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陳映芳:“青年”與中國社會變遷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我在研究“青年”與中國社會變遷問題時,發(fā)現(xiàn)青年不單單是一種社會類別,它還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角色,是一種角色類別。怎么說?中國的社會對這個年齡群體有特別的期待、要求,這就是社會學所說的“角色”。

  在社會學的視野中,“年輕人”、“青年”不僅是指處于青春期年齡階段的人,它主要是指一個社會地、歷史地形成的社會類別,這個類別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會被賦予不同的意義。根據(jù)西方學術界的梳理,所謂“青年”、“孩子”這樣一些群體都是歷史地形成的。以法國年鑒學派為代表的新史學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說明了各種社會群體在近代化過程中怎么隨著產(chǎn)業(yè)化、城市化一步步形成的。

  那么,“年輕人”、“青年”這個社會類別在中國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國以前對人有“老少”之分、“大小”之分,也有“孩子”、“壯年”,但是幾歲到幾歲是嬰兒、幼兒,幾歲到幾歲是童年、少年、青年,然后是中年、老年,這些區(qū)分和規(guī)定是近代開始慢慢形成的。傳統(tǒng)中國社會,每個人都生活在家族共同體中,從小在家里什么時候該讀書,什么時候該勞動,什么時候該結(jié)婚,沒有很規(guī)范的年齡限制。什么年齡層是什么樣的人,心理上有什么區(qū)別,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角色義務,這些也是近代以來逐步形成的。相對于西方社會,中國比較特殊的是產(chǎn)業(yè)化相對滯后,因為民族危機,近代的教育體制在近代工業(yè)系統(tǒng)形成之前,先成長起來了。所以中國最初形成的“年輕人”群體實際上主要是青年學生。

  我在研究“青年”與中國社會變遷問題時,發(fā)現(xiàn)青年不單單是一種社會類別,它還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角色,是一種角色類別。怎么說?中國的社會對這個年齡群體有特別的期待、要求,這就是社會學所說的“角色”。角色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概念,它是連接個人與社會的一個中介。每個人成為一個社會人,很重要的就是學習了各種各樣的角色。像今天我們作為學者,有的人可能覺得有使命感,要扮演“知識分子”、“社會良知”這一類角色,也有的可能只是做一個“研究者”的角色。

  社會角色是社會對某個群體———角色的擔當者———的期待的復合體。這其中包括了義務、使命或者規(guī)范,有一整套的意義在里面。這些東西會被逐步建構(gòu)起來、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與社會的期待相適應,有一套獎懲制度,道德層面,法律層面再到制度層面。它會規(guī)定,你不扮演這樣的社會角色會得到各種各樣的懲罰的,道義上的、制度上的,甚至經(jīng)濟上的等等。而如果適應了這個角色規(guī)范,你就會得到回報。

  中國近代自有“年輕人”這個社會類別開始,“青年”這個角色就因為社會各種迫切的期待而被建構(gòu)起來。最初像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開始賦予中國的年輕人很多的意義。文章說老年人誤國,而中國的希望在年輕人身上,中國的年輕人必須承擔救國的使命。從那個時候開始,“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的角色類別概念,在中國出現(xiàn),后來一步一步地它的意義逐漸明朗化,被結(jié)構(gòu)化。到新文化運動,青年導師出來規(guī)定“青年”的意義,年輕人也開始表達新的社會主張和價值追求,參與建構(gòu)自身的社會角色。

