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束錦:當代中國選舉中的競爭性研究——兼論“賄選”與“競選”的制度性應對

發(fā)布時間:2020-06-05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摘 要:隨著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和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在各種選舉活動中,一改以往“確認型選舉”的潛規(guī)則,候選人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在本世紀初更是涌現(xiàn)了眾多的賄選行為與群發(fā)性的競選行為。這兩種現(xiàn)象共同演繹了候選人之間以及候選人與選民之間的博弈,由于缺乏明確的制度性規(guī)定,這兩種行為都表現(xiàn)為一定的非制度政治參與,不利于政治穩(wěn)定。因此引進并完善選舉中公開、公正的競爭機制,用法律的形式明確規(guī)范選舉中的競爭行為,遏制賄選、規(guī)范競選,成為革新選舉制度、推進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選舉;
政治營銷;
政治參與;
賄選;
競選

  

  一、選舉中的競爭性分析:選舉與政治營銷

  

  1. 政治營銷與民主品質的理論分析

  關于選舉的政治意義,馬克思曾說過,選舉是市民社會對政治國家的直接的、不是單純想象的而是實際存在的關系。因而顯而易見:選舉構成了真正市民社會的最重要的政治利益。由于有了無限制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市民社會才第一次真正上升到脫離自我的抽象,上升到作為自己真正的、普遍的、本質的存在的政治存在[1] 。

  選舉作為一種政治實踐,是現(xiàn)代民主制度的基礎和特征,而這種特征要能真正融入民眾的政治生活并正常運作,必須以一定的公共領域及在此之上所展開的公開而合法的政治營銷為前提[2] 。一般說來,政治營銷是指在選舉活動中的候選人分析政治環(huán)境變化,決定競選活動的策略,是運用有效的營銷手段,以獲得選民的認同和支持,達成當選目標取得政治權力的一種過程。在選舉活動中,相對于有限的政治資源,候選人為爭取多數(shù)而當選,政治營銷自然成為必要手段。這種競爭性的政治營銷正體現(xiàn)了民主的內在品質。

  熊彼特曾給民主方法以經(jīng)典定義:“民主方法是為達到政治決定的一種制度上的安排,在這種安排中,某些人通過爭取人民選票而得到做出決定的權力。”[3] 熊彼特認為,民主是政治家爭取領導權的過程,這一過程與市場經(jīng)濟的運行過程相似。選民就像消費者,他的“貨幣”就是選票。選民們用選票“購買”合意的商品即政治家或政治主張。政治家通過發(fā)表自己的“政治見解”,通過各種手段來爭取人們的選票。熊彼特的這一觀點雖然帶有資產(chǎn)階級的立場,但從理論上看卻道出了民主品質與政治營銷的內在聯(lián)系。

  2. 選舉中競爭性的實質--候選人之間、選民與候選人之間的博弈

  在中國,選舉是現(xiàn)行體制下較為開放的民意表達機制,人大代表和國家公職人員有相當?shù)挠绊懥蜋嗤裕莆樟艘欢ǖ墓_話語權,并參與規(guī)則的制訂與修改。但因其名額是稀缺的,競爭成為必然,這種競爭的實質是候選人之間、選民與候選人之間的博弈。

  從選民的角度來看,選舉是公民政治參與的主要方式之一。競爭性的選舉能使公民更加積極地參與政治,因為選民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建議對候選人施加影響。從候選人的角度來看,各候選人為了實現(xiàn)他們當選這個目標,就必須充分關注選民偏好,關注民意。這種情況下,選民投票的過程就不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是選民表達自己意愿,真正選擇政策的過程。

  3. 當前選舉中存在競爭的制度性因素--差額選舉

  差額選舉是當代中國選舉制度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決定選舉中存在競爭的制度性因素。差額選舉和等額選舉的區(qū)別在于:等額選舉的代表候選人名額和應選代表的名額相等;
而差額選舉,實際上是多額選舉,即指提供投票的候選人數(shù)多于應選代表數(shù)的一種選舉方式[4] 。1979 年全國人大五屆二次會議通過的第二部選舉法,對1953 年的選舉法作了修訂,將原來的“等額選舉”改為“差額選舉”。1986 年修改選舉法時,將由選民直接選舉的代表候選人名額與應選代表名額的差額幅度由“二分之一至一倍”修改為“三分之一至一倍”。這是為了與“選區(qū)大小,按照每一選區(qū)選一至三名代表劃分”的規(guī)定相適應[5 ] 。

