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云南知青 失卻在橡膠林里的青春

發(fā)布時間:2020-04-11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云南省志?農(nóng)墾志》載:1968年,云南農(nóng)墾系統(tǒng)開始接收安置省內(nèi)外知識青年。到1972年,先后共接收知青10.40萬人,其中來自北京的8385人,上海4.76萬人,成都1.67萬人,重慶2.44萬人,昆明7038人。1979年,全社會刮起知識青年“回城風”,到1985年,除2252人繼續(xù)留在農(nóng)墾系統(tǒng)外,其余全部返回城市。
  2006年3月,我們選擇位于風景秀美之地的景洪農(nóng)場,作為考察留守知青生存狀況的樣本。據(jù)農(nóng)場黨辦介紹,僅景洪農(nóng)場,當年有8538名知青進駐;現(xiàn)在,仍有200余名當年的知青生活其中。
  
  被遺忘的群落
  
  作為被冷落群體的一員,54歲的張仕良至我們到來時仍顯得忿忿然。
  之前的幾天,景洪農(nóng)場慶祝建場50周年,邀請了曾經(jīng)在農(nóng)場支邊的100多名北京、上海、重慶、昆明知青,“都是有頭有面的人物”;而留在當?shù)氐?00多名知青,“被整體遺忘”。
  “回去的是個寶,在這兒的是棵草。人家會說你是沒本事回城。”3月的西雙版納提前進入盛夏,張仕良的火氣隨著氣溫一起上躥。
  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制膠廠工會主席,在他的同事眼里算不上官的“官兒”,能操一口道地版納口音、曾經(jīng)的上海知青張仕良,說起回城突然就噎住了。同絕大多數(shù)永遠留在云南邊陲的知青一樣,愛情,那像花兒一樣的愛情,拉長了他們的回城之路。
  26歲的青春韶華,“談不上戀愛那才叫沒本事”。1978年10月,張仕良娶了一個支邊老工人的女兒,回上海結(jié)婚。從上海返來時,知青們正在鬧回城。這關(guān)頭上,生下兒子張玉銘。
  張仕良的同事,與他有著同樣命運的重慶知青余長芬說,根本就沒奢想有能夠回城的那一天,“要能確切預(yù)知,就不會結(jié)婚了”。
  此前為了回城,知青們也絞盡腦汁:托關(guān)系搞假證明;體檢時脊背貼上錫箔,X光透視為肺穿孔;喝碘酒,能查出胃潰瘍……名堂眾多。有的女知青為了一紙調(diào)令,甚至以身相許。最后都能走了時,配偶的城市戶口和工作卻不能解決,于是愛情經(jīng)受考驗――或者背棄當初的承諾,一走了之,或者離婚,或者把孩子轉(zhuǎn)送當?shù)厝恕埵肆颊f自己良心好,否則“人生就會多一筆孽債”。
  1980年代,那時的政策,北京、上海的知青子女,可以有一個在城市落戶的指標。張仕良的兒子,1993年便轉(zhuǎn)回上海念中學,由姑媽照看。蘇州鐵路學校畢業(yè)以后,順利進了上海鐵路局,成為一名火車司機,執(zhí)線上海到蚌埠。提起兒子,工會主席一掃頹氣,滿臉神采。
  而重慶知青余長芬,卻為兒子的前途憂心忡忡。
  28歲的鄧凌驥,娶了一個漂亮的傣族姑娘,孫女鄧馨月的出生,給年輕的奶奶余長芬的退休生活多少帶來了些快樂。表面的快樂掩飾不住她的憂慮:這個外表俊朗的兒子,回重慶學過維修,修電視機,修空調(diào)器,卻不甘心只做一名電工。前年母親投資,給他買了一輛微型車,跑營運,生性內(nèi)向不擅攬客,慘淡經(jīng)營,又一年,把車賣掉。之后,到臨近的緬甸賭場酒店上班,月入千元。2003年鬧非典,賭場關(guān)張,又折回景洪。如今在景洪天城酒店工程部搞維修,才過試用期,每月500元工資。媳婦沒工作,閑在家里帶孩子。
  丈夫鄧漢義是個厚道人,知青回城時他曾大度建議半歲孩子的母親,離婚吧――“我不愿意給她負累,讓她后悔”。余長芬回重慶工作了一年,放不下心愛的人,又把戶口和工作關(guān)系迂回農(nóng)場。“想想回城知青,三十年過去,內(nèi)退、下崗,日子過得好的也不多”,鄧漢義心安理得。
  當年為了重回云南,余長芬和母親斗爭了很久,母親認為女兒“簡直瘋了”,進了城還要回鄉(xiāng)下。而余長芬唯一后悔的是,當年在重慶下戶口時,不應(yīng)該下兒子的戶籍,作為大城市居民,在重慶學習和就業(yè)的機會也許更多一些,不會尷尬如斯。
  如果不提知青身份,張仕良、余長芬們看起來和當?shù)剞r(nóng)民沒有任何區(qū)別。頭上沒有了曾經(jīng)的光環(huán),待遇上也沒有任何傾斜,不夸張地說,他們是邊疆地區(qū)最失落的群體。失落還具體表現(xiàn)在,幾年前為爭取“退養(yǎng)”鬧過上訪――與1978年重慶知青丁惠民領(lǐng)導(dǎo)的知青返城大罷了相比,同是爭取權(quán)利,2001年留守知青們要求退養(yǎng)待遇的行為,顯得蒼白和無奈。
  上海知青蔣金龍說,按以前的政策,男有30年工齡,女的25年,就可以退養(yǎng)!拔覀兌际35年的工齡,可是按農(nóng)場的規(guī)定,都必須干到60歲(女55歲)!本昂檗r(nóng)場黨辦劉副主任答復(fù)記者,知青們說的政策是針對干部的,“農(nóng)墾系統(tǒng)改革后還沒有對此出臺新的措施”。
  上訪自然沒有結(jié)果。
  3月6日夜,農(nóng)場天宏酒樓,受邀回版納慶祝建場五十周年的六個上海閔行區(qū)籍知青請蔣金龍們晚宴,算上家屬,整整三桌人。暢飲敘舊,很多人喝醉了。
  老蔣去年查出高血壓,早戒了酒,悵然地瞅著一桌的歡欣,郁郁寡歡。
  
