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本地人:本地人
發(fā)布時間:2020-02-14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一個人求學異鄉(xiāng),會不自覺地壓縮獨處的時間。因為迫切想融入另一種文化,想通過這種融入來學習、充實生活。在德里,我每天都極度渴望和當?shù)厝藢υ,學習他們的語言、文化,閱讀新聞、討論時事。周圍的外國留學生基本不愿融入印度社會,普遍覺得印度人不值得交往。這主要是印度人生活極其隨性,很少顧及他人(主要是外來人)的感受。比如晚上12點以后,興致一來,他們就會大放音樂,跳舞唱歌。其實,這種隨性也不完全是印度人的特性。但凡在自己家門口,有人罩著、不愁吃穿,難免會囂張。囂張是有安全感的表現(xiàn)。只要你愿意融入他們的生活,他們總是很歡迎的。
我想,我抱著世界和平的夢想來到崛起中的鄰國,一定要“打入”內部,看一看印度的真面目。于是我厚著臉皮成天找人拿印地語聊天,和宿舍門口的保安、清潔工、小賣部的老板、飯館的伙計混得極熟。就這樣,幾個月的工夫,我的印地語大有起色,日常交流基本沒問題。再加上印度東北部各邦的人和中國人長相差不多,我就可以假扮印度本地人了。
“搖身一變”當?shù)厝酥,一些事情變簡單了,一些事情又變得復雜。由于交往增多,麻煩也接踵而至。尼赫魯大學是極度政治化的學校,三天兩頭有政治集會,基本每天晚上都有游行,抗議政府或學校的不合理政策。由于馬上要進行學生會選舉,最近有很多場候選人之間的公開辯論。其中一個候選人是我新近認識的朋友,她希望爭取到留學生的選票,就拉我去聽他們的辯論。晚上10點鐘左右,在校園里一個簡陋的演講臺上,三個候選人的公開辯論開始了。首先三人分別到臺上去發(fā)表演講,主要集中在提高生活質量、控制學費增長以及提高校園醫(yī)療條件等民生方面的議題。接下來是聽眾提問。這一下可亂了套:這里的公開辯論不像我們組織“CCTV大學生辯論會”那樣有一個主持人維持秩序,一片和諧景象。這兒的辯論就是誰搶到話筒誰就可以提問,被問到問題的候選人必須當即作答,答案不滿意就會被人使勁哄。當然,他們也有“托兒”,比如我就被那個朋友分配了一個問題,詢問她將如何提升留學生在尼赫魯大學的公眾生活參與度。但是我很不爭氣地在3個小時的提問中始終沒能搶到話筒,主要原因是我不夠“暴力”。
印度人生活在一個奇特的“無序民主”當中,這和我們熟識的有序生活非常不同,和歐美人長期漸進發(fā)展而來的民主也不一樣。所有東西都要靠喊、靠叫、靠爭取。但是,只要你說得合理、爭取得積極,你總是有希望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在如此貧乏的生活之下,十幾億印度人每天都要使出渾身解數(shù)來叫喊、來游行、來選舉。因為,總有一個改變的希望在那里。
(馬宇歌,留學生,現(xiàn)居印度)
為什么非要高考?
劉 平
一個熟人的女兒在深圳關外一所極其普通的中學上高中。來電話咨詢高考事宜,我隨口問了一句:不打算出國留學?答曰:女兒成績太好,出國可惜了。我愕然,出國留學的人都是因為在國內考不上大學?
這一幕有點像滑稽劇。一般來講,和“丈母娘決定房價”一樣,爹媽基本決定了子女能讀什么樣的學校。這個“謬論”需要解釋一下:不是爹媽的文化程度決定子女前程,而是爹媽的思想水平制約了子女的發(fā)展。
爹媽沒文化的多得是,不識字的爹媽大多數(shù)反而深明大義,他們對孩子往往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不怕爹媽沒有文憑,就怕爹媽只有文憑,尤其是文憑還是摻了水的。比如上面那位媽是什么MBA,張口閉口“我們研究生班的同學”如何如何,生怕別人不知道她是“研究生”。毫不客氣地說,這些“研究生班“恰恰是中國教育失敗的罪證。
中國人往往重面子不重實質。拼死拼活去湊高考的熱鬧,大多數(shù)也就是要個大學畢業(yè)文憑,至于什么是水平,有時候都覺得顧不上了。為什么會有趨之若騖的“奧數(shù)”?為什么會有億萬人們去擠高考的“獨木橋”?其中一個原因――我們有太多“MBA”的爹媽。一些學者在研究了歐美和中國的家庭關系后一致指出:中國的這種“捆綁”式關系限制了子女的“獨立性”發(fā)展!霸诩仪蘸,出門事事難”就是父母在向子女散布獨立的恐怖,因此現(xiàn)在許多高考學生不愿填報外地學校。
說到底,考不上大學不能怨父母,該怨的還是這種考試制度。這種制度先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什么重點學校重點班以及重點學生,然后貌似公平地把所有考生趕進同一個考場,因為事先有兩次叫一二的模擬考,所以高考結果是絕大多數(shù)考生在進考場前就差不多已經預料到的,但還必須像澳門金沙門口的那些“游客”一樣,抱著僥幸心理進去博弈。當然,最后只有一小撮“優(yōu)等生”昂首走進“重點大學”,而大多數(shù)學生和學生家長在倍受折磨后只能在“復讀”、“三本”和“幾加幾”等不多的路口苦苦選擇。
原來,依照制度,不讀大學和“死人”差不多,一下就被淪為“社會底層”,而多數(shù)中國人特別想讓孩子成為社會上層。望子成龍無可厚非,但好心往往并無好報。道理很簡單,中國人其多無比,而“龍”能有幾條?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對于那位認為女兒出國可惜了的家長(她不存在經濟原因),我本想建議她別把者大學看太重,可是我實在開不了這個口。在咱們這里,你不敢去勸別人讓他們的孩子不參加高考。雖然大家都明白,他們的孩子根本考不上大學。但勸也沒用,他們一定要去碰一碰運氣。其實沒有人去算算賬,這樣會耽誤多少工夫?人生的道路千萬條,為什么偏要去擠獨木橋?
(劉平,自由職業(yè)者,現(xiàn)居香港。)
相關熱詞搜索:本地人 變身 變身本地人 變身魔人小說 魅魔人皮變身小說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