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積累感悟
發(fā)布時間:2017-02-04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閱讀積累感悟篇一:自讀感悟積累運用
自讀感悟積累運用
──《匆匆》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將空靈而又抽象的時間化為具體的物象,引發(fā)出傷時、惜時的深長感喟。
這篇文章很注意修辭,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長短一致,節(jié)奏整齊,對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顯示季節(jié)更替的詩意化景物;又用一組長短不一,節(jié)奏跳躍,口語色彩很濃的設問句,感嘆日子的飛逝無痕。整句與散句的結(jié)合,不但具有一種音樂的美感,而且顯得既典雅又樸實。文中多處運用比喻,使時間變得可以感覺,形象而又真實。
設計理念:
學習語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就是讀,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充分地讀,自己獲取體驗,引發(fā)聯(lián)想,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蘊。學習語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內(nèi)容,也不僅是引起一時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練地、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以及珍惜時間的感受,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
4、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領悟作者細致描寫、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學重點:
1、感受語言美,領悟表達方法。
2、積累語言。
教學準備
1、朱自清簡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時、傷時的古代詩詞、文章、名言、警句。
3、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問題導入,初步感受。
出示問題:憑直覺,你認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讓學生大膽猜想。
估算一下,按80歲計算,能有多少天?你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了多少天?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過計算,你有什么感受?
(用這些問題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感受和學生對時間的認識,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時間匆匆,為下面學習文章打下基礎。)
二、自由朗讀,讀通課文。
出示讀書要求:自由朗讀課文,要讀正確讀通順,注意讀好標注拼音的詞語,難讀的地方要反復讀。
學生自由朗讀
指名接讀課文,教師和學生評價。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什么?(讓學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從整體上了解。) 教師指導問號的讀法。
大家看“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這個句子應該怎樣讀?你能不能試著來讀
一讀。
教師范讀,學生練習。
(因為這篇文章中的問句比較多,教師在這里引導學生讀好一個問句,其他句子學生也會受到啟發(fā),從而能讀得更好。)
三、默讀課文,個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讀書要求:默讀課文,看能不能讀懂文中的每一個自然段。邊讀邊隨著作者的描寫,想像文中描寫的畫面。
學生默讀課文。
讀完以后,說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讓學生逐步掌握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從整體到部分理解課文。)
你想像到了什么?說說自己讀文章以后的感受。
四、自由讀課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問題。
出示要求:自由讀課文,看能不能讀懂文中的每個句子、每個詞語、每個標點符號。對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對文中的哪些地方還讀不明白?畫出有關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學生默讀課文。
(讓學生精讀課文,在感受全文、讀懂自然段的基礎上,讀懂文章中的每個句子、每個詞語。讓學生逐步感受到讀書方法。)
五、小組交流,解決問題,揣摩朗讀。
出示要求:
1.不懂的地方通過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設計如何讀才能把這些句子讀好。
3.組長記錄小組內(nèi)解決不了的問題。
小組內(nèi)互相交流。
(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讓學生合作設計讀好一句話,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朗讀的方法,并且是個性化朗讀。)
六、全班交流,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1.你們小組畫了哪些句子?從這些句子中讀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們自己的方式把這些句子蘊含的情感讀出來。
學生匯報。
2.教師出示自己的照片(嬰兒、少年、青年、現(xiàn)在),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學生體驗時間的流逝。
鼓勵學生講出自己和時間有關系的一些故事。
學生講述自己的生活體驗。
(用身邊的人和事,調(diào)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積累,對時間匆匆可以感觸更深。)
3.怎樣才能讀好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當時的心情,還要加進我們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學們再讀一讀。
自由讀,指名讀,老師指導朗讀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這一段應該怎樣讀呢?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感受入手,指導朗讀。
(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教師適時恰當?shù)脑u價,讓評價起到指導朗讀的作用。)
4.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
從這些句子中,我們想像到了什么?作者當時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出示作者簡介,加深學生的感受。
自由朗讀作者簡介。交流讀了作者簡介以后的感受。
(讓學生通過讀簡介,了解朱自清一生寫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時間的典范。我們也應該做珍惜時間的人,從而體會作者的當時的心情和感受。)
第二課時
一、讀書體會,感悟?qū)懛ā?/p>
1.作者為什么表達得如此細膩呢?默讀課文,看這篇文章有什么特別之處。
(通過默讀,讓學生找到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初步感受作者語言運用的特點。)
2.匯報交流,感受語言。
你認為作者這篇文章的特別之處在哪里?
