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間音樂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
發(fā)布時間:2019-08-10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摘 要:做好民間音樂的保護工作,不僅是保存和搶救我國寶貴的音樂遺產(chǎn),將是我國音樂體系中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歷史,并以此為載體增加國人對中華文明的熱愛和自豪。高校音樂教育對于民間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從民間音樂的保護內容、高校在民間音樂保護工作現(xiàn)狀、未來保護措施進行了論述與研究。
關鍵詞:民間音樂 保護傳承 高等教育
民間音樂是我國音樂體系中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內容體現(xiàn)。在飛速發(fā)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魅力的中國民間音樂,正在面對著日漸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很多十分珍貴、古老的藝術形正處于逐漸消失的危險中。保護和傳承我國優(yōu)秀民族民間音樂,已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將本土音樂教育學習作為當今高校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已成為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工作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地方高等師范學校中,很多已將本地特色的民間音樂作為其音樂教育重要特色內容,通過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非常好的效果。
一、民間音樂保護工作的主要內容
我國民間音樂主要是指漢族及其他55個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大類:聲樂類、器樂類和綜合類。聲樂類民間音樂主要包括民間歌曲、文人歌曲和宗教歌曲等;器樂類民間音樂主要包括獨奏曲和合奏曲;綜合類民間音樂包括為歌舞、說唱和戲曲等。中國的民間音樂源遠流長,形式多樣,從體裁上可分為戲曲音樂、民間器樂、民間歌舞音樂、民間歌曲、曲藝音樂五類,這些音樂既有幾千年流傳至今的國寶級音樂形式,也有近現(xiàn)代由傳統(tǒng)音樂延伸而來的音樂。
民間歌曲的題材形式豐富多樣,主要有山歌、勞動號子、小調以及趕馬調、婚嫁歌、放牧歌、喪葬歌、狩獵歌、酒歌等。
在民間歌舞音樂方面,既有漢族的花鼓、花燈、龍獅舞、秧歌等音樂;也有苗族的蘆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維吾爾族的木卡姆歌舞、朝鮮族長鼓舞、藏族的弦子、傣族的象腳鼓舞等音樂。這些民間歌舞音樂與民間舞蹈結合一體,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戲曲音樂也是在民間音樂體系中一個的是十分重要的部分。目前,我國共有超過400種劇種,按聲腔音樂分類,可分為高腔系統(tǒng)、梆子腔系統(tǒng)、昆腔系統(tǒng)、本土腔系統(tǒng)、皮黃腔系統(tǒng)等五大類。曲藝音樂,在351個說唱曲種中,有327種音樂性曲種,從形態(tài)上劃分,可分為鼓曲、本土小曲、琴書、彈 詞、道情、牌子曲等六類。民間器樂,在演奏形式上,可分獨奏、合奏兩類。具體有笛子、笙、簫、等吹管樂器和樂曲;有二弦、京胡等拉弦樂器;有古箏、琵琶、揚琴等彈撥樂器;有鼓、梆子等打擊樂器。合奏,有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絲竹樂樂種和樂曲;有十番鼓、東北鼓吹樂、西安鼓樂等鼓吹樂、吹打樂樂種。
文人音樂是由中國古代時期文人創(chuàng)作的音樂,主要為古琴及古曲詩詞音樂,在中國的音樂史上有過很大的影響。宗教音樂主要是指在祭祀、法會、法事等宗教活動中使用的音樂,以佛教和道教音樂最具代表性。宮廷音樂是在我國古代宮廷及重要儀式中演奏的音樂,主要為娛樂性和典制性兩個大的類別。典制性音樂包括朝會樂、祭祀樂等,娛樂性音樂包括吹打樂、筵宴樂等形式,主要是用于提供皇族的消閑娛樂。
這些傳統(tǒng)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歷史財富,是各地區(qū)、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保護好傳統(tǒng)民間音樂,對于保持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審美性,傳承我國音樂文化精神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發(fā)展和傳承民間音樂,不僅是對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保護,更重要的是通過弘揚傳統(tǒng)文化,可以進一步增強全國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促進社會的團結和安定方面,對中華民族精神、思想、感情、意志、行為等都有著巨大的價值。
二、高校民間音樂保護工作的開展情況
從國外情況看,許多國家在素質教育中都將本民族民間音樂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高度重視民間、民族音樂教育、傳承與發(fā)展,已成為各國、各民族的共識,也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音樂教育主要的發(fā)展趨勢。日本、德國等國學校就將學習民間音樂,作為其音樂教育的起點。印度高校的音樂教育幾乎全是本土音樂文化;韓國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民族傳統(tǒng)音樂內容也占相當大的比重。
從國內情況看,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在國家大力提倡和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下,民族民間音樂的課程已逐漸在部分高等院校中陸續(xù)開設,但由于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從整體上看,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音樂教學對民族民間音樂課還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高等學校的音樂理論大部分是借鑒西方內容,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教學中的占比相對很低,在很多高校甚至沒有開展。改革開放后,隨著傳統(tǒng)文化保護意識的增強,很多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在高校開設民間音樂教育課程,能讓廣大的學生知曉完整的中國音樂歷史,了解作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組成部分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對于保護和傳承中國歷史文化,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自改革開放后,很多國內音樂類高校和、師范類院校逐漸將民族民間音樂納入教學內容中,對改變以歐洲傳統(tǒng)音樂體系為中心的舊有體系、加強中華民族自身民間傳統(tǒng)優(yōu)秀音樂形式的傳承與發(fā)揚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在高校中加強民族民間音樂教育,不僅可以讓廣大學生了解民間音樂的最優(yōu)秀精華的部分,同時還可以與現(xiàn)實生活很接近的音樂課程中受到祖國音樂的新套,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學會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把地方民間音樂的研究成果引入音樂教學環(huán)節(jié),已經(jīng)成為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和研究、實踐的內容。在教育管理部門的積極支持下,目前很多國內高校音樂專業(yè)已在專業(yè)課程設置中,將本地區(qū)的民間傳統(tǒng)音樂納入教學內容,通過使學生加深對地方民間音樂的了解,使其接觸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知曉各個時期、不同地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美學語言、民俗、觀點,獲取獨特的民族音樂養(yǎng)分,在讓學生音樂素質更全面的同時,也可以做好民間音樂的傳承與保護。
相關熱詞搜索:高等教育 人才培養(yǎng) 淺談 傳承 民間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