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志愿行為對個人幸福的影響】中國志愿服務網(wǎng)(官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0-03-03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要 志愿行為是在組織背景下,個體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自愿對那些主動尋求幫助的對象提供長期且無償?shù)膸椭男袨椤V驹感袨榭赏ㄟ^維持身心健康,改變應對方式和改善生活狀態(tài)來促進個體幸福的實現(xiàn)。社會融合說、心理資源說以及換位體驗說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志愿行為對個體幸福的作用機制。研究者從志愿者的角度就志愿行為對志愿者幸福的影響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而志愿行為對受助者幸福的影響以及個體幸福與志愿行為的互惠作用仍待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 志愿行為;身心健康;應對;滿意度;個人幸福
  分類號 B849:C91
  
  DoGoodLiveWell網(wǎng)(www.省略)以“為了他人和自己的快樂”為宣傳點號召人們參與志愿服務。作為一種自愿且不圖回報的利他行為,志愿行為不僅有利于他人,而且能夠?qū)χ驹刚叩男腋.a(chǎn)生積極的影響。作為人類追求幸福的又一條潛在途徑,志愿行為引起了探索人類幸福的積極心理學界的關注,研究者關心這樣一些問題:志愿行為是否真能影響個體幸福?志愿行為可對個體幸福產(chǎn)生哪些影響?這些影響的程度如何?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些影響?針對這些問題,學者們嘗試著以科學的方式進行解答,提出了系列描述、解釋志愿行為影響個體幸福的理論和模型,為拓寬人類通往幸福之徑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和指導;文章歸納總結既有成果,尋找未來研究方向,以期引起社會對志愿行為更多的關注,激起人們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并為實現(xiàn)人民的幸福、尊嚴提供一些啟示。
  
  1 概念界定
  
  何謂志愿行為(volunteering)?Snyder和Omoto(2008)認為,志愿行為是在組織背景下,個體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自愿對那些主動尋求幫助的對象提供長期且無償?shù)膸椭男袨。志愿行為具自愿性、計劃性、長期性、組織性、非營利性和互動利他性六點特征。自愿性指個體必須是出于自愿或在自由意志基礎之上參與志愿者行為,而沒有情境壓力或責任牽絆,那些為完成學業(yè)、保住工作或回報他人而被迫“自愿”的學生、雇員以及機構成員的幫助行為不在該范疇內(nèi);計劃性指為他人服務的機會和途徑都是個體深思熟慮的結果:長期性指志愿者行為必須持續(xù)進行數(shù)周、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的時間;組織性是指志愿者行為通常是以組織為背景進行的,組織在志愿者和服務對象間起紐帶作用:非營利性是指志愿者行為是出于對個人理想的追求,而非為了任何一種物質(zhì)補償;互動利他性則指志愿者主動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且服務對象主動尋求幫助。
  何又謂之幸福(Well-Being)?簡而言之,幸福是指一種健康、快樂的狀態(tài)。在心理學研究中它主要有兩層含義:其一,幸福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是個人根據(jù)自己的標準對生活進行評價,并由此產(chǎn)生情緒狀態(tài):其二,幸福是人的心理機能良好狀態(tài),是人的潛能得以充分實現(xiàn)的生存狀態(tài)。前者強調(diào)快樂的主觀體驗,其操作指標主要涉及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與負性情感主觀體驗:后者則重視個人的潛能實現(xiàn),其操作指標涉及自我接受、個人成長、生活目的、良好關系、情境把握、獨立自主、自我實現(xiàn)、生命活力等一整套變量(菌元江,2003)。
  
  2 理論解釋
  
  志愿行為為何能讓人幸福?關于這個問題,目前還未有成熟、系統(tǒng)的理論予以解答,社會心理學家多是著眼自己的研究領域,對志愿行為的效用機制進行闡釋。總體而言,可概括為社會融合說、心理資源說和換位體驗說,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志愿行為對志愿者或受助者幸福的積極影響。
  
  2.1社會融合說
  社會融合涉及到人與人之間大量的交互作用,支持社會融合機制的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志愿行為之所以能提升個體的幸福感,是因為它增加了社會融合度:這一機制無論對志愿者還是受助者均適用。社會融合的觀點派生于Durkheim的自殺理論,該理論認為社會融合與個體心理幸福緊密相關,社會孤立則會讓人感到沮喪、抑郁。具體而言,志愿活動中,個體與他人廣泛而頻繁的互動,其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獲得有用信息和資源以及展開有利的社會接觸的機會隨之增加,進而更加高效的構建起用于抵御孤獨、抑郁的社交網(wǎng)絡。在個體喪失與之關系親密的社會網(wǎng)絡成員,社交網(wǎng)絡規(guī)?s小時,參與志愿活動就會成為其維持社會互動和社交網(wǎng)絡規(guī)模的補償資源,緩解和釋放“失去”所帶來的壓力和負面情緒,讓其保持良好的情緒氛圍(Li,2007);此外,在志愿者經(jīng)歷社會退化(退休或者其他的生活變化),失去原有的社會角色時,志愿行為則可為其提供重新獲得社會角色的機會(Musick & Wilson,2003;Borgonovi,2008;Snyder & Omoto,2008;Dillard,Schiavone & Brown,2008)。社會融合說從主觀心理感受(減少負面情緒體驗)和良好心理狀態(tài)(良好關系、自我成長)兩個層面部分解釋了志愿行為對個體幸福的積極影響,并得到了實證研究的支持(Piliavin & Siegl,2007;Li,2007)。
  
