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同情心】 同情心的英語
發(fā)布時間:2020-03-02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同情感是從內(nèi)心滋生的愛心,是普世的情感,有了它就有助人為樂,就有與人為善,就有形成正義感為人民盡力的基礎和條件,正如古人所說“愛者仁之始,仁者愛之推”。古人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現(xiàn)在的人也說:“同情心是人性中固有的,它是人類社會全部道德的開端和基礎。”人之所以具有同情心,是由于同情而實施了善舉之后,心靈會產(chǎn)生崇高感、愉悅感。同情心無關形而上的利益,孟子為此舉例:看見小孩兒要掉到井里,人會有“怵惕惻隱之心”,卻不是為了討好孩子父母、獲取好名聲或討厭孩子的哭聲。
同情心是一個人能夠有尊嚴和有價值的生活保證,只有同情他人,才能獲得他人尊重,實現(xiàn)自身尊嚴。同情心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保障,人類因心生同情而胸懷更加寬廣,道德水準得到提升,心智更加文明理性,社會發(fā)展得到推動。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發(fā)展,同情心越自覺越強烈,二者相互促進。
文明的人不僅同情沒有惡感的人,對有仇怨的人也會同情,所以人類才會擺脫同態(tài)復仇冤冤相報的野蠻,品嘗“相逢一笑泯恩仇”,“化干戈為玉帛”的果實。這種美好情感要用心血澆灌、培植,讓它茁壯生長為參天大樹,蔭蔽自己和他人,惠及全社會。值得自豪的是,以同情心為基礎的憂國憂民,關心國家興衰和人民疾苦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盡管總有敗類,磨難重重,但傳統(tǒng)堅不可摧,所以善良的中華民族雖歷經(jīng)桑海變遷,卻人心凝聚綿延不絕,成為舉世唯一歷史不曾中斷的文明古國。
假如世上缺失了同情心的滋養(yǎng),人人心硬如鐵冷酷無情,對他人苦難無動于衷,那么再大的災難也不會有人關注,人們不會產(chǎn)生救援的愿望,那該是一幅多么恐怖絕望的景象。不能想象,對他人痛苦置若罔聞的人會有益于社會,缺乏同情心的社會能和諧發(fā)展。置身這樣的環(huán)境中,誰還能指望困難時得到有力幫助,悲苦時得到真誠安慰,哪里尋找安全的感覺,保持輕松的心態(tài)、享受舒適的生活?
人皆有之的情感,并非人人相同,而是因人而異。有的人極為淡薄,譬如對他人疾苦麻木不仁,甚至幸災樂禍或有意施人痛苦;有的人情感畸形,譬如疼惜寵物而不顧及人,甚至可以不顧父母等等。同情心的天敵是貪欲,二者此消彼長難以共處,貪欲膨脹必然泯滅善良。那些把自己幸福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為了位子(官位)、票子(錢財)、孩子、面子等等,不惜損人利己損公肥私、不惜同室操戈兄弟鬩墻、甚至不惜落井下石圖財害命的人們,無不如此。
缺少同情的心地很可恥,懷這么顆心的人,人格齷齪沒有尊嚴,淪為罪犯的概率極高。特別是身為執(zhí)掌公共權力的官員,如果缺乏同情群眾的善良情感,那么,心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要求,就必然成為一句標語式的空話,這種冷血官員的行為一定會給社會帶來禍患。這類人,生也活得無聊,死必輕如鴻毛。哎,對這種終其一生享受不到崇高和自尊的精神樂趣,反被卑劣惡俗情感糾纏的悲劇人物,怒其缺德同時,也不免哀其不幸,產(chǎn)生一絲同情。
培養(yǎng)善良的同情心是涉及全社會的系統(tǒng)工程,要用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充分鼓勵人們積極實踐。良好的制度是一道屏障,可以保障人們即使不受同情之惠,至少不會遭冷酷之害,有利于營造弘揚道德的環(huán)境和氛圍。但制度畢竟不是萬能的,只能從外部約束行為,不能從內(nèi)部強制人心,強化法紀的同時,亟須提倡和促進全社會的道德養(yǎng)成。
和諧美好的社會必定是充分弘揚良俗美德人心向善,決不讓同情心成為稀缺資源的社會。在向這個目標前進的過程中,每減少一起缺乏同情的事件,就會增加一分社會的和諧。全民族在巨大災難面前的驕人表現(xiàn),使我們對民族振興的美好前景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事業(yè)更加充滿了信心。
編輯/馮 嵐 ffee@vip.省略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