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兩會”成為中國民主的風向標_風向標
發(fā)布時間:2020-03-16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剛剛結束的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和十屆全國政協(xié)五次會議,以關注民生問題、審議通過《物權法》和《企業(yè)所得稅法》而令人側目。 “兩會”作為一個窗口,越來越受到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的關注。政府年度工作報告,人大立法審議,代表和委員的提案,會間討論發(fā)言以及國務院總理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的記者會,會議的每一個議程和環(huán)節(jié)都釋放和傳遞了大量的信息。正因為如此,人們把“兩會”視為獲取決策信息的重要來源,也把“兩會”期間發(fā)出的聲音當作分析中國政策走向以及未來政治發(fā)展的重要依據。無論如何,“兩會”的窗口意義都是不可低估的。
“兩會”被認為是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治理國家的“頂級會議”,也被認為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模式的重要標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關心中國變化發(fā)展的外國人,都普遍關注中國的民主化進程。他們希望透過“兩會”這個窗口,解讀中國的政治情勢,觀察中國的民主實踐。民生與民主是中國現代化的兩大任務,每一個愛家愛國的中國人,不僅希望“兩會”能夠進一步推動民生改善,也希望透過“兩會”這個窗口,展示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風采。
民主向來是中國所追求的目標,但是,在民主建設的問題上,中國人可能有著不同于西方人的思考。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健全民主協(xié)商機制,這是中國民主政治系統(tǒng)工程的兩大支柱!皟蓵睘橹袊裰髡螌嵺`提供了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代表和委員們帶著對政府工作的評價和建言,帶著人民群眾的企盼和要求,就關系國計民生的諸多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民主協(xié)商。
和往年一樣,2007年的“兩會”,一些代表委員的“放言”,也遭受了較多的指責。有的建議局限于過于地方化的議題,讓人感到實在不應該在時間短暫的全國“兩會”上提出。有的則被指為無知并無聊的建議提案,如三八婦女節(jié)改為三八女人節(jié)之類。筆者以為,這是代表委員議政的保障機制(會議期間代表的發(fā)言和表決不受法律追究)的副產品,不足為慮,也不是“兩會”的主流。更重要的是,讓“兩會”成為中國民主的風向標,這應當成為中國執(zhí)政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共同的自覺意識。
讓“兩會”成為中國民主的風向標,需要明確代表和委員的責任關系(accountability)和職責權限(responsibility)。明確代表和委員的責任關系,意味著明確界定每一個代表和委員的角色,讓他們明白他們應該對誰負責,代表誰說話,同時,讓選民知道誰是他們的代表。明確代表和委員的職責權限,意味著明確界定代表和委員的權力,讓每個代表和委員明白他們參加“兩會”的任務以及行使權力的方式。
讓“兩會”成為中國民主的風向標,需要完善人民代表的選舉制度和政協(xié)委員的推舉制度。完善人民代表的選舉制度,意味著合理劃分選區(qū),并按照選區(qū)合理確定代表比例,確立競爭性的候選人制度和選舉制度,以及對于不稱職的代表實行檢舉和罷免的制度。完善政協(xié)委員的推舉制度,意味著按照黨派、社團組織、行業(yè)組織和地區(qū),合理確定委員比例,確立合理的提名、推薦(甚至選舉)制度,保證委員專業(yè)化性質。
讓“兩會”成為中國民主的風向標,需要提升選民和黨派、社團的選舉能力,讓他們在選舉人大代表或推舉政協(xié)委員時,慎重選出真正能夠勝任代表和委員工作的人選。
讓“兩會”成為中國民主的風向標,需要提升代表和委員的參政議政能力。為此,由中介組織所實施的代表和委員的議政培訓可能是必要的。在每年的“兩會”前,代表和委員們需做好充分準備,包括搜集對當前熱點、重點問題的專家意見、了解群眾的要求與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習掌握相關的知識(包括財政、預算等方面的知識)等;會后,代表和委員們按要求回各選區(qū)(或推舉單位)述職,傳達會議精神,解釋政策并對群眾問題做出回應。
讓“兩會”成為中國民主的風向標,需要貫徹公開化、透明化的原則和精神,讓傳媒有更多機會報道會議,采訪代表(委員)并且監(jiān)督代表(委員)。網絡的使用可以將民眾的反饋及時傳遞給代表,由媒體牽頭舉行的網上互動對代表們既是信息來源又是監(jiān)督機制。
今年的“兩會”結束了,明年、后年、乃至以后的“兩會”還要召開。把“兩會”開好,不僅讓它成為國事討論的場所,也要讓它成為中國民主建設演練的舞臺。
相關熱詞搜索:風向標 成為中國 兩會 讓“兩會”成為中國民主的風向標 日媒中國 成為中國民主的風向標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