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茉莉
發(fā)布時間:2017-02-13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散文茉莉篇一:茉莉花香
茉莉花香
今天下午去了聯盟花市,去了常去的街口那家,因為在街口占據了地理優(yōu)勢,他家的花總會好賣些,所以花也比其他家新鮮,買回來的花認真打理花期也會更長。剛到花街就發(fā)現茉莉上市了,因為我經常買百合,特別是黃色的百合,可能有人就會覺得我肯定喜歡百合,其實我只是不討厭百合罷了,如果說喜歡,我只是更喜歡白色的百合,說到花草我更偏愛植株小的花花草草,比如茉莉、香草、桔梗這類的。既然碰到茉莉那就不可能不買了,雖然香草只有一個金黃色,也就沒有買了,讓老板娘拿了把茉莉和小百合,小百合細聞也到沒有什么味道,只是那顏色和花瓣的大小很和我的胃口,那顏色偏暗,帶有點暗紅色,但是其中偶爾有些紅色,火紅的紅色,那點子紅色在整個花瓣中像是要燒起來一般,卻又很低調而不奢華。那茉莉首先花瓣很小葉子卻很大,滿滿的都是大綠色,鮮而嫩的綠,白而小的花苞星星點點的灑在綠色中,整個花苞也不過只有一星點大,數花苞上的花瓣是小六瓣,但是它開的時候卻像玫瑰一樣一層一層的向外打開,不是一個單層,像是公主的花瓣屋子,那花瓣房門左一層又一層的打開,最后開成了一朵嬌小的玫瑰花樣式。茉莉香味很清香,不濃不淡剛剛好,它不像百合的香味,百合花的花期久,香味兒也很濃甚至會有一種香到臭的感覺,所以百合花是不適合放在臥室的,相反這小小的茉莉插一先把放在床頭既醒目又清香,最好不過了,如果你卯足了勁兒深深地吸上一口,你會覺得你整個人都清爽了!渾身都是茉莉香!這個時候就感覺回到家鄉(xiāng)的初春,你能感受到處處都是嫩綠,一片一片,在
暗中吱吱的向上抽條,我欣喜的沉溺在其中,想家里的杜種葉子肯定張開了,而且還不小了;圍墻外面的梨樹花早已謝幕,葉子已成深綠色“粉墨登場”了;l鄰家桃樹、李子樹、板栗樹;二爺爺家的柿子樹,肯定是一片的綠海,我爹種的那一獨棵玫瑰不知道什么造型了....哈哈。!我越看茉莉越覺得它像是一個幸福熏陶出來的女人,在愛人的愛護下釋放自己的魅力卻又不那么顯得格外顯眼。想來它的根,它的葉就是它的愛人了,在背后默默奉獻,只為它們那一絲一縷的清香蕩滿乾坤,怡人怡景。
我就這么抱著包好的花在公車站臺等車,因為能回辦公室的公車剛走,我只能抱著我的花靠在站臺上在那里等著,看著我買的花,特別是那茉莉,我心里很平靜甚至有一絲絲的莫名的開心,完全沒有平時的浮躁或者是不耐煩。我看著街上人來人往的人群,看到他們急躁的臉就笑他們,干嘛要這么急呢?慢些…我看著對面的花店門口閑暇的老板們在打麻將,不時的有笑聲和吵鬧聲傳過來,整條街都能聽見;我看見商鋪頂層上建了東南亞風格木制的房子,小閣樓的樣式,招牌上寫著“茶室”,說是有棋牌室還配有這樣的廣告語:“高檔配置,小區(qū)收費”呵呵;我看見車站對面在有一綠色的廣告牌橫跨在整個街上,連接街兩旁的商鋪,上面寫著“百年滇緬法式風情街”,然而這街雖然經過去年一年的過分精心打造卻搞得中不中,法不法的;我看見天上的太陽慢慢的往西沉,最后照在我的腳上,有股子灼燒感,可能是因為太陽烈的緣故;我就這么抱著我的茉莉,懶洋洋的靠在站臺上等車,任憑風吹亂我的頭發(fā),從前面吹向后面,又從后面吹向前面,
嘴角上揚著微笑不去管它,就像慣著任性的孩子,只是靜靜看著我的腳的影子給太陽越拉越長…我想這就是偶然的天降的幸福!