  到五四運動時,各種社會群體都認識到了“青年”這個角色類別在中國的重要性。自那以后,社會對“青年”的期待更多,更豐富!拔逅那嗄辍笔侵袊嗄甑臉藴誓P,也成為了中國經(jīng)典的一種角色模型。人們認為“五四青年”應該是講愛國、講民主、講科學的。而“五四青年”權利和義務是雙重的。它要扮演一個拯救民族的神圣角色,肩負著神圣使命。這種角色,主要是義務、責任。但是“五四青年”也要自己的權利,作為年輕人的權利。他們要戀愛婚姻權,要經(jīng)濟獨立權,要擺脫舊的家庭制度、家庭倫理的束縛!拔逅那嗄辍钡胶髞硌葑?yōu)椤翱谷涨嗄辍薄ⅰ斑M步青年”、“民主青年”。從“少年”到“五四青年”、“抗日青年”,再到1949年的“革命青年”,“青年”的角色意義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到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年輕人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重新主張他們的權利,“青年”的角色意義發(fā)生了新的修改。這其間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自主型的青年文化。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因為當時特殊的一些情景和歷史事件,年輕人扮演“青年”角色的行動達到了一個高峰。那以后,雖然“青年”這個詞還在用,但是原來意義上的帶有神圣意義的“青年”、作為對我們民族國家負有使命的“青年”這個角色類別,它的意義結(jié)構(gòu)實際上發(fā)生了變化甚至消解。比如,當時出現(xiàn)了“王朔熱”、“王朔年”,其中的“青年”形象已經(jīng)很難再用傳統(tǒng)的角色意義來解釋了。再比如1980年代,留學生出去,開始時還是被期待扮演“革命青年”的角色,他們被要求出去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后回來報效祖國。但那時有些人出去了不回來,逃離這個“青年”角色,社會就非常憤怒。而1990年代年輕人如果出國留學,到了國外不回來,他內(nèi)心不會很痛苦了,社會也不會對他有什么制度上的制裁或道義上的譴責。社會對“青年”的角色期待不知不覺發(fā)生了轉(zhuǎn)折性的變化。

  

  青年與社會的互動

  

  中國青年因為在歷史上擔當了特別的角色,扮演了激進文化運動擔當者的角色,在歷史的救亡運動中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的期待,承擔了對國家民族的一種使命,所以在近代史上地位特別高。

  角色的意義、內(nèi)容,一方面有社會的規(guī)定性,會隨著歷史的過程、社會的變化發(fā)生演變;
另外一方面,角色的承擔者、扮演者,也會跟社會發(fā)生互動,他們對角色的認同,也有自己的愿望和動機在里面,他們參與了意義的修改。因此,“青年”的意義結(jié)構(gòu)不是單方面地由社會來規(guī)定的,而是年輕人與社會的互動的結(jié)果。

  比如新文化運動的時候,有年輕人離家出走,批判孝行,被守舊分子認為是“大逆不道”。像施存統(tǒng)寫了《非孝》以后,被浙江第一師范開除,只好跑到北京去。而青年人卻認為是最激進的反封建,施存統(tǒng)因此暴得大名,后來還當了上海的大學“教授”。這與五四運動的發(fā)生不無關系,“新青年”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社會馬上就認可它,社會期待也開始發(fā)生變化,希望年輕人就是這種激進的“青年”,希望他們擔當對國家的責任。

  從這樣一種互動的視角,我們可以來看青年和社會的關系的變化。如果他們想修改“青年”的角色意義,不愿意承擔社會對他們的期待的時候,年輕人群體、青年群體與社會就會有摩擦、沖突。而當他們特別順從的時候,社會對這些年輕人的回報就可能特別多。

  青年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擔當了特別的角色,扮演了激進文化運動擔當者的角色,在歷史的救亡運動中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的期待,承擔了對國家民族的一種使命(這是所謂“青年”角色的最核心的部分),所以,中國青年在中國近代史上地位特別高。像羅素也講到,在西方近代歷史上也有過青年崇拜。青年崇拜是近代世界歷史上普遍的一個現(xiàn)象。對新的生命力的崇拜,這與產(chǎn)業(yè)化有關。工業(yè)大機械生產(chǎn)需要新型的勞動力,需要年輕人擔當特別的社會角色。但是,在中國,青年地位特別突出,這是因為它后來改變了國家的命運。1949年建國時,毛澤東在城樓上呼過一句口號:青年萬歲!當時社會認為整個救亡運動,以及把底層人民解放出來,把中國民族從帝國主義壓迫下解放出來,主要是靠了年輕人。所以到1949年的時候,中國青年的社會地位特別高,這就是社會給予的回報。

