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英年早逝原因分析] 英年早逝
發(fā)布時間:2020-02-14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要]鄭成功(1624-1662),字大木,是我國明清之際著名的民族英雄,但是讓后人惋惜不已的是他在收復臺灣后一年就郁郁而終,年僅三十九歲。英雄早逝,令時人和后人都為之嘆息。本文通過對鄭成功去世之前的所處環(huán)境、個人性格、家庭關(guān)系和部下關(guān)系等進行分析,找出讓一代英雄郁郁而終的原因。
[關(guān)鍵詞]鄭成功;鄭經(jīng);分析研究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1)01-0086-1.5
一、鄭成功北伐失利之“痛”
鄭成功與清軍在沿海作戰(zhàn)多年,沿海一帶長期戰(zhàn)亂,民生凋零,百姓流離失所,導致鄭軍糧餉、兵員無法再持久支撐下去,于是鄭成功決意孤注一擲,北伐南京,與清軍進行南方?jīng)Q戰(zhàn),以期一舉定江南完成復明大業(yè)。經(jīng)過長期的準備,永歷十三年(1659年)五月十七日,鄭成功“親擁戰(zhàn)艦數(shù)千,眾十余萬……攻犯江寧”。北伐開始時鄭軍所向披靡,但是不料鄭成功本人驕傲輕敵、剛愎自用,陶醉于江南北各地州府降服的感覺中,不聽從友軍張煌言“兵貴神速,若由水道進軍,巨艦?zāi)媪,遲拙非策”的勸阻以及手下大將甘輝進言和潘庚鐘揭發(fā)管效忠緩兵之計的意見,自認為江寧(南京)“屬邑節(jié)次歸附,孤城絕援,不降何待”,最后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結(jié)果在南京城下遭到慘敗,北伐將士陣亡和俘虜不降被殺者不計其數(shù),十年抗清積累毀于一旦。南京之役是鄭成功抗清以來所遭受的最大的挫折,而鄭成功本人對這場戰(zhàn)役的失敗要負主要責任。北伐之后鄭軍處處被動,再無往日之實力。一向年少氣盛、局量未弘的鄭成功怎能不痛!俺晒島。立忠臣廟,祀死難諸人,以甘輝為第一。入祭,哭極哀;日:吾早從將軍之言不至此,十年之功隳於一旦”由此可見,發(fā)生在1659年的南京戰(zhàn)役,是讓鄭成功此后一直抑郁的最主要原因。
二、鄭成功長子門風淫亂和帶來的部下抗命之“怒”
鄭經(jīng)是鄭成功正室董夫人所生,是鄭成功的嫡長子,鄭氏政權(quán)確定的繼承人。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時令其留守金門。鄭經(jīng)與鄭經(jīng)四弟鄭睿的乳母陳氏私通生子,謊報鄭成功說是鄭經(jīng)小妾所生。當時鄭成功年未四十而喜獲孫子,自然是非常喜悅,大加賞賜。后來事情被鄭經(jīng)岳父南明尚書唐顯悅揭發(fā),并寫信責備成功“治家不正,安能治國”,而這一責備讓一向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講究齊家、治國,秉性剛愎要強的鄭成功羞憤交加,一怒之下曾兩次遣使去往金門賜死鄭經(jīng)與其母親董夫人,而此時鄭泰、洪旭、黃廷等將領(lǐng)原本就不愿離金夏而赴臺灣,便以抗命鄭成功殺世子與王妃(指的是鄭成功的正室董夫人)為借口,派兵抗命,拒絕鄭成功所派遣使者在金門上岸。鄭成功因此愈加氣憤填胸,引起重病最后去世。清末愛國詩人丘逢甲的《竹枝詞》里就說“監(jiān)國不亡國豈淪……九原應(yīng)怨董夫人”。長子鄭經(jīng)的不正行為是導致鄭成功早逝的直接原因。
三、部下和友軍極力反對攻臺之“惱”