引導學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xiàn)在又到了哪里呢?”
(體會句式的運用)
“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體會運用比喻的好處)
教師隨機出示一些名家對朱自清文章的評價。
(讓學生的評價和名家的評價互相對照,一是給學生成功感;二是讓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規(guī)范起來,不能漫無目的;三是從不同的側(cè)面為學生提供思想的借鑒。)
隨機出示朱自清本人對寫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卻在情感的濃厚!
──談描寫“于每事每物,必要剝開來看,拆穿來看”,“這樣可以辨出許多新異的滋味乃是他們的秘密”,只有這樣“于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寫,使你于平常身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
(出示作者本人對文章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寫作的本質(zhì)是濃厚的情感和細致的觀察,而不光是詞句的運用,使學生對寫文章用比較全面深刻的認識。)
3.個性解讀,朗讀交流。
出示要求:默讀課文,劃出你喜歡的句子,然后大聲朗讀畫出的句子。
交流:把劃的句子讀出來,說出自己為什么喜歡這些句子?老師和其他同學評議并示范。 (這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在共性的基礎上,體現(xiàn)自己對文章語言的個性化理解。用朗讀的手段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抑揚頓挫來自情感的濃厚,而不是簡單的停頓重音。)
4.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學生前面的學習已經(jīng)讀熟,這里讓學生在充分感受語言的基礎上積累語言。)
二、拓寬學習,加深感受。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感嘆時間的流逝。時間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下面請同學們把自己搜集到的關于時間的文章、格言、警句、詩詞、故事拿出來,讀給大家聽,講給大家聽,說出自己的感受。
(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資料,一是對時間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加深對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讓學生積累語言,以時間為線索,背誦和理解一些詩詞、名句、格言??拓寬語
文的學習領域,培養(yǎng)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抒發(fā)感受,積累運用。
通過大家的交流、討論,對時間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寫出自己現(xiàn)在最想說的話?梢砸脛偛沤涣鞯囊恍┟跃洹
學生練習。全班交流。
(目的是讓學生運用語言,用情感支配語言,從而更深刻的體會到寫文章的本質(zhì)。)
四、分層作業(yè),課外延伸。
1.教師推薦《朱自清散文選》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學生認真去讀。
2.推薦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繼續(xù)搜集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寫出自己的體會,組織一次演講。
3.同學們也可以自己搜集資料,寫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作業(yè)的布置是有層次性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條件選擇其中的一項或者兩項。) 資料準備:
1.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F(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他一生勤奮寫作,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200多萬字。主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綠》等。
2.評論朱自清的資料摘錄
(1)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滿貯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
(2)“現(xiàn)在大學里如果開現(xiàn)代本國文學的課程,或者有人編本國的文學史,談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會寫口語,朱先生應該是首先被提及的!
