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聽懂孩子內心的意思
發(fā)布時間:2018-06-22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孩子的意思,媽媽沒聽懂
早晨出門前,上初二的兒子對著鏡子照自己的臉,沮喪地說:“看我這一臉的痘,我怎么進教室!”媽媽接過話茬:“誰看你啊!”噎得兒子無言以對,欲言又止,兩眼緊緊盯著母親。“我說錯了嗎?你總是關心自己的外表,有功夫多關心點自己的功課!眱鹤邮裁炊紱]說,氣哼哼地下了樓。
可想而知,上述對話不太容易進行下去了。即使往下進行,很有可能分歧更大,針鋒相對,不歡而散。之所以敢這么說,是因為發(fā)話的母親并沒有真正聽懂孩子內心的真實意思,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主觀臆斷了孩子的想法。還在臆斷的基礎上,大加發(fā)揮,展開教育,弄得兒子很無語。
狀態(tài)互補,溝通才能順暢
交互分析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創(chuàng)立的一個流派,該流派的精華之一是:區(qū)分了每個人的三種狀態(tài),父母我(Parent)、兒童我(Child)、成人我(Adult)!案改肝遥ê喎QP)”是我們身上具有類似父母的特征,比如有責任感、噓寒問暖,也有居高臨下,指手畫腳。“兒童我(簡稱C)”是我們身上具有的兒童特點,比如單純、率真,也包括貪玩、任性!俺扇宋遥ê喎QA)”是隨著年齡增長具有的社會性的我,比如善解人意、理性客觀,也包括見機行事、機械刻板。伯恩認為,溝通就是兩個人的三種狀態(tài)之間的對話,即一個人P、A、C與另一個人的P、A、C之間的對話。只有對話雙方對彼此說話的狀態(tài)把握準確,溝通才能順暢進行。
順暢進行的溝通屬于互補溝通,雙方狀態(tài)互補,有應有答,環(huán)環(huán)相扣,交流舒服。如左圖:
以上幾種都屬于互補溝通,起話的一方將對方看為兒童,接話的一方也用兒童態(tài)回應。起話的一方將對方看為成人,接話的一方也用成人態(tài)回應。如此往復,接續(xù)進行。
狀態(tài)交錯,溝通被迫中止
開頭的案例中,母子溝通中止了。問題出在,孩子說話時,表現(xiàn)的是“兒童我”,因為臉上長了痘痘,感覺自己不好看,不自信,不想去上學。其實是兒童任性、自我、直白、不顧及后果的表現(xiàn)。孩子理性中,一定知道應該上學,長痘痘肯定不是拒絕上學的理由?墒菋寢尶蓻]把他當孩子,而是當成了成年我。媽媽自己以父母我出現(xiàn),用父母的姿態(tài)、口吻、氣勢,批評和教育一個成年人。可想而知,中止就在所難免了。
如下圖:
找準狀態(tài),溝通真意
上述道理說明,父母與孩子溝通時,務必仔細覺察彼此的狀態(tài)。既要對孩子說話時的狀態(tài)敏感、準確,也要對自己即將做出的狀態(tài)心知肚明。雙方狀態(tài)對位,溝通才能有效。
以案例中的媽媽為例,回應孩子的“兒童我”。
媽媽:“真是的,這一臉的痘痘,要是我,我也不想上學!保▋和遥
兒子:“不可能的!我們班好多長痘痘的呢,那要都不上學。”(成人我)
媽媽:“無法想象哈!保ǔ扇宋遥
兒子:“學校可能得關門了。太可笑了!因為長痘痘不上學,不能成為理由!保ǔ扇宋遥
……對話可以持續(xù)下去,很久。
溝通是一門藝術,父母與孩子溝通,千萬不要簡單化。各位父母想想哈,都到藝術層面的東西了,怎么可以簡單處置呢?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