  2.2心理資源說
  心理資源說闡釋的主要是志愿行為對志愿者幸福的影響,依據(jù)的是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能夠提供有效管理壓力的心理資源(例如自尊、自我效能感、控制感)的觀念。心理資源說認為,志愿行為享有較高的社會評價,個體通過志愿行為而提升自尊,改變對自身和自我能力的看法,從中獲取信心:志愿行為帶來的積極認知和情感可以抵御諸如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Ouellet,Morin & Lavoie,2009)。被社會中的其他個體認為其“具生產(chǎn)力”或“有用”是個體產(chǎn)生自尊和認同感的重要源泉;志愿服務所具有的“生產(chǎn)性”提供了一種贏得社會贊許的途徑和提升自尊的機會,這對于正經(jīng)歷社會退化,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降低的個體尤為重要(Mellor,Hayashi,F(xiàn)irth,Stokes,Chambers,& Cummins,2008;Piliavin & Siegl,2007;Musiek & Wilson,2003)。簡而言之,志愿行為之所以能夠提升個體的幸福,是因為它能夠豐富個體的心理資源。若以心理資源機制來解釋志愿行為對受助者幸福的影響機制,則可能是志愿行為讓受助者的現(xiàn)實需要(物質(zhì)或精神)得到滿足(Weinstein & Ryan,2010),他人主動幫助帶來的被關注感使其幸福感提升,當然這需要更多實證研究的支持。
  
  2.3換位體驗說
  此外,Borgonovi(2008)在志愿行為能夠促進移情能力發(fā)展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換位體驗說,它解釋的主要也是志愿行為對志愿者幸福的作用。該機制認為,志愿行為通過提高個體對他人需要的敏感性,降低對自身境遇的關注而使其幸福感得到提升。Borgonovi(2008)認為,志愿者是因?qū)λ说男枰用舾卸鵂奚约河袃r值 的資源:志愿行為過程會強化志愿者對自己已擁有的東西的滿足感,同時降低了對自己所缺乏東西的關注和不滿:他們對自身境遇進行評估的參照群體會由相對高收入群體轉(zhuǎn)變?yōu)橄鄬Φ褪杖氲娜后w,這樣可減輕個體過分關注相對收入的傾向,減弱因與比自己收入高群體比較所致的負面情緒,進而體驗更多的快樂和幸福。在志愿活動中,受助者與比自己境遇良好的志愿者接觸,他們是否也會進行換位體驗?是否會因此而產(chǎn)生負面情緒,從而對自身境遇愈發(fā)不滿?受助者的心理狀況需要未來研究更多的關注。
  
  3 志愿行為與個人幸福
  
  常言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Dunn,Aknin和Norton(2008)的研究表明,施與令人幸福,志愿行為也能對個體(志愿者和受助者)幸福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這不僅限于理論假說,更得到了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和實驗研究的支持,下面將從身心健康、應對資源以及生活狀況三個方面具體闡述。
  