(葉圣陶《朱佩弦先生》)
(3)朱自清的成功之處是,善于通過精確的觀察,細膩的抒寫出對自然景色的內(nèi)心感受。 (林非《現(xiàn)代六十家散文札記》)
(4)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講究語言的,哪怕是一個字兩個字的問題也決不放松?墒撬淖⒅卣Z言,絕不是堆砌詞藻。
(朱德熙《漫談朱自清的散文》)
3.詩詞名句
(1)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李白《把酒問月》
(2)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3)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宋】歐陽修《生查子》
(4)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中秋月》
(5)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滿江紅》
(6)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比藨斱s緊地,充分地生活,因為意外的疾病或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以突然結(jié)束他的生命。 ──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閱讀積累感悟篇二:自主閱讀和感悟
語文課堂中的自主閱讀與感悟
新昌南巖小學 求均英
聯(lián)系電話 18057526781
摘要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學生感悟了,語文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從具體操作的層面來看,要讓學生能對文本和某個語言材料深入思考,并能迅速地抓住主要問題,探究其中的異同,體味個中的妙處,力圖想深想透,達到真正理解,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思維品質(zhì),提高認識水平,形成語文能力,就必須加強感悟方法的指導與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自主感悟 個性化 多元化 思維品質(zhì)
正文
一、對閱讀的認識
閱讀是語文之本,是托起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最主要支柱;閱讀是學習之母、教育之本,現(xiàn)代社會讀的能力要求和運用遠遠多于作文:閱讀是成人之源、樹人之本,素質(zhì)教育要以人為本,首先必須搞好閱讀,正因為如此,新一輪語文課改對閱讀教學從理念、內(nèi)容、體系到目標、要求、評價等都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我們只有從確立閱讀教學新理念入手,著力于建構起具有針對性、操作性的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并探索總結(jié)出相應的教學策略方法,才能把這次閱讀教學改革藍圖變成實實在在的教學行為,將閱讀教學質(zhì)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2)閱讀教學的重點: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各學段可以有所側(cè)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的割裂開來;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tǒng)、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二、對感悟的認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自主”和“感悟”是語文新課標中閃亮登場的兩個關鍵詞。今天,我們高頻率談論的“自主”理念主要是針對傳統(tǒng)學習方式中“他主”的概念提出來的。過去的閱讀教學,主要建立在學生的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的客體?墒牵R不能僅僅靠外界的強硬灌輸,離開了學生的主動接受和積極建構,這樣獲取的知識是僵化的,其效率也是極低的。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改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的方式為主動學習,即學習不再被看成是一種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積極的主動的過程。
“感悟”,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實踐活動。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學生感悟了,語文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從具體操作的層面來看,要讓學生能對文本和某個語言材料深入思考,并能迅速地抓住主要問題,探究其中的異同,體味個中的妙處,力圖想深想透,達到真正理解,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思維品質(zhì),提高認識水平,形成語文能力,就必須加強感悟方法的指導與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