  可是1949年以后發(fā)生了變化,青年開始面臨國家的整合,這過程中間出現(xiàn)過青年知識分子的反彈和國家的政治懲罰。而國家整合青年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對“革命青年”的意義作明確的規(guī)定。我曾把1949年以后一直到文革爆發(fā)前《中國青年》雜志里面專題討論的主題列成一張表,這些討論實際上就是講什么是“革命青年”的問題。其中有一些年輕人表示質(zhì)疑、不解,但都被作為一種錯誤的思想來批判、否定,嚴重的甚至遭到了懲罰。

  青年與成人社會的摩擦、沖突,是1980年代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文革結(jié)束后,中國近百年來的“青年”角色類別出現(xiàn)了意義危機和功能衰退。當時,“搶救這一代年輕人”成了不少人和組織的頭等大事。種種青少年的現(xiàn)象及文化一一被問題化,比如崇洋迷外、自由戀愛、脫離單位組織領導等!皳尵取迸c“拒斥教育”,雙方像拉鋸戰(zhàn)似的,這實際上反映了一種摩擦。年輕人喊出了“重新塑造自我”的口號。到1980年代中期,有一個青年文化的大爆發(fā),有“痞子”們的小說,有以崔健為代表的搖滾。全國出現(xiàn)了很多青年藝術小團體,有的在體制外,有的屬于大學校園文化,F(xiàn)在看來,是年輕人在試著表達自己。年輕人開始找到多元的文化資源,嘗試為自己的存在確定意義。這其間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概念叫“現(xiàn)代青年”,它不同于以往有強調(diào)自主和與當時正統(tǒng)青年角色分離的意味,雖然它還是“青年”。

  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伴隨著社會多層面的價值系統(tǒng)和規(guī)范系統(tǒng)的調(diào)整或解體,以前的“青年”角色規(guī)范對年輕人基本上失去了約束力、它的意義結(jié)構(gòu)崩潰了。與此同時,在這之前被成年人社會罵得一錢不值的“痞子文化”,突然跨越年齡層贏得了萬千知音。王朔的小說曾在一年中有四部被拍成了電影,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成人社會開始接受了年輕人的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正是1990年開始,似乎所有的人都獲得了某種解脫,放松了,你愛做什么,就做什么去。不單單年輕人,成年人也開始調(diào)整了目標追求和價值實現(xiàn)的方式。

  

  “好學生”之憂

  

  幼兒到了一定時候,心理上就會有交朋友、做游戲的需求,到了初中的時候,要交異性朋友,這是很自然的。國外也有升學壓力,可人家不會因為對孩子的升學期待而否定孩子這種需求的正當性?墒侵袊擞袝r真的就可以否定。

  關于現(xiàn)在的年輕人,我認為有幾個特點。首先,整個社會世俗化了,神圣性已經(jīng)日漸消退,我們不要再對年輕人寄以那樣的期望,F(xiàn)代青年文化中多的是游戲性,像當初王朔的作品里很多就是游戲性的東西。當然,社會有些時候?qū)δ贻p人還是比較容易抱有一些特殊的期待,期望年輕人能做一些其他年齡層不大做的事情。這在各國都比較普遍,因為人們認為年輕人是比較純潔的,還沒有被成年人社會污染,充滿生命力,是未來的希望。