  閃亮的日子?
  
  57歲的蔣金龍是知青中年紀最大的,1971年來兵團時已在上海農(nóng)村干了幾年農(nóng)活。他現(xiàn)在的工作是守廠房,相比割膠、制膠,很是清閑,性情敦厚的他說是“領(lǐng)導(dǎo)照顧”,“算是沾了知青身份的光”。
  百十來號知青子女里,考上大學的畢竟不多,女兒蔣琪璐著實給老蔣長了一把臉。初中時蔣琪璐與余長芬的兒子鄧凌驥同學,琪璐爭氣,上了重點高中,然后去了昆明師范學院就讀,鄧凌驥高中畢業(yè)后待業(yè)在家。
  1990年代前期,留守的知青紛紛把子女轉(zhuǎn)到上海念書,很多跟不上學業(yè),連大學都沒考上。老蔣也曾動過這個心思,欲把女兒轉(zhuǎn)到閔行區(qū)魯匯中學,讓叔叔們照顧。女兒卻不愿離開父母。
  大學畢業(yè)后,蔣琪璐分配到離農(nóng)場六十公里的小街中學教書,此后成了家。這一下竟打亂了老蔣的計劃――相比云南,他更愿意選擇上海終老,母女卻更喜歡自由自在的西雙版納。
  1986年,上海拆老房子時,父母留給蔣金龍48平方米的地。老蔣花4000元蓋了兩間平房,現(xiàn)在是母親住著。前段母親來信說,魯匯要搞開發(fā)區(qū),房屋要拆遷,老蔣盤算,拆房子要補償時再回一趟上海,重作打算。
  沒有人知道木訥的老蔣曾經(jīng)有過一段閃亮的愛情。一位上海女知青主動追求他,當年的小蔣接了過來,兩個青年開始戀愛:兵團管得緊,不能隨意相偕;禮拜天約好去景洪,大路8公里,小道3公里,一般走小路,那一小時路程是老蔣最幸福的時光;到了縣城,寄家信,取包裹,逛逛街,買點食品;或者看一場電影,記憶里最清晰的是,《沙家浜》,肩并肩,靠在一起,何等甜蜜。
  一年后女知青提出分手,“因為老蔣出身富農(nóng),成分不好”。閃亮的日子眨眨眼就沒了,后來女知青回城,就再也沒見過。
  恍惚之后,老蔣說張仕良肯定是要回上海的,“我可能永遠扎根版納了”,有些賬偶少頃,又自言自語:“孩子能安居樂業(yè), 我不再有顧慮,還是得考慮回上海養(yǎng)老去。”說不出的矛盾。
  父親辭世,蔣金龍沒回去奔喪。2001年1月,父親滿百日,才回滬上了墳,了卻心愿。那以后,每頓七兩高度白酒落肚,喝出高血壓方罷。
  隔壁鄰居胡美瓊聽說來了記者,徑直跑到老蔣屋里嚷嚷道:“現(xiàn)在的知青子女一點待遇都不給,白枉他們?yōu)檗r(nóng)場奉獻了一輩子!”胡美瓊潑辣干練,1979年3月嫁給了即將回城的重慶知青劉祥榮。那年,劉祥榮拿著戶口遷移證明回到重慶,正百無聊賴等待安排,老婆來信說,“工作好累,你幫我一下,回來吧。”在重慶呆了兩個月,劉祥榮就回來了。相識的人還有一說,說他們那時并未結(jié)婚。
  仗義的劉祥榮現(xiàn)在不得不為兒子的前途擔憂。兒子在瀾滄江邊一家啤酒廠洗瓶子,每月400塊工資,時不時會向父親要些零花錢,每次百來塊。兒子也想嘗試到外面闖蕩,劉祥榮就是不同意:“他有了錢亂花,吃了上頓沒下頓。呆在身邊,至少餓不著,也不至于學壞。”
  2003年4月,家鄉(xiāng)來信說,父親不行了。劉祥榮帶了妻兒匆匆回重慶。
  那是一家三口第一次坐飛機。
  
