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末代王子”之死與巴列維王朝往事] 金王子與羅麗往事

發(fā)布時間:2020-03-15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2011年1月4日凌晨,美國波士頓,整個城市沉睡在皚皚白雪之中。突然,一聲清脆的槍聲撕破了寂靜的夜空。不一會兒,警車呼嘯著開進了南區(qū)的西牛頓街。警方很快證實,死者系伊朗末代王子、已故國王巴列維的小兒子阿里-禮薩?巴列維,享年44歲,死因為飲彈自盡。無獨有偶,十年前的2001年,伊朗末代公主、阿里-禮薩的妹妹萊拉,據(jù)稱因為無法回到魂牽夢縈的故國而陷入絕望,最終服用安眠藥自殺,去世時年僅31歲。盡管離開伊朗已30余年,但巴列維家族似乎依然沒有擺脫客死他鄉(xiāng)的宿命。巴列維王朝及其背后大異于今天的伊朗,又一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流亡的“王族”
  
  美國馬里蘭州一座幽靜的宅子里,住著一位總是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子。他的生活與普通美國人沒什么兩樣,閑暇之余看看橄欖球賽,有時也會陪妻子逛商店購物,天氣好的時候會領著兩個女兒逛逛公園。但只要提及他的姓氏,他人都會驚嘆一聲:禮薩?巴列維,伊朗末代王儲,現(xiàn)在的流亡“國王”。
  在倉皇辭廟、流亡海外一年半以后,1980年7月,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去世。三個月后,剛滿20歲的禮薩在埃及宣布繼承王位,在巴列維王朝的遺老遺少面前,誓言“作為伊朗國王擔負起所有責任”。不過,禮薩的登基儀式實在簡陋和冷清――只有自己的家人,一位電視錄像以及一名報社記者。
  童年時代,對于禮薩來說是不可磨滅的記憶。作為巴列維和王后法拉赫的長子,禮薩深得家人寵愛。昔日的生活可謂既奢華又尊貴。他的一舉一動都在貼身護衛(wèi)的庇護之下,所到之處聽到的都是對他父親的歡呼聲,人們將他比為王中之王、古代波斯大帝居魯士的傳人。然而王族的生活在1979年急轉直下,在洶涌澎湃的伊斯蘭革命浪潮下,巴列維一家棄國出逃,從此過起了“痛苦的、羞辱的、令人心碎的、顛沛流離的生活”,直到巴列維國王去世后,全家才在美國定居下來。
  今天的巴列維家族看上去和普通家庭沒什么不同,也不再擁有任何特權。據(jù)稱,9.11事件后,“王后”法拉赫前往美國時,海關對手持埃及護照的她格外嚴加盤查,全身幾乎被搜查個遍,連鞋跟、鞋里都不放過;叵氘斈攴ɡ张惆土芯S國王訪問美國時,腳下踏的是紅地毯,受到的是美國總統(tǒng)的迎接,境遇迥異令人唏噓。
  不過,巴列維家族的流亡生活并不窘迫。有消息說,巴列維家族至今仍掌握著100億美元左右的財富。盡管這一說法遭到法拉赫的否認,不過前王室成員不必為生活奔波卻是不爭的事實。法拉赫的子女在美國上的是昂貴的學校,萊拉生前以每天450英鎊的價格,長期在倫敦的一間豪華旅館保留一間套房。在自殺前,萊拉還曾想在倫敦購置產業(yè)。法拉赫的第二個女兒法拉赫納茲憑著父親留下的巨額遺產,成為多家美國上市公司的股東。
