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美文1500字
發(fā)布時間:2017-01-16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名家美文1500字篇一:名家經典散文摘抄欣賞名家經典散文摘抄欣賞
名家經典散文摘抄欣賞名家經典散文摘抄欣賞
2011-02-25 19:26
中國的人命陶行知 我在太平洋會議的許多廢話中聽到了一句警語。勞耳說中國沒有廢掉的東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你在中國是耗廢得太多了。垃圾堆里的破布爛棉花有老太婆們去追求路邊餓得半死的孩子沒有人過問。 花十來個銅板坐上人力車要人家拚命跑跑得吐血倒地望也怕望便換了一部車兒走了。太太生孩子得雇一個奶媽。 自己的孩子白而胖奶媽的孩子瘦且死。童養(yǎng)媳偷了一塊糖吃要被婆婆逼得上吊。做徒弟好比是做奴隸連夜壺也要給師傅倒倒得不干凈一煙袋打得腦袋開花。煤礦里是五個人當中要殘廢一個。日本人來了一殺是幾百。大水一沖是幾萬。一年之中死的人要裝滿二十多個南京城。說得正確些是每年死的人數等于首都人口之二十多倍。當我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每個字出世是有三個人進棺材。 中國沒有廢掉的東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您卻不可作片面的觀察。一個孩子出天花他的媽媽抱他在懷里七天七夜畢竟因為卓絕的堅忍與慈愛她是救了他的小命。在這無廢物而有廢命的社會里這偉大的母愛是同時存在著。如果有一線的希望她是愿意為她的小孩的生命而奮斗甚而至于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是甘心情愿的。 這偉大的慈愛與冷酷的無情如何可以并立共存這矛盾的社會有什么解釋他是我養(yǎng)的我便愛他如同愛我或者愛他甚于愛我自己。若不是我養(yǎng)的雖死他幾千萬與我何干這個態(tài)度解釋了這奇怪的矛盾。 中國要到什么時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貴于財富人命貴于機器人命貴于安樂人命貴于名譽人命貴于權位人命貴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時中國才站得起來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畢淑敏 有一天與朋友聊天我說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當紅衛(wèi)兵我也沒打過人。我還說我這一輩子從沒打過人…你突然插嘴說媽媽你經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孩子打與不打都是愛你可懂得 那一瞬屋里很靜很靜。那一天我繼續(xù)同客人談了很多的話但所有的話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執(zhí)的一問仿佛爬山虎無數細小的卷須攀滿我的整個心靈。面對你純正無瑕的眼睛我要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我只打過一個人。不是偶然而是經常不是輕描淡寫而是刻骨銘心。這個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時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莢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點兒輕微地碰撞將你稚弱的生命擦傷。我為你無日無夜地操勞無怨無悔。面對你熟睡中像合歡一樣靜謐的額頭我向上蒼發(fā)誓我要盡一個母親所有的力量保護你直到我從這顆星球上離開的那一天。 你像竹筍一樣開始長大。你開始淘氣開始惡作劇…對你摔破的盆碗、拆毀的玩具、遺失的錢幣、污臟的衣著…我都不曾打過你。我想這對于一個正常而活潑的兒童都像走路會跌跤一樣應該原諒。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經記不清了。人們對于痛苦的記憶總是趨向于忘記?偠灾菚r你已漸漸懂事初步具備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異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頑皮的小獸放任無羈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則要你接受人類社會公認的法則…為了讓你記住并終生遵守它們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獎、批評、恐嚇以及獎賞都無以建樹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這就是毆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這種體驗將使你一生不會再去撫摸這種橙紅色抖動如綢的精靈。孩子我希望虛偽、懦弱、殘忍、狡詐這些最骯臟的品質當你初次與它們接觸時就感到切膚的疼痛從此與它們永遠隔絕。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這個世界給了為人父母者一項特殊的赦免--打是愛。世人將這一份特權賦于母親當我行使它的時候臂系千鈞。 我謹慎地使用毆打猶如一個窮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錢。每當打你的時候我的心都在輕輕顫抖。