  可是,社會對年輕人也有一種失望,再加上這個年齡群體有他們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現(xiàn)在人們很容易有一種傾向,就是把青年人、青少年群體還有大學生群體以及他們的文化式樣問題化,青少年似乎成了問題群體。但實際上老年人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為什么人們就不認為他們是問題群體呢?大家對老年人就很同情呢?比如說,年輕人要找個地方聚聚,去跳個舞,大人馬上就緊張了:他們在干什么?可是老年人找個地方,在那又喊又叫的,大家就認為這是很正常的,認為老年生活就是要豐富多彩。有些事情本來沒有什么區(qū)別,比如說現(xiàn)在老年人有錢就花,出去旅游,大家認為很正常,可是年輕人的消費就容易被問題化。

  確實,目前世界各國的年輕人,存在一些問題。譬如他們的孩童化傾向,就是拒絕成年。1980年代,年輕人的拒斥主要是逃離、擺脫那個神圣的角色期待的束縛。但現(xiàn)在就是逃離成年、拒絕成年,到了大學畢業(yè)、研究生畢業(yè)不愿意去工作,也不愿意承擔起碼的社會職責,包括不愿意結(jié)婚、生孩子等等。最近幾年,日本的青少年問題比較突出。日本是跟中國有點類似的東方社會,學者們在關注年輕人不要升學、不要工作、不要高工資、也不要社會地位的現(xiàn)象。年輕人要擺脫一般的社會束縛,作為一個社會成員、合格的社會人必有的束縛。這樣一些青少年問題讓整個社會都有點擔心了。因為社會得延續(xù)下去,很多傳統(tǒng)的、一般的社會價值,以及一般的社會合格人應該做的、承擔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要逃避。這是一種新的社會問題。

中國社會表面上特別重視青年,但是作為一個一個的個體的、生命體的年輕人,(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他們的權利、欲求,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被認可。當初“新青年”、“五四青年”提出要從父權下面獲得解放,要有戀愛自由,這在當時是年輕人自己很獨特的一些要求。可是當“五四青年”得到認可,獲得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時,社會認可的實際上不是你要的自由戀愛等權利,或年輕人生理、心理上的一些特殊需要。社會認可的主要是青年對社會的義務,對國家的神圣職責。社會的青年觀主要是從國家本位出發(fā)的。年輕人自己從個體本位出發(fā)的、他們這個年齡層次的獨特的權利和需要,社會從來沒有好好地加以認可。這很特殊,是一種悖論。青年因為扮演一種神圣的社會角色而獲得那么高的地位,他們的另一方面恰恰被忽視。在其它一些社會,在近代以來的產(chǎn)業(yè)化、城市化過程中,年輕人首先是作為勞動力大軍獲得相應的地位和權利;
在戰(zhàn)爭中作為出征義務的交換,又獲得了選舉權、娛樂權等等?墒窃谥袊,年輕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獨自的權利,從一般的觀念層面到制度層面,并沒有真正得到重視。

  由此,帶來了不無尷尬的現(xiàn)狀,一方面他們在家庭里是獨生子女、小皇帝,在社會上大學生被視為精英,研究生像是天之驕子,可是他們真正的生存狀況是很可憐的。拿戀愛問題來說,古代是父母為了家庭的利益逼著年輕人早婚。像《清律》里面就有明文規(guī)定,孩子的婚姻不能由自己決定,父母在就由父母決定,父母不在由老人決定,老人不在由族里人決定。同時期歐洲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就不一樣,他們是允許年輕人自由交往、自由戀愛的。雖然“新青年”、“五四青年”曾致力于開拓新風氣,不少青年學生在鬧自由戀愛。但到解放以后,家長決定換成了組織決定,F(xiàn)在呢,學生又歸家長、老師管了,有的為了升學,干脆禁止青少年戀愛。