三、自主閱讀為感悟服務
1、探究性閱讀
圍繞閱讀中遇到的難題,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表達創(chuàng)造,從而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chǎn)生和形成過程,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訓練思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探究性閱讀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問題探究的中心性、學生活動的高度自覺性、教師角色的相對輔助性、教學環(huán)境的開放性以及課堂評價的包容性與激勵性,其教學程序一般由“教師導入→學生感知→師生設問→學生獨立研究→集體討論→學生表達→師生總結(jié)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組成。
語文課程提倡研究性閱讀教學,就是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要糾正長期存在的“單向分析、告訴結(jié)論”式的教學,要注重引領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研讀,讓他們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發(fā)掘語言文字蘊涵的美、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既對作品內(nèi)涵有深刻的領悟,又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創(chuàng)造性理解,達成理性和感性的逐步統(tǒng)一。因此,在引領學生開展探究性閱讀的過程中,一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興趣,評價應側(cè)重于學生參與過程,以不斷強化學生的探究意識;二要因文而異有效引領學生開展探究性閱讀教學《不合群的小蝌蚪》一文,教師可先假設問題情境:“青蛙媽媽有一個小兒子——小蝌蚪,不小心游到癩蛤蟆中去了,青蛙媽媽一下子找不著,非常著急,準備寫一則‘尋兒(蝌蚪)啟事’。請同學們幫助蝌蚪媽媽寫一則‘尋兒啟事’。同學們要寫好這一則啟事,必須把課文讀懂,尤其是要了解小蝌蚪的生活習性、身子形狀,還要善于對課文語言進行歸納重組,以“啟事”的形式外化表達出來。這種探究性閱讀教學,就是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后,讓學生在探究課文語言探究語言外化表達中自讀自悟、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2、個性化閱讀
個性化閱讀教學要以學生原有素質(zhì)和基礎為基點,保護發(fā)揮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釋放張揚個性,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見,使學生在閱讀中將注意的中心由作者、文本轉(zhuǎn)移到自身,超越文本,建構新意。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個性化閱讀的關鍵(即讓學生個體建構對文本有個性的理解和感悟)。這是因為,個性化閱讀理論認為,文本所表達的是個性化的情感思想,所采用的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是這種個性表達的材料和手段,只有當閱讀主體的個性與文本或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時,個性化的碰撞才會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和個性的火花。因此,主張教師和文本的對話要以學生與教師對話為先導,只有有了教師人格的個性化,才會有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見,如,一位教師教學《狼和小羊》時,要求學生用一句話說說狼的本質(zhì)。甲生說:“狼很狡猾,善于欺騙”;乙生說:“狼花言巧語,善于偽裝”;丙生(一位學困生)遲疑了一下站起來說:“我卻認為狼很聰明,因為它找茬兒的能力很強”。一石激起千層浪,丙生的回答引起同學們激烈的爭論。教師在此恰如其分地肯定了丙生的回答,這無疑是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發(fā)表自己見解的一劑良藥。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尊重學生的個性,善于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不同的文章說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見解,就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掘?qū)W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增強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3、自主性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徹底改變教師滿堂講、滿堂問和提問加串講的注入式教學格局,充分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把閱讀的時間、過程和支配權利還給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4、互動性閱讀