  難以忘卻的歲月
  
  美麗的西雙版納。1971年5月,張仕良們作為知識青年進駐時只感受到了她的猙獰:
  望不盡的原始森林。劈開空地自己蓋草房,竹篾當墻,油毛氈作頂;女知青講究一點,墻上用泥巴和著報紙糊一下。正是雨季,雨緊風驟,茅草房才蓋好一個星期,油毛氈就被風掀掉了,墻也垮了,被子盡濕。雨一下就是一周,“連門都出不了”。
  景洪農(nóng)場場史載:1974年,當時全場知青60%住了瓦房,其余仍住草房;直接生產(chǎn)人員,每月定糧40斤,基本夠吃,吃油靠自己種的花生榨油,每人每月4兩。多數(shù)連隊逢年過節(jié)才殺豬吃肉,平時沒有肉吃,蔬菜供應(yīng)也很少,五六十年代的老職工喝過的“玻璃湯”,知青們在70年代仍在喝。
  什么叫玻璃湯?一根蔥,浮點零星油花,“其實就是鹽水湯”!喝著玻璃湯,上海寶山縣知青張仕良開始墾荒,他被分配到一師加強連,駐地大荒壩,離景洪縣城80公里,全師最艱苦的地方。這是西雙版納州的“五七干!,各路“牛鬼蛇神”、走資派、右派都在這里勞動改造,他們騰出部分茅屋給知青住。
  來云南前張仕良給在青海的大哥寫信,想聽聽他的態(tài)度。大哥回信,六個字“活不好,死不了。”
  極富先見之明。
  那時的任務(wù):一人一天挖兩分地,女知青一分五,然后種水稻、油茶。后來水稻油茶都種不出來,改種花生、黃豆。
  勞動辛苦。有的知青吃不了苦,老請病假,還有的故意把手割破,借口不上班。40斤定糧,食量大的還是不夠吃,月底向要好的女知青索要。有一次一位上海知青沒出工,同宿舍的人說,他昨天就沒飯吃了。排長張仕良晚上給餓肚知青打了四兩飯,此后幫他控制飯票。之前他每頓都吃八兩。
  生活單調(diào)。晚上就到女知青宿舍聊天。50多名女知青都編在四排,住一個大屋子里,一張張床鋪整齊劃一,鄰床用箱子隔開。有時竟有100多男女在女宿舍聊天,人聲鼎沸,“鬧騰程度像上海的南京路”。女知青想家,?,相熟的男知青就去安慰,經(jīng)常是,一頭哭,一頭笑,活似一鍋粥。過不久,睡眠不好的女知青向上級提意見,此后連里規(guī)定,晚十點后不讓男知青進女舍。
  水土不服。70%的知青鬧病,發(fā)燒拉肚子,送病號有時都忙不過來。八人抬病號,四人一組,走13公里泥路到關(guān)坪,師部派車等候,車行60多公里送景洪。張仕良說,新開發(fā)的原始森林瘴氣重,抵抗力差點就都受不了,很多時候是三更半夜送病號,縱是身體好,也折騰得夠嗆。
  閑極無聊,打架也是常有的事。1973年,張仕良和另幾名知青自上海探親返回,經(jīng)關(guān)坪走回連隊。走夜路過勐養(yǎng)農(nóng)場時被一伙重慶知青劫了行李食品,連隊指導(dǎo)員告到團部,張仕良等到勐養(yǎng)農(nóng)場認人。被搶時黑燈瞎火,辨不清長相,張仕良于是亂指一氣,抓了十來人,審問、禁閉、受罰,其中不乏冤屈者。
  此后兩邊結(jié)下梁子。重慶知青放話:大荒壩的上海知青來一個,打一個。說到做到。張仕良說,以后進出關(guān)坪都怕。
  1974年,加強連推薦知青龔漢中(音)到上海念大學。張仕良說,這是他們那一批知青中唯一的工農(nóng)兵學員。現(xiàn)在據(jù)說在上海某大學任教。
  而大荒壩,正如其名,幾乎無書可看,300多上海知青精神世界一片貧瘠!按撕缶统员M沒有文化的苦”,張仕良悻悻然。
  兩個月前,在上海生活了14年的兒子張玉銘來電話,說還是愿意回云南,以照顧父母生活。張仕良在電話里把兒子臭罵一頓,“休想!”
  他絕不愿兒子重履他的生命軌跡。
  