  沒有差額的選舉,不是真正的選舉;
沒有競爭的差額,不是真正的差額[6] 。實行差額選舉的實質是在擴大公民民主權利的基礎上,將競爭機制引入選舉之中,為候選人創(chuàng)造公平競爭的機會。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田紀云說:“差額選舉是給人民一點選擇的余地。候選人可以向代表發(fā)表一篇講話,講講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思路、施政方略,看看你有沒有那個能力,那個水平,不然,連你是條漢子還是一個窩囊廢都不知道,怎么能選得好!盵7]

  

  二、當代中國“賄選”與“競選”的歷史溯源

  

  1. 賄選及其制度性導因

  所謂賄選,即賄賂選舉,通常解釋為用金錢、物質收買選舉工作人員或選民,以取得選票或改變選舉結果的行為[8 ] 。較早為媒體披露的賄選事件始于20 世紀90 年代,如1994 年廣東恩州市江州鎮(zhèn)賄選案和1995 年重慶沙坪壩區(qū)井口鎮(zhèn)南溪村賄選案等。新世紀以來,賄選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2001 年5 月,山西運城河津市人大代表賄選案震驚全國,中紀委直接介入調查“, 僅河津市選運城市人大代表,用于行賄的錢物總價值至少在200 萬元以上,受賄代表高達80 %以上”[9] 。

  從政治發(fā)展史角度看,賄選是近代民主選舉活動普及初期產(chǎn)生的政治腐敗現(xiàn)象。18、19 世紀的英國和美國、二戰(zhàn)以后的日本、近年來的菲律賓、泰國等都出現(xiàn)過賄選頻繁發(fā)生的現(xiàn)象。中國近代史中也不乏賄選丑聞,如1923 年直系軍閥曹錕為當總統(tǒng),向600 多名國會議員行賄,最后竟然得逞[10 ] 。在我國臺灣地區(qū)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在各類選舉中也總有大量賄選丑聞爆出。

  賄選發(fā)生的原因固然多樣,但其制度性因素可以歸結為選舉制度不完善,選舉中的競爭機制不健全。因此,遏制賄選雖需多管齊下,如“提高選民的素質”, “在選舉過程中加大監(jiān)督力度”等,但引入競爭機制、將參選者的競爭納入制度化渠道,卻是遏制賄選的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候選人可以按法律規(guī)定進行公開競爭,這就為候選人的“較量”提供了一個制度化的平臺,從而杜絕因制度性因素--“競選無門”而導致候選人在暗地里進行賄選。

  2. 當代中國的“競選”歷史及當下的競選實例

  (1) 民主革命時期的“競選”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就高揚民主旗幟,在根據(jù)地建設、邊區(qū)政權建設等方面推行民主,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選舉法,其中明確規(guī)定了競選制度。1941 年,在延安舉行的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選舉中,出現(xiàn)了十分激烈的競選場面,這是中共政權建設中的首次民主競選。在這種示范效應下,競選活動迅速在各根據(jù)地展開。下面列舉兩條當時的“競選”規(guī)定,透過這些文本不難想象在當時曾經(jīng)發(fā)生的競選活動:

  《陜甘寧邊區(qū)選舉條例》(1939 年2 月陜甘寧邊區(qū)第一屆參議會通過) 第十八條規(guī)定“各政黨及各職業(yè)團體,可提出候選名單,進行競選運動,在不妨礙選舉秩序下,選舉委員會不得加以任何干涉或阻止!盵11 ] (P206)《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關于邊區(qū)參議員選舉問題的指示》(1944 年10 月20 日頒布) 要求“要組織各候選人進行競選,給予各種方便與幫助,利用各種機會(如冬學、民兵訓練,集市集會等等) 讓競選人發(fā)表演說,設法掀起競選熱潮,參加競選的人愈多愈好。”[11 ] (P311)

  (2) 20 世紀80 年代初的“高校競選風波”

