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發(fā)布時間:2018-06-25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摘 要:為了貫徹素質教育思想理念,實現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在小學期間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設置了品德與社會這一育人課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使他們保持心靈的清澈,并在學習生活中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的發(fā)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教學問題,這使得該課程沒有取得預期的教學成果,假如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那么將會進一步影響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嚴重的還會使這門課程流于形式,形同虛設,并與教書育人的初衷相背離。本文在實際的教學基礎上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分析,并結合當前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問題;對策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比較高的德育課程,它將德育教育作為教學核心內容,并在學生實際社會生活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學生整體教育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現階段來看,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則要正確對待,并找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只有這樣才能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才能進一步推動促進我國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和完善。
一、品德與社會的發(fā)展影響因素分析
(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為明顯,教學活動開展面臨諸多阻礙
素質教育在我國已推廣了好多年,但是實施效果甚微,究其原因則主要是應試教育實行時間比較長,而人們腦海中的應試思想觀念根深蒂固,短時間內將這種教育思想理念清除干凈則有一定的難度。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實施方面不會特意地去改進,對于學習中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方式也沒有給予太多的關注,而這些方法方式大多還停留在應試思維模式中。
(二)教師職業(yè)水平參差不齊,影響了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開展
在小學教師隊伍中,專門從事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教師很少,大多的授課老師則是由語文、數學或英語老師兼任,這導致教師的專業(yè)和所授課程不是很相符,由此以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隊伍專業(yè)性不高,進而會影響到實際教學的質量,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的流動性比較大,一方面專業(yè)的品德與社會教師比較缺乏,另一方面當學校缺這位教師所學專業(yè)的時候,他便會被調離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崗位去教授他所學專業(yè)的課程。這樣以來就嚴重影響了品德與社會教學的質量,從事該課程教學的教師也就不能進行相關教學方式和手段的分析探究和創(chuàng)新。這樣一來,這門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將達不到預期目標,開展品德與社會學習的意義也將大打折扣。
二、現階段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多小學教育教學的管理者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比較深,對語文、數學和英語等基礎學科投入比較多,而對科學、品德與社會等輔助學科的重視程度則不夠,這種重視程度的偏差在日常教學中的表現非常明顯,在課程設置和教師配備上,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都處于比較低的地位。一些學校在該學科招聘上的要求也比較寬,對于授課教師比較重要的學歷、年資、教學經驗和水平等方面也沒有進行充分的考察。另外,在新教師上崗前也沒有對其進行相關的教學培訓,教師的素質整體上有所差別,在日常教學中也會暴露出一些教學問題。
(二)教學目標設定不合理
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教學目標不合理的現象。在品德與社會課程開展過程中,對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就影響了開展的有效性。另外,考試活動也會導致其課時的減少,嚴重的還會出現該課程停開的情況,這極不利于學生培養(yǎng)體系的完善,而這都是由教學目標不合理造成的。
(三)教學方法陳舊
通過對實際教學的觀察可以發(fā)現,大多數學生可以比較熟練的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內容,在情感表達方面也比較好,但是在個人態(tài)度、看法表述方面則表現得不盡人意。從這些方面不難看出,品德與社會教學方式比較陳舊,沒有突破傳統(tǒng)的模式,在授課過程中仍然是教師講課,學生記筆記。在這種思想模式下進行教育教學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而所培養(yǎng)出的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較低,不利于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培養(yǎng)。
三、解決策略
(一)提高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教學開展地位
在對品德與社會課程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做到對教學活動的深入發(fā)展。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活動,德育比技能培養(yǎng)更加重要。學生作為祖國發(fā)展的未來,在對其進行培養(yǎng)的時候,如果僅僅是關注于加強其文化課成績,而未能幫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與社會認知,將會使得學生在未來的發(fā)展道路上,難以實現對自我的有效認知,對社會的發(fā)展貢獻也就更加無從談起,教育活動的開展價值也就成了無稽之談。
(二)更新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教學方法成為了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主旋律,學生的自我意識被壓制,思維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從課堂上得到的知識十分有限。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品德與社會教師應該在教學方法上加以創(chuàng)新,可以引入情景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公交車上一課中,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模擬等車、上車、買票等環(huán)節(jié),不同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教會學生們遵守規(guī)則、排隊上車、尊老愛幼等社會公德和傳統(tǒng)美德,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實現了教學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德育為主的課程,它能純潔學生的心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的品格,并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相關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態(tài)度,從內心深處重視這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并給予解決,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教學質量,真正發(fā)揮出這門課程的作用,促進素質教育發(fā)展,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秦霞.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3).
[2]郭越.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現狀及對策分析[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6(46):203.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