我一次又一次問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時候不打他我還有沒有其它的辦法只有當所有的努力都歸于失敗孩子我才會舉起我的手…每一次打過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責。假如懲罰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訓孩子我寧愿自罰那怕它將苛烈10倍。但我知道責罰不可以替代也無法轉讓它如同饑饉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會成為你生命體驗中的一部分。這道理可能有些深奧也許要到你也為人父母時才會理解。 打人是個重體力活兒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將一千塊蜂窩煤搬上五樓。于是人們便發(fā)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雞毛撣子… 我從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樣
的反作用力這是一條力學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時我的手指親自承受力的反彈遭受與你相等的苦痛。這樣我才可以精確地掌握數量不至于失手將你打得太重。 我?guī)缀鹾敛华q豫地認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為久遠而悠長。因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這一切只因為我是你的母親 孩子聽了你的話我終于決定不再打你了。因為你已經長大了因為你已經懂得了很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嬰兒和已經懂道理的人都不必打。只有對半懂不懂、自以為懂其實不怎么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們快快長大。 風鈴林清玄 我有一個風鈴是朋友從歐洲帶回來送我的風鈴由五條鋼管組成外形沒有什么特殊特殊的是垂直掛在風鈴下的木片薄而寬闊大約有兩個手掌寬。 由于那用來感知風的木片巨大因此風鈴對風非常地敏感即使是極稀微的風它也會叮叮當當地響起來。 風鈴的聲音很美很悠長我聽起來一點也不像鈴聲而是音樂。 風鈴是風的音樂使我們在夏日聽著感覺清涼冬天聽了感到溫暖。 風是沒有形象、沒有色彩、也沒有聲音的但風鈴使風有了形象有了色彩也有了聲音。對于風風鈴是覺知、觀察與感動。 每次我聽著風鈴感知風的存在這時就會覺得我們的生命如風一樣地流過幾乎是難以掌握的因此我們需要心里的風鈴來覺知生命的流動、觀察生活的內容、感動于生命與生命的偶然相會。 有了風鈴風雖然吹過了還留下美妙的聲音。 有了心的風鈴生命即使走過了也會留下動人的痕跡。 每一次起風的時候每一步歲月的腳步都會那樣真實的存在。 熱愛生命蒙田 我賦予某些詞語特殊的含義拿度日來說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時候我將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陰而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卻不愿意去消磨這時我是在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壞日子要飛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度日消磨光陰這些常用語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習氣。他們以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將它打發(fā)、消磨并且盡量回避它無視它的存在仿佛這是一件苦事、一件賤物似的。至于我我認為生命不是這個樣的我覺得它值得稱頌富于樂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還是如此。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yōu)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而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托于來世。 不過我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這倒不是因為生之艱辛與苦惱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質在于死。因此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我自認為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時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名家美文1500字篇二:名家美文
花 、月 、我
作者:東山魁夷 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京都的圓山公園,我想描繪枝葉低垂的櫻花樹盛開的姿態(tài)與春宵的滿月相互呼應、融合的情景。
作畫時,我試著到圓山公園看了看,幸好櫻花開得正盛,春日明媚的陽光預示著今宵將會朗月高照。我在晚飯前的這段時間里,拜訪了洛北的寂光院和三千院,看看時間差不多了,我便回到了京都的街上。
大概在下鴨附近,透過車窗,偶然地朝外一望,在東方的天空上,一輪又圓又大的明月飄浮著出現(xiàn)了。我驚呆了。我本想在圓山的櫻樹前,觀賞剛從東山浮出的月顏的。如果月亮在高空中升起,那就毫無意味了。對于在大原度過的時光,我不由得感到了后悔。