  1979 年選舉法規(guī)定,各黨派、團體選民,都可以用各種形式宣傳代表候選人,這為競選留下了相當寬松的實踐空間。20 世紀80 年代初,在實行區(qū)縣人大代表首次直選時,一些高校就曾掀起過學生競選的高潮,僅北京就有17 所高校、近百名在校學生參加競選,最終有8 名通過全體選民投票預選產(chǎn)生的學生候選人當選為北京海淀區(qū)人大代表[12 ] 。在全國其他地方如湖南師范學院、浙江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等也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學生競選[13 ] 。

  這次選舉1981 年底在全國基本結束。1981 年9 月3 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上民政部部長程子華提交了《全國縣級直接選舉工作的總結報告》,由于種種原因,這份報告對出現(xiàn)的競選現(xiàn)象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自1982 年選舉法修改開始,競選的空間就變得十分狹窄了,各級選舉主持機構對競選諱莫如深,任何帶有“競選”因素的舉動都不被提倡,造成了競選的制度性缺位。

  (3) 零星的競選與2003 年深圳、北京等地的群發(fā)性競選

  1992 年,四川瀘州市的曾建余在區(qū)人大代表選舉中,曾在選區(qū)內散發(fā)了4200 份宣傳資料,以“另選他人”的方式獲7000 多張選票而當選。最后此事還驚動了全國人大,直接發(fā)傳真確認了其人大代表的身份[14 ] 。1998 年,湖北省潛江市教育局的姚立法,以“自薦參選人”身份,成功當選為該市人大代表,被媒體報道為“姚立法現(xiàn)象”[15] 。零星的競選個案在2003 年發(fā)展成為群發(fā)性的競選,在深圳、北京等地涌現(xiàn)出一批候選人自主營銷進行競選,掀起了一輪又一輪公民競相參選的高潮。

  2003 年4 月至5 月,是深圳市各區(qū)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換屆選舉的時期。期間,涌現(xiàn)了一批所謂“民薦候選人”和“自薦競選者”。公開見諸報端的有肖幼美、吳海寧、鄒家健、葉原百、徐波、王亮。

  2003 年12 月份落下帷幕的北京區(qū)縣人大代表換屆選舉中,多位民間公眾人物如秦兵、王海、舒可心、司馬南、許志永和杜茂文等紛紛參與人大代表角逐。選舉中出現(xiàn)了多個個人競選辦公室和專業(yè)助選團隊,如“舒可心公共(選舉) 事務辦公室”、“杜茂文競選后援團”,選舉的策劃性和組織化程度初顯端倪。同時,競選形式多樣化,候選人大量利用張貼海報、派發(fā)傳單、出動宣傳車、召開記者招待會、網(wǎng)絡對話等形式與選民互動,競選資金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

  

  三、賄選與競選的政治參與類型、動力機制及非制度化的危害

  

  1. 賄選與競選的政治參與類型

  從公民政治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來看,政治參與有主動參與和被動參與之分。主動參與強調政治參與主體的自發(fā)性和主動性,被動參與則更注重對政治參與主體的動員性及某種形式上的服從。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社會、經(jīng)濟、教育和文化的發(fā)展必然推動公民政治參與熱情的高漲,并導致人們從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發(fā)展[16] 。

  被動參與自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其目的主要是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而不是對政策施加影響。隨著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中國公民的政治參與逐漸形成了現(xiàn)行體制下的被動參與和主動參與并存的模式,并更多地向主動參與發(fā)展。選舉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參與手段,賄選與競選屬于主動參與類型,其出現(xiàn)是對“確認型選舉”下被動參與模式的反動,其規(guī)模性的出現(xiàn)是與當代中國政治參與從被動型向主動型的發(fā)展趨勢一致的。

  2. 賄選與競選的政治參與動力機制

  (1) 分配型政治參與

  政治參與的動力機制是對賄選與競選的參與主體進行分析的一個重要內容。人們參與政治活動的動機是不同的,根據(jù)動機發(fā)生的心理基礎,可把主動型參與分為信念型和分配型兩種。賄選與競選就屬于主動參與中的分配型參與。分配型參與就是人們?yōu)榱擞绊懮鐣䞍r值的分配過程,以便這種分配對自己或自己所屬的群體有利而參與政治生活的實踐活動[17] 。在改革開放之前,分配型參與動機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約束,在政治參與中提出個人的利益要求是不被鼓勵的。改革開放后,“利益原則”逐漸在社會中得到了普遍承認。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分配型動機越來越成為中國公民參與政治的首要動機了。

