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 新農民 新生活|新農村新農民
發(fā)布時間:2020-02-12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如今的農村,一股股撲面而來的文明新風讓人愜意,倡導和諧、健康、文明的新風尚異彩紛呈。人們在享用新農村建設物質成果的同時,更被朵朵精神文明之花陶醉著。 初秋時節(jié),貴州高原,濃濃的新農村氣息撲面而至:風格獨特的風情民居、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民族草根歌舞、百里新農村畫廊、崇尚向往精神文明生活的新時代農民等等,一幅幅鄉(xiāng)村美景讓人激動不已。為了反映當下我省廣大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經驗,本刊記者深入我省各地農村采風。請看本刊記者以獨特的視角展述的這組報道。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僅助推了“鄉(xiāng)風文明”,而且培育了山區(qū)農民科學文明的生活理念
鏡頭之一:
團龍村:喜見農家新生活
青山、秀水、薄霧,幽靜的山谷中一彎清泉牽引著我們一行四人走進一方宛如人間仙境的土地,地處梵凈山麓的團龍村。這是銅仁地區(qū)印江縣永義鄉(xiāng)一個土家族聚居的民族文化村落。因保有過趕年、儺堂戲、鬧花燈、女兒會、擺手舞等多姿多彩的土家民俗民間藝術,故團龍村有著“天然土家民俗博物館”的美譽。
沿襲了土家古風的村落擇水而居,水之畔,一棟棟土家吊腳樓掛著的大紅燈籠透出喜氣、祥和,一座座土家風雨橋靜靜佇立,一架架水車咿呀轉動……
臨水的涼亭,成了村里老人、孩子、婦女以及勞作歸來的農家漢子們的樂活天地:或話家常、或談戀愛、或看書報、或唱山歌…--幾多農家故事、幾多土家風情都在這里呈現。
“會唱山歌歌對歌,會織綾羅梭對梭;梭梭織得胡椒眼,句句唱的有情歌……”熱情大方的村委會婦女主任戴芳秀的一曲山歌,把土家人的歡樂氣息也唱到了我們的心里。
沿著平坦的青石板旅游步道,我們挨戶走訪,只見家家戶戶庭院整潔,許多村民家中電冰箱、電話機、彩電……一應俱全。鄉(xiāng)味悠揚,這里農家的富足在游人看來又是別樣的情趣。
村遠程教育室里,電視機、放映機、投影儀、電腦,設備齊全。一番談話后,我們得知“遠程教育”讓村民嘗到了甜頭。據永義鄉(xiāng)黨委副書記唐雷介紹,團龍村還是中國科協(xié)一聯合國兒基會非正規(guī)教育項目“校外青少年學習活動中心”的一個培訓基地。
得天地之眷顧,團龍村依托明清時期就聞名遐邇的“團龍貢茶”優(yōu)質基地資源優(yōu)勢和豐富多姿的民族文化風土人情,相繼成立了村級旅游協(xié)會和茶業(yè)協(xié)會。
在散發(fā)著臘肉香味、稻谷清香的土家民居里,戴芳秀們心中勾勒的圖景在靜靜舒展,延續(xù):幾十個村民正在忙碌,不久以后,這里又將建成一個個農家樂、鄉(xiāng)村旅館……
這圖景深深感染著戴芳秀們,每天她們都將屋子打掃得干干凈凈,雕花的窗格、木制的欄桿都擦得亮光光的!俺抢锶酥v衛(wèi)生,別讓人家嫌棄了!睂Υ耍鞣夹銈冿@然有樸素的自覺與認識。
“我們?yōu)閳F龍村制定了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的規(guī)劃,正全力將團龍打造為一個集旅游商品開發(fā)、民俗體驗、餐飲娛樂、自然風景與人文資源有效結合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尋找構建于精神文明框架之下、涵蓋多種層面的鄉(xiāng)村發(fā)展工程,并使其成為團龍發(fā)展的動力和資本!赞r家飯、住農家院、觀自然景、賞民族風情’已成為團龍村鄉(xiāng)村旅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印江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俊宏欣喜地說。
鄉(xiāng)村旅游,澆灌著團龍村人對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鏡頭之二:
橙滿園村:新風新貌新歌謠
到過畢節(jié)市清水鋪鎮(zhèn)橙滿園村的人都說,橙滿園村是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小村寨。這魅力從何而來?