偶爾經過一輛公車卻不能坐,因為到不了目的地,反而越走越偏離方向的車,我就想著,這等公車和找愛人有幾分相像,你看到站臺上有車,可是你知道你已經趕不上了,只能放任它去了,如果你非得要去追趕不但趕不上還把自己搞的很狼狽,周邊的人還用鄙夷的眼光看你,雖是不在意,可是自己為什么要落話柄在人手里<當然也有趕上的時候,可是你瞧瞧你自己,肯定一臉子的狼狽相,心也噗咚噗咚的跳>只好等下一張,(轉 載 于:www.91mayou.com 蒲 公英文 摘:散文茉莉)在等的過程中就應該意識到并且做好心理準備,下一張不會這么快就會來的,而且過程中會出現其他擾亂心緒的公車,它給你希望減輕了等待的焦躁不安,但是歸根結底不是你要的車,你得心平氣和地接受著這一切還得忍受它走后從尾部釋放出來的滾滾濃煙然后再耐心的等待,直到你要的車出現。除非你已經打算換另一種方式回去,否則就算吸了那滾滾濃煙后而打著噴嚏也還得等著,我慶幸自己在這等車的過程有這茉莉的綠色和清香陪著我,所以我整個等待中快樂、開心、內心無比清凈的觀賞這個世界直至我的車到來。我真心希望其他等車的人同樣是平靜而幸福的
散文茉莉篇二:打動人心的小清新美文美句
(一)
我終是決定寫些什么,以緬懷昨日的舊時光。
這些年我看著一些人來了又去,日歷翻了又翻,他們或是它們與時間一同從耳邊呼嘯而過,最后什么也沒留下。
而我站在原地,等待著電影落幕。是的,只有我一個人。
導演從來都不會說謊,一如生活如此真實。
你會幽幽的想起某個炎熱的夏日,那些瘋狂的小玩笑
想起那個陪你笑的那個人
如果這一刻,有她,是不是就會不一樣。
在奔波逐流的流年里,我將為你書寫上最后一句祝福語。
那滿滿的記憶將是一個無底洞,那樣遙不可及,好似一切從未開始過。 徒留下一地驚聞,發(fā)現那腳步,已日漸變得沉穩(wěn);
那笑容,也漸漸淡然;
那雙眸我們總愛浮笑連年,亦也愈發(fā)明亮。
狂妄如少年
卻終究無法抵擋那歲月在軀體上刻下的一筆一劃
深深淺淺的雕刻在散漫無知的年華中
升華為時光最好的見證。
我親愛的朋友,你都感受到了嗎?