  (2) 對賄選與競選“分配型”動因的剖析

  中國目前正處于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期和社會轉型的加速期。一方面,市場經(jīng)濟所固有的競爭、等價交換觀念深深地滲透到政治生活之中。人格獨立、經(jīng)濟自由的結果,使公民維護政治權利的自主性不斷提高,并開始擁有了一定的政治博弈能力。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后,由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相對單一的所有制模式而導致的社會利益格局的同質化傾向被打破,社會利益格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日益復雜化和分殊化,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沖突增多。不同的利益群體都在積極尋求有效的利益表達渠道,以使制度安排有利于本群體。然而這種需求與有限的人大代表名額、國家公職人員職位發(fā)生了矛盾,必然會加劇選舉中的競爭性,為此,一些非法的途徑,包括賄選等手段也悄然出籠。當前,利益驅動是公民參與各種選舉活動的首要動因,是分配型參與表現(xiàn)最為明顯的階段,也是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鐵律的具體體現(xiàn)。

  3. 賄選與競選活動非制度化的危害

  (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1) 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與政治穩(wěn)定的關系

  亨廷頓基于對一些發(fā)展中國家政治狀況的分析,提出了一個政治不穩(wěn)定公式:
①社會動員/ 經(jīng)濟發(fā)展= 社會挫折感;

②社會挫折感/ 社會流動機會=政治參與;

③政治參與/ 政治制度化= 政治不穩(wěn)定[18 ] 。這一公式表明政治穩(wěn)定的程度,是與政治參與的制度化程度成正比的。在政治參與制度化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政治參與越多,越不利于政治穩(wěn)定,換言之非制度化的政治參與會導致政治不穩(wěn)定。

  (2) 非制度化政治參與對政治穩(wěn)定的危害

  非制度化的政治參與是合法與非法的混合,由于缺乏制度化的參與渠道,參與者往往采取對自己有利的實用手段,而不顧及其行為對社會和法律的影響。由于我國現(xiàn)行的選舉制度沒有明確規(guī)定選舉中的競爭行為,因而從嚴格的法律意義上來說,不僅賄選是非法的,就連競選也是無章可循的。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對“賄選”做了界定“,為獲得選票以金錢或者其他財物賄賂選民或者代表的”,但在實

  踐中,賄選的手段五花八門,如“通過第三人用美色賄賂選民”、“通過同學、戰(zhàn)友說服投票者”、“承諾當上代表或者村委會主任就給大家修路”等,這些到底算不算是賄選?至少從現(xiàn)行《選舉法》來看,給不出明確的答案。另從2003 年深圳區(qū)縣人大代表選舉來看,各地選舉主持機構對于競選的回應各不相同,有的明確表示支持,有的默認,有的則堅決反對,因而在選舉中出現(xiàn)了一些混亂甚至形成了局部的緊張與對抗,影響了選舉的秩序。

  

  四、規(guī)范選舉中的競爭行為---應對賄選與競選的制度性策略

  

  1. 競選之于當前中國選舉的適用性分析

  競選是現(xiàn)代代議制民主國家普遍的選舉形式。把競選這種形式當作資本主義的東西加以排斥,是對競選制度的誤解,既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憲政理論,又不符合中國社會主義選舉制度的發(fā)展實踐,是“左”的思想在競選制度上的表現(xiàn)[19 ] 。競爭性選舉制度作為保證選民選舉權利得以充分實現(xiàn)的一種手段和方式,本身并不必然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或者階級性相聯(lián)系,正如市場經(jīng)濟體制也可為社會主義國家所利用一樣,我們不應把選舉的技術性和程序性問題意識形態(tài)化!案傔x不是資產(chǎn)階級的專利品,我們要創(chuàng)造出比資產(chǎn)階級更先進、更完善的民主選舉制度!盵20]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 社會主義要贏得資本主義的比較優(yōu)勢,必須大膽地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21] ,同時他也強調,“我們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丑惡頹廢的東西”[22] 。因此,既不能一概排斥競選這種手段,又不能夠盲目引進西方建立在政黨分贓基礎上的競選制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在中國特色政治體制的框架內,在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引入并規(guī)范競選這一機制,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并維護公民的民主權利。因此,這種競選就只是公民個人之間的競爭,而不是政黨、派別之間的競爭。從實踐經(jīng)驗來看, “根據(jù)北京、深圳競選人大代表的經(jīng)驗以及各地公推公選領導干部的經(jīng)驗,公民以個人的名義,實行公民個人競選,不會造成政治不穩(wěn)定,不會影響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地位。”[23]