我心情急迫地趕往圓山公園,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因為這里離山間已經不遠了,幸運的是還沒有見到月亮的身姿。暮色籠罩下,紺青色的東山成為背景,這一株枝葉低垂的櫻花樹,全身披著淡紅色華麗的盛裝,京都的春天便盡現(xiàn)于此了。并且地上不見一片落花。
不久,山頂變得明亮了,月亮露出了容顏,在紫色的夜空中開始靜靜地浮升。此刻花仰望著月,月俯視著花。在這一瞬間,在我的眼中,紙罩蠟燈的燈光、篝火的火焰、人間的糾雜都消失了,只有月和花構成的那一片清麗的天地。
這是一個例子。無論是在什么場合,能夠與風景偶然相遇,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值得慶幸的。因為自然和我們共同生存,常常會發(fā)生種種變化。以描述生成和衰滅的輪回這種宿命論的觀點來看,自然和人類是由相同的根聯(lián)系著的。
如果花永久地開放,滿月每晚都升入空中,而我也永遠地在大地上生存,那么,在這些偶然的相遇里,就不會有如此的感動吧。當我們在大地上短暫地居留之時,如果在心靈深處認為花是美麗的,憐惜彼此的生命,那就一定會感受到偶然相遇的喜悅。把這種偶然相遇視為重要之事的緣由,就是把人生看作一個旅程。不是時光的流逝,而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的流逝。
在所謂無常的宿命論中,產生了我們的一切,現(xiàn)在的我們不就會產生一種與自然共同生存的連帶感嗎?這時,人與自然的溝通就一定能產生愛和美。
枕草子 卷一
一 四時的情趣
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漸漸發(fā)白的山頂,有點亮了起來,紫色的云彩細微的橫在那里,[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時候,這是不必說了,就是暗夜,有螢火到處飛著,[也是很有趣味的。]那時候,連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陽很輝煌的照著,到了很接近山邊的時候,烏鴉都要歸巢去了,便三只一起,四只或兩只一起的飛著,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的飛去,隨后變得看去很小了,也是有趣。到了日沒以后,風的聲響,以及蟲類的鳴聲,也都是有意思的。
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時候可以不必說了,有時只是雪白的下了霜,或者就是沒有霜雪也覺得很冷的天氣,趕快的生起火來,拿了炭到處分送,很有點冬天的模樣。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來,寒氣減退了,所有地爐以及火盆里的火,
[都因為沒有人管了,]以致容易變成了白色的灰,這是不大對的。
梁實秋-蘿卜湯的啟示
抗戰(zhàn)時我初到重慶,暫時下榻于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飯時,主人以一大缽排骨湯饗客,主人謙遜地說:“這湯不夠味。我的朋友楊太太做的排骨蘿卜湯才是一絕,我們無論如何也仿效不來,你去一嘗便知!睏钐彩俏业氖烊,過幾天她邀我們幾個熟人到她家去餐敘。
席上果然有一大缽排骨蘿卜湯。揭開瓦缽蓋,熱氣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爛而未成渣,蘿卜煮透而未變泥,湯呢?熱、濃、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人人要贊美一番,并且異口同聲地向主人探詢,做這一味湯有什么秘訣。加多少水、煮多少時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是咧著嘴笑,支支吾吾地說:“沒什么,沒什么,這種家常菜其實上不得臺面,不成敬意!笨腿藗冇幸稽c失望,難道說這其間還有什么職業(yè)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說也就罷了。這時節(jié),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開腔了,他說:“我來宣布這個烹調的秘訣吧!”大家都注意傾聽,他不慌不忙地說:“道理很簡單,多放排骨,少加蘿卜,少加水!币苍S他說的是實話,實話往往可笑。于是座上泛起了一陣輕微的笑聲,主人顧左右而言他。
宴罷,我回到上清寺朋友家。他問我方才席上所宣布的排骨蘿卜湯秘訣是否可信,我說:“不妨一試。多放排骨,少加蘿卜,少加水!碑斎,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揀上好的,切蘿卜的刀法也有講究,(來自:www.91mayou.com 蒲公英文摘:名家美文1500字)大小厚薄要適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試驗結果,大成功。楊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獨門絕活。
從這一樁小事,我聯(lián)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擲地作金石聲,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覺得淡而無味,卻是不難辦到的,少說廢話,這便是秘訣,和湯里少加蘿卜少加水是一個道理。
名家美文1500字篇三:名家散文
前言:
信息技術正以迅猛的速度發(fā)展著。當我們剛適應互聯(lián)網給我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的便捷,云計算時代就到來了。我們也忽然驚覺:信息技術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同樣它也會影響著教育的變革與發(fā)展。