那些無力的文筆觸及柔韌的紙張,
那些如墨般純黑極致的字體,
在與白色信紙相勾勒的瞬間
在那看不到頭的冉冉白色上
綻放出一朵朵如黛般的笑靨,旖旎開放,璀璨動人,散發(fā)著濃艷的墨香,彌漫著時光流逝的味道
那些無力的文筆觸及柔韌的紙張,
記錄著的又是不可回返的曾經歲月
那些觸手可及的一顰一笑,
今以湮滅在腦海深處。
那被突兀的小石塊打破的一洼荷塘月色,
晃晃悠悠的又暈開了怎樣的結局。
時光漫步。日光傾城。
石頭在潺潺的的流水下已被磨礪了棱角。
那隨風而逝的花香,那墜下的落花,在那一刻,悄悄吻了流水。
是曾經的張牙舞爪,亦或又是曾經的乖僻孤戾。
那些在空閑時隨手畫下的字符,在清澈的天空下,在偶爾投影的斑駁陽光的,再次變得冉冉生輝。
在風霜雪雨的磨礪下,似一張未曾留白的殘酷青春,上有血有肉,病也血肉模糊的記載著曾經的感傷與離別。
終于,綠上樹梢。 我還是喜歡那樣的房子,那樣的樓層,小橋流水。 討厭的風,吹亂我捋平的頭發(fā)。
流年影影綽綽,錯綜復雜,那張年輕的瘋狂的臉。
最后的最后,還是無法阻止般的說了再見。
那些獨特的符號,在腦海里般的模糊不清。
那些敷衍的情緒,緊蹙的眉頭,對夢想的調調而談,對未來的迷茫。 有些瘋癲,嘴里嘰嘰歪歪的,不必在意。
年輕,其實就是美好。
還是那個穿白衣的少年,還是那個不愛打雨傘的少女。
交錯,交錯,分散,分散。
那么美,那么美的記憶,那么美的記憶里的你。
紙張泛黃,彌漫著灰塵,刺鼻的味道,在夏天的陽光下,看不見終點。 絢爛的臉,混沌的世界,張揚的笑聲。
是這樣溫暖而寂靜的春天的陽光,透過綠色的樹葉,像水一樣地傾瀉下來。 某些隱匿的清稚時光,淺薄地融入紛繁的心酸里,梧桐樹葉在白色的帆布鞋下咯咯作響。
很多事情還沒有做之前重視充滿著各種我們假想出來的恐懼。
再微弱的自己,也是人一般的柔軟,也有負荷不起的負擔。
改變之所以美麗,因為那是我們活著的證明。
(二)
6. 那些時光都像是頭發(fā)一樣,留在身上會干枯分叉,剪掉之后又還會迅速地生長起來。
幾場梅雨,幾卷荷風,江南已是煙水迷離。小院里濕潤的青苔在雨中純凈生長。這個季節(jié),許多人都在打聽關于蓮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黃昏浮動的神秘幽香。不知多少人會記得有個女子,曾經走過人間四月天,又與蓮開的夏季有過相濡以沫的約定。
一個人,一本書,一杯茶,一簾夢。有時候,寂寞是這樣叫人心動,也只有此刻,世事才會如此波瀾不驚。涼風吹起書頁,這煙雨讓塵封在書卷里的詞章和故事彌漫著潮濕的氣息。獨倚幽窗,看轉角處的青石小巷,一柄久違的油紙傘,遮住了低過屋檐的光陰。
時光微涼,那一場遠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風吹拂,早已洗去鉛華,清絕明凈。以為歷經人生匆匆聚散,嘗過塵世種種煙火,應該承擔歲月帶給我們的滄桑?闪髂攴置靼踩粺o恙,而山石草木是這樣毫發(fā)無傷。只是曾經許過地老天荒的城,在細雨中越發(fā)地清瘦單薄。青梅煎好的茶水,還是當年的味道;而我們等候的人,不會再來。
散文茉莉篇三:第一次的茉莉
第一次的茉莉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人物生平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他的家庭屬于商人兼地主階級,是婆羅門種姓,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時代財運亨通,成為柴明達地主。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活動家,在當時積極贊成孟加拉的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他的父親對吠陀和奧義書頗有研究,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義傾向,由于與社會上的傳統(tǒng)習俗格格不入,被習慣勢力祝為沒有種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爾是家中員小的一個。就是在這個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輩中頗出了一些學者和藝術家。由于生長在這樣一個印度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和諧交融的書香門第,因而泰戈爾從小就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兒子,拉賓德拉納特被家人親呢地叫做“拉比”,成為家庭中每個成員鐘愛的孩子,但大家對他并不溺愛。小拉比在加爾各答先后進過四所學校,雖然他對這四所學校都不喜歡,但他在長兄和姐姐的監(jiān)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
