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作品
發(fā)布時間:2020-03-23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你在高原》 長達450萬字的原創(chuàng)長篇小說《你在高原》,是張煒在20多年的時間里創(chuàng)作完成的。全書分39卷,歸為10個單元:《家族》、《橡樹路》、《海客談瀛洲》、《鹿眼》、《憶阿雅》、《我的田園》、《人的雜志》、《曙光與暮色》、《荒原紀事》和《無邊的游蕩》。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系列作品,而是已知中外小說史上篇幅最長的一部純文學著作。
張煒在將這部書命名為“你在高原”時,已經把“你”和“高原”設置為一個理想化的存在,它們遙遠而富有吸引力,令遠離“高原”的“我”渴慕不已,生發(fā)出無限的向往之情。為建構行走的主題,小說特意設置了一個貫穿始終的第一人稱敘事者兼主人公“我”――寧伽,依靠其在大地上的無邊游蕩所相伴相依的個人反思和生命追憶勾連起整部小說的精神脈象,其“行走”的動力源自作者對人類生存命運真誠逼視與詩性觀照的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懷。
作為作家主體精神的承載者,寧伽和自己的父輩、祖輩有著千絲萬縷的精神聯系,現實中焦渴不安的心靈在先驅們亡靈的隱隱召喚之下,不由自主地朝向生命的理想之境――“高原”靠攏、皈依。寧伽要突破這層層淤積的生存焦慮,必然以不斷朝向理想的前行姿態(tài)求取內心的充實與寧靜。寧伽的行走就不但意味著一種多變的生命軌跡,而且昭示出極為復雜鮮活的生命圖景。
正如張煒自己所說,《你在高原》是一部“長長的行走之書”。這里的“行走”,應該不僅僅指成書的考察、準備和行文書寫的艱辛過程,而且還寓指主人公生命和精神的成長歷程,以及作家熾熱而漫長不停息的靈魂追尋之路。
《天行者》
《天行者》講述了民辦教師艱苦卓絕而充滿希望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這些民辦教師們內心的掙扎,抒寫了感天動地的悲壯之歌。作者劉醒龍在他的微博上說:“《天行者》是我從內心上對自己所經歷的20世紀后半葉的一種交代。鄉(xiāng)村知識分子在那時候的經歷,不僅是心靈之痛,也是中國之痛。正是這些具有豐富性的‘痛’,構造了不僅僅是一種文本,而且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蛙》
《蛙》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xiāng)村女醫(y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從而反映出國家為了控制人口急劇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書中將書信和劇本糅合為一體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被認為極大豐富了小說的敘事空間。在主題上,當代中國生育史更是之前作家們很少涉及的話題。
《推拿》
《推拿》是畢飛宇首次涉足盲人題材的長篇小說。這部近十八萬字的小說講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師內心深處的黑暗與光明,這也是國內少有的以盲人群體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小說以很小的切口入手,以一個推拿店里的一群盲人的生活為中心,去觸摸屬于黑暗世界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本著對盲人群體最大的尊重與理解,對盲人獨特的生活進行了透徹、全面的把握。
《一句頂一萬句》
《一句頂一萬句》的故事很簡單,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在: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建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來,延宕百年。書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國最底層的老百姓。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
《環(huán)保心得》
構筑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制度
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的主要是人的行為。人必須進行滿足生存要求的生活、生產、消費活動,而這些活動必然要對環(huán)境造成影響。如果人按照生態(tài)規(guī)律行事,對環(huán)境的影響不超過環(huán)境的許可程度,人與自然是可以和諧相處的。如果人的行為對環(huán)境的影響超過了環(huán)境的承受能力,就要破壞生態(tài)平衡,甚至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環(huán)境。
人類的生產方式、經濟模式,形成了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行為趨向。不顧及資源環(huán)境的承載能力,只追求高利潤的生產方式和積累財富的經濟增長模式,必然要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和破壞。
社會的收益分配制度、資源和財富的占有制度,決定了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模式。生產活動獲取的物質財富由自己收益,污染破壞環(huán)境的后果由公共承擔,這樣的損益分離必然導致生產生活對環(huán)境的污染和破壞。
以刺激消費、擴大需求、拉動經濟、增加收益為核心價值趨向的傳統(tǒng)經濟學理論,為只顧經濟利益不顧環(huán)境利益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模式奠定了理論基礎。
風靡世界多少年的傳統(tǒng)人權觀對環(huán)境權的漠視,導致社會的分配制度、資源和財產占有制度以及為這種制度服務的國家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對人的環(huán)境權保障的缺位。
我們就是要從根子上找到疾病之所在,把扭曲了的矯正過來,走一條正確的道路,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人應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以生態(tài)鏈上一員的謙和態(tài)度,與自然界融為一體,和諧相處,而不能主宰自然、掠奪自然。只要明確了科學發(fā)展的發(fā)展方向和道路,就為建立人與資源環(huán)境和諧共處的新秩序奠定了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經濟、社會新秩序的基本框架是環(huán)境資源的共有制、綜合經濟制、收益分配的公平制、消費的適量制。
從現在起今后的50年,是決定人類與資源環(huán)境怎樣相處、走什么路的關鍵時期,也是決定人類命運的關鍵時期。現在是人類在痛定思痛中選擇走正確道路的時候,要堅決拋棄靠浪費資源、犧牲環(huán)境換取經濟效益的增長方式,走理智、科學、和諧、協(xié)調發(fā)展之路,給人類的發(fā)展開辟一條新路。
《批評官員的尺度》
[美]安東尼?劉易斯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版
1960年,因為一則批評性廣告,警察局長沙利文以誹謗為由,將《紐約時報》告上法庭并索賠。陷入絕境的《紐約時報》將官司打到聯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力挽狂瀾,并宣布“對公共事務的討論應當不受抑制、充滿活力并廣泛公開”,維護了媒體、公民批評官員的自由!都~約時報》資深記者、兩度普利策獎得主安東尼?劉易斯,以翔實史料、生動筆觸,系統(tǒng)回顧了這起新聞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為線,串接起美國人民爭取言論自由的司法抗爭歷史。劉易斯非常善于講事說理,其作品往往化繁為簡,故事生動精彩,而義理呼之即出。
《商業(yè)的常識》
申音著
山西經濟出版社2011年7月版
在本書近40篇文章里,作者除了強調“常識”,還順便探討了一個饒有趣味且實實在在的問題:為何普世商業(yè)價值在中國行不通?例如,明明在美國被證明行得通、非常靈的eBay收費模式卻兵敗國內、打不過淘寶免費模式呢?又如,為什么在搜索功能、用戶體驗、數據支持和產品研發(fā)上都略勝一籌的Google在華語市場反倒不如百度了呢?再如,同樣是風險投資,有的企業(yè)有幸拿到后越做越大、勢如破竹,而有的企業(yè)卻盛極一時,又極速地曇花一現……在這些很多很有趣的商業(yè)現象背后,其實蘊含了不少的道理與邏輯:在作者看來,這一切不過源于對“常識”的堅守,也因為有“常識”指引,才能抽絲剝繭,直擊真相,直達本質。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
許小年著 張大偉編
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5月版
本書收有許小年教授文章60篇,基本指南是“中國應該如何發(fā)展市場經濟”。他對我國“經濟轉型緩慢”、“市場化改革倒退”、“權貴資本主義”有尖銳的批評,并旗幟鮮明地反對凱恩斯主義,認為凱恩斯主義會害了中國經濟。他是目前國內對宏觀經濟政策持批評意見最堅決的經濟學家之一。
相關熱詞搜索:獲獎作品 第八屆 文學獎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作品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