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之路過社旗
發(fā)布時間:2019-08-31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孕育茶香的古鎮(zhèn)
社旗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歷史文化名城南陽的下轄縣,楚文化和漢文化在此交融,社旗曾是歷史上的四大商業(yè)重鎮(zhèn)之一,擁有中原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明清建筑群。
通往社旗的道路有些崎嶇,顛簸中,越野車前方忽然現(xiàn)出一道城墻,古樸,巍峨,帶著歷史的滄桑,讓我一下想起了平遙、想起了西安。據(jù)說社旗的這座城墻環(huán)城十六里、高三丈六,原來的古城更設有九座城門,馬道、烽火臺一應俱全。很難想象一個如此偏僻的地方竟會擁有這般規(guī)模的城池,不知當年曾有過怎樣一段繁華。
據(jù)考證,這座城墻建于清咸豐年間,是鎮(zhèn)上居民自籌資金修建的。這座不起眼的小鎮(zhèn),怎么會擁有如此之多的“財主”?他們怎么有能力建起如此恢弘的建筑?
“清初茶葉均由西客經(jīng)營,由江西轉(zhuǎn)運河南再銷關(guān)外。”《茶葉雜詠》中的這段記載,道出了社旗鎮(zhèn)的歷史淵源。當時,山西商人把福建、浙江等地的茶葉集中到江西,通過水路北上運到內(nèi)蒙直至俄羅斯,而社旗鎮(zhèn),正是這條“茶葉之路”上最著名的水路碼頭。
社旗是著名晉商常萬達在中原經(jīng)營茶葉、開設茶莊的所在地。常氏一門從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七代,沿襲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俄國邊境城市恰克圖的十數(shù)個較大商號中,常氏一門獨占其四,堪稱是清代晉商中的“外貿(mào)世家”。常氏家族經(jīng)商的始祖常威,當年離家去張家口時,身上未帶分文,一路為人占卦算命賺取吃飯住店的錢。常威有三個兒子,長子常萬圯和三子常萬達都擅長經(jīng)商。常萬達少年聰慧,長大后隨父到張家口經(jīng)商,十年如一日,生活儉仆,為人處事誠懇守信,為商界同行所器重。常家經(jīng)營布匹獲得厚利,擴大規(guī)模,兼營茶葉、雜貨,外銷蒙古等地,逐步積累商業(yè)資本,設立了大德玉商號。
乾隆年間,恰克圖被清政府定為中俄貿(mào)易的唯一地點。常萬達看出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將張家口的“大德玉”字號改為茶莊,傾盡資財?shù)搅饲】藞D,向俄商出口茶葉,兼營綢緞,并由俄方引進皮毛、銀錠,獲利甚豐,實現(xiàn)了由內(nèi)貿(mào)到外貿(mào)的轉(zhuǎn)變。常萬達“滿而不盈,視有若無”,不斷倍厚資本,為常家外貿(mào)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事業(yè)的發(fā)展和資本的增加,常氏先后增設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獨慎玉商號,形成了常氏“玉字”連號,遍布蘇州、上海、漢口等地,獨慎玉還在莫斯科設立了分店。
社旗的山陜會館,是那段歷史的一個重要見證,可以探究當年商賈們的真實生活。
Info
社旗的傳說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quán),皇族后裔劉秀起兵造反,戰(zhàn)敗逃到一個叫興隆店的小鎮(zhèn),傳說是酒業(yè)鼻祖儀狄釀酒之地。劉秀在一個酒館要了幾杯老酒,借酒消愁。周圍百姓對王莽的暴政怨聲載道,讓劉秀不由得躊躇滿志:有機會一定扯旗起事,招兵買馬,重新鑄就皇族大業(yè)?涩F(xiàn)在別說招兵買馬了,連個旗子也沒有。一抬頭,看到店家的酒旗上居然標著一個大大的“劉”字,這不就是起事的旗號嗎?有心要買,卻身無分文。沒想到,通情達理的老板不單免了劉秀的酒錢,還把旗子送給了他。劉秀扛著酒旗上路,人們看到旗上大大的“劉”字,都以為先皇的后代又回來了,紛紛跟隨劉秀,最終劉秀推翻王莽,建立了東漢王朝。劉秀稱帝后,想起當初那面酒旗,便將興隆店改名為賒旗店,簡稱賒店,修建起城墻,并模仿皇城的規(guī)制設立了九座城門。后賒店又改名為社旗。
天下第一會館
“輝煌壯麗,天下第一。”這是著名古建筑專家單士元對社旗山陜會館的評語。有不少大師曾經(jīng)到訪過這里,比如古建專家羅哲文和城市規(guī)劃專家鄭孝燮,不知從何時起,“天下第一會館”被漸漸叫響開來。
進入會館,迎面是兩根直聳云霄的旗桿,插在鐵獅子的背上,頂端鑄有鐵仙鶴,中間是兩條鐵龍。這兩根旗桿高度超過17米,共用鐵五萬多市斤,堪稱全國之最。
旗桿北側(cè)的懸鑒樓,是一座三層戲樓,由24根巨柱凌空撐起,高達30米,很是壯觀。戲樓設計巧妙,一體兩面,南面是會館的山門,檐廊寬闊;北面的二層是戲臺的臺口,寬12米,臺面用十分厚實的木板鋪成,走上去很舒服也很踏實。據(jù)說這樣的三層古戲樓目前全國僅存三座,另外兩座是北京故宮的暢音閣和頤和園的德和閣,都是皇家戲樓。
