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紳介的亞洲_瀧澤紳介
發(fā)布時間:2020-03-16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小川紳介的《收割電影》終于在中國出版了。這本紀錄片大師的真摯心靈史,所論述的問題不僅僅指向電影本身,更多的是透過電影事件對人生、對國家、對文化的思考。 拍完小川遺作《滿山紅柿》的導演彭小蓮說,小川生前曾不遺余力地幫助她和國內一些懷著紀錄片夢想的人們,或許是:根植于有良知的日本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對于中國民族的“犯罪感”。她在給小川講述自己母親及父輩在抗日戰(zhàn)爭中遭受“日本鬼子”殘暴虐待的往事時,小川說:我們日本人,對你們中國人是有罪的。
不單是小川,二戰(zhàn)之后,與小川同時代的日本紀錄片前輩,一直借由紀錄片這個似乎骨子里就透著反抗志氣的工具,勇敢揭露社會問題,對日本政府及其文化進行思考與批判。他們鏡頭下的主角,往往是侵略戰(zhàn)爭中被愚弄的普通人民,和戰(zhàn)后被快速發(fā)展的社會所遺忘的底層群眾。無論故事片、紀錄片,其反思戰(zhàn)爭、反思人性、反思日本民族的杰作層出不窮,而中國,這樣的、作品,幾乎找不到。
《收割電影》一書里,時常可見小川對一“只會掠奪”的日本給予的批評,以及對“日本人急速失去的東西”的擔憂。這些構成小川紳介作為一個日奉人的思想立場,也是使他感嘆經濟發(fā)達的日本沒有在文化上承擔更多責任的深層原因。事實上,當年小川在文章里講到的日本人急速失去的東西,也正是中國人現在急速失去的東西。日本用不菲的代價換取了一個亞洲經濟領頭羊的地位,而中國也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奮勇努力。
小川說:“當我們要為自己的見解找出理論根據的時候”,“就只有依靠英文書籍”――中國何嘗不是如此?正是因為亞洲各國面對著大同小異的相似處境,小川才覺得更應該從“風土”意義上的概念來界定亞洲,即在一定程度上,共同的“種稻吃米”的民族共有相似的“風土”――土地、風、水、陽光、氣候等――的亞洲,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抽象的政治符號的亞洲。這個亞洲,是多雨的以整個農業(yè)文明推動起來的亞洲。
盡管繼日本全面走上工業(yè)化現代化道路之后,幾乎所有亞洲國家也都在大踏步地向著工業(yè)現代化前進,但是“農民”,這個小川不喜歡的詞匯所指代的務農生產的人,還是占有全亞洲人口比例的絕大多數,尤其是中國。農村、農民問題還是亞洲國家全面“現代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隨著日本農業(yè)人口不斷下降,日本成為世界頭號農產品凈進口大國,小川曾拍攝的反抗修建成田國際機場的農民抵抗運動,在現在的日本不太可能出現了。但是在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種種矛盾的雙方難道從未出現過任何對抗?但是我們的鏡頭在哪里?
小川認為電影的真正繁榮,應該是作為兩個市場的故事片與紀錄片的齊頭并進,只有故事片發(fā)達,這個國家的電影是不完整的。培養(yǎng)一個尊重紀錄片,喜歡紀錄片和喜歡故事片一樣的觀影群體,可能是和催生一大群拍攝紀錄片的優(yōu)秀團隊,一樣有意義的事情。不只是中國,小川對韓國、對菲律賓、對這些同屬于他的“風土亞洲”概念之下的土地有著同樣的關懷。譬如,小川曾不無哀傷地說:“東南亞各國的紀錄片很少,簡直少得可憐!薄斑@些地方不應該沒有紀錄電影的出現!
正如小川所言,在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歷史和當下,普通人的生活發(fā)生種種或深或淺的變化,行政力量與市場力量對普通民眾有著雙重影響,“風土”的破壞更不必多言,在有那么多社會問題的環(huán)境下,本不難產生可以流傳后世的好紀錄片,但是從現狀來看,每年貢獻的有價值的紀錄片實在是微不足道。事實上,《收割電影》并不是一本只供電影從業(yè)者和愛好者閱讀的書,同樣的思考可以引向其他藝術門類。
很多從事紀錄片工作的人們,大多是營養(yǎng)不良的孩子,在一部分人苦苦堅持的同時,另一部分人只是把紀錄片作為跳進故事片圈子的踏板,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本能的沖動冷卻之后,并沒有獲得足夠的經驗和勇氣的積累,他們的起點永遠是那么低,似乎紀錄片相對容易,而故事片入門門檻太高。
也許是中國嚴苛的電影制片、發(fā)行體制,使任何想踏入此行業(yè)盼年輕人望而卻步,也使真正的紀錄片觀眾沒有可能走進影院去看紀錄片。在這個意義上,小川創(chuàng)辦的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為推動中國有力量的獨立影片走向世界起到了重大作用。
小川生前著力扶助的中國紀錄片導演如彭小蓮、吳文光,以及在小川的紀錄片精神鼓舞下拍片的王兵、馮艷等,在近幾年的山形電影節(jié)上屢屢獲獎,而后回到國內,才為人所知――小川設立山形電影節(jié)的初衷應該并不止于此吧,何時何日,亞洲的紀錄片成長起來,那才是小川介紹的夢想,才是“至高無上的幸!。
相關熱詞搜索:亞洲 小川 小川紳介的亞洲 小川紳介 三里塚之夏 小川紳介收割電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