中秋未到,橙滿園村的橙子、柑橘早已掛滿枝頭,處處洋溢著一派豐收的喜悅。走在果園郁郁蔥蔥的小道上,映入眼簾的除了滿山遍野的果樹,還有掩映在綠樹叢中那些青瓦白墻的漂亮農舍和滿臉喜悅的農戶。
橙滿園村地處赤水河上游的河谷地帶。20多年前,這里叫南關村,是一個生態(tài)脆弱、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的貧困村。
2004年,依靠走發(fā)展水果產業(yè)之路,逐步形成以柑橘為主,桃、李、梨同步發(fā)展的林果支柱產業(yè)的南關村進入畢節(jié)市50個經濟強村行列,南關村從此更名為“橙滿園村”。
如今,橙滿園村全村糧地全部變成了果園,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并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經濟效應!拔覀円豢酶涕贅渚湍苁100多公斤,價值300多元。”村支書張安福一臉笑容地說。2007年11月28日,橙滿園村舉辦了“中國?畢節(jié)試驗區(qū)?赤水河首屆橙滿園橙子暨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節(jié)”,以綠色、生態(tài)、甜美、和諧為主題的旅游節(jié)吸引了八方賓客。果香景美的橙滿園開始走出畢節(jié),走出貴州聞名遐邇。目前,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3700元。
在一個院落里,辦起了“農家樂”的村民老朱正給游客講著村里的新鮮事。他說:
“今年來村里的人越來越多了,有的是來考察的,有的來觀光的……”
如何引導村里人健康、文明地生活,成為村兩委的新課題。
于是,橙滿園村以評選文明戶、計劃生育戶、科技文化戶和社會治安戶為切入點,讓縷縷文明新風吹進了農家小院。
村支書張安福是該村出了名的“明白人”。他有文化,懂政策。鄉(xiāng)親們十分敬重他,有事沒事都喜歡到他家坐坐。張安福常常到農家書屋查閱科技書、文化書,回家自己琢磨,然后通過拉家常,講給大家聽,既宣揚新風尚,又深受群眾歡迎。
如今,橙滿園村每個院落都有幾個“明白人”。他們成為村民講文明、樹新風的榜樣。
“走路不濕鞋,吃水不用抬,做飯不用柴,電視電話響起來,房前屋后花果香,四季花開庭滿院!边@是村民們對如今的橙滿園村衣、食、住、行大變樣自編的順口溜。
眼下,村里人把身邊的人和事編進了歌里,村民盡情地唱著、聽著、和著……
記者點評: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边@首描寫鄉(xiāng)村自然景色的詩句,如今已成為團龍村、橙滿園村等我省農村的真實寫照。
誰也不曾想到,如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xiāng)村生活,已使得眾多城里人趨之若鶩。團龍、橙滿園之所以讓人向往,是因為他們有著不同于別處的元素與資源,各自挖掘出自己的特色,找準了發(fā)展的方向和模式,勇敢地放棄了日顯老態(tài)的生存方式,從而集聚起發(fā)展的力量和可能,才創(chuàng)造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當然,這一切更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的助推。
貧窮而沉寂的大山,需要播灑致富的種子,更需要栽植文明的花朵。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開啟致富之門的鑰匙,更是催生文明之花的甘露
鏡頭之一:
西江:千戶苗寨沐浴文化陽光
走進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只見依山而建的苗家吊腳樓鱗次櫛比、連綿成片,翠竹垂柳點綴其間,相映成趣。山水美,村邑美,人更美,這是西江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推開唐興發(fā)“家庭博物館”的木門,只見一間十平米大小的房間里, 分門別類的掛著漂亮的苗族服飾,擺放著銀飾、鞋子,墻角處陳列著紡織機及部分農具。據唐興發(fā)的兒媳侯興芳介紹,這些文物都是祖先遺留下來的,最早的有一百多年,最少的也在幾十年以上。
據西江村黨支部書記楊躍連介紹,家庭博物館的建立不僅為游客提供了“了解西江、認識苗族文化”的平臺,同時也提高了村民對苗族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如今,整個西江村已建立家庭博物館24家,其中一級家庭博物館6家。
西江景區(qū)管理局副局長劉朝軍告訴我們,為保護西江苗寨建筑群的真實性和整體性,西江村正在嘗試建立村民“參與式”保護傳承民族文化文物的機制,即每年從西江景區(qū)的門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對保護自家吊腳樓突出的農戶進行獎勵。
56歲的楊顯民是西江村的電影放映員,從業(yè)已有30多年。據他介紹,每次放電影都會放映兩部影片,但兩部影片中必須要包括一部科教片,涉及教育、衛(wèi)生、法律、消防等方面。“我們這里放映的影片都有標準的苗語配音,因此每次放映都能吸引很多村民!睏铒@民撫摸著數字電影設備高興地對我們說,“明天趕場,我要拿到打谷場去放映,讓更多村民足不出寨就能看上電影!