  2. 制度化的切入點--“候選人推薦制度”和“候選人介紹制度”

  我國現(xiàn)行選舉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guī)定:“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可以聯(lián)合或者單獨推薦代表候選人。選民或者代表,10 人以上聯(lián)名,也可以推薦代表候選人。推薦者應向選舉委員會或者大會主席團介紹候選人的情況!钡谌邨l規(guī)定:“選舉人對于代表候選人可以投贊成票,可以投反對票,可以另選其他任何選民,也可以棄權!笨梢,根據(jù)選舉法規(guī)定,產(chǎn)生人大代表候選人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組織提名的候選人,另一種是選民或代表聯(lián)名提名的候選人。因而,公民主動參加人大代表角逐,尋求選民的聯(lián)名推薦或向選民宣傳自己并采取“另選他人”的形式參選是具有合法性的,這是公民主動參選的制度性空間。

  第四次修正前的選舉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選舉委員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應當向選民或者代表介紹代表候選人的情況。推薦代表候選人的政黨、人民團體或選民、代表可以在選民小組或者代表小組會議上介紹所推薦的代表候選人的情況。但是,在選舉日必須停止對代表候選人的介紹。”與民眾日益強烈的參選需求及日益豐富的競選實踐相比,這種候選人介紹制度顯然過于單薄,候選人無法主動向選民展現(xiàn)自己的政見,只能被動地等待選舉委員會的介紹與選民的選擇。

  為解決基層人大代表選舉中出現(xiàn)的這些突出問題,全國人大于2004 年9 月,分組到全國各地進行調研,為全國十屆人大常委會對選舉法和地方組織法的修改搜集各級人大的建議。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機關助理巡視員楊成勇提出八大建議。其中第六條建議就是“改"介紹代表候選人"為"宣傳介紹代表候選人",以便引入競爭機制,允許選舉工作機構和代表候選人和非候選人以各種形式合法、公開、有序地進行宣傳和自我宣傳,允許候選人與選民見面,回答問題,增進選民對候選人的了解!盵24 ]

  2004 年10 月27 日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對選舉法進行了第四次修正。其中三十三條增加了“選舉委員會可以組織代表候選人與選民見面,回答選民的問題。”這一補充為候選人主動參與競選,進行政治營銷,向選民“展現(xiàn)”自己拓展了實踐空間。

  3. 展望:候選人競選細則--遏制賄選、規(guī)范競選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
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各個層次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25 ] 。規(guī)范選舉中的競爭行為,正是對當前選舉中出現(xiàn)的賄選與競選等政治參與的制度性回應,是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堅持和完善。建議在競爭性較為明顯的前沿陣地如深圳、北京等地,由當?shù)厝舜笤诓贿`反現(xiàn)行國家相關法律的前提下,制定選舉中候選人競選的實施細則,以規(guī)范競爭性行為,為其他地區(qū)甚至全國提供可借鑒的經(jīng)驗,并最終為全國制定統(tǒng)一的法律制度提供一種“政治試點”。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筆者不揣冒昧,提出以下一些政策建議:

  (1) 關于候選人提名與代表候選人的確定。改革候選人提名辦法,建議選區(qū)減少政黨提名,以激發(fā)選民參政的積極性,提高民主化程度。在確定正式代表候選人時取消醞釀協(xié)商辦法,改為由預選確定,以規(guī)范程序的運作。

  (2) 關于競選行為。明確規(guī)定哪些行為是“賄選”,哪些行為是“非法競爭”并禁止實施。比如“本人或通過第三方用金錢,美色或其他財物賄賂選民”、“本人或第三方用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對選民進行說服誘導以改變選民的真實投票傾向”、“用暴力、威脅、欺騙等手段妨害選民的自由”、“阻礙其他候選人的正當競選,撕毀他人的宣傳海報、涂改他人的宣傳單”、“在自己的宣傳行為中對其他候選人惡意中傷”、“利用傳媒為自己進行壟斷性宣傳”等行為都要明令禁止。應該鼓勵并保護合法、公開、公正的競選行為。