互動性閱讀教學中由教師、學生和教材構成三邊互動關系,即教師、學生分別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閱讀教材,深入教材內(nèi)部,與教材對話,從而產(chǎn)生超越字面意義的理解,然后通過教師與學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將理解匯攏、交流,即對教材進行修正、補充和豐富,使教師、學生群體、學生個體在對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礎上,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由此可見,互動閱讀是讀認、讀審和讀創(chuàng)的過程。
5、擴展性閱讀
是指以語文教材為核心,輻射到閱讀相關作品的一種閱讀。它要解決的是語文學習中的“多讀”問題,因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常見的閱讀內(nèi)容擴展方式有:從節(jié)選的課文擴展到整篇文章;從課文擴展到課文作者的介紹及其有關作品;從課文擴展到內(nèi)容類似的其他文章等等。因此,教材的系統(tǒng)性、選文的典型性是課內(nèi)閱讀的前提,而作家、時代、國別、代表作品、相關作品及其評論,這些都可以作為課堂閱讀的有效延伸擴展到閱讀教學中來。
四、感悟是自主閱讀后的升華
(一)豐富積累是培養(yǎng)感悟能力的基礎
新知識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上的。這意味著閱讀感悟的深度與廣度更多地取決于讀者背景知識積淀的豐厚程度,正所謂“得之于俄頃,積之于平時”。因此,必須引導學生注意平時的積累。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自然、社會,多觀察、多體驗、多思考,積累豐富的感性、理性經(jīng)驗,訓練其敏銳的觀察力。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走出教材,走向閱讀,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去探索、思考,磨礪自己的思維,形成一定的觀念、情感價值取向。這些直接經(jīng)驗、間接經(jīng)驗、理性思考、情感、觀念的價值取向,將構成心理圖式系統(tǒng),潛伏在學生的潛意識層。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當文本信息激活這些潛伏的圖式系統(tǒng)時,學生便能恍然頓“悟”,進而完成新的意義建構。
(二)仔細閱讀是培養(yǎng)感悟能力的前提
文本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感悟課文的最基本的途徑和方式。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閱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堅持以文為本,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學生通
過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并在讀中悟情、讀中悟境、讀中悟意、讀中悟法,促成學生語感的形成。
①粗讀課文,整體感知:
上課伊始,可根據(jù)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創(chuàng)設一定情境,以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動機和興趣;接著指導學生默讀和瀏覽課文,要求學生讀準生字、讀順課文、思考、議論“這篇課文主要說了哪幾件事情”這樣的帶整體把握的問題。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要使學生從整體上(不是只從一點或一個側(cè)面)形成對課文的感性認識,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問題。
要想方設法把學生發(fā)動起來,使學生興趣盎然地讀課文、提問題;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而不是只得到點滴的觀感。
②精讀課文,深入感悟:
“深入感悟”是指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詞句有比較深刻的感受和領悟。而要達到這一要求,學生必須精讀課文(精讀:是指圍繞課文的重點而深讀,而深讀的展開有賴于關鍵問題的提出,關鍵問題的解決是衡量深讀效果的主要標志;關鍵問題應產(chǎn)生于課文的重點部分,應反映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和情感態(tài)度與課文重點部分的要求之間的差距或矛盾,應含有讓學生思考的空間或進行探究的余地;關鍵問題的表述應具有概括性和啟發(fā)性)。