  我不能昧心說我不幸福
  
  3月14日凌晨六點,天還黑著,上海知青張生祥已在漆黑一片的橡膠林里割膠三個多小時了。前額掛著的照明燈靜靜地打在橡膠樹上,看準了部位,一刀切下,潔白的膠乳汩汩流出,順著早先固定好的槽,滴進空碗里。
  張生祥現(xiàn)在的任務(wù)是,每天割340棵橡膠樹,下近千刀。
  2005年他收入2.5萬元,相對其它崗位,這是不錯的報酬。但晝伏夜出,黑白顛倒,辛苦異常,也非一般體弱者可以勝任。張生祥,是景洪農(nóng)場剩余不多的割膠工里的知青。
  不用割膠了!這也是1980年余長芬在思慮重返景洪農(nóng)場時思想上的又一個砝碼。割膠的艱苦可見一斑。而她工作過一年的重慶織造廠,二十年后的2002年,宣布政策性破產(chǎn)。
  父母,兄嫂,兩個妹妹,一個妹夫,都在重慶織造廠工作,除父母正常退休外,其余或下崗,或買斷工齡,或內(nèi)退。小妹夫50歲不到提前退休,每月只有300塊的退休金,妹妹現(xiàn)在在社區(qū)做鐘點工,生存艱難。
  所以余長芬并不為當初的決定后悔,丈夫鄧漢義厚道體己,相較兄妹,“我不能昧了心說自己不幸!薄
  想想那時,40多公斤的膠包,出庫進庫,全是包裝班的婆娘來抱,一裝就是五六十噸,晚上回家腿發(fā)軟。
  即便現(xiàn)在,她也就600多塊的退休工資,之前還拿著每月200元的退養(yǎng)金,一拿四年。丈夫是制膠廠電工,1000塊的工資,并不寬裕。父親去世后,余長芬去年4月便把母親接到版納。哥嫂住宅的樓層高,79歲的老太太進出不便;她還擔心啊,母親記性不好,燒水做飯開了燃氣就會忘了關(guān)。老太太在橡膠林簇擁的農(nóng)場里呆了一年,還是不習慣,老念著山城的鄰居們,時時想著回重慶。
  家在重慶,重慶是家。為了這個家,余長芬的積蓄基本上花在汽車輪子上子。其他知青四年探親一次,她兩年一次;2000年退養(yǎng)后,6年回重慶5次。每次回重慶這個家,有時帶著兒子鄧凌驥,坐汽車、乘火車,景洪到昆明12小時160元,昆明到重慶23 小時,下鋪226元,上鋪219元……她爛熟于胸!熬褪侵两癫辉^飛機。”
  大哥的兒子四年前死于車禍,至今無后。鄧凌驥對舅舅舅母說,你們就把我當自己的兒子吧,你們老了由我來贍養(yǎng)。
  母親笑著說,雖是大話,聽著心寬。
  3月14日下午,孫女鄧馨月扭動著腰肢,和著電視里的激烈節(jié)拍跳著印度舞,一顰一笑,煞是可愛。奶奶炫耀性地說,沒人教過她,聽著音樂就會跳。
  這一家四代同堂。
  雖然清貧了點,但不用懷疑它的和諧。
  