  近些年來,隨著形勢的變化,巴列維家族成員頻頻在媒體上亮相。法拉赫寫的回憶錄,一直被擺在書店最顯眼的位置。禮薩則成為伊朗反對派領導人之一,與在外國的伊朗人保持密切聯(lián)系,時常在西方媒體表示想回國推進“伊朗的民主”。禮薩曾發(fā)表過多篇文章,宣稱自己無意恢復君主制,目標是在伊朗建立政教分離的民主制度。兩伊戰(zhàn)爭時禮薩曾要求作為空軍飛行員回國參戰(zhàn),但未得到伊朗方面的回應。2009年伊朗總統(tǒng)大選引發(fā)騷亂后,禮薩公開呼吁國際社會支持伊朗“對抗宗教統(tǒng)治的民主運動”。也正是由于禮薩的活躍,伊朗當局對巴列維家族的一舉一動嚴加關注,防止其死灰復燃。長期隱蔽、不自由的生活,加上童年流亡的經歷,致使萊拉和阿里-禮薩極度抑郁,并最終選擇了自殺。
  法拉赫在回憶錄中說,有一天在美國出生、成長的孫女疑惑地問她:“你說我們是伊朗人,我們是伊朗的公主,但是我們甚至都不了解我們的國家。如果我們不能回到我們的祖國,你給我們看這些照片,給我們講這些事情,又有什么用呢?”沒錯,法拉赫離開前的伊朗和現(xiàn)在大相徑庭。
  
  “草根”國王:這里叫伊朗
  
  1941年秋的一天,伊朗的阿巴斯港,一艘飄著米字旗的輪船即將啟程。一位神色嚴肅的老人命人挖來一塊泥土,裝進一個小包,再把小包塞進自己的口袋,隨后在隨行人員的攙扶之下登上了輪船。此人正是伊朗巴列維王朝的創(chuàng)建者禮薩?汗。此時此刻,德國法西斯橫掃歐洲,扼守東西交通要沖的伊朗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英國和蘇聯(lián)的壓力下,63歲的禮薩?汗被迫遜位給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準備前往阿根廷。然而幾天后,輪船突然在孟買港拋錨,一行英國官兵從天而降,封鎖了所有出口,要求禮薩?汗改去英屬毛里求斯,而不是與德國關系不錯的阿根廷。從此,這位鐵腕的伊朗王落寞地生活在非洲一隅,直到離世后才得以回到自己一手建立的國家。開國君主魂斷異鄉(xiāng)的命運,似乎也定下整個巴列維家族的結局……
  禮薩?汗出生在1878年的伊朗,昔日的帝國此時早已支離破碎――北部屬于俄國的勢力范圍,南部則由英國人說了算,伊朗人在內外交困的生存環(huán)境下舉步維艱。就在禮薩?汗出生40天后,父親便離開了人世,本就貧困的生活更加難以為繼。母親抱著襁褓中的禮薩?汗,一路風餐露宿回到了德黑蘭的娘家。在德黑蘭,北邊的富人奢靡無度,南邊的窮人則饑寒交迫,這一情形深深地刺激了年幼的禮薩?汗。為了混口飯吃,14歲時禮薩?汗冒充18歲投了軍。盡管目不識丁,但禮薩?汗的驍勇善戰(zhàn)深受軍官們賞識。在一次護送皇室成員的任務中,禮薩?汗更是以一敵百,一戰(zhàn)成名。從此,禮薩?汗憑借越來越多的顯赫戰(zhàn)功在德黑蘭城外的兵營中冉冉升起,而此時,羸弱的愷加王朝面對步步緊逼的西方列強毫無招架之力。1919年禮薩?汗被提拔為陸軍上校,掌握了2500名騎兵的指揮權,對軍隊的控制成為禮薩?汗躋身政治權力中心的前提條件。
  1921年,禮薩?汗率領2500名騎兵開往德黑蘭,不費一槍一彈便控制了首都。禮薩?汗自任陸軍大臣,接管了政府,兩年后當上了首相,愷加王朝最后一位國王自知情況不妙,出游歐洲一去不返。隨后,禮薩?汗又蕩平了稱霸一方的各部落勢力,重新實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1925年禮薩?汗干脆以議會的名義廢黜國王,自立為王,宣布建立巴列維王朝。巴列維(pahlavi)一詞與盛極一時的帕提亞帝國(parthia)極其相似,禮薩?汗的雄心彰明較著。
  1926年,禮薩?汗為自己舉行盛大的加冕典禮。時年七歲的王儲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目睹了這一榮耀壯觀的場面。