  3.1志愿行為增進身心健康
  有兩個健康指標與個體幸福相關,一個是身體健康,一個是心理健康;下面將從志愿者和受助者兩個角度,就志愿行為對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分析。
  對于志愿者而言,盡管還沒有發(fā)現(xiàn)志愿行為直接促進志愿者身體健康的證據(jù),但有研究表明,志愿行為可能對志愿者的健康有潛在裨益(Black & Living,2004)。例如,在控制了初始身體狀況后,志愿者的健康狀況也要好于非志愿者(Borgonovi,2008;Snyde,2007.1,一項來自全美4582名志愿者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也與此一致,并且其中28%的患慢性疾病的志愿者表示志愿行為使其更容易控制病癥(United Healthcare & Volunteer Match,2010)。另外,志愿行為還可以幫助那些特別容易產(chǎn)生健康問題的老人延緩或避免其健康問題的產(chǎn)生,參與過志愿活動的老年人的死亡率要低于那些沒有參與過的老年人(Lum & Lightfoot,2005;Harris & Thoresen,2005;Piliavin & Siegl,2007;Omoto & Schlehofer,2007)。這可能是志愿行為提升了社會融合度,其獲得社會支持和進行社會接觸(包括部分體能活動)的機會隨之增加的緣故(Snyder,Omoto & Lindsay,2009)。但這些研究都有一個重要問題有待澄清,就是志愿行為與身體健康的因果關系。究竟是身體健康的人更可能參與志愿行為還是志愿行為使其身體更健康?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利他行為,如捐款、獻血,與較高水平的健康之間似乎并沒有聯(lián)系(Borgonovi,2008)。對于受助者(由于健康問題而接受援助的人,如艾滋病患者)而言,有研究(snyder,Omoto & Lindsay,2004)發(fā)現(xiàn),有一個志愿者朋友的患者的健康狀況要好于沒有志愿者朋友的患者。這可能是由于志愿者幫助其形成了積極的應對策略,使其更加關注自身健康問題,并養(yǎng)成了良好的飲食、運動、睡眠等健康習慣的緣故。但由于對接受志愿者幫助的受助者的健康問題的研究較少,因此很難得出確定的結論。
  另一些研究者關注志愿行為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他們聚焦于抑郁這種消極情緒?傮w而言,志愿行為與抑郁呈負相關關系。Musick和Wilson(2003)分析1986到1994年的ACL(Americans’ Changing lives)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老年志愿者(年齡大于等于65歲)的志愿行為與抑郁的負相關關系最強,尤其是當這些志愿行為與宗教有關時;而對于較為年輕的志愿者,當其志愿行為持續(xù)較長時間時,也會出現(xiàn)這種強負相關性;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志愿行為是通過自尊和社會融合這兩個變量而作用于抑郁水平的。Li(2007)認為,志愿行為的社會融合功能有助于志愿者穩(wěn)定其社交網(wǎng)絡的規(guī)模,在志愿者面對所屬社交網(wǎng)絡成員喪失時起著壓力緩沖的作用。在全美進行的BV(Benefit of Volunteering,志愿行為的益處)調(diào)查中有73%的志愿者報告志愿行為使其感受到的壓力水平下降(United Healthcare & Volunteer Match,2010),這可能就是抑郁在志愿者中的發(fā)生率比非志愿者低的原因之一。志愿行為與受助者的抑郁發(fā)生率也呈負相關。Clary和其同事研究發(fā)現(xiàn),有志愿者陪伴的艾滋病患者的抑郁、焦慮、倦怠等消極情緒更少:這種負相關可能是通過改變受助者的應對方式(使其形成更積極的應對策略,如尋求社會支持,獲取更多信息,制定應對計劃)而實現(xiàn)的(Snyder,Omoto & Lindsay,2004)。此外,無論是志愿者還是受助者,志愿行為都使其有機會接觸到新的人和新的環(huán)境,建立用以抵抗抑郁和孤獨的重要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交際網(wǎng)絡(Do Good,Live Well,2010)?傊,不管是從身體健康還是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不管是對志愿者還是受助者,志愿行為都可能起著增進健康的作用。
  
  3.2志愿行為增強應對能力
  自尊與對生活的控制感是兩種重要的應對資源,根據(jù)心理資源說的觀點,如果志愿行為能夠提升個體的自尊與控制感,那么就可增強其應對生活中的挫折、挑戰(zhàn)和困境的能力。其幸福感也會隨著提升。
  Clary,Snyder,Ridge,Copeland,Stukas,Haugen和Miene(1998)對艾滋病志愿者的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提升自尊是志愿行為的六大功能之一,志愿行為使志愿者對自己的感覺更加良好。Black和Living(2004)也認為,志愿行為之所以能夠?qū)體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就是由于其提供了提升自尊和自信的機會。此外,在Piliavin-和Siegl(2007)為確定“志愿行為之益”而構建的概念路徑模型中,與積極自尊的形成密切相關的重要感被當作志愿行為與心理愉悅間的中介變量。他們認為,志愿行為之所以能使志愿者心理愉悅。部分是由于它能使人們覺得自己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這些研究表明,志愿行為對個體自尊有著正向的影響。但志愿行為是否也會提升受助者的自尊呢?這還有待未來研究的明晰。
  控制感是知覺到的能夠明顯改變事件的能力,它為個體提供體驗樂觀,希望的認知基礎,降低壓抑、壓力、抑郁等負性情緒體驗(高偉娟,2005)。Borgonovi(2008)在研究志愿行為與健康和快樂之間關系的時候發(fā)現(xiàn),志愿行為能夠增強志愿者的控制感,Mellor等人(2008)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志愿行為通過增加志愿者對生活的控制感從而使其主觀幸福感得到提升。在Snyder和Omoto(2008)對艾滋病志愿者的跟蹤研究中,志愿者們報告志愿行為使其對生活的控制感增強,所感受到的生活壓力也更小。此外,個體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還可以獲得完善專業(yè)技能和社會交往技能 的機會,從而能夠更好的應對和控制其后的生活、工作,這對于正處在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尤為重要(Schmidt,Shumow,& Kackar,2006;Snyder & Omoto,2008)。另一方面,Snyder等人(2004)的研究指出,經(jīng)過志愿者的幫助后,受助者也報告其對生活的控制感增強,更易于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夠以更為積極的方式應對不良影響。
  
