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京劇戀上交響樂:京劇交響樂
發(fā)布時間:2020-03-12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讓交響樂為京劇配樂,這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議論。贊同者表示,有市場便是硬道理,反對者則認為,它毀了傳統(tǒng)藝術……當京劇戀上交響樂,成否?敗否?人人都有不同觀點。
喝著咖啡聽京戲也挺好
文革時期文藝生活單調,8個樣板戲翻來覆去上演,劇情內容,道白對話幾乎都能背過了。特別是京劇中的唱、念、做、打,看多了自然乏味,總期望再有新的表演形式出現(xiàn)。盡管在當時有點妄想,但人總還是有幻想的。
交響樂京劇《沙家浜》的出世,讓人眼前一亮。盡管好多人覺得有些不倫不類,莫名其妙,但一股新風吹來,總有新鮮感。遺憾的是,其壽命短暫?赡苁桥c傳統(tǒng)碰撞得過于激烈,或者說人們的觀念當時過于僵化,也許這種創(chuàng)新的步伐邁得過于唐突,印象中,除了幾個大的院團曾有過演出,一般小院團很少排練這出“中西合璧”,或者說“洋為中用”的現(xiàn)代京劇。它和鋼琴伴唱《紅燈記》“同病相憐”,鮮有喝彩,很快又被8個樣板戲淹沒。
實際上還是有人喜歡這種中西音樂相和的演出形式。特別是運用到中國的京劇藝術上,更顯得意義非凡。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中國藝術的瑰寶。說別的藝術形式外國人可能不知道,但提起京劇,馬上會想到歷史悠久的中國。交響樂也是如此。在中國人心目中,交響樂是西方藝術的象征。只要提到交響樂,馬上會聯(lián)想到西方國家。
這一東一西的文化,各有其特點。兩者結合起來是怎樣一種情形和效果,許多人在探索實踐。其實這種結合早就出現(xiàn),包括我們喜歡的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樂曲都是這種幾近完美結合的結晶。華人作曲家譚盾譜寫的電影音樂多次在國際上獲獎,就得益于揉合了中西音樂。
但是京劇畢竟是一門中國特殊的藝術,謂其特殊,是因為200多年來它是沿承著自己固有的程式走下來的。京劇大師們對其有所改造,但僅限于唱腔等基本功方面,在音樂上還不曾有過“顛覆”。京劇樂器不管是管弦樂還是打擊樂,都是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胡琴、笛子、單皮鼓、堂鼓始終是主打。
不能說民族樂器伴奏不好聽。我們國家的民族樂器品種眾多,總數不亞于西洋樂器,演奏出的曲目也非常優(yōu)美。除了國內的曲目,就連西洋的傳統(tǒng)曲目照樣動聽。我曾聽過中央民族樂團用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拉得斯基進行曲》,效果一點不亞于西洋樂器,外國人聽了也掌聲雷動。
然而也不能不承認,作為以表演為主的京劇,有時顯得過于沉悶。武場還好些,舞弄刀槍劍戟,踢腿、旋子、小翻等十八般武藝一起亮相,熱鬧。但進了文場,就有些單調了。特別是大段的唱詞,加上樂器伴奏節(jié)拍上的過多舒緩,讓人更感到一種壓抑感。愉悅舒心的感觸很難提升。而交響樂雖然也有沉悶舒緩的章節(jié),但由于樂器發(fā)聲本身所具有的優(yōu)勢,顯得氣勢恢弘,又充滿激情,很容易調動人的情緒。
中西藝術結合實際上完全可能,也勢在必行。曾在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舉辦過一場演出,其中最精彩的是交響樂伴奏京劇清唱。中國京劇藝術家演唱了《紅燈記》、《杜鵑山》中的片段。樂團以鋼琴、小提琴和歐巴代替了京胡奏響主旋律。曲曲唱罷,滿堂掌聲。一千多名觀眾絕大多數是外國人,相信對京劇了解甚少。如果用民族樂器伴奏,頂多聽個稀罕,或出于禮貌給些掌聲。但用上他們熟悉的交響樂,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不僅對樂器有種親熱感,更對清新的演唱曲調報以歡迎。中國京劇要走向世界舞臺,這不乏是一條快捷通道。
