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之禮:穿越千年,彰顯敬與孝的歲月留聲
發(fā)布時間:2018-06-27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會人們對于天地、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中國古代是農(nóng)業(yè)社會,自然決定著是否風調(diào)雨順,天氣決定著農(nóng)業(yè)收成的好壞,所以那時的人們對于天地神靈、自然萬物充滿了敬畏和感激之情,也逐漸形成了祭祀天地祖宗的傳統(tǒng)。
我國的祭祀分為兩類,一類是祭祀自然神靈,包括祭祀天地日月社稷以及風雨雷電山川河流等,另一類是祭祀人物,包括祭祀歷史功臣、民族英雄或家族祖先等。
皇帝祭天:最高的祭祀禮儀
祭天是古代最高規(guī)格的祭祀活動,因為古代帝王自稱“天子”,即“上天之子”,因此只有他們才有資格祭天。據(jù)記載,中國早在周朝時就形成了完善的祭天儀式,每到冬至這一天,周天子都要在國都南郊舉行盛大的祭天禮,之后祭天儀式便被皇家延續(xù)下來,又經(jīng)秦漢唐宋的發(fā)展,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古人對祭天非常重視,以祭天場所之一北京天壇為例,其原占地為272萬平方米,面積比紫禁城還大。祭天前,皇帝要在齋宮齋戒三天,而齋宮是皇帝來天壇祭天前齋戒沐浴的地點,祭天的前一天,皇帝在大駕鹵簿的簇擁下啟駕出宮前往天壇,并在祭天臺的昭亨門外下輦,進行一系列祭祀禮儀活動,然后返回齋宮后在第二天舉行祭天盛典。
祭天禮中講究很多,其中較為有影響的是設(shè)置齋戒銅人,這一講究最早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末的戰(zhàn)亂中揭竿而起,建立了大明王朝,他認為自己能取得勝利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顧,所以他他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為了使這種感激表達得更加虔誠,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命大學士撰齋戒文、令禮部鑄銅人以示警。此后,祭天不僅是明清兩朝的一種制度,皇帝齋戒前鑄銅人以示警也成為必不可少的慣例。
祭天過程禮儀復雜,一般有九個儀程,而且各儀程需要皇家禮樂隊演奏不同的樂章。每進行一項儀程,皇帝都要分別向正位、各配位、各從位行三跪九叩禮,從迎神到送神要下跪七十多次、叩頭二百多下,全程歷時約兩個多小時,如此繁榮的禮儀對帝王來說也是很大的考驗;始业募漓氍F(xiàn)場有嚴格的禮儀要求,陪同官員必須虔誠肅穆,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咳嗽吐痰,不許走動喧嘩,不許閑人偷覷,不許紊亂次序等,否則將被嚴懲。
禮敬烈士:吃水不忘挖井人
皇帝祭天已成為歷史,但感恩先烈、表達追思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2014 年,我國將9月30日確立為烈士紀念日,并頒布了《烈士公祭辦法》,規(guī)定在清明節(jié)、國慶節(jié)或重要紀念日期間應(yīng)當舉行烈士公祭活動。首個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當天,習近平等國家領(lǐng)導人就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舉行了向抗戰(zhàn)烈士敬獻花籃的儀式。