一是師生要善于提出問題和歸納問題;二是教師引領學生圍繞所提出的關鍵問題反復閱讀課文(讀,既要保證讀的時間,又要注重讀的質(zhì)量,要指導學生采用有感情的朗讀、精讀與默讀、分小組讀、找伙伴讀、男女生賽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閱讀方式來實現(xiàn)“讀”的目標;同時要指導學生把讀與思結(jié)合起來,能抓住所提出的關鍵問題在讀中思考、讀中討論和讀中體驗,能圍繞關鍵問題抓住重點段落、重要句子和關鍵詞匯在反復閱讀中體會其要義,能在朗讀過程中認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及事物的矛盾,切實提高有感情朗讀的水平);三是教師的指導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不以教案牽著學生走,而須根據(jù)學情的變化來調(diào)整教案。
③研讀品讀,深層體悟:
精讀課文中,有一批涵義很深的課文。這些課文不僅有表層的描述,而且有深層的意蘊。如,描寫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寫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寫人物感情的,則情中有情??學生要學懂這些課文時,必須采取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要通過對重點段落的研讀和品坊,才能達到對課文的深層意蘊的體驗和領悟,使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甚至受到震撼。
第一類:以事喻理的課文。如《兩只小獅子》、《烏鴉喝水》、《酸的和甜的》、《畫楊桃》等等,其深層意蘊是事中之“理”,學生在閱讀中面臨的困難是難以弄明事中之理。在學生真切感悟語文的基礎上,提出一個反映“深層意蘊”的問題,引導學生認真研究或品讀關鍵段及關鍵詞句,啟發(fā)思考,組織討論,指導互評,從而使學生悟出事中之理。如教學《酸的甜的》一文,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讓大家思考和議論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問題:“狐貍為什么硬說葡萄是酸的呢?”以議論“硬說”一詞的含義為突破口,經(jīng)過七嘴八舌的討論,學生終于明白了這個童話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第二類:寄景寄事抒情的課文。如《荷花》、《黃山奇石》等等,其深層意蘊是景中情或事中情。對作者借贊美自然景觀來抒發(fā)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感情以及通過贊荷花、迷荷花來表達作者追求純潔、和諧、美滿、幸福的思想境界,只有
在教師指導下反復品讀重點段落、琢磨重要詞句和體驗作者的情感,才能體悟課文的深層意蘊。
第三類:情中寓深情的課文。如《十里長街送總理》、《再見了,親人》、《雨中》等等,其深層意蘊是情中隱含的“深情”,學生面臨的困難是難以體悟情中的“深情”。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學生對人民群眾熱愛周總理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而當老師提出“人民群眾為什么這樣熱愛周總理”這一問題時,個個面帶難色。教師及時引導大家默讀和有感情地朗讀幾個重要自然段,同時啟發(fā)大家聯(lián)想課前觀看的電影《周恩來》及課前搜集的周總理關心人民群眾的動人事跡,然后組織大家討論,學生終于恍然大悟:人民群眾這樣熱愛周總理,是因為周總理非常熱愛和關心人民群眾。
(三)激發(fā)情感是培養(yǎng)感悟能力的動力
情感是感悟的動力。感悟無須借助邏輯分析,它是一個以感性直覺把握對象內(nèi)蘊的過程,這一過程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潛意識需要情感去激發(fā),以形成強烈的閱讀沖動。主體對客體的“意念領悟”要求主體之情與客體之情融為一體,在二者的碰撞、交流中產(chǎn)生共鳴,最后達到主體對客體內(nèi)蘊的領悟。因此,教師要運用各種手段和方式,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共鳴”,以喚起學生對自己對社會生活瑣事的回憶,把現(xiàn)實中的英雄行為和小說中的行俠仗義聯(lián)系起來,從而產(chǎn)生“共鳴”。這樣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迎刃而解了。為其感情上的“共鳴”創(chuàng)設情影,這樣就會在學生心目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教學效果也就顯而易見了。
(四)啟發(fā)想象是培養(yǎng)感悟能力的關鍵
閱讀主體的“感悟”是對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把握,必須通過想象方能捕捉到文章所隱含的高情遠意。因此,教師要積極啟發(fā)學生進行豐富的聯(lián)想與奇特的想象。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實踐,想一想這方面的體驗。這時學生記憶的閘門會很快打開,自然聯(lián)想,在類似的幻覺中,靜止的會鮮活起來。這樣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類似的生活體驗來理解、感受現(xiàn)在的學習內(nèi)容,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所學內(nèi)容之間的距離,形成真切的體驗和深刻的感悟。語文能力的核心——語感的形成需要“感悟”,文章的人文內(nèi)蘊只可意會,難以言傳,更是“非悟無以言其妙”。因此,重視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成為語文閱讀教學的新取向,有待著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五)將自主感悟與課文價值取向相結(jié)合