  為了使伊朗快速擺脫落后的面貌,禮薩?汗決定效仿鄰國土耳其的開國領袖凱末爾,推行政教分離的現(xiàn)代化運動,F(xiàn)代的國家機器、軍隊、工廠、鐵路、公路、銀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為了移風易俗,禮薩?汗還極力要求女性摘下遮蓋了千百年的黑色面紗,王后和公主率先垂范。為鎮(zhèn)壓對改革持反對態(tài)度的教會,職業(yè)軍人出身的禮薩王率兵前往什葉派領袖的居住地庫姆,悍然穿著馬靴踏入清真寺,用手杖抽打一名德高望重的阿亞圖拉,埋下了群眾基礎極廣的教會與王室之間仇恨的種子。
  1935年,禮薩?汗做出了一個改變國家命運的舉動――將當時的國名波斯改稱“伊朗”!耙晾省笔枪挪ㄋ谷藢ψ约簢业姆Q呼,意為“雅利安人的地方”,在二戰(zhàn)前的特殊形勢下暗示了伊朗和德國之間的親密。禮薩?汗引進德國勢力,是為了抗衡英國和蘇聯(lián)對伊朗的滲透,孰知國際社會風云變幻難以預料。二戰(zhàn)爆發(fā)后,盡管禮薩?汗宣布中立,但英國和蘇聯(lián)還是舉兵侵入伊朗,要求肅清德國在伊朗的勢力,禮薩?汗的王冠也哐當落地。
  1941年9月16日,即禮薩?汗離開德黑蘭的當天,22歲的巴列維在議會大廈宣誓繼位成為巴列維王朝的第二任君主,從此開始了他艱難曲折、成就輝煌的執(zhí)政時期,然而這個故事的結局仍然是流亡海外、魂歸異域。
  
  “白色”君主:最好的時代和最壞的時代
  
  1979年1月16日,德黑蘭春寒料峭,巴列維國王和王后法拉赫逆著寒風走向了一架藍白相間的波音707,整個機場彌漫著令人窒息的寂靜。在舷梯旁,巴列維的眼里涌出了淚水,他深深地看了一眼身后的故土。飛機緩緩地升起,在德黑蘭的上空繞了一圈,然后向西飛去。半個月后,同樣在這個機場,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搭乘一架銀色大型噴氣客機,在數(shù)百萬群眾的歡呼聲中重返故國,結束了他15年的流亡生涯,也結束了統(tǒng)治伊朗50余年的巴列維王朝,結束了長達2500多年歷史的伊朗君主制……
  時間回溯到1943年,巴列維登基的第三年,為了協(xié)調對德作戰(zhàn)行動,美英蘇三大國選擇伊朗作為會晤地點。世界三巨頭丘吉爾、斯大林、羅斯福悉數(shù)到場,德黑蘭瞬間成為世界聚焦的中心,年僅24歲的國王巴列維也引得一片艷羨。但實際上,一直到會議開始幾天后,巴列維才接到美英蘇三國使館發(fā)來的外交通報,至于會議情況更是一無所知,此時的巴列維形同傀儡。
  巴列維的命運在1953年出現(xiàn)轉機。強勢主張石油國有化的首相摩薩臺逼宮,巴列維被迫出走海外,但是摩薩臺的石油國有化運動造成他與美英等國的直接對立,五天后巴列維就在美國中情局和伊朗傳統(tǒng)勢力的鼎力相助下“光榮復辟”。從此,巴列維毫不猶豫地選擇美國作為自己的靠山,而且堅信自己深受伊朗人民愛戴。
  鞏固權力后,巴列維開始了轟轟烈烈、甚至有些瘋狂的現(xiàn)代化運動,飛漲的石油價格恰逢其時地為巴列維的改革提供了資本。1963年,巴列維宣布進行包括土地改革、提高婦女權益等六點改革計劃在內的“白色革命”,既區(qū)別于社會主義的“紅色革命”,也與身披黑色長袍、頭裹黑色纏頭的毛拉們掀起的“黑色革命”劃開界限。為了使改革合法化,巴列維舉行了伊朗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民投票,并獲得90%以上的贊成票。