當然持反對態(tài)度的人必定不少。當年交響樂《沙家浜》沒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是觀眾的接受程度過低所致。但是時代畢竟不一樣了,人們的認識觀念也發(fā)生了質的變化。現(xiàn)在再說這種運用中西音樂的做法是“胡來”的聲音必定很微弱。倒是懷疑“咖啡”“油條”摻在一起是否有法吃的人會占據多數。
的確,交響樂與傳統(tǒng)京劇音樂相融合,是藝術上的難點。交響樂出自宮廷,每個音都講究干凈和純粹,是一種很貴氣的藝術。京劇出自民間,多少帶有民俗化。音樂多強調抹音、滑音、打音,這兩者相容似乎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但是京劇畢竟又是中國博大精深的古老藝術,中國的京劇藝術家們非?释@門寶貴的藝術能夠傳承發(fā)展下去。然而事實是不僅外國人難以接受,就連年輕人也很難接受自己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了。京劇不改革,前景可想而知。所以京劇大師梅葆玖也請中央音樂學院E O s樂團為其伴奏,公演京劇交響樂《西施》和《赤壁》,其良苦用心就不難理解了。
任何事情,只要有利于發(fā)展,就不能過于禁錮,更不要過于顧及那些所謂的傳統(tǒng)。傳統(tǒng)也是在不斷的改革中鞏固的,喝著咖啡吃著油條未必就不是好飯局。如同肯德基里賣豆?jié){~樣,不是更豐富多彩嗎?京劇與交響樂融合,既能普及西方音樂,又能讓我們的京劇藝術發(fā)揚光大,何樂而不為呢?
一次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也許有一天,喜愛觀看京劇演出的朋友們會有這樣的一次經歷:當你正懷著欣欣然的心情即將踏入一場京劇演出現(xiàn)場之前,你憑借著從會場里面?zhèn)鞒龅穆曇簦瑑刃臅曇詾槌5卣J定里面不過就是一場傳統(tǒng)形式的京劇演出:可是當你毫無心理準備地走入現(xiàn)場時,竟然看到在開闊的舞臺上布滿了身穿燕尾服的演奏人員,樂隊中間還會佇立一位威嚴干練的指揮,于是你開始下意識地環(huán)顧舞臺想要尋找京劇中的二胡等樂器,卻沒承想映入眼簾的竟全都是大提琴、小號等西方樂器,你緊蹙眉頭驚望著舞臺上那派高雅莊嚴的交響音樂會的陣勢,一時間如墮入云霧中。
京劇戀上了交響樂,開拓性地用交響樂干凈純粹的音階,去為極力強調抹音、滑音、打音之類的京劇伴奏,著實讓京劇愛好者們耳目一新,同時也“雷”倒了一批現(xiàn)場的觀眾。有的人對此表示反對,認為交響樂堙沒了京胡特有的聲韻,使得傳統(tǒng)的京劇變得不倫不類;而有的人卻對此創(chuàng)新表示贊同,認為京劇里的文場有些過于單調,如果能在喧鬧恢弘的氛圍中穿插一段交響樂,給觀眾帶來的視聽效果會更加震撼飽滿。從201O年開始,交響樂的混搭形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了中國的京劇、搖滾、曲藝等不同領域,就連中國搖滾的領軍人物崔健也奏響了“搖滾交響詩”:紅極一時的海派青口周立波竟也說起了“曲藝交響書”;更有多場京劇交響音樂會開始在全國各地上演,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唱起了京劇交響樂,就連中國最高音樂學府的交響樂團一中央音樂學院EOS樂團,也為京劇大師梅葆玖伴奏,公演京劇交響樂《西施》和《赤壁》。今年,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史依弘發(fā)行了一張名為《史依弘珍藏》的專輯,里面收錄了大唐貴妃、貴妃醉酒、霸王別姬中的精彩唱段,伴奏部分全部都由交響樂支撐。