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天然氣管線爆炸 [石油管線與世界政治]
發(fā)布時間:2020-03-1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幾年前曾與一位俄羅斯同行談論起研究世界政治的視角問題,他當時說過這樣一段話:“學者們不應過多地用所謂的大理論來解釋今天的國際政治。許多問題都有多個側面,有時更需要具體的分析。比如,研究石油管線的分布就是技術性的、非常具體的,但卻是理解地緣戰(zhàn)略和國際政治的一條重要途徑!
我很贊同他的看法。理論與實際問題之間本來就沒有、也不應該有天然的鴻溝,只可惜目前國內的一些研究卻將兩者人為地割裂開來。一方面,構建理論的努力過于“純粹”,雄心勃勃導致大而無當;另一方面,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卻往往表象而繁瑣,缺少深邃的探析而隨即成為過眼煙云。實際上,要想使理論具有對歷史較強的解釋力和對未來某種程度的預見性,尤其繞不開對相關重大問題的研究,其中的關鍵就在于認識這些重大問題發(fā)展演變的邏輯或內在規(guī)定性。只有不脫離實際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理論思考才可能具有鮮活的特征,為此,既需要用宏觀和概括的方法進行探索,也離不開具體、樸實的分析。
回到文章要談的主題。從石油管線來觀察世界政治,確實可以得到一些有啟發(fā)性的東西。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后,能源因素就在世界政治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推動了許多國家能源外交的形成和深入發(fā)展。到如今,大國權力博弈的背后越來越難以排除石油的影響,石油管線也逐漸變?yōu)闋縿拥鼐墤?zhàn)略關系走向的敏感神經。
在關于歐亞大陸的地緣局勢分析中,我曾多次提到阿塞拜疆這個面積只有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僅有800多萬的國家,其戰(zhàn)略價值十分突出。綿延1700多公里的巴杰石油管線正是以阿塞拜疆的巴庫為起點,經格魯吉亞到達土耳其的杰伊漢。阿位于里海西岸,北面是俄羅斯,南面是伊朗,是西方通向里海、中亞的必經之地。2005年5月巴杰管線的啟用,無疑使西方國家喜出望外。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布熱津斯基曾把阿塞拜疆比喻為裝滿里海盆地和中亞地區(qū)財富的大瓶子的瓶塞:“如果阿塞拜疆完全被俄羅斯控制,中亞各國就無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可言。阿塞拜疆如果喪失獨立,它本身非常重要的石油資源電將被俄羅斯控制。由一條獨立的、不穿過俄羅斯控制領土的石油管道同西方市場連結在一起的阿塞拜疆還將提供一條重要通道,使經濟發(fā)達的石油消費國得以進入能源豐富的中亞國家。”
通過阿塞拜疆,可以撬動整個歐亞大陸腹地。隨后十年的歷史進程似乎一直按照布熱津斯基所設計的途徑發(fā)展。巴杰管線為美國擴大在里海地區(qū)的政治、經濟、軍事存在提供了方便,打破了原有的地緣格局。這一過程中,受沖擊最大的無疑是俄羅斯,中國的地緣政治利益也受到了某種程度的影響。
今天的國際局勢已經發(fā)生深刻變化,大國間的戰(zhàn)略關系應該避免陷人“零和游戲”的困境,而且誰也不能指望其他國家在戰(zhàn)略上做出單一的選擇。作為戰(zhàn)略資源,石油輸入或輸出渠道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對許多國家來說也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切實需要。在巴杰線開通一年后,2006年7月連接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原油運輸管線正式開通。除此之外,更有近十條與中亞地區(qū)相連的管線正在興建或計劃興建之中,涉及俄羅斯、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和中亞里海地區(qū)的眾多國家。
中哈管線西起哈薩克斯坦的塔蘇,東到中國阿拉山口,可以為中國提供長期而穩(wěn)定的陸路能源供應。中哈石油管線的建成為中國改變過于依重海路的能源進口結構開拓了新的道路,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俄石油管線的建設。按照協(xié)議,中哈管線運營初期年輸油1000萬噸,2010年升至2000萬噸,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將各提供50%的輸油量。這也意味著中哈俄三國的石油管道運輸體系將聯(lián)網運行,為三國的互利合作伙伴關系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隨著更多石油管線的興建和投入運營,歐亞大陸的地緣戰(zhàn)略關系充實了新的內容,更加生動起來?v橫交錯的管線既是有關國家角逐的結果。也是聯(lián)系這些國家的強有力的利益紐帶,最終的結果必將使歐亞大陸的整體特性進一步突出,相關國家的地緣地位也會發(fā)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并牽動各國戰(zhàn)略的深刻調整。這一過程中難免有矛盾和沖突,但是國家之間卻必須保持必要的溝通、協(xié)調和合作,因為石油管線本身就需要有效的維護,如果沒有完善的安全保障機制,其脆弱性就會顯現(xiàn)出來,反而會成為安全的隱患。
相關熱詞搜索:管線 石油 政治 石油管線與世界政治 石油管線管 石油管線鋼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