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開發(fā)開放30周年學習感悟3
發(fā)布時間:2020-11-21 來源: 演講稿 點擊:
浦東開發(fā)開放 30 年間,不斷刷新著人們對它的認知。發(fā)展成果與群眾共享,精細管理打造高品質生活。浦東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加快探索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的超大城市治理之路。
變化從“過江”開始
“剛搬來時,這里還是大片農田。幾十年來,變化實在太大了!”家住浦東新區(qū)周家渡街道上南三村的包永虎感嘆。周家渡,這個浦東新區(qū)最“年長”的街道,近十年迎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搬來浦東的時候,這里只有 83 路和 84 路兩條公交線,晚上七八點車就沒了。”包永虎回憶道,當時的周家渡交通極為不便。去上海浦西南市區(qū)上班要先坐公交車到南碼頭,再換乘輪渡,最后再換乘公交車。
如何消除黃浦江對浦東浦西的自然阻隔,解決“過江難”,既是上世紀十年代上海城市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浦東開發(fā)開放的首要課題。
浦東開發(fā)從基礎設施入手,“第一仗”就是架起越江大橋。1991 年 6月 20 日,南浦大橋鋪上最后一塊橋面板,中國第一座疊合梁斜拉橋建成。自此,從浦東到浦西,坐車過橋只需要 7 分鐘,為浦東的開發(fā)開放創(chuàng)造了條件,讓浦東居民生活的變化走上了快車道。
便利的交通環(huán)境為浦東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平均不到
3 公里就有一處越江設施,橋梁、隧道、地鐵、輪渡將黃浦江兩岸緊緊連接在一起。今年 3 月,黃浦江上第 13 座大橋——昆陽路越江及配套道路工程按下“復工鍵”,預計年內將基本建成。
從“銹帶”到“秀帶”
今年,浦東有一條巴士專線成了“網紅”。這條名叫“初心之旅”的專線,帶著乘客從浦東開發(fā)開放的原點——浦東開發(fā)陳列館出發(fā),一路了解小陸家嘴地標背后的故事,感受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回顧浦東 30 年的發(fā)展歷程。
自 2017 年底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以來,22 公里的浦東東岸濱江煥發(fā)出勃勃生機,由跑步道、騎行道、漫步道組成的濱江“三道”慢行系統(tǒng)深受市民喜愛。在黃浦江東岸,22 座望江驛成了“網紅”新地標。“周邊鄰居都喜歡結伴來濱江跑步、打太極拳,我更愿意找個安靜的角落,看看黃浦江上來來往往的輪船。”家住陸家嘴街道的退休教授陳儀佳是這里的常客。
從工業(yè)“銹帶”到生活“秀帶”,以工廠倉庫為主的生產岸線轉型為以公園綠地為主的生活岸線、生態(tài)岸線、景觀岸線。未來,浦東濱江還將成為世界級濱水復合功能帶,還將聚集重點項目,打造文化商務走廊和特色文化地標,成為全球首展、首秀、首演及首店聚集地。
開啟“未來之城”
“我們要打造一座現代化海港城市、一座獨立的綜合性節(jié)點城市。”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臨港新片區(qū)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朱芝松告訴記者,新興產業(yè)在這里落地生根、制度創(chuàng)新在這里開花結果、高端人才在這里安家落戶,城市功能日臻便利完善……增設上海自貿試驗區(qū)臨港新片區(qū),是黨中央交給上海的三項新的重大任務之一。這不是簡單的面積擴大,而是根本的制度創(chuàng)新,是深化改革開放的再升級。同時,也將為市民未來的生活描繪一幅新圖景。
已經在臨港新片區(qū)工作 3 年的上海中車艾森迪海洋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斯塔福斯切實感覺到,臨港新片區(qū)不再只是過去那個工業(yè)區(qū)。商業(yè)綜合體、圖書館、劇院等接連投入建設,休閑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大廳里還有個‘小臨通’,實在太方便了!”在上海臨港新片區(qū)國際人才服務港,來自烏克蘭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員工娜斯提婭興奮地說。娜斯提婭說的“小臨通”,是臨港新片區(qū)管委會設在出入境接待大廳的服務窗口。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小臨通”窗口,他們只需告知自己的情況,辦事人員就會針對性地推薦最為合適的政策,提供“保姆式”服務。
面對未來,浦東承載著更高期許,將不斷用點的突破帶動面的盤活,用制度性的創(chuàng)新積蓄內生動力,用更高水平的開放拓展未來發(fā)展的想象空間。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