閱讀感悟是一種個性化色彩很強的活動,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悟,但不能過分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感悟,忽視課文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課文正確的價值觀的失落。因此,必須將學生的自主感悟與課文的價值取向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誠如蔣成踽所說:“課文的解讀要尊重師生個人的閱讀行為,但必須通過互相交流、認同,尋求共同的解讀范式和公認的真理意義,使解讀超越個人的局限,不斷地進入新的領域。”
(六)將整體感悟與重點感悟相結(jié)合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如果把一只胳膊從軀體上砍下來,那就不是胳膊了。”就閱讀教學而言,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活的、有機的整體,感悟時要堅決摒棄那種把課文肢解得七零八碎的做法。只有進行整體感悟,學生才能感受到課文的整體美,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完整的印象,使初步認識沿著正確的方向深入下去,否則單憑一些局部的或支離破碎的印象是很難獲得正確認識的。當然,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進行重點感悟,把感悟活動
閱讀積累感悟篇三:關于語文學習的積累與感悟
關于語文學習的積累與感悟
——牡丹江公益人文大講堂講稿董一菲
很高興能與大家在2011年人文大講堂第一場報告一同分享《關于語文學習的積累與感悟》,下面我們一同來探討交流。在屏幕上的題目用紅色字體突出兩個關鍵詞:積累和感悟。這兩個關鍵詞和語文學習關系密切,是語文學習不可繞過的兩個重鎮(zhèn)。
一、語文學習積累感悟的重要性
語文學習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一日無功。
大家體會一下“不是一日之功”。它強調(diào)的語文學習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語文學習重在過程之中,這就是積累,這就是感悟。 “不可一日無功”這句話說起來有點殘酷,強調(diào)的是語文學習恒久的堅持,不可中斷,時時刻刻點點滴滴,不能既打魚又曬網(wǎng)。
關于語文是什么,我們是能夠達成共識的:語文承載的是我們五千年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它的載體就是語文,中華文化既然如此博大精深,所以語文學習不可一日無功。大家學過數(shù)理化,數(shù)理化的解題講究“舉一反三”。老師教一個定理,一個公式,一個例題,考驗你學習能力的一個方面就是能否舉一反三,能否觸類旁通。語文則不同,很多時候語文講究的是“舉三反一”。讀的多了,體會很多,慢慢就有了語感,懂得了這就是盛唐詩的特點,這就是魏晉詩的特點,這就是晚唐詩的特點。這就是雪萊,這就是拜倫,這就是斑斕的李賀,絕不是飄逸的李白,這就是舉三反一的結(jié)果!芭e三反一”
是學語文的一個要訣,一個秘笈。說是一個秘笈,其實是一個“笨功夫”,就是不斷積累,不斷感悟。
大家看,屏幕有四個詞: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熏陶漸染、文火慢煮。這就是語文,這就是語文的積累和感悟。
第一個詞叫做“繩鋸木斷”,何為繩?既是繩子,又不是繩子。高中語文課本有一篇荀子的文章《勸學》,其中有這樣一句“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這里的繩是什么繩?就是墨線。一個木匠做木工活用的墨線,很細,是繩,也是線,但就是這個線卻可以當鋸,木頭為之斷。這說明什么?這就是語文的功夫,就像荀子所說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就叫“繩鋸木斷”。
第二個詞叫做“水滴石穿”,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說“天下至柔者莫過于水也”,這句話很好理解,天下最柔弱、最柔情的是水,但就是這水,長久的滴啊滴啊,億萬斯年會使水滴石穿,金金屬的堅硬的兵器靠石頭來打磨,而石在水的打擊下卻會洞穿。這里面隱含一個哲理。想起了泰戈爾很抒情的一句話“使鵝卵石至臻至美,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边@里同樣可以用來說明語文(轉(zhuǎn)載于:www.91mayou.com 蒲 公 英 文 摘:閱讀積累感悟)積累的一個道理:學好語文需要大家有耐心,要耐煩!澳蜔笔钦l說的話?是沈從文的話,沈從文作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大家,他以《邊城》,他以湘西文學,走向中國,走向世界,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沈從文說做事情要“耐煩”,只要肯“耐煩”,就可以把語文學好。沈從文的學歷是小學畢業(yè),他經(jīng)過了刻苦的積淀,通讀古今中外的作品,耐住性子,坐住板凳,做