在西江村“農家書屋”,我們看到四排書架上各類書籍琳瑯滿目。
村民們普遍反映,有了農家書屋,村民看書報的多了,打牌賭博的少了。
西江變美了、變舒適了,也變得有文化韻味了。外出打工幾年后歸來的村民小楊不禁向我們感嘆。
鏡頭之二:
屯堡:一個村莊的文化新圖譜
屯堡,是由一棟棟有著600年歷史的石頭民居組成的,整個村子儼然一座石頭城堡。石墻的包裹下,是濃濃的江淮余韻。
走進屯堡,青灰的石板路潔凈如新,或許只有不大平整的路面才能昭示每一塊石板滄桑的歷史。遠處傳來掃帚摩擦石板的聲音,不急不緩,一位村民在例行他每日的工作!澳憧,街道很干凈吧。我們實行循環(huán)打掃,我掃完這一輪,一會就有人打掃第二輪!贝迕癫粺o自豪地說,“干凈的街道游客看著舒服,自己生活著更舒服!
“提升內在的精神文明,我們需要有個載體,‘整臟冶亂’就是我們的+載體,‘臉面’上干凈了,人才能有個好的精氣神!逼綁慰h天龍村村委會主任何忠金說,幾年過去,天龍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早已從‘面子’轉向內里。
“個人意識培養(yǎng)”是天龍村干部反復提到的一個詞。“為此,我們采取了‘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對村民代表進行培訓,然后村民代表再帶動其他村民,培訓著重于禮儀、語言、文化知識等!碧忑埓逦瘯敝魅梧嵄笳f。采取如此“一帶多”的方式,如今天龍村已經有70%的村民進行過系統(tǒng)的文明培訓。此外,村精神文明活動中心還定期舉辦屯堡文化節(jié)、籃球賽、山歌比賽等,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娛生活。
“自從有了精神文明活動中心,村民們根據興趣愛好,踴躍參加由村里出資創(chuàng)辦的各種協(xié)會,比如蘭花協(xié)會、象棋協(xié)會等,他們覺得這些活動比賭博好!焙沃医鹫f。
走在天龍屯堡里,不論是商鋪柜臺后的老板,還是忙于農務的村民,那一張張和善的笑臉,詮釋著村民素質在不斷提升。
村民陳先勇所開的“農家樂”,常有外國游客入住。村里組織的旅游職業(yè)技能培訓給陳先勇帶來的不僅是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識,還使他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有時間就到村里的農家書屋借書。書上找不到的就去遠程文化教育站,現在家里有電腦就方便多了。”
“現在比較受歡迎的書是生活保健和小說一類。”何忠金說,“村民對書屋的要求在不斷增長,我們計劃用兩年的時間將這個書屋建成一個圖書館!