永歷十四年(1660)臺灣何斌向鄭成功獻臺灣地圖,十五年,鄭成功召集諸將商議攻臺之事,“時眾俱不敢違,然面有難色!编嵆晒Φ牟肯曼S廷和吳豪等人堅決反對,“力言港淺大船難進,且水土多瘴癘”,眾將反對頗多,以至于“成功含之,五月臺灣平克,以吳豪搶掠百姓,盜匿米栗,斬之并殺其妻子”,這固然和鄭成功本人濫用權(quán)威,氣量狹隘有關(guān),但是也能看出當時的部下反對情緒很高,以至于鄭成功要對此事“暗含之”卻無法訓斥,直到收復臺灣后才找其他理由殺吳豪泄憤了。友軍方面,張煌言聞訊鄭軍攻臺,派羅子木攜親筆信到澎湖勸阻鄭成功,信中勸說成功“夫思明(思明州為現(xiàn)廈門金門地區(qū),系鄭成功為表復明之志將兩地合并改名)者,根柢也。臺灣者,枝葉也,無思明,是無根柢矣,安能有枝葉乎?”曾任永歷朝兵部右侍郎的王忠孝也批評鄭成功“乘此時一呼而集(指的是清朝實行禁海令內(nèi)遷沿海百姓,而引起當時百姓激烈反抗之事)、事半功倍”之時卻“僻處海濱,不圖根本,真不知其解”,由此看出當時鄭成功攻臺是為很多部下武將、友軍、文人都不同意不理解的,雖然最后鄭成功強令下屬征臺,但內(nèi)心也是急躁煩惱不安的。
四、永歷皇帝和鄭芝龍等家人被殺之悲
永歷十五年也就是康熙元年,南明永歷帝朱由榔被緬人控制住后執(zhí)送吳三桂,隨后被吳三桂絞殺于市,王皇后和馬太后也在押送進京的囚車中互扼自殺。這個消息傳到臺灣,不由得讓一直為明朝忠臣的鄭成功悲憤。禍不單行的是此時又傳來鄭成功父親鄭芝龍及眷屬在北京被殺,鄭氏祖墳被清軍掘,祖先骸骨被拋露荒野的消息(這件事情發(fā)生在順治十八年,但是確信的消息傳到臺灣時已經(jīng)是第二年,即1662年,與永歷被殺消息傳到臺灣同年)。對深受傳統(tǒng)儒家三綱五常影響的鄭成功來說,君父與父親接連被清朝殺死使其內(nèi)心充滿悲憤又無法立即為他們報仇的無奈。這對鄭成功是很大的打擊,本來就抑郁的心情更加郁郁。這是使得鄭成功早逝的精神原因。
五、平復臺灣之奔波疲憊
自從1659年南京戰(zhàn)役潰敗之后,清軍乘勢追擊,鄭軍處處被動,鄭成功又一向喜歡身先士卒親自指揮,連續(xù)作戰(zhàn)難有休息之時。1661年鄭成功決定攻臺,雖然荷蘭人抵抗力度不強,但由于糧食和官兵水土不服問題,鄭成功不得不日日巡視和督促臺灣各地,出發(fā)之時何斌說思明州至臺灣三日即可,且臺灣沃野千里,糧食稅餉亦足。而鄭軍當時糧餉匱乏,聽聞臺灣近且糧食充足,遂只帶十日糧食出征。不料后來在澎湖遇到臺風,一連刮了好多天,最后差點就要斷糧挨餓。后來到臺時,又碰到臺灣那年遭受嚴重的旱災(zāi)和蝗災(zāi),糧食產(chǎn)量下降很多,因此鄭軍一直無法在當?shù)氐玫阶銐虻募Z食,只能用船從島外運糧。當時記載“戶官運糧船猶不至,官兵至食木子充饑”,“糧米不接,官兵日只兩餐,多有病疫,兵心嗷嗷”,最后甚至還發(fā)生士兵嘩變叛亂。由此可見,在荷蘭人被趕走以后,鄭成功也沒有時間休息,每日為糧食、疫癘疾病和軍心問題奔波勞碌,最后導致感染風寒。這是使得鄭成功早逝的身體原因。
六、結(jié)語
鄭成功本人在性格上“年少氣盛,剛愎用事,英年得志,局量未弘”,對人對己都是嚴有余而寬不足,到臺灣以后眾多不利消息傳來以至于內(nèi)心郁怒,致病肝急,本來只是偶感風寒,結(jié)果在上述痛、怒、惱、悲、疲這些原因的交織影響下,病情日益加重,最終導致一病不起。在即將去世之時,鄭成功強行起來穿起朝服,恭讀明太祖遺訓,自嘆日:“吾自從社稷崩亂以來,枕戈從征十有七年,然國事未見有進,罪案日增。而今又偏踞海外之地,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極?吾又有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乎!”說完以后用手掩額,帶著一腔悲憤和不甘,在臺灣島上與世長辭,其時為康熙元年(永歷十五年,公元1662),享年三十九歲。一代英雄豪杰就這樣英年早逝,赍志歿去,令后人為之惋惜不已。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英年早逝 原因 分析 鄭成功英年早逝原因分析 英年早逝的原因 林正英英年早逝的原因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