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民族團結教育從孩子抓起
發(fā)布時間:2018-07-01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摘要: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56個不同的民族,各民族人民情同手足,相親相愛,組成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為了加強民族團結,從小樹立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思想,讓幼兒知道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民族和不同的習俗文化,并將民族團結教育巧妙的融入到孩子們的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中,寓教于樂,營造民族團結良好氛圍。把名族團結教育貫穿幼兒成長的各階段,增強團結意識,感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溫暖。
關鍵詞:民族;團結;教育
我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tǒng)一的多名族國家,民族團結教育為名族團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幼兒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在幼兒心中培育民族團結之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以我班幼兒實例,談談幼兒民族團結教育。
案例簡介:繽繽是我們班剛從布朗族之鄉(xiāng)木老元轉學來的小朋友,黝黑的皮膚,大大的眼睛。說著一口不怎么流利的普通話。入園一段時間了,遲遲不能適應,總用一種戒備的眼神看著同伴和老師,雖然不哭不鬧,但總是一個人獨處,即不參加到小朋友們的游戲中來,也不參加到老師組織的活動中去,我主動和她拉進距離,逗他開心,她反而緊張得顫抖,讓其他幼兒去接近她,她直接就是推其一掌,導致其他孩子也都不喜歡和她在一起,面對這種情況讓我更加的憂心。
案例分析:已經進入新集體一個多月了,繽繽的表現(xiàn)不是簡單的不適應新環(huán)境,針對這些現(xiàn)象,我和家長做了一些交談,并對此進行觀察。知道了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
一是:孩子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只有繽繽和爺爺奶奶在木老元,爺爺奶奶忙于農活,放學后孩子幾乎獨自一人,與外界接觸得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的機會。使幼兒的天性受到了壓抑,孤獨感,不合群的不良性格產生。
二是:基于以上繽繽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形成的性格特征,現(xiàn)在又因扶貧搬遷戶搬遷到城里,來到新的環(huán)境,通過對涵涵和班里孩子交往的觀察,涵涵天性敏感內向,由于她布朗族的外貌特征和木納的普通話,引來了其他幼兒的的嘲弄,孩子們都叫她“外國人”“小黑人”“小啞巴”,而且孩子們都喜歡去拉扯她的布朗族的服飾。種種情況繽繽就把其他幼兒不懂事的揶揄放大成譏笑和侮辱,這樣使繽繽容易因社會挫折而變得不合群。
案例反思:通過布朗族繽繽轉學到我們班情況的案例分析,我對此有了反思。平時我們不少對孩子進行和小朋友要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教育,而現(xiàn)實中卻是另一番景象。突然有這樣一位和我們不同名族的小朋友加入到我們這個大家庭,孩子們就會缺乏友愛、團結的精神。作為教師培養(yǎng)幼兒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對中華民族的熱愛成為幼兒教育的目標之一。對此,我在班里開展了“民族團結”的主題活動,讓幼兒通過觀看圖片、視頻以及講故事、學唱民族歌曲,學跳民族舞蹈,學做民族飾品并展示在主題墻上,還讓繽繽把她的布朗族衣服帶來給小朋友們試穿,這一系列的體驗活動,繽繽現(xiàn)在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快快樂樂和小朋友們游戲,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看到她的轉變,本次活動的開展非常有意義,讓繽繽感受到了大家對她的民族是喜愛而不是嘲笑,給她增強了交往的自信。讓其他孩子樹立了維護民族團結的意識。增進了友誼,促進了名族團結,讓各民族孩子和睦相處、相親相愛!
借此實例,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學校是對各民族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陣地,我們要繼續(xù)以“名族團結”教育為抓手,民族團結教育要講究方式和方法,民族團結教育不能簡單地依靠說教,要改變過去那種“灌輸式”的生硬教育,取而代之日常生活潛移默化的“滴灌式”,長時期一點一滴累積,用恒心來堅持,真正讓民族團結的思想在孩子的頭腦中扎根、發(fā)芽,使他們從小就懂得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和巨大作用,自覺地用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讓各民族學生從小玩在一起、學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長在一起,在這種環(huán)境的熏陶下,必須要化為具體的行動,孩子們的民族團結意識必將得到極大增強,民族團結的感情堅不可摧。將民族團結教育的各項活動通過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等多種方式,讓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中感知和理解。做好民族團結教育,要以多元的民族文化為載體,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讓各民族學生在參與、互動、交流、分享中,切身感受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自覺地維護民族團結,多做有利于民族團結的好事,每一個人都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視民族團結。教師應當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對幼兒科學施教,深入淺出地進行啟蒙教育,特別是在孩子的思維定格、價值取向不斷走向發(fā)展、成熟的階段,更應該讓他們懂得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孩子純樸、善良、團結、友愛的優(yōu)秀品質。從而,在學習和生活中踐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增強幼兒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幼兒從小愛祖國,愛中華民族的情感,從而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名族大家庭》,2010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于泳華.
[2]《幼兒心理學》.
[3]《民族團結教育》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