屯堡的過去是文化記憶,她的今天是文化圖譜,她的未來要述說的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
記者點評:
過去的一個個恬靜的小村,如今被現代化的氣息沖破了寧靜,F在,不少農村群眾都知道精神文明“環(huán)!钡姆至苛,他們以一種樸素的觀念和方式實踐著他們的精神文明“環(huán)保”認識與理念,以一種極細微、極簡單的行動修正著他們的生活方式,一切做得是那么的自然。這委實是一種樸素的遠見。
眼下,不管是在西江還是在屯堡,地方各級組織投資建設了一些文化娛樂場所,讓當地農民休閑娛樂有地方可去。同時,在這些村莊里活躍著一些農民自發(fā)組織的業(yè)余文化團體,雖然缺乏系統(tǒng)的組織性、影響力,但原本植根于本土的優(yōu)良文化卻始終在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服務,一定程度上幫助著富裕起來的農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應該說,在這方面,西江、屯堡兩地夯實農村文化陣地的經驗值得提倡。
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喚醒沉睡的大山,復蘇沉寂的田野,開闊農民的視野,讓山里人真正領會到什么叫“歡樂”,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宗旨
鏡頭之一:
音寨: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
8月25日,記者來到貴定縣盤江鎮(zhèn)音寨。一路體驗著鄉(xiāng)村之美,在秋日的陽光下,顆粒飽滿的谷穗泛著金光。房前屋后,魚塘、甬道、涼亭、荷花池相映成趣。四周群山林木蔥郁,富有黔南民居特色的農房,點綴在翠竹鮮花中,好一幅濃妝淡抹的詩景畫圖。
在音寨采訪,當地人們臉上始終露出自豪的表情。
音寨兼具省級現代農業(yè)示范區(qū)、全國農業(yè)旅游示范點兩者的特殊身份,是一個有著600年布依文化歷史的鄉(xiāng)村。自2005年貴定縣主辦的首屆音寨“金海雪山”旅游文化節(jié)開幕,每年的花節(jié)如期舉行,音寨名聲逐年響亮。
在村口,矗立著10多棟整齊劃一的青磚小樓房,這是村民修建的鄉(xiāng)村旅舍。在鄉(xiāng)村旅游增收示范戶“潘長江鄉(xiāng)村旅館”,王老伯說:“有時一個月,我家收入就有一萬三四!”辦節(jié)以來,全村發(fā)展了120戶農家樂,16戶鄉(xiāng)村旅舍,都收獲頗豐。
音寨“金海雪山”品牌的名氣大起來了。而今,音寨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嘗著品牌給他們帶來的無窮甘甜。
在建設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新農村過程中,音寨既講究環(huán)境美,更追求心靈美。且不說環(huán)境整潔優(yōu)美,“遵紀守法戶”、“五好家庭戶”、“青年文明戶”、“和諧家庭戶”、“科技示范戶”、“衛(wèi)生光榮戶”比比皆是,各類評比活動催生了文明鄉(xiāng)風,農民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為豐富農民精神生活,提高農民幸福指數,村支兩委積極組建農民文化表演宣傳隊伍,深入挖掘本土民間藝術,著力培養(yǎng)一批農村文藝骨干。農民群眾自編自演、自彈自唱,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又開展了惠農政策、法律知識、傳統(tǒng)美德的宣傳教育;運動場地修進了村寨,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蓬勃開展,農民運動會成了農民的節(jié)日。
近幾年來,音寨村一直致力于讓農民致富先“富腦”,建起了村文明學校、鄉(xiāng)村書吧、讀書活動之家、家庭圖書角等讀書陣地。添置了圖書萬余冊,書香飄逸農戶人家,“鄉(xiāng)村書吧”走出了新農民。 記者在村里采訪時,來這里體驗鄉(xiāng)村生活的游客車輛,把村里的停車場擠得滿滿的。
如今的音寨村,已成為城里人們向往的地方。
鏡頭之二:
金關村:“文化之花”越開越艷
8月23日,我們走進貴陽市云巖區(qū)金關村。眼前,一棟棟小樓造型別具一格,裝修富麗堂皇,時尚家電應有盡有;全村大約有30%的人家購置了私車。
在村辦公大樓三樓,有一幕情景令人難忘。
電梯從十樓降到了我們的面前。我們走進電梯后無意中發(fā)現,一位大概八九歲的小男孩,左手一直按著電梯的“開門標志”,直到我們一一站好。
電梯徐徐降到一樓。一位30多歲的中年婦女,身穿黑色長裙,也一直按著電梯的“開門標志”,直到我們――走出電梯。
我們不由地想:這一大一小,不正是金關村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濃縮?