  毋庸置疑,巴列維治下的伊朗處于最好的時代。貧窮的伊朗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和第九富裕的國家,發(fā)展速度堪稱舉世無雙。德黑蘭由一座骯臟破敗的小城變成國際大都市,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高速公路四通八達,200萬輛小汽車擁堵在大街小巷。西裝洋服、超短裙、太陽鏡、卷花頭,賭場、酒吧、電影院、豪華酒店在這里隨處可見,開放程度絕不亞于任何一座西方城市。1973年陪同姬鵬飛外長訪問伊朗的中國外交官們被這一切著實弄得眼花繚亂。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巴列維還將伊朗打造成軍事大國,短短兩年內便購置了價值60億美元的軍事裝備,核計劃也得到了美國的支持。伊朗重拾波斯帝國的榮光,一躍成為中東當之無愧的霸主。
  1967年巴列維仿效父親高調舉行加冕禮。同一年巴列維任命王后法拉赫為攝政王,這意味著如果國王去世時王儲未滿20歲,王后將統(tǒng)治這個古老的伊斯蘭國家。
  然而,歷史在1979年出現(xiàn)逆轉。一場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滾滾而來,身處異國的霍梅尼,僅靠著口號和傳單就推翻了權勢赫赫、手握40萬大軍、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支持的巴列維國王。力量如此懸殊的兩種“革命”彼此較量,結果竟是弱勝強敗,而且就在短短15年間,伊朗人民的愿望竟然完全翻了個個兒――1979年3月伊朗第二次舉行全民公投,90%以上的人投票贊成建立伊斯蘭共和國。幾乎就在一夜之間,這列疾駛向西方文明的火車急轉掉頭,建立了世界上惟一實行全面伊斯蘭化的政教合一國家。巴列維的頭像從紀念碑上滾落下來,從鈔票上剪了下來,以國王命名的街道、廣場、村莊和城市,一律改稱“霍梅尼”,伊斯蘭教義全面規(guī)范人們的生活,女人重新穿戴起黑袍。
  實際上,在“近20年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濟增長”背后,伊朗社會早已暗流涌動。白色革命只注重經濟改革,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相脫節(jié)。伊朗社會腐敗盛行,貧富差距懸殊,社會不公現(xiàn)象層出不窮。王室家族依靠石油換取的大量美元過著揮金如土的日子,而普通民眾則承受著通貨膨脹、物價高企、高失業(yè)率、物資匱乏帶來的巨大壓力,逐漸對白色革命感到失望和不滿。同時,巴列維還一直拒絕政治體制改革。盡管巴列維王朝名義上是君主立憲制,但實際上國王獨攬了國家的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執(zhí)政的是國王的御用政黨,內閣對國王言聽計從,軍隊和臭名昭著的安全機構“薩瓦克”成為國王鎮(zhèn)壓反對派、維護獨裁統(tǒng)治的工具。王朝末期的伊朗已是山雨欲來:窮人痛恨富人的奢侈無度,平民痛恨權貴階層的巧取豪奪,農村人痛恨城市的燈紅酒綠,純樸的穆斯林痛恨西方化造成的聲色犬馬,具有民主意識的知識分子痛恨王室的專制統(tǒng)治……與日俱增的民怨正動搖著巴列維王朝統(tǒng)治的基石,而最終推倒這座大山的是一位被巴列維流放的老人――霍梅尼。
  全盤西化的白色革命在一開始就遭到了以霍梅尼為代表的宗教人士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巴列維在改革中將原先屬于他們的土地分給了無地的農民,撼動了教會的生存根基。更為致命的是,巴列維和他的父親一樣,試圖借用伊朗伊斯蘭化前的古波斯文明來沖淡甚至貶低伊斯蘭教在伊朗社會中的巨大影響。