泰戈爾在文學方面的修養(yǎng)首先來自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他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院和孟加拉學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厭惡刻扳的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guī)學習課程。他的知識主要來源于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廣泛閱讀。他從小就醉心于詩歌創(chuàng)作,從十三歲起就開始寫詩,詩中洋溢著反對殖民主義和熱愛祖國的情緒。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競愿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但他不喜歡法律,于是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1884年,他離開城市到鄉(xiāng)村去管理祖?zhèn)鞯牡钁。他在這里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觀察祖國故土和自然。1901年,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創(chuàng)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后來發(fā)展成為有名的國際大學。
1905年以后,民族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來反對孟加拉分裂的決定,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毅然投身于這個運動,充滿激情的愛國營人義憤填庸,寫出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但是,沒有多久,泰戈爾就同運動的其他領袖們發(fā)生了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所謂“直接行動”。他主張多做“建設性的”工作,比如到農村去發(fā)展自己的工業(yè),消滅貧困與愚昧等等.但部分群眾不接受他的意見,由于失望,他便退出運動。從此以后,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他過著遠離現實斗爭的遲隱生活,埋頭于文學創(chuàng)作。 ·
1915年,他結識了甘地。這是印度歷史上兩位巨人的會面。他同印度國大黨早就有聯系,還出席過國大黨的代表大會。但是,他同國大黨的關系始終是若即若離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摯的私人友誼。但是,他對甘地的一些做法并不贊同。這兩個非凡的人物并不試圖掩蓋他們之間的意見分歧。同時從道義上和在社會活動中,他們總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爾來到日本,他對日本這樣充滿生機的一個新興國家,頗多感慨。后來他從日本又到了美國,以:“國家主義”為題,作了許多報告.他譴責東方和西方的“國家主義”。他對美國一向沒有好感,那里的民族歧視使他深惡痛絕。美國的報紙和偵探機關從輿論上和行動上也常常給他添些麻煩。他以后幾次訪問英國,都是不暢快的。1929年,他訪問了加拿大之后到了美國,又遭到美國移民官員扣留和盤問。
1919年,發(fā)生了?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非常氣憤,挺身而出,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信給印度總督,提出抗議,并聲明放棄英國國王給他的“爵士”稱號。
1924年,他訪問了中國。他從年幼時起就向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并且十分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寫文怒斥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鴉片貿易。這次訪問終于實現了他多年的愿望.
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他在那里看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使他極為振奮,興之所至,寫成了歌頌蘇聯的《俄羅斯書簡》一書。雖然他對社會主義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向往這個嶄新社會,想把這個神奇
吉爾伯特·默里教授是泰戈爾生前的朋友,他年過九十時還給《死亡之翼》的英譯本寫了個“前言”。教授在“前言”中追憶當年《吉檀迦利》、《新月集》等震動西歐詩壇的盛況,稱贊泰戈爾“是個真正的詩人,而且是個新型的詩人,他能使東方和西方的想象互相理解。他的天才是抒情的”。
周恩來:“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至今中國人民還以惦念的心情回憶著1924年泰戈爾對中國的訪問。”
蔣介石:“耆賢不作,聲委無聞,東方文明,喪失木鐸,引望南鄰,無任悼念!
國際反侵略運動中國分會:“是歌頌自然的詩人,也是改革現實的健將;是東方精神的號兵,也是國際主義的旗手;是印度的兒子,也是亞洲文化的衛(wèi)士、世界文明的前驅;他曾為印度不合作運動而忿怒,他曾為中國反侵略戰(zhàn)爭而吶喊,他曾為東方兄弟的命運而憂思,他曾為西方朋友的學術而奔馳!”
