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石之門0動漫在線 [核科學家的命運]
發(fā)布時間:2020-03-15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他們是一個特殊群體,與普通人相比,他們的命運更離奇。 1月12日早晨,伊朗德黑蘭大學核物理學教授阿里-穆罕默德走出家門,正準備開車上班,附近一輛綁著遙控炸彈的摩托車突然爆炸,穆罕默德當場身亡。此人的核專家身份引發(fā)各種猜測。伊朗直指幕后黑手是美國和以色列情報部門,認為它們欲通過暗殺破壞伊朗核研究。伊朗的指控并非沒有根據(jù)。2009年2月已有傳言,說以色列要對伊朗實施“斬首行動”,派遣職業(yè)殺手刺殺伊朗核計劃高級人員。此前伊朗核科學家已有離奇遭遇:2007年,伊斯法罕鈾加工廠的高級核科學家阿爾德希爾•哈桑普爾中毒身亡;2009年6月,另一名伊朗核物理學家前往沙特朝覲時神秘失蹤。所有這些不由得讓人把目光投向一個特殊的群體――核科學家。
在天堂與地獄間游離
自從人類發(fā)現(xiàn)核能的巨大威力以來,作為掌握潘多拉盒子鑰匙的人,核科學家就受到了世人的關注。與普通人相比,他們的命運更顯離奇。
有人說,核科學家不僅僅是科學家,他們有時扮演著上帝的角色,既可以把人類帶入使用核能的天堂,也可以把人類打入毀滅的地獄。他們手中掌握著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技術,因此,成為各國競爭和角逐的對象。一方面,他們的祖國將其視為瑰寶,給予巨大的榮譽、地位和優(yōu)渥的待遇;另一方面,敵國則將他們當作魔鬼,必欲除之而后快。如1944年,美國戰(zhàn)略服務辦公室(中情局前身)曾派遣特工伯爾格欲在一次講座上刺殺納粹德國核武項目負責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海森堡。由于海森堡在會上一直闡述他的矩陣力學理論,無暇談及原子彈問題,才僥幸躲過一劫。敵國也可能將核科學家視為情報富礦,為其設置金錢美色的陷阱。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曾為蘇聯(lián)克格勃的“燕子”(美女間諜)而意亂神迷。核科學家的命運又常常隨著國際風云的變幻而出現(xiàn)戲劇性的變化。如納粹德國戰(zhàn)敗后,昔日為納粹政權效命的核科學家們淪為了盟國的戰(zhàn)利品,轉而為蘇聯(lián)、美國的核與導彈研制領域工作。再如,曾在冷戰(zhàn)期間致力于與美國進行核軍備競賽的蘇聯(lián)核科學家在蘇聯(lián)解體后,卻不得不仰賴美國的資助以求生存。
在“圣人”與“斗士”間選擇
站在科學前沿的核科學家對核武器的超殺能力有著清醒認識,在發(fā)展核武時往往要面臨道德和良心的拷問。由于性格各異,信仰不同,他們做出了不同的抉擇,這也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命運走向。
有些人如“道德的圣人”,他們選擇從人類文明的高度來審視和思考核武器的價值,向人類發(fā)出警告,從而踏上一條孤獨吶喊的苦旅。如美國的“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在第一次原子彈試驗成功之后向《紐約時報》的記者表示,他感到“恐懼”、“不無沮喪”,還說“許多孩子還未成長就面臨死亡”。他呼吁人們要警惕核戰(zhàn)爭的風險,并堅決反對美國發(fā)展威力更大的氫彈。這些主張讓奧本海默遭到了美國軍方和其他一些核科學家的忌恨,他們懷疑奧本海默的忠誠,美國空軍司令的一位高級助手甚至因為擔心奧本海默是一名危險分子而徹夜難眠。就在這個時期,迫害民主進步人士的麥卡錫主義開始在美國大行其道,不少科學家遭到了攻擊和非法調查,甚至上了黑名單,奧本海默也未能幸免。1953年,國會聯(lián)合原子能委員會執(zhí)行主席博爾登致信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稱奧本海默可能是蘇聯(lián)間諜。此前,著名的“蘇聯(lián)核間諜?怂故录币呀浧毓,美國政府生怕出現(xiàn)另一個“福克斯”,所以此信引發(fā)了華盛頓高層的震動。1954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就奧本海默的忠誠問題舉行聽證。在其政敵的操縱下,原子能委員會最終認定奧本海默有安全危險,剝奪其繼續(xù)接觸核機密的權利。此次聽證會使奧本海默的職業(yè)生涯由巔峰跌入了低谷。他幾乎在一夜之間白了頭,13年后抑郁而終。
