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漸走漸透明_慈善捐款透明
發(fā)布時間:2020-03-26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2011年的公益慈善圈,似乎一直被陰霾籠罩。 “郭美美”事件,嚴重傷害了公眾的善心,置身其中的公益圈人士處境也更為微妙,人們紛紛開始了反思。 公益圈的人們開始詰問問題的根源。年輕的中國慈善缺少法律約束,成了脫韁之馬,遠離了即定的軌道,更加疏忽了道德的準繩。
對于公益圈內(nèi)人士來說,呼吁多年的慈善立法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有一部慈善法,各方重視會更多,行業(yè)會更加規(guī)范;但隨之而來的約束也會更多,比如要求公益組織更加透明等。
在社會救助法未出臺的情況下,談論慈善立法或許有點“奢侈”;诂F(xiàn)實,在立法缺失的情況下,公益機構信息公開是必然的趨勢,F(xiàn)在看來,至少在信息公開方面漸行漸近。
――編者
“讓慈善人很受傷”
本刊記者 嚴碧華
小額信貸、愛心包裹、母嬰平安…… 一個個慈善項目耳熟能詳。這些項目都出自于中國扶貧基金會。這家成立二十余年的公益組織近年來動作頻頻,從去行政化開端,在公益組織中大力倡導改革,公信力不斷升高,募集資金能力也愈來愈強。
2010年該基金與曹德旺的合作,媒體廣泛報道,被稱之為“史上最苛刻的捐贈”。曹德旺父子捐給中國扶貧基金會2億元善款用于幫助西南五省因大旱而受災的農(nóng)民,每人2000元。在捐款之前,雙方簽署了一個極為苛刻的合約,要求辦公經(jīng)費不能超過3%,差錯率不能超過1%。這個受益人數(shù)高達10萬人的項目顯然是一項龐雜的工作。
最后中國扶貧基金會完全履行合約,曹德旺亦在多個場合表達了滿意。如今回過頭來看,劉文奎認為這個項目的意義在于挑起了慈善的問責。而以前只見捐錢,而鮮有問責。
劉文奎是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常務副秘書長,五年前他就在呼吁透明公益,但并不理想。
12月17日,由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企業(yè)責任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扶貧基金會等機構發(fā)起與主辦的首屆社會責任與誠信建設論壇在京召開。劉文奎做了發(fā)言,主題圍繞公益組織誠信問題展開。他笑言,很多內(nèi)容是五年之前準備的,拿到今天來講仍然再合適不過。
在公益慈善領域磨練多年的他,對自已所從事的事業(yè)一直頗為自豪。
然而2011年他的感覺明顯與以往不一樣!芭笥言谝粔K吃飯時,突然問你們那有‘郭美美’嗎?”類似于這樣突兀的問題被一次又一次提及,讓他感覺“很不爽”。“曾經(jīng)有段時間,在外應酬時,我們一些公益圈內(nèi)人士都不好意思發(fā)名片。而在以前,工作收入雖少,但很受人尊重,因為做公益是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業(yè),這也是支撐很多公益人堅守工作的關鍵。”
盡管只是朋友或熟人之間的玩笑,但明顯能感覺到公眾對公益慈善組織越來越不信任,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募捐資金的減少。
劉文奎告訴記者,中國扶貧基金會2011年定的目標原本是社會募捐3億元。但“郭美美”事件后,一天不如一天,計劃募捐額也從3億縮水到2億,目前只完成了目標任務的70%。而2010年,加上曹德旺父子的2億元,中國扶貧基金會接收捐贈達到5.5億元,發(fā)放小額信貸5.7億元,投入扶貧項目款物近8億元,惠及257萬貧困和受災人口。
用今非昔比、一落千丈等成語來形容當前公益慈善組織的困境顯然一點都不為過。
或許正是基于此,在10月17日第19個國際消除貧困日,中國扶貧基金會召開2011捐贈人大會,這是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以來首次專門為捐贈人舉辦的會議。通過項目展覽、項目報告等方式向捐贈人和公眾進行捐贈反饋,報告資金使用情況和項目執(zhí)行情況,展現(xiàn)了全程透明的公益項目管理。
劉文奎在介紹中國扶貧基金會重點項目時,首先談了“郭美美”等系列事件引發(fā)的影響。
除了前面提到的籌資與士氣影響外,還有對受益人的影響。因籌資計劃未按預期完成,對受益人的資助也自然無法按計劃完成。
其次,是對合作伙伴的影響。劉文奎說,合作中,不少合作方擔心做了好事,卻受到負面評價,有畏懼心理。
在劉文奎看來,今年多起事件集中爆發(fā),在另一個層面上表明,公眾越來越關注善款去向。2008年汶川地震,很多公眾參與了捐贈,“郭美美”事件爆發(fā)后,這些參與捐贈的公眾自然非常憤怒,繼而深挖,最后指向了公益組織的誠信。
自“郭美美”事件后,劉文奎參加了多起公益方面的活動,無一例外地會談到誠信與透明問題。有時候他會帶點自嘲,但他明白,自嘲之后,該干的還得繼續(xù)。
