚至揚言“朝鮮半島將會因外在勢力引發(fā)的核戰(zhàn)而化為廢墟”。朝鮮執(zhí)政的勞動黨機關報《勞動新聞》2003年6月17日發(fā)誓對任何美國對朝鮮的封鎖行動實施“無限的”報復,該報還稱戰(zhàn)火會迅速蔓延到日本。
這體現的不是一個主權國家、一個國家領導人的膽量與魄力,而是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愛好和平的國家的恐嚇和要挾,也是對其本國國民福祉的漠視。中國有句俗話叫光腳不怕穿鞋的。從朝核問題的歷程來看,中國國家安全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主流輿論聲稱的霸權主義,而且還有“光腳國家”。我們確實難以簡單地將朝鮮如果遭到制裁,就要把漢城化為一片火海之類的威脅,僅僅當成是虛張聲勢的恫嚇而可以完全不予理睬。誰也不能保證朝鮮不會鋌而走險,或者只會以某種方式鋌而走險,或者擦槍走火。面對朝鮮,韓國和日本固然會有玉石俱焚的擔心,不過大陸也不能不想到這個問題。
重新認識朝鮮的“戰(zhàn)略緩沖”作用
一個國家是不是另外一個國家的戰(zhàn)略緩沖區(qū)是有條件的。在面對朝核危機問題,大陸需要擺脫對“唇亡齒寒”的僵化和教條的理解。
就當年的朝鮮戰(zhàn)爭的教訓而言,所謂朝鮮在中國和美國之間起戰(zhàn)略緩沖的作用,恐怕是失之簡單了。
事實上,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朝鮮戰(zhàn)爭是由金日成發(fā)動的,而不是美國或者韓國挑釁所致。直到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前,朝鮮一直處于美國的防御圈之外,迪安•艾奇遜1950年1月的講話中,他還將朝鮮排除在美國的防御圈之外。美國戰(zhàn)略防御的重心是在歐洲遏制蘇聯,在亞洲,沒有像對日本和菲律賓那樣,把朝鮮也包括在其防御圈之中。1948年9月美國開始撤出全部美軍,當1950年6月25日朝鮮越過三八線對韓國發(fā)動襲擊的時候,美軍正在撤出韓國。朝鮮在6月25日發(fā)動戰(zhàn)爭當日就被安理會譴責為侵略者,并被要求停止戰(zhàn)爭行為,但遭到了朝鮮的拒絕。以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軍出兵朝鮮是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從國際法上來說,算是師出有名,符合《聯合國憲章》。這也同時意味著,真正保家衛(wèi)國的是韓國人民,是聯合國軍幫助韓國捍衛(wèi)了領土完整與國家安全。還有一點應該記住,第五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英國、澳大利亞等八國的提案,通過了強行統(tǒng)一朝鮮的決議,聲稱為了統(tǒng)一朝鮮,聯合國軍要駐留朝鮮的任何地方,朝鮮人民軍必須放下武器,否則“聯合國軍統(tǒng)帥就無他途可循,只有繼續(xù)這個戰(zhàn)爭”。反過來,這也意味著中國“抗美援朝”的政治含義也就非常清楚了。
要知道,蘇聯對此是完全可以行使否決權的。但蘇聯沒有這樣做——如果有人硬要說朝鮮被譴責為侵略者和安理會通過決議都是美國一手操縱的話,那就得認真問一問,為什么斯大林的紅色蘇聯沒有針鋒相對地抵制了。且不說中國參加朝鮮戰(zhàn)爭的是非,但一一個事實是,中國大陸跟著和朝鮮一起被視為了“侵略者”,從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果沒有當年那場朝鮮主動發(fā)起的戰(zhàn)爭,就不會有中國的“抗美援朝”,就不會卷入二戰(zhàn)之后最大的一場國際戰(zhàn)爭中去。
朝鮮戰(zhàn)爭的一個教訓就是,雖然朝鮮是中國的鄰國,客觀上中國希望其起到緩沖國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國對朝鮮對外政策的影響力相當有限,朝鮮的某些舉動,可能成為中國麻煩的源頭或者導火線。一旦危機出現,不理會它,中國會有“唇亡齒寒”的感覺,可是要理會它,原本希望它能起緩沖作用,卻反而被它拖下了水。中國為一根不在自己手里的雞肋,打了一場戰(zhàn)爭。實際上是中國真正在錯誤的時間于錯誤的地點和被錯誤當成敵人的國家以名不正言不順的方式打了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姑涝鋵嵤强埂奥摗痹?蛇@場戰(zhàn)爭迄今還被描寫成愛國主義戰(zhàn)爭——難道包括林彪在內的將領、官員和其他國民當時反戰(zhàn)就是不愛國嗎?事實并非如此,甚至可能是恰恰相反——。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記。中國在和平與安全保障問題上,不能做由運氣擺布的砧板。
如今,雖然外界認為中國對朝鮮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中國對朝鮮當局決策的影響力恐怕是相當有限的。小到一個自稱為社會主義的國家在靠近中國的地方開設堵場,大到無視中國一再聲稱的朝鮮半島無核化立場。實際上,這都是朝鮮相對于中國我行我素的表現,換句話說,也可以看成是中國對朝鮮影響力有限的表現。如果中國將如今這樣子的朝鮮還看成是中美之間的戰(zhàn)略緩沖國,透過朝核危機的背景,可以再一次看到中國面臨被朝鮮拖下水的危險,演變成老鼠操控大象的局面。對中國來說,這絕對不是什么好事。
中國的態(tài)度是關鍵
解決朝核問題的關鍵在中國的態(tài)度。這并不是說大陸的實力在解決朝核問題上比其他國家更重要,而是說,在目前的東北亞格局下,中國的態(tài)度已經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應該說,在朝核問題上,美國在等著中國做出某些態(tài)度的轉變。美國不會高估中國在朝鮮問題上的影響力,但是美國會借朝核問題堅定地向中國施加壓力,以期中國出于自身戰(zhàn)略安全的考慮,而不得不在某些過去堅守的領域做出讓步,更傾向于美國希望的立場。比如將美國作為“假想敵”、臺灣的前途、應對朝鮮政局出現的意外、朝鮮的未來、大陸國內改革,等等問題。如果中國依然堅持目前的原則,美國是不會幫助中國按照自己的原則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換句話說,美國希望中國大陸基于自身在東北亞的安全考慮,能夠在1949年之后第一次出現對美國的立場有著質的轉變。如果中國不轉變態(tài)度,將朝鮮半島無核化原則置于優(yōu)先考慮,使美國感到中國和自己雖然分歧不少,但親和感在不斷增強,美國是不會對中國堅持的解決朝核問題的方式表現出更多的熱心的。這樣的話,中國最后可能還是一個輸家,既沒有得到本來就沒有捏在手里,而只是希望得到的利益,還喪失或者損失了既得利益和可以獲得的利益。
美國深知中國僅靠自身的力量難以做到使朝鮮半島無核化,而朝鮮半島無核化又是中國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所在。中國實際上是最需要朝核問題事態(tài)不要擴大的國家。為了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這個目標,中國不可能沒有代價。那么,中國愿意付出什么樣的代價呢?美國在等待和觀望。當然這也是一個中美之間磨合的過程。對中國的決策者來說,在未來朝核問題的謀劃上,會是一個艱難而痛苦的抉擇,需要政治家拋開黨派私利和意識形態(tài)的糾結,以國家利益為重的膽略和公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