據金關村村委會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像這種現象在該村并不少見。
近年來,金關村兩委不僅大手筆夯實經濟基礎,使之從以往人均純收入不足250元的蔬菜專業(yè)村一躍成為多項主要經濟指標都令人驚艷的貴州第一村,而且將“化妝的彩筆”描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金關發(fā)展的“軟實力”。
“自2004年以來,村先后投入200多萬元,建成了黨團員活動中心、圖書室、老年活動室、文化活動室、體育健身場等,配備了棋、牌、球類等文化體育設施,形成了村、組、戶文體網絡!贝妩h總支副書記謝福州一邊走一邊介紹,“一系列教育、文化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比較充實的條件。”
多年來,金關村積極組織村民開展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挖掘、培養(yǎng)本土文藝人才,建立起了一支立足基層、服務基層、樂于奉獻的文藝宣傳隊伍,開展評選“星級文明示范戶”、“文明家庭”等活動,并利用在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開展知識競賽、文藝晚會、拔河、籃球比賽等文體活動,宣傳文明新風,傳播先進文化。
“在過去,大家興趣狹窄,打牌幾乎成了我們消磨時光的唯一方式。自從組建了腰鼓隊、青年文藝隊等社團組織,大家興趣愛好廣泛了,不良風氣、丑惡現象也少了!碧崞疬@幾年金關的變化,正在路邊看報的劉大叔也深有感慨。
“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比缃,金關村的腰包鼓了起來,精神文明之花也開始在村民的心頭綻放。
記者點評:
“衣食足,禮儀張;義爭先,利相讓;知八榮,明八恥……”如今,文明鄉(xiāng)風在鄉(xiāng)村田野蕩漾,處處呈現出民風正、鄰里和、文體興、村容美、村規(guī)明的和諧畫面。
這里的農民真幸福。在音寨、金關,我們感覺到,生活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他們也開始追求一種文明而時尚的生活方式。農村在變,農民在變,他們的變化不僅僅表現在“口袋”富了,更重要的是“腦袋”也富。當地農民積極參與、豐富自己生活的活動絕非偶然。這是我省各地農村多年來通過不斷完善農村文體設施的必然結果。
文化如水,在不斷的滲透與吸取中,我省農村文化呈現出紅紅火火的勢頭,農民的精神風貌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在變,文明的生活方式、繁榮的文化活動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提高,在一點一點的走進村莊、走進農戶、走進農民的心田,滋養(yǎng)著他們的精神。
幾度春來感物華,文明之花開農家。
如今的農村,一股股撲面而來的文明新風讓人愜意,倡導和諧、健康、文明的新風尚異彩紛呈。我們感覺到農村真的變了,越變越美、越來越好,而這種變有一種精神在支撐,有一個靈魂在向前牽引,那就是農民內心世界的轉變,使無形的蛻變轉換成了現實。人們在享用新農村建設物質成果的同時,更被朵朵精神文明之花陶醉著。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其實是一道“加”“減”法之變,強調“老調添新詞”,旨在為催生農民文明多彩新生活搭建一個大舞臺。當前,為架起先進文化和農民之間的橋梁,我省深入開展“農民文化家園”建設活動,農民文化生活精彩紛呈。可以說,“農民文化家園”建設給農民帶來了深層意義上的歡樂。這項活動,不僅給希望的田野培植了根植文明的土壤,培育了新型農民,助推鄉(xiāng)風更加文明、和諧,也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找到了一個有效的載體。
相關熱詞搜索:新農村 新生活 農民 新農村 新農民 新生活 新農村新生活是什么 新農村新生活的作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