再如蘇聯(lián)的“氫彈之父”薩哈羅夫。他對蘇聯(lián)的氫彈研制有著決定性貢獻,在30多歲時就毫無爭議地被選為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接連三次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53年獲得蘇聯(lián)國家獎,1956年獲得列寧獎金。但他在工作中逐漸發(fā)現(xiàn),核試驗后果極其嚴重,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而且爆炸后所產生的核污染要持續(xù)幾千年。因此,他開始轉而激烈地反對核試驗。1961年,他給蘇聯(lián)領導人赫魯曉夫寫了一個便條,指出進行核試驗是不明智的。這觸怒了赫魯曉夫,赫魯曉夫說:“薩哈羅夫走得太遠了,他由管技術轉到管政治了,管他不該管的事情。他可能是一名好的科學家,但他對政治根本不懂。他不應該對我們搞政治的人指手畫腳。我若是聽像他這樣人的話,就是個沒有主見的人,而不是蘇聯(lián)的部長會議主席!”但薩哈羅夫沒有止步,他注意到蘇聯(lián)社會發(fā)展和政治體制存在的諸多問題,公開發(fā)表文章呼吁進步、和平、人權和思想自由。1979 年蘇聯(lián)軍隊入侵阿富汗后,他三次發(fā)表聲明,召開記者招待會予以譴責。這種與當局對抗的做法使這位“氫彈之父”徹底喪失了以前備受尊崇的地位,并遭到逮捕,流放達七年之久,直至戈爾巴喬夫上臺,他才重新被允許返回莫斯科,并當選為蘇聯(lián)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有些人像“斗士”,他們選擇研制更新、更大、更強的核武器,追逐著權力,追逐著霸權。美國的“氫彈之父”泰勒便是這樣一個人物。他對美國的安全決策有兩個重大的影響。一是勸說杜魯門政府下定決心發(fā)展氫彈,二是勸說里根政府發(fā)展戰(zhàn)略防御計劃(“星球大戰(zhàn)計劃”)。此外,他還積極游說美國政府堅持進行核試驗。為了實現(xiàn)自己制造氫彈的夢想,他不惜中傷持反對意見的奧本海默,他獲得了政治上的成功,但卻遭到了科學界的鄙視和排斥。有一次他到洛斯•阿拉莫斯去,一位老鄰居想為他舉辦一個招待會,但是沒有一位知交故友出席。1991年,他被美國一家科學幽默雜志授予搞笑諾貝爾和平獎,授獎理由是“他改變了我們對和平的認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伊西多•艾薩克•拉比說,“這個世界沒泰勒的話會好得多”。
還有人像“商人”,他們在缺乏監(jiān)督的情況下,選擇放縱貪欲,利用自己的聲望和地位謀求私利?ǖ蠣•汗是巴基斯坦研制核武器的頭號功臣。他1972年在荷蘭的物理動力研究實驗室開始從事核研究,之后,又到歐洲尤倫科核燃料集團公司從事動力研究工作,在那里學到了離心濃縮技術。1974年,印度進行第一次核試驗后,他寫信給巴基斯坦總理布托,稱自己掌握核武器制造知識,此后便應布托邀請回國領銜巴基斯坦的核技術開發(fā)項目,并創(chuàng)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卜杜勒•卡迪爾•汗研究實驗室”。在他的領導下,巴基斯坦掌握了濃縮鈾技術,并最終于1998年5月成功進行了核試驗。此外,他的實驗室還成功研制出中程彈道導彈。他因而被巴基斯坦人視為“民族英雄”。但這位“英雄”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他通過一個復雜的跨國網絡經營著一個出售核材料生產部件的“核黑市”,覆蓋范圍包括巴基斯坦、朝鮮、馬來西亞、俄羅斯、德國、日本和阿聯(lián)酋等國。此事經由國際原子能機構曝光后,卡迪爾•汗于2004年被解除了職務,并遭到了長期軟禁,直至2009年9月才重獲自由。
文學藝術的題材
這個群體奇特的命運也成了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捕捉的題材。英國劇作家邁克•弗雷恩創(chuàng)作的話劇《哥本哈根》通過海森堡與丹麥物理學家玻爾1941年夏天的一次會談,探索了他內心深處的思考,并將海森堡究竟是故意拖延納粹原子彈計劃的“圣人”,還是有心無力的納粹幫兇的問題留給觀眾去思考。該劇在歐美引起轟動,連獲普利策、托尼大獎,也已引進國內上演。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奇樂博士》塑造了不顧一切、致力于發(fā)展核武器的“科學狂人”形象。歌劇《原子博士》描述了參與原子彈研究工作的美國科學家對發(fā)明的恐懼與擔憂。其實,核科學家真實的命運遠比文藝作品中表現(xiàn)得更為曲折和豐富,因為他們往往身不由己地卷入權力與陰謀、智慧與道德的種種矛盾中。
(此文得到北京工商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支持)
相關熱詞搜索:科學家 命運 核科學家的命運 中國第一代核 科學家 核科學家是誰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