山陜會館還有一件琉璃照壁,是仿照北京故宮的九龍壁,用1000多塊彩釉大方磚砌造而成,高10.4米,寬13米,厚1.7米,單檐硬山頂,兩面飾有“二龍戲珠”、“龍虎爭斗”、“丹鳳朝陽”、“鯉魚跳龍門”、“鳳穿牡丹”、“五龍捧圣”和福、祿、壽等圖案。照壁正中橫書“義冠古今”,兩側(cè)有兩副對聯(lián):“浩氣已吞吳并魏,麻光常陰晉與秦”,“經(jīng)壁輝光媲美富,羹墻瞻仰對英靈”,表達的是對關(guān)羽的仰慕追念之情。
會館中還能找到許多雍容華麗的細節(jié),比如精美木刻和磚雕,不禁讓人感嘆:這些不輸給皇宮內(nèi)院的裝飾,竟然會出現(xiàn)在河南的一個小鎮(zhèn)。
山陜會館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當時的建筑藝術(shù)達到了一個高峰,加上當?shù)睾郎叹拶Z傾其財力邀請了各地的能工巧匠,使山陜會館能夠集南北建筑工藝之大乘。據(jù)山陜會館內(nèi)《創(chuàng)建春秋樓碑記》的石刻記載,這個會館由民間自發(fā)興建,當年共有408家商號捐資,多的450兩白銀,少的800文銅錢,其中包括大德玉、大泉玉、大升玉這三家在俄國恰克圖經(jīng)營茶葉的“國際性”大商號。會館的庭院中立有“龍”、“虎”的草書石碑,竟是慈禧太后所書,一個民間建筑,能夠得到老佛爺?shù)哪珜,其地位可見一斑。難怪當?shù)厝艘卜Q這座會館為“慈禧太后第九座行宮”。
山陜會館以敬奉關(guān)帝為主,關(guān)公除了是忠義的代表,也被奉為“武財神”,會館院中獅子腳下踩的串錢、仙人旁邊擺放的算盤,無不透露出對于金錢的期盼。“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nèi)求財大丈夫!边@或許也是山陜會館對于商業(yè)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
山陜會館以前是一個完全生活化的場所,并不賣票,人們可以隨意進出,拜神、看戲,或是納涼、聊天;蛟S,沒有門檻,沒有距離,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自然存在,是文化長久傳承的最好途徑。
Info
山陜會館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經(jīng)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至光緒十八年落成,共經(jīng)六帝137年。占地面積10885.29平方米,中軸線上的建筑居然有八九層高,有別于傳統(tǒng)古建平房四合院的風格;屋頂分兩層甚至三層,曲線與直角巧妙結(jié)合;琉璃瓦及各色裝飾圖案,襯托出建筑的雍容華貴。
Tips
如何抵達:鄭州、平頂山、南陽都有直達社旗的大巴,其中南陽西站坐車最方便,平均15分鐘一班。自駕車可以走240國道。
看些什么:清代一條街、寨墻、太和轉(zhuǎn)樓都值得一逛,尤其是夕陽西下時,古城的味道最為濃郁。山陜會館平時門票30元,陰歷初一和十五早上7點到中午12點之間,門票只收1元錢,這兩個日子一般都有廟會,不妨去湊湊熱鬧,有些民間美味只有廟會時才能嘗到,比如吹糖人、冰糖葫蘆、涼粉、鍋盔等。
美食推薦:社旗的美味大多藏在街頭小館或夜市小攤,最經(jīng)典的是胡辣湯和燴面,燒雞、兔肉、烙饃卷菜、白吉饃或是涼皮、米線也都是上好之選,此外還有蒸面條、刀削面條,在河南吃面食總是錯不了的。
民間文化·活著·傳承著
社旗秉承中原的文化習俗,“背閣”是當?shù)刈钪膫鹘y(tǒng)藝術(shù)。所謂背閣,就是一人背扛另一人的舞蹈。背閣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的表演者稱“上裝”,為年幼的男女兒童;下層的表演者稱“下裝”,為青壯年男子;中間部分稱“中節(jié)”,是青壯年男子背捆著的特制背架和用于固定“上裝”的支架。這種表演形式起源于唐宋時期,后期陸續(xù)融匯了喜劇、曲藝、舞蹈等多種表演元素,頗具地方特色。
背閣并不僅僅在舞臺上出現(xiàn),而是存在于民間,當?shù)厝说耐暧洃浿卸忌俨涣怂菬狒[的鑼鼓聲,如今在廟會和節(jié)慶日也常能看到背閣表演,“下裝”走起路來搖擺幅度頗大,“上裝”則擺出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倒是圍觀的人們有些提心吊膽。
社旗的文化也活在人們的飲食中。河南是產(chǎn)糧大省,所到之處,餐桌上幾乎都擺有本地產(chǎn)的白酒。社旗人喜酒,尤其是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除了好酒,還要有好的故事,酒才喝得有趣。故事講的多半是跟酒有關(guān)的歷史,主人講得認真,客人聽得恭敬,沒人在乎這些故事有多少是史實,有多少是杜撰。
酒后次日,總要來上一碗熱騰騰的胡辣湯。河南是胡辣湯的發(fā)源地,而社旗的胡辣湯自成一派,在牛羊肉老湯里配上當?shù)靥禺a(chǎn)的紅薯粉皮、面筋、黃花菜、海帶等原料熬制而成。在早點攤,小吃鋪,總能看到人們喝著胡辣湯,就著包子、油條、燒餅,聊著家常,品味著各自的生活。遙想當年,不知有多少人曾在這里喝了一碗胡辣湯之后走出古鎮(zhèn),走上茶葉之路。如今,這里的建筑與文化依然活著、傳承著,不經(jīng)意間,便能發(fā)現(xiàn)一點歷史與生活摩擦出的火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