這種將具有東方藝術特色的京劇和代表著西方頂尖音樂藝術的交響樂相結合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把交響樂這種在昔日里高高在 上的藝術形式拉下了“神壇”,使得它撕掉了往日里神秘的面紗而逐漸地走入了普通民眾的視野,并開始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同時,這種經過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之后的京劇將為更多的民眾所接受,為京劇的普及和推廣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令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對京劇有所了解,并進而喜愛上了京劇這門國粹瑰寶。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多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年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如果從發(fā)展史的角度去看京劇和交響樂,它們之間竟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京劇全盛于乾隆時期,也就是18世紀晚期;這個時期的西方古典音樂,也恰好正處于鼎盛時期;那個時期的京劇多在皇宮或有錢的大戶人家中演出,而那時的古典音樂在西方也被稱為“宮廷音樂”,那個時期的京劇和西方古典音樂都被披上了一層貴族的外衣,平常百姓是難以有幸接觸到的;現(xiàn)如今,這兩樣來自于東西方的文化瑰寶都面臨著嚴峻的傳承和延續(xù)問題,怎樣把我們的國粹京劇發(fā)揚光大是歷代藝術家不斷思索和努力的方向,這一切都需要藝術家們在承襲傳統(tǒng)的同時能夠勇于創(chuàng)新和不斷加入新的元素,讓“京劇戀上交響樂”就是這樣一種富于開拓智慧的完美嘗試。
雖然以京劇為代表的東方音樂和以交響樂為代表的西方音樂在理念、作曲、演奏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但是只要在音樂的銜接、樂器的搭配及節(jié)奏等細節(jié)上處理得當,就會達到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完美境界。讓交響樂跨界到京劇的領域中,不但不會埋沒美到極致的京腔京韻,反而會讓京劇中的每一句唱腔表現(xiàn)得更加立體、富有力量;還會讓更多的新生代們走近我們的國粹,由衷地愛上京劇這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得以讓這門傳統(tǒng)藝術無限久遠地傳承下去……
京劇交響,行走在創(chuàng)新與異變的邊緣
今年國慶節(jié),通過“青島電視臺40年暨2011觀眾月系列活動”之一的《現(xiàn)代京劇交響音樂演唱會》,我有幸現(xiàn)場體會了國粹京劇與西方交響樂“混搭”的別樣風味。演出在人民會堂舉行,由伴奏風格截然不同的兩部分組成,前段是經青島京劇院與海信交響樂團重新配器后的現(xiàn)代經典京劇選段,采用交響樂伴奏;后段是京劇名角耿其昌、李維康夫婦和鄧沐瑋帶來的傳統(tǒng)京劇選段,用北京帶來的民樂小樂隊伴奏,因此絕對原汁原味。
前段交響音樂與京劇的結合并沒有完全得到戲迷們的認可,當三位名角壓軸上場后,演出迅速掀起高潮,獲得了滿堂彩。主持人曲偉最后一句話說出了戲迷們的心聲,他說:“開始的時候昏昏欲睡,后一段大家都精神亢奮起來了”。我認為主持人這句話,既是對名角效應的肯定,也是對本場演出伴奏效果的公允評價。我旁邊坐著一位地鐵的施工隊員,姓瞿,他從人民會堂門前的施工口爬上來,從票販子手里買了張入場券?吹贸鏊莻鐵桿戲迷,每個選段的唱詞都背得溜熟。他跟我說:聽的是京腔京韻,卻看到一個西裝革履的指揮站在舞臺中央,感到非常不舒服。改編后的曲調也覺得不協(xié)調,沒了韻味,聽起來顯得雜亂無章,看起來也不倫不類。也許,老瞿說出了大多數戲迷心中的感受。