  知青“八姊妹”
  
  在余長芬家里翻老照片時,這張秀美的面孔是偶然闖進我們視野的。三十多年過去了,歲月的折痕依舊沒有褪去她靚麗青春的印跡。
  這是一個多少有些令人唏噓的故事。
  照片上的女知青,王芝銀,余長芬重慶石門中學的同窗,好朋友,共同的紅衛(wèi)兵戰(zhàn)士,同學35人一起遠赴云南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
  她是附近幾個連隊最漂亮的女知青,因而追求者眾。重慶知青中的悍夫“土匪”、“彭美人”、“小乖”發(fā)力討好,北京知青中也不乏求愛者,加上暗戀的,單相思的,“怕是不下一個排”。如此可人,最終讓中學同學楊和平追到手了。
  據(jù)說論長相,楊沒有以上幾位俊朗,背還有點駝。但他交游廣,脾氣暴,“很多人都有點怕他”。當年流傳著這樣一個細節(jié),其中一個知青為追王芝銀,被人在電影院門口一頓暴打致傷。多數(shù)人認為,指使者就是后來成為王芝銀丈夫的楊和平。
  成為夫妻,這也算緣分。
  可紅顏薄命。1977年結(jié)婚,次年生女,再過一年回城。此后各有家室,王芝銀與余長芬逐漸少了聯(lián)系。再有更多來往時,王芝銀夫婦勞燕分飛,傳是丈夫有了外遇。
  獨自拉扯女兒成人,女兒又結(jié)婚、生子,王芝銀卻一直寡居。
  知青中余長芬與王芝銀關(guān)系最好,現(xiàn)在仍保持著頻密的聯(lián)絡(luò)。退休后王芝銀兩次來過西雙版納,一為探友,二者,女兒生在農(nóng)場,母親想讓她了解自己過去的時光。
  平日的電話里,余長芬總勸王芝銀再婚,答說“找不到合適的”。這個本分、能干、漂亮的中年女人,平日的生活是:給女兒做飯,送外孫上幼兒園,教他識字。簡單,淡適。身邊也不乏追求者,卻要么拖家?guī)Э,要么還在婚內(nèi),王芝銀可不想再給自己找更多的麻煩。
  當年石門中學一起支邊云南的35個同學,除一人修路放炮時被亂石砸死(王德英),三人留在農(nóng)場(余長芬:二分場制膠廠;白福榮:景洪熱帶植物研究所;張麗英:二分場子弟學校),其余31人,回城后基本上都進了廠礦,后來下崗首當其沖,或者買斷工齡,內(nèi)退。不如意者居多。
  其中五男三女,知青時關(guān)系最為密切,相互照顧,一起瘋玩,人送雅號“八姊妹”(王芝銀、陳開全、余長芬、鄧其偉、周必德、王長玉、鐘玉良、楊和平)。
  “八姊妹”中,只余長芬留在了云南。
  每次余長芬回重慶,“八姊妹”都要聚會,云游歌樂山,或者到附近農(nóng)家樂,玩上兩天,說不盡的話,道不盡的愁。
  唯缺楊和平。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橡膠林 失卻 知青 云南知青 失卻在橡膠林里的青春 失卻在橡膠林里的青春 女知青回憶錄在線閱讀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91ma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