  3.3志愿行為提高生活滿意度與快樂
  生活滿意度與快樂是評價個體幸福兩個常見指標。Thoits和Hewitt(2001)的研究表明,志愿行為能顯著增加志愿者的生活滿意度。在Yuen,Huang,Burik和Smith(2008)的研究中,讓長期住院的慢性病患者病人參與志愿服務(對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留學生進行語言輔導),服務結束之后,志愿者們的生活滿意度顯著提高,并覺得更加幸福。United Health Care和Volunteer Match(2010)的調(diào)查顯示,36%的志愿者生活總體上感到滿意,而在非志愿者中這一比例只有26%,同時有92%的志愿者表示志愿行為使其生活更有意義。另外,不同類型志愿者的生活滿意度也可能存在差異,例如,Grimm(2005)發(fā)現(xiàn),為收容所提供服務的志愿者的生活滿意度明顯高于教會服務志愿者,這可能是收容所的志愿者和受助者不同生活狀況間的對比效果。研究也表明,志愿行為能提高受助者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Weinstein & Ryan,2010);在Spaulding,Sumbry,Brzozowski,Ramos,Perez和Maggio等(2009)對一項幫助剛剛從監(jiān)獄釋放并感染有艾滋病的囚犯回歸社會的志愿服務項目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志愿者對其進行生活指導的個體對生活滿意度更高。
  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爸藶闃贰彼淖炙坪跻呀?jīng)表明了志愿行為對志愿者快樂感的積極影響。Borgonovi(2008)對來自全美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發(fā)現(xiàn),無論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高低,有過志愿行為的人們報告了更多的快樂感;與此類似,United HealthCare和VolunteerMatch(2010)所調(diào)查的4582名志愿者中有96%的人表示志愿行為使其感到更加快樂,這可能是由于志愿行為經(jīng)歷使其更具移情能力,能從相對弱勢的群體的角度審視生活,同時減少了對自己相對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關注。Dillard等人(2008)認為是志愿者在志愿行為的過程中與他人建立起的“親密關系”讓他們并從中得到快樂。牛茜(2006)對來自我國北京11所高校,2200名大學生的抽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發(fā)現(xiàn),43%的受調(diào)查者表示志愿行為使其感到快樂和滿足。而Snyder等人(2004)的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盡管有志愿者陪伴的艾滋病患者會使用更積極的應對戰(zhàn)略,表現(xiàn)出更好的心理機能,并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但這些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并不足以抵消艾滋病毒對他們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他們及其他受助者是否因接受志愿者服務而更快樂幸福,目前似乎還沒有相關的研究報告。
  
  4 結語
  
  現(xiàn)有研究為志愿行為對個體幸福的積極影響提供了一定的數(shù)據(jù)支持和理論解釋,但未來研究仍有深入的空間。目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學者們就志愿行為對個體幸福的影響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假說,其中也有部分得到了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和實證研究的支持,但各假說均未能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全面解釋這種影響機制,因此需要更宏大的理論對其進行統(tǒng)一融合。其二,研究對象的選取稍顯畸重;目前的研究對受助者關注較少,志愿者與受助者是志愿行為得以發(fā)生的兩個必不可少的要素,志愿行為的成效與價值不僅表現(xiàn)在志愿者所發(fā)生的變化上,而且應該表現(xiàn)在受助者的變化上,故應加強志愿行為對受助者的影響的研究。其三,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在研究志愿行為對個體幸福積極影響時,研究者多是通過問卷調(diào)查或者分析既有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如ACL(the Americans’Changing Lives)、SCCBS(the Social Capital Community Benchmark Survey)獲得支持理論的證據(jù),而實驗性的研究方法使用較少。其四,研究內(nèi)容存在局限;目前研究比較關注志愿行為對個體幸福的影響,但也有研究(Thoits & Hewitt,2001)表明兩者間存在著雙向關系,要更好的理解志愿行為對個體幸福的影響,就還需明晰個體幸福對志愿行為的發(fā)生所起的作用。

相關熱詞搜索:志愿 影響 幸福 志愿行為對個人幸福的影響 物質(zhì)財富對幸福的影響 家庭幸福對孩子的影響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91ma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