沈雁冰:“一個人格潔白的詩人”,“一個憐憫弱者,同情于被壓迫人們的詩人”,“一個鼓勵愛國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國帝國主義的詩人”。 人物思想 梵我合一
泰戈爾自己曾經說過:“我覺得我不能說我自己是一個純粹的詩人,這是顯然的。詩人在我 的中間已變換了式樣,同時取得了傳道者的性格。我創(chuàng)立了一種人生哲學,而在哲學中間,又是含有強烈的情緒質素,所以我的哲學能歌詠,也能說教。我的哲學像天際的云,能化成一陣時雨,同時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裝點天上的筵宴。”
季羨林先生在他的研究著作中指出:盡管泰戈爾也受到西方哲學思潮的影響,但他的思想的基調,還是印度古代從《梨俱吠陀》一直到奧義書和吠檀多的類似泛神論的思想。這種思想主張宇宙萬有,同源一體,這個一體就叫做“梵”。“梵”是宇宙萬有的統(tǒng)一體,世界的本質。人與“梵”也是統(tǒng)一體!?我?是?梵?的異名,?梵?是最高之?我?。”“人的實質同自然實質沒有差別,兩者都是世界本質?梵?的一個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關聯。”泰戈爾以神或“梵”為一方,稱之為“無限”,以自然或現象世界以及個人的靈魂為一方,稱之為“有限”,無限和有限之間的關系,是他哲學探索的中心問題,也是他詩歌中經常觸及的問題。泰戈爾跟印度傳統(tǒng)哲學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點放在“人”上面,主張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甚至認為只有在人中才能見到神。
季羨林先生還指出:“既然梵我合一,我與非我合一,人與自然合一,其間的關系,也就是宇宙萬有的關系,就只能是和諧與協(xié)調。和諧與協(xié)調可以說是泰戈爾思想的核心!碧└隊栒J為“完全的自由在于關系之完全的和諧”。泰戈爾從這種哲學觀點出發(fā),宣傳愛的福音,認為“真正增強文明的力量,使它真正進步的是協(xié)作和愛,是互信和互助”。不過,泰戈爾也并不否認矛盾的存在,他的思想里多少有些辯證法的因素,他承認自然、社會、人的思想都是在流轉變化的。在泰戈爾的思想中,?韻律?占極高的地位,這是他的最高理想,最根本的原理,是打開宇宙奧秘的金鑰匙!盵11] 詩與詩人關系
泰戈爾是一位具有浪漫主義風格的詩人,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角度看,他特別關注詩與詩人的關系。1903年,泰戈爾讀了英國詩人丁尼生的傳記之后寫了“詩人的傳記”一文,主要討論詩人和他的作品的關系問題。他認為,由于詩人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他的作品,詩人的作品能夠給我們一個他的真實形象,而詩人的傳記只是記錄了詩人的外部活動,因此,通過研究詩人的傳記不能真正認識詩人。他指出:“詩人不是用創(chuàng)作詩歌那樣的方式,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不是詩”(第22卷:37)。泰戈爾并不否認詩人的生活與他的詩歌有著內在的聯系,但他認為只有但丁那樣的超凡出眾的詩人,才能同時在詩歌和生活實踐中展現自己的天才,“但丁的詩凝結著但丁的生活,如果我們把兩者結合起來讀,那么我們將會更清己而不是他的客體對象”;“藝術的主要目的是表現人格,而不是抽象的和分析性的事物”。在“旅洲紀行”一文中,他認為只有作為藝術客體的創(chuàng)造者,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主體,指出:“只有在文學中人才是主體。也就是說,人是文學的標志和目的!侨伺c人交往的本性及其結果,才使得人成為文學的主體,因此,文學的標志和目的只能是作為人的?我?,絕不是被我看到了的一切外在的事物”(第19卷:270一72)?梢,具有主體性的人是泰戈爾詩學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所謂主體性詩學就是在文學的性質和文學的各種關系中特別強調文學與人的關系,特別強調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者的主體地位。主體性文學理論在東西方都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但在西方,對文學主體性的認識和強調是從浪漫主義開始的。深受西方浪漫主義影響并具有浪漫主義氣質的詩人泰戈爾,在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理論中體現出鮮明的主體性特征,“詩人的傳記”一文可以說是他主體性文論思想的前奏。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