我國的烈士公祭有九項程序,包括主持人向烈士紀念碑行鞠躬禮、宣布烈士公祭儀式開始、禮兵就位、奏唱國歌、宣讀祭文、少先隊員獻唱《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向烈士敬獻花籃或花圈并奏《獻花曲》、整理緞帶或挽聯(lián)、向烈士行三鞠躬禮、瞻仰烈士紀念碑,其中有些程序是國際通用的形式,例如獻花圈、默哀等,美國、英國等多個國家的烈士公祭日活動中均有這樣的內(nèi)容。如每年的11月11日是英國的烈士紀念日,當天英國女王及愛丁堡公爵在威斯敏斯特舉行默哀紀念儀式,首相要向無名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老兵們還會舉行大規(guī)模游行。除此之外在我國的烈士公祭儀式中較為引人注意的是按照我國傳統(tǒng)習俗規(guī)定宣讀祭文。祭文是祭祀或祭奠時表示哀悼或禱祝的文章,歷史上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等都表達了對逝者的深沉哀思,情感真摯,千百年來一直被后人傳頌。宣讀祭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祭奠方式,我國在烈士公祭時規(guī)定宣讀祭文就是用中國傳統(tǒng)習俗來哀悼死者。
除了公祭烈士外,我國還有公祭死難同胞的紀念活動,如每年12月在南京舉行的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活動。進行這類公祭時,必備的禮儀議程有活動現(xiàn)場的國旗要降半旗,參加人員胸前佩戴白花,靜靜肅立、唱國歌、默哀,政府機關(guān)拉響防空警報,社會上的汽車、火車、輪船齊鳴汽笛,路上行人就地默哀等。
家族祭祀:慎終追遠顯民德
在中國歷史上,家族祭祖祈福的重要性僅次于祭天,《史記·禮書》中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币馑际钦f祭祀天地是報答天地覆載之德,而祭祀祖先則是在盡孝道,感謝賜予生命之恩。宋代文學家陸游的名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是對家族祭祀重要性的反映。
家祭,是民間祭祀的一種形式,也是我國禮儀文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無論是名門望族還是普通布衣家庭,都有各自祭祖的方式禮儀,其中中原士族的祭祀活動流傳最廣,而且一直被后人們延續(xù)著。
南宋嘉泰元年,監(jiān)察御史汪義瑞返回家鄉(xiāng)歙縣會昌鄉(xiāng),那一年距離他的母親去世已有兩年,汪義瑞此次返鄉(xiāng)的目的是籌辦母親的“大祥”之禮。汪義瑞官至樞密院編修,在講究孝道的封建社會,朝中做官的汪義瑞要拋開朝中事務(wù)在家鄉(xiāng)開建家庭祭場祭祀母親以顯孝道。汪義瑞請來道士并設(shè)立道場做法,禱告神靈超度亡魂升天,做法時間長達五晝夜。依照禮制,在這個法壇結(jié)束時,汪義瑞又向母親的墳地投送了一份刻有記錄整個祭祀過程的龍簡,借此希望天地神靈知曉祭祀過程,保佑逝者的靈魂。這份石制的龍簡被埋入地下后,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黟縣的一位農(nóng)民在耕地時無意中挖出,隨后才被黟縣檔案館征集進館,使得今天的人們能通過其上的文字一睹當年民間的祭祀場面。
那么,按照禮法傳承,適合如今社會的祭祀有哪些呢?
首先要選對時節(jié),人們大多在春天祭祖,《禮記》中認為春天雨露滋潤了大地,有才識的人走在大地上,一定會有感恩先祖的心情,所以春天是最適宜祭祖的時節(jié)。
按照傳統(tǒng),中國人春天祭祖選在清明時節(jié)。由于現(xiàn)代社會不可能為每個家庭建祠堂或祖廟,所以祭祀祖先的場所一般不像古代那樣在祠堂舉行,而是在祖先的墓地舉行。祭祀祖先的前一日要準備好所需的祭祀物品,祭祀物品日益精簡,或者采取更為精神化的禮敬方式。祭祀在傳統(tǒng)上是為祖先追養(yǎng)繼孝,所以古代傳統(tǒng)的祭祀程序往往需要“省牲滌器具饌”(《朱子家禮》),即需要準備祭祀用的犧牲、酒和禮器等相關(guān)物品,現(xiàn)代祭禮則準備紙錢、香燭、鮮花和酒即可。燒紙錢旨在表達后人承擔對祖先追養(yǎng)繼孝的精神道德義務(wù), 香燭在傳統(tǒng)思想上認為青煙繚繞上天是有人神溝通作用的東西,鮮花是現(xiàn)代才興起的表達敬意的方式,敬酒則是延續(xù)傳統(tǒng)的禮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