  1978年,政府控制的報紙攻擊霍梅尼是蘇聯(lián)和英國利用的工具,引發(fā)庫姆神學院學生的示威抗議,警察向示威者開槍,釀成慘案,成為伊斯蘭革命的導火索。此后,反國王的斗爭愈演愈烈,革命的伊斯蘭色彩越來越濃,卷入革命洪流的人越來越多――宗教人士、中產階級、工人階級、下層民眾、巴扎商人、貧民、學生……一個反對國王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逐漸形成,遠在異國的霍梅尼成為他們共同的領袖。1978年12月10日,100多萬民眾走上了德黑蘭街頭,要求推翻君主制,建立伊斯蘭政府,擁護霍梅尼為國家領袖。
  就在此時,美國驟然改變支持國王的態(tài)度,轉而與霍梅尼達成秘約:只要美國說服伊朗軍隊不發(fā)動政變,同時把巴列維趕出伊朗,霍梅尼執(zhí)政后將繼續(xù)保持與美國的關系。1979年1月6日,美國駐伊朗大使沙利文“建議”巴列維出走:“現(xiàn)在你離開伊朗的時間已不是以天計算,而是以小時計算!”說完還意味深長地看了看自己的手表,揚長而去。巴列維后來在回憶錄中說:“我像一只死耗子一樣被美國扔出了伊朗!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受到伊朗伊斯蘭政權的強大壓力和追殺令的威脅,世界上幾乎沒有國家愿意接納他定居。巴列維如喪家犬一樣東躲西藏,從埃及輾轉到了摩洛哥、巴哈馬和墨西哥。在此期間,巴列維罹患淋巴癌,卡特政府猶豫再三,最終出于“人道主義”允許他赴美治療。幾度高調訪美的巴列維被塞進一架小型飛機,悄悄地抵達紐約,沒有儀仗隊,沒有紅地毯。據(jù)說,在同意巴列維來美國的時候,卡特問身邊的幕僚:“如果伊朗人占領了我們的使館,綁架了我們的人,你們會作何建議?”
  1979年11月4日,在巴列維到達美國一個星期之后,數(shù)百名伊朗學生占領了美國大使館,將66名使館人員扣押為人質,要求美國立即引渡巴列維。這次事件直接導致了美伊關系的徹底破裂,此后兩國幾乎沒有任何公開的外交往來。剛剛做完手術的巴列維被迫轉移到巴拿馬,不久之后重新回到埃及。1980年7月27日,飽經顛沛流離之苦的巴列維在埃及去世,并像他的父親一樣在埃及下葬,只不過這一次,巴列維王朝也一起徹底埋葬了。
  從此,伊朗和伊朗所面對的世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F(xiàn)在的伊朗人喜歡指著路旁的宏偉建筑和高架橋,回憶巴列維時期的大手筆、大氣派。如今的年輕人未必知道白色革命時期那些激動人心的場面,但另一方面,伊朗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變化。彩色頭巾在伊朗街頭越來越常見,以前被禁止的音樂會、臺球廳也開始重新開放,通過互聯(lián)網以及偷偷安裝的衛(wèi)星電視,伊朗年輕人漸漸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而2009年總統(tǒng)大選引發(fā)的騷亂甚至被外界稱為第一場“推特(twitter)革命”。
  對美國人來說,游離于國際體系之外的伊朗,無疑是其“中東民主進程”最大的阻礙,而對另一些人而言,1979年后的伊朗則在神秘中透著一種令人尊重的強硬。

相關熱詞搜索:王朝 末代 之死 “末代王子”之死與巴列維王朝往事 伊朗末代王子之死 巴列維王朝的興衰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91ma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