相對于劉文奎來說,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文莊是個“新兵”!按壬平缫粋一個在低頭,一個一個被打下去,面臨慈善風暴,相關部門的退卻和旁觀,讓慈善人很受傷!睏钗那f如此疾呼。
楊文莊表示,透明慈善任重道遠!澳壳疤幱谝粋慈善幼稚期,發(fā)展剛剛起步,出錯難免,社會需多一點寬容。”“除此之外,因為工作要求高,勞動強度大,薪水低廉,社會保障薄弱,公益行業(yè)人才匱乏且流動性大!边@些無不讓楊文莊感到困惑和心有余而力不足。
自律,公眾才放心
――業(yè)內(nèi)權威人士談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
本刊記者 嚴碧華
2011年公益圈頻頻爆發(fā)丑聞,癥結(jié)在哪?要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需重點解決哪些問題?
這是本刊記者近日來與公益圈內(nèi)人士交流的主要問題,有一種聲音很強大,那就是:缺少一部法律約束。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早在1994年就開始關注慈善,見證了慈善事業(yè)十幾年來由產(chǎn)生到逐漸發(fā)展的過程。在他看來,我國慈善事業(yè)是一個非常年輕的事業(yè)。
他表示,法律滯后是造成公眾對慈善缺乏信任的重要因素。從現(xiàn)實實踐來看,慈善立法是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與運行有序的根本保證,很多國家慈善機構的管理運行費用是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而我國卻沒有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
“從2004年呼吁立法,到2006年正式起草慈善事業(yè)法,到2008年開始立法研討,我們原來的預期是在2009年出臺慈善事業(yè)法,但是沒有實現(xiàn)。目前雖有一些有關捐贈的法律規(guī)范,但是還不夠成熟。例如公益事業(yè)捐贈法的可操作性不強,社團登記管理條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些過時!
之所以立法進程的步伐有所放慢甚至停滯,在鄭功成看來,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家對政府和慈善機構的關系如何處理還有分歧,政府和社會的責任邊界不明晰。此外,還存在著“先確立基本的社會保障法,再制定慈善事業(yè)法”的思維定式。
歸根結(jié)底是慈善事業(yè)的定性、地位和運行方式問題。需要強調(diào)的是慈善機構是社會分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機構。其次它是否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要由法律來賦予。鄭功成表示,慈善處于較為失范的狀況下,加快慈善立法的步伐十分必要。
那么在慈善法沒有出臺的背景下,公益組織如何良性運轉(zhuǎn),鄭功成表示,公信力是慈善機構的生命。
首先要慈善機構的公開透明,包括財務狀況等信息的公開,還要經(jīng)過審計程序。
第二,從國外慈善機構發(fā)展的經(jīng)驗來看,如果有相當數(shù)量的有識之士參與到慈善機構,將有助于其公信力的提升。
第三,要建立慈善機構自律機制。通過成立慈善協(xié)會、聯(lián)合會等組織,慈善機構能夠糾正自身的毛病,公眾才會對慈善機構更加放心。
“在我國,慈善機構行業(yè)自律還很不夠!边@是包括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劉忠祥、“希望工程”創(chuàng)始人徐永光等眾多業(yè)內(nèi)人士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的共識。
徐永光另一個身份是基金會中心網(wǎng)理事長,近年來一直在力推公益組織信息公開。讓他欣慰的是,全國2532家基金會中,2010年包括財務在內(nèi),采集達到了97%,而2005年只有22%,這些無不彰顯公益機構信息公開的趨勢。
歲末年初,民政部發(fā)布了《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開指引》。據(jù)悉,本指引旨在為各類公益慈善組織和機構公開信息提供指導性規(guī)范,為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法規(guī)提供參考性文本,為社會和公眾了解、獲取和監(jiān)督慈善捐助信息提供參照性標準。
這一指引或給2012年公益慈善圈帶來“希望”,透明公益或?qū)⒃絹碓浇?