了大學教授,寫出了一系列的反應詳細生活的作品。,我們難以忘懷他獨特的“湘西世界”:“翠翠”,白塔,擺渡的老人,那條黃狗,那些水手,吊腳樓的女子,田園牧歌般的情調(diào),一幅獨特的風俗畫。
第三個詞叫做“熏陶漸染”,這個詞要讀準,“漸”讀陰平,何為“漸染”,漸染是慢慢浸染,是有一個過程的,它不能一蹴而就的。大家都知道郭靖吧,金庸《射雕英雄傳》中黃蓉的靖哥哥,郭靖要和一個高手比武,而郭靖剛出道,心里沒底。就請洪七公教他降龍十八掌前三掌以求速成,以求應急,結(jié)果郭靖應付完場面,還要扎扎實實學一招一式。武功如此,語文亦如此。
“熏陶漸染”,這個又使我想起當代文學另一個大家,他就是《胡同文化》的作者,江蘇高郵人汪曾祺。一個著名的作家。汪曾祺的父親是一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人,書法寫得悠然,民樂西洋樂樣樣精通,據(jù)說還會武術,深得老莊之神會,有名士風范,汪曾祺和父親一起生活了十九年,耳濡目染,那股子語文的精氣神,整個是熏出來的,字正腔圓,味道純正,不是教出來的,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熏出來,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才會如此了得。在樣板戲的年代,江青也認可他的才華,他是沈從文的學生,深得沈從文的衣缽。汪曾祺讀書也很有趣體現(xiàn)了讀書的最高境界——超功利的率性閱讀,在他老家——江蘇高郵,他家的后花園有一棵老樹,這棵老樹有一個橫斜的枝干,少年的汪曾祺在閑暇的時候,拿一塊帶筋的醬牛肉亦或是榨菜,躺在這老樹的橫枝上悠然而讀,他終身難以忘懷的是這種閱讀的時光。于是他從這里出發(fā),帶著他沉沉的文學大夢,走向更廣闊的人生,成為現(xiàn)當代
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家。他是真名士,自風流!學語文要有那份悠然,那份超然,學語文不可急功近利。
第四個詞叫做“文火慢煮”,就更形象一點,大家知道大廚講求火候,學語文也是一樣要講究火候,要文火慢煮,何為文火?文火不是武火,不是急火,是悠然悠哉的小火。大家知道要煲一鍋味道鮮美的湯,必須要用文火慢煮,文火入味。學語文絕對不是學數(shù)理化,數(shù)理化學習可以大火猛攻,就像在攻城,語文學習像是在攻心。語文學習不可用大火,一部經(jīng)典,一首詩詞,要含英咀華。否則語文就成了一鍋焦糊的飯,F(xiàn)在的中學語文教育就充斥著利欲熏心和急功近利,充斥的是背道而馳,充斥的是一鍋焦糊飯。比如小孩子識字,識字在這里我要做一下說明,識字提前不是壞事,三周歲就可以識字,但關鍵的是怎么識?一般的方法是這樣,送幼兒園今天學七個字,明天學八個字,后天轉(zhuǎn)個幼兒園,再加上休息,時斷時續(xù),這種識字是沒有幫助的,而多數(shù)幼兒識字就是停留在這種狀態(tài)。識字應該集中識字,應該是在三周歲到六周歲之間,將中國的兩千常用漢字熟練,這里熟練指能認就可以,能念就可以。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來不得半點馬虎,要扎扎實實穩(wěn)扎穩(wěn)打,花費三到四年時間,為孩子的語文學習終身奠基。這是我們傳統(tǒng)塾學的精華,我們應該繼承。王國維,胡適,如魯迅、郁達夫,宗白華、朱光潛、梁思成、林徽因??他們都走過這樣一條路。
因為每年都要出去講課,接觸的孩子也多了,自然感觸也就多了,許多生活在文化名城孩子,文學積淀也沒辦法令人滿意。,是不是說
我們的孩子沒學語文,那可是最大的冤案,我們的孩子一直都在學語文,很努力的那一種。許多孩子幼兒園就開始踏上了漫長的語文學習路,家長們也反復地說“孩子學的最多的就是語文”。可是語文的現(xiàn)狀卻是孩子們錯字連篇,詞不達意,文不對題,甚至胸無點墨。
這一切是因為我們背離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追求速成,熱衷技巧,不能叩問語文之心。
什么是積累?我們不妨再來解釋一下,積累其實就是一個語文學習的過程,這個學習的過程對于語文來說,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閱讀的過程。語文底子就是書底子。當然,也可以問問自己。我曾對我所教的班級進行過調(diào)查,問有多少學生讀課外書超過兩本,舉手的才一半左右,第二高級中學是一所省級示范高中,高二的理科實驗班有兩個,我教其中的一個,孩子們的讀書情況就是這樣。而我上一屆教的文科實驗班,學生們愛讀書,能說,能寫,即使是在高三三模的時候,仍然能在他們的書包里找到品味不俗的書,甚至還有佛教的《心經(jīng)》和《金剛經(jīng)》,而且有幾個同學還能背。你看這樣的兩個班,僅僅相差三年,孩子們的書底子又相差這么一大截。一是應試教育的直接的惡果,素質(zhì)教育的呼聲越高,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應試教育太猖狂了。
正像孔子為什么在春秋時大喊“仁義道德”,因為“仁義道德”在那個時代缺失。為什么有“三八”婦女節(jié),卻沒有男子節(jié),這正說明了婦女地位不高。為什么大喊素質(zhì)教育?這正是暴露我們教育的問題。應試教育在素質(zhì)教育的大聲呼吁中節(jié)節(jié)勝利。教育的悖論。
相關熱詞搜索:感悟 積累 閱讀 閱讀積累教學感悟 作文素材積累加感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