  (3) 關于競選時間。在選舉時間安排上,選舉的組織機構必須為候選人開展競選活動留出必要的時間,不僅要在推薦候選人時允許候選人宣傳介紹,而且要在醞釀協(xié)商、確定正式候選人階段,直至投票選舉日前一天,都應該給候選人利用各種機會和形式進行自我營銷的權利。但在投票日應禁止競選活動。

  (4) 關于競選班子。允許候選人建立相應的助選機構、并招募志愿者,但其成員應到選舉機構進行登記并公布,否則不得開展活動。

  (5) 關于競選資源。例如海報張貼專欄、廣播、電視廣告、互聯(lián)網(wǎng)等,選舉機構組織的見面會,提供給各候選人的機會應當均等。由候選人利用各地新聞媒體,對自己及自己的政見進行宣傳。

  (6) 關于競選經(jīng)費。目前的選舉經(jīng)費是由國家財政撥款的,競選機制引入后,再全部由國家財政撥款已不適宜。競選經(jīng)費可改由國家適當撥款,同時在選舉期間進行社會募捐及利用企業(yè)贊助(廣告) 相結合的形式解決。社會募捐及企業(yè)的贊助的資金一定要經(jīng)過當?shù)氐倪x舉組織機構統(tǒng)一登記。選舉結束后各候選人應就收支情況向選舉機構報告,競選多余的經(jīng)費應該統(tǒng)一上交至當?shù)氐倪x舉組織機構。

  (7) 競選活動應當在選舉機構主持下有秩序的進行,對于違法犯罪及破壞選舉的行為要根據(jù)選舉法、刑法及其他法律制度中相關規(guī)定進行法律制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6.396.

  [2]閭小波. 放大的公共領域與流產(chǎn)的政黨營銷--以“宋教仁案”為考察點[J ] . 天津社會科學,2002 , (2) .

  [3] [美]約瑟夫·熊彼特.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M] .吳良健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95.

  [4]浦興祖.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M] .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105.

  [5]王崇明,袁瑞良. 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制度[M] .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 89.

  [6]蔡定劍. 中國人大制度[M] .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149.

  [7]田紀云. 十年人大生涯[J ] . 新華文摘,2004 , (9) .

  [8]孫孝福. 罪名辭典[M] . 北京:長征出版社,1999 ,393.

  [9]聶世軍. 遏制賄選濁流[J ] . 領導科學,2002 , (5) .

  [10]參見袁繼成,李進修,吳德華. 中華民國政治制度史[M] .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285 - 290.

  [11]韓延龍,常兆儒等.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jù)地法制文獻選編:第1 卷[M]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12]羅立為. 誰是首批獨立競選人? [N] . 南方周末,2003 - 06 -12.

  [13]蔡定劍. 中國選舉狀況的報告[M] .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4 - 15.

  [14]閔捷,曾建余. 競選出來的代表[N] . 中國青年報,2002 - 01- 14.

  [15]陳初越. 為人民吶喊--一個普通中國公民的參政傳奇[J ] . 南風窗,2001 , (1) .

  [16]劉俊杰. 走向政治文明的民主--民主發(fā)展與政治文明[M] .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277.

  [17]陶東明,陳明明. 當代中國政治參與[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10.

  [18] [美]塞繆爾·亨廷頓. 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 . 李盛平等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55 - 59.

  [19]黃衛(wèi)平. 中國基層民主發(fā)展的最新突破--深圳市大鵬鎮(zhèn)鎮(zhèn)長選舉制度改革的政治解讀[M] .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148.

  [20]楊海坤. 市場經(jīng)濟、民主政治與法治政府[M] . 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7. 285.

  [21]鄧小平文選:第3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73.

  [22]鄧小平文選:第2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8.

  [23]顧介康等. 民主政治建設的理性探索---紀念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五十周年論文選編[ C] .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社,2005.57.

  [24]左志紅. 廣東向人大調研組建議允許代表候選人公開宣傳[N] . 新快報,2004 - 09 - 20.

  [25]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文件匯編[ Z]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 17.

  

  來源:《探索》

相關熱詞搜索:賄選 競爭性 競選 當代中國 選舉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91ma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