京劇表演采用交響樂伴奏并非新鮮事,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樣板戲起,交響樂就開始運用到京劇伴奏中,但最終并未形成風氣。近兩年來,將傳統(tǒng)與時尚相結合的現(xiàn)象似乎成了一種潮流。比如,偶像歌星王力宏演唱會邀請昆曲王子張軍做表演;中國愛樂樂團藝術總監(jiān)余隆與海派清口周立波舉辦風格獨特的音樂會。杭州先后舉辦過昆曲交響音樂會、越劇交響音樂會,以及由杭州愛樂樂團和國家京劇院合作的大型交響京劇演唱會。9月13日,“2011年全國大學生交響樂推廣音樂季”上也推出了京劇交響音樂會,此前還有京劇名角登臺維也納金色大廳,在交響樂伴奏下演出京劇的消息,以此吸引廣大觀眾和中外媒體的目光。
但我以為,京劇搭檔交響樂的前途并不光明,最終難以形成氣候,單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即可說明問題:
其一,京劇的主要標志是以皮黃聲腔為主體,以京胡為主奏樂器,京劇與歌劇或歌唱藝術不同的是,還須伴奏起到托腔黏唱的作用,做到伴奏與聲腔嚴絲合縫,融為一體。而京劇的聲腔變化因人而異,它有行當之分、流派之分、板體節(jié)奏之分,因此伴奏者必須以演唱者為中心,掌握唱腔的節(jié)奏、氣口和勁頭。要想真正駕馭伴腔藝術,單有技巧嫻熟、腔譜熟練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會唱,否則伴與唱就會給人一種貌合神離的感覺。交響樂與京劇分屬兩個不同的藝術范疇,而交響樂團里到底有多少人能夠精通京劇藝術?指揮、首席小提琴手和大提琴手們,又有幾人記得了全本京劇唱腔呢?交響樂團的演奏以曲譜為藍本,以指揮馬首是瞻,又怎么能圍繞演唱者把自己當成伴腔,實現(xiàn)唱與伴之間的水乳交融之妙呢?
其二,為什么要把兩個不搭界的文化類型進行“嫁接”,究竟是相得益彰還是異想天開?我認為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動因:一是京劇當年有適宜生存的豐厚土壤,而今卻被外來文化和娛樂消費給瓜分了;交響樂直接就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面對京劇傳承的尷尬和交響樂普及的艱難,在同樣的市場壓力之下,于是產生了“抱團取暖”的愿望。二是京劇藝術在對外交流和向年輕人滲透的過程中,如果借助相對時尚的西洋器樂,并融入新鮮的音樂元素,也許更容易被外國觀眾和國內年輕人接受,就當是權宜之計吧。三是無論京劇還是交響樂,都不能因所謂的程式化而一成不變,也急需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我們不妨認為:“京劇交響”就是在這種狀況下,為了吸引眼球,開拓市場,求新求變的產物。四是回顧五六十年代現(xiàn)代京劇曾經在交響樂伴奏方面有過的經驗,管弦樂與京劇合璧確實豐富了音樂背景,烘托了戲劇氣氛,改變了配器單一問題,特別在矛盾沖突劇烈的“八大樣板戲”比較適用,但這畢竟只是當年政治的需要,并非戲迷所愿。
藝術需要自由,京劇改革更應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鼓勵新的嘗試,但也要借用美籍交響樂指揮家胡詠言的話來提個醒:“如果抱著‘炒作’的心態(tài)進行‘土洋嫁接’,‘京劇交響’非但不會成功,反而變成四不像的‘怪胎’,兩大藝術精髓必將遭到傷害!
相關熱詞搜索:交響樂 京劇 戀上 當京劇戀上交響樂 京劇交響樂 交響樂伴奏京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