  我們現(xiàn)在的升學制度,規(guī)定了青少年必須全力去扮演“好孩子”、“好學生”這些角色。我因此提出過一些問題,譬如“高度角色化”、“過度角色化”。人從自然人(生物人)到社會人,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角色化是社會化的內(nèi)容之一,即學會扮演這個社會期待你扮演的角色。但社會化還有其他許多重要的內(nèi)容,譬如性格、心理等的發(fā)展,各種同一性(如性別身份認同等)的獲得。可是在中國社會中,年輕人社會化過程中心理、性格、情感等的發(fā)展,以及他們的主觀意志、權利意識等等,這些方面的社會化一直是被忽視的,有的甚至是空缺。“高度角色化”就是指社會將孩子順應角色規(guī)范視為社會化最重要的、甚至是壓倒一切的內(nèi)容。而“過度角色化”則是指,為了讓孩子學習扮演成人所期待的社會角色,其他方面的社會化內(nèi)容受到擠壓,甚至被耽誤。雖然年輕人表面上的社會地位有種種起伏,但在我看來,“高度角色化”、“過度角色化”的問題,其實是中國社會從歷史上的“孝子賢孫”到后來的“革命青年”、一直到今天的“好孩子”、“好學生”,它們背后并沒有真正發(fā)生變化的東西。

  現(xiàn)在我們的家長、學校、社會,對于青少年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變化過程中的一些人格發(fā)展需要、心理需要以及他們的主觀意識等等,還缺少基本的認可。對于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權利,制度上也沒有真正的落實。小孩子連起碼的游玩時間都無法保證。許多孩子到了法律上的成年,還一直處在家庭和學校的嚴格管理、控制下。這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大問題。社會對我們的孩子、年輕人的角色期待,已經(jīng)過度了。幼兒到了一定時候,心理上就會有交朋友、做游戲的需求,到了初中的時候,要交異性朋友,這是很自然的。國外也有升學壓力,可人家不會因為對孩子的升學期待而否定孩子這種需求的正當性?墒侵袊擞袝r真的就可以否定。

  1999年我結(jié)束學業(yè)從日本回國,當時日本的青少年問題此起彼伏;貒,我說中國沒有青少年問題呀,國內(nèi)的乖孩子乖得不得了,大學里也沒有什么奇裝異服、怪樣子。這跟我們1980年代都不一樣,我們那時候?qū)W校一邊要批判,學生一邊要反抗。后來,我做了些調(diào)查,才發(fā)現(xiàn)學生們內(nèi)心的壓力那么大,但是他們沒法動彈。在學校當好學生就是要成績好。在家里當好孩子,也就是要實現(xiàn)父母的夢想,父母叫你考什么就得考什么。他們?yōu)檫@種東西特別煩惱。后來我做了一個“考大學行為意義的調(diào)查”,叫幾十個學生自述,寫為什么考大學,怎么考過來的?結(jié)果凄凄慘慘的,他們訴說了扮演父母的好孩子、學校里的好學生的過程,實際上和我們過去的苦悶差不多。區(qū)別在于,現(xiàn)在他們否定不了這個角色期待。他們說如果重新選擇的話,還會這樣做,也只能這么做,要不然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社會。

  真正的問題在于,高度角色化或過度角色化難以避免地會影響社會化,也就是帶來年輕人“社會化不足”的問題,導致人格發(fā)展出現(xiàn)問題。這幾年國內(nèi)出現(xiàn)一些惡性的青少年犯罪現(xiàn)象。馬加爵事件發(fā)生后,網(wǎng)絡論壇上的反應似乎很奇特,表示理解的學生不少,大學里也有些緊張,一個原因就是大家意識到年輕人身上可能存在著不少潛在的問題,人們因此感到不安。在我看來,好孩子、好學生突然成了罪犯,看起來奇怪,但要是從人格發(fā)展不健全這個角度看,并不奇怪。

  

  陳映芳,社會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法政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系主任。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城市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點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城市社會學、青年社會學、國際比較研究等。著有《征地與郊區(qū)農(nóng)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調(diào)查》、《在角色與非角色之間———中國的青年文化》、《圖像中的孩子———社會學的分析》等,編有《移民上!52人的口述實錄》、《我是這樣考上大學的———70位大學生的自述》。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社會 變遷 青年 陳映芳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91ma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