回放2011
即將過去的一年,對于公益慈善圈內(nèi)人士而言無疑是最為苦澀的一年?简炓粋接一個,公眾對慈善機構的信心也一落千丈,做公益甚至成為“難于啟齒”的事。
6月21日,一個名為“郭美美”的女孩突然竄紅。這個自稱“住大別墅,開瑪莎拉蒂”的20歲女孩,公眾將其炫富和在微博認證的特殊身份聯(lián)系在一起,矛頭直指國內(nèi)知名公益機構―中國紅十字總會。盡管事后經(jīng)過辯解,但這一事件持續(xù)發(fā)酵。
沒過多久,又現(xiàn)“盧美美”。 “盧美美”本名盧星宇,生于1987年,現(xiàn)任中非希望工程執(zhí)行主席兼秘書長。其父盧俊卿,為世界杰出華商協(xié)會主席、天九儒商投資集團主席、中非希望工程主席。
“盧美美”之賈禍,起因于“中非希望工程”。從6月中旬開始,北京市已經(jīng)陸續(xù)關停了20多所打工子弟學校。人們批判此舉的同時,卻意外發(fā)現(xiàn)“中非希望工程”宣稱,將在10年內(nèi)為非洲捐建1000所希望小學,引發(fā)公眾質(zhì)疑。
12月16日晚,在2011京華公益獎頒獎典禮上,“中非希望工程”獲得了“京華公益獎公益項目創(chuàng)新獎”與“京華公益獎編輯部特別獎”兩項榮譽,或能為持續(xù)4個月的風波畫上一個句號。但媒體通過順藤摸瓜,世界杰出華商協(xié)會的運作模式浮出水面,借非贏利組織之名贏利的現(xiàn)象,公眾詰問并未停止。
緊隨其后的,還有9月河南宋慶齡基金會事件,該基金會以“公益醫(yī)!敝邮芫杩罴巴顿Y放貸,廣受質(zhì)疑。
類似的事件,一波接一波,似乎并無終點。
回過頭來看這些事件,其本質(zhì)大多是將慈善當成生意來做,以慈善之名行斂財之實!按壬啤北灰黄疑年庼菜诒,讓人懷疑公益和慈善的最終目的是融資而不是幫助弱勢群體。
最讓公眾傷心的是,公益組織透明度不高,信息披露不夠,為種種劣行留下空間。
(嚴碧華)
媒體論道
一定意義上說,“郭美美”只是一個引爆點,觸發(fā)了許多人郁積的對慈善機構的不信任乃至不滿。
――人民日報
在一個地方性公益機構,一年有超過10億元的捐贈收入,在國內(nèi)實屬罕見;但其當年用于公益的支出卻僅為1.39億元,懸殊之大,令人不解。
――新華網(wǎng)
如今,“透明慈善”正向我們走來,“只聽打雷不見下雨”的“空頭捐贈支票”就顯得不合時宜。
――東方網(wǎng)
寄望2012
電子商務從業(yè)者王峰:2000多家基金會,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作為公眾我能看到相關信息披露的寥寥無已。希望在2012年這方面能做得好一點,或許類似“郭美美”這樣的事件會更少。
《公益時報》副總編李江濤:公益圈頻發(fā)的熱點事件,均起始于信息公開不夠,從而引發(fā)公眾質(zhì)疑,在慈善立法滯后的背景下,希望公益組織2012年在透明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相關熱詞搜索:慈善 透明 漸走漸 慈善:漸走漸透明 漸走漸遠 漸走漸遠的背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