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需服藥,喝水知多少
發(fā)布時間:2018-06-23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大家都知道,吃藥一般用溫水送服。很多人認為,口服藥片后,藥物會很快進入胃內(nèi)。實際上,如果食管本身存在異常,如受壓、狹窄、運動障礙、胃食管反流,或者服藥方法不當,如臥位服藥、服藥時進水太少等,會使藥物在食管中停留時間延長,導(dǎo)致食管損傷。當然,服藥時飲水過多也是不合適的,有時會降低藥效。那么,吃藥時究竟要喝多少水呢?
需適當增加飲水量的藥物
膠囊類藥物膠囊遇水后會變軟,容易粘在食管或胃壁上,造成食管損傷或胃中局部藥物濃度過高,刺激胃黏膜。服用膠囊類藥物時,應(yīng)多喝溫開水,以保證藥物順利到達胃內(nèi)。
鹽類瀉藥、退熱藥服用鹽類瀉藥(如硫酸鎂)后會引起腹瀉,服用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藥后,會使人大量出汗。因此,服用這兩類藥物后應(yīng)多飲水,以補充人體對水的需求,維持水和電解質(zhì)的平衡。
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如氯化鉀、阿司匹林、潑尼松等,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適當增加飲水量能稀釋藥液,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
部分抗菌藥物經(jīng)腎臟排泄的抗菌藥物,如喹諾酮類(諾氟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磺胺類(磺胺嘧啶、磺胺甲口惡唑、復(fù)方磺胺甲惡唑等)等,需要增加飲水量,加速代謝產(chǎn)物的排泄。
平喘藥如茶堿類、二羥丙茶堿等藥物,可以提高腎血流量,產(chǎn)生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多,患者易出現(xiàn)口干、多尿和心悸等脫水癥狀。因此,服用此類藥物后,應(yīng)注意適量補充液體,多喝一些白開水。
利膽藥熊去氧膽酸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出,有助于排出膽道內(nèi)的泥沙樣結(jié)石和膽結(jié)石術(shù)后少量的殘留結(jié)石,但容易引起腹瀉。服用這類藥物時,患者應(yīng)多飲水,避免因腹瀉而脫水。
宣大量飲水的藥物
雙膦酸鹽類藥物阿侖膦酸鈉、帕屈膦酸鈉等雙膦酸鹽類藥物對食管有刺激性,須用200毫升以上溫水送服。用于治療高鈣血癥時,容易引起水、電解質(zhì)紊亂,患者應(yīng)多喝水,使每日的尿量達到2000毫升以上。服藥后不宜立即平臥,應(yīng)保持上身直立30分鐘,以便盡快將藥物送至胃部,減少對食管的刺激。
抗痛風(fēng)藥如丙磺舒、苯溴馬隆、別嘌醇等,為防止尿酸在排出過程中沉積形成結(jié)石,服藥時應(yīng)多飲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必要時,須加服碳酸氫鈉片,以堿化尿液。
補液鹽口服補液鹽時,每袋須用500~1000毫升溫開水沖服后飲用。
排石藥服用排石湯、排石沖劑時,宜多飲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500~3000毫升。大量飲水可起到?jīng)_洗尿道、稀釋尿液、減少尿液中鹽類沉淀。
需適當減少飲水量的藥物
胃藥硫糖鋁、枸櫞酸鉍鉀、果膠鉍、氫氧化鋁凝膠等藥物的作用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護層。因此,服用此類藥物后30分鐘內(nèi)盡量不要喝水,以免阻礙保護膜的形成,降低藥效。
蒙脫石散該藥具有較強的吸附力,可均勻地覆蓋在整個腸腔表面,以吸附致病微生物,收斂腸黏膜,從而起到止瀉的作用。每次服藥只需用50毫升水沖服。
抗利尿藥服用加壓素等抗利尿藥時,在服藥前1小時和服藥后8小時應(yīng)限制飲水,以免引起水鈉潴留,導(dǎo)致水腫和體重增加。
止咳糖漿如急支糖漿、甘草合劑等,這些藥物會粘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起到減輕黏膜炎癥、緩解咳嗽的作用。若喝水過多,保護膜被稀釋,止咳作用會減弱。因此,喝下止咳糖漿5~10分鐘內(nèi)不要飲水。
需迅速起效的含片如硝酸甘油片、麝香保心丸等,舌下含服給藥,由舌下黏膜吸收。飲水會將口腔里的藥物沖入胃中,影響藥物迅速起效。
特別提醒
不可干吞藥片
干吞藥片不僅會損傷食管或者胃腸道黏膜,還會影響療效。服藥時,一定要用溫水送服,不要用牛奶、果汁、碳酸飲料、茶水等送服。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