美國新媒體聯(lián)盟地平線報告(2013基礎教育版)對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做了展望。他們認為未來的一年,學生的學習將實現(xiàn)云計算與移動學習,這就極大地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模式。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教師該如何應對?“技術改變教學——語文篇”就從圍繞小學語文教學的幾個難點話題和熱點話題設立四個專題:“豐富資源支持下的小學名家散文的閱讀教學”、“互聯(lián)網開放環(huán)境下的小學語文拓展閱讀實踐”、“博客技術支持下的低年級提前讀寫實踐”,“小學語文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這些專題涵蓋小學語文的閱讀、寫作以及探究性學習,以及當下最熱門的“微課程的設計”。每個專題,我們不僅思考技術對小學語文閱讀、寫作以及探究性學習的支持作用,并例舉一線教師的實踐案例,從語文課程的功能定位入手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希冀于這些專題,能幫助教師們在教學中更好地使用信息技術,促使課堂教學發(fā)生真正的變革。
第一講:豐富資源整合的名家散文教學的研究
一、名家散文的特質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
1、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名家散文
散文是介乎文章和文學之間的“兩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它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風格多樣,重在表現(xiàn)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具有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很自然地成為語文教學的第一文體。
縱觀全國各個版本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無論上海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還是人教版、北師大版、浙教版,散文已成為主導類文本,而這些散文中,名家散文居多。例如現(xiàn)代著名作家巴金《繁星》、《鳥的天堂》、老舍《母雞》《養(yǎng)花》《林海》,、茅盾《天窗》、鄭振鐸的《燕子》、《別了,我可愛的中國》,豐子愷的《白鵝》,蕭紅的《祖父的園子》、《火燒云》、林海音——《遲到》《冬陽童年駱駝隊》等,也有現(xiàn)代作家肖復興的《捅馬蜂窩》《珍珠鳥》《花邊餃子》、馮驥才
的《花的勇氣》、賈平凹的《太陽路》、《風箏》、梁曉聲的《慈母情深》等。
這些作品之所以被選入教材,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們具有獨特的文化思想內涵,具有較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深沉、含蓄、繁復、多重的審美價值,而且情感抒發(fā)表現(xiàn)獨特,文學性特征鮮明。
2、 名家散文的特質
散文其本身的特質,每一位名家的散文也有其特點。就選入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的名家散文特點在于:
(1) 以特定的時代為背景
名家散文都是作家諸多作品中沉淀下來的、意蘊雋永的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的背景下而創(chuàng)作的,因此,有很強的時代的烙印。
茅盾的《天窗》是寫于1928年的一篇抒情散文,他借鄉(xiāng)下老屋房頂上的天窗,書寫自己的童年生活,表達了一個孩童對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但再揭開當時的時代背景,除了回憶,作品呈現(xiàn)的更多的是作家心靈的寄托。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家被迫離開武漢,到了上海,沒有工作,又不便出門,生活的壓抑,精神的苦悶向誰訴說!據考證,筆名“茅盾”就是在那個時候起的,“茅盾”意在“矛盾”啊!作者寫此文的目的興許就是借助“天窗”,排解心頭的苦悶,消解心靈的疾愁。
散文《養(yǎng)花》是老舍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寫下的,因此,這篇文章在寫作方式上、語言表達上,都與老舍其他時期的作品很大的差異,語言特別樸素簡潔,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2)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劉錫慶老師所著的《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欣賞》這樣認為認為散文以“我”為主,在散文里,“我”真實而獨特的寫作“主體”居于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名家散文所表現(xiàn)的是這些作家在此景、此事中獨特的思想情感,這些思想情感深邃而發(fā)人深省。
例如,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多次出現(xiàn)國學大師季羨林的散文作品。
人教版五年級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1980年再度到哥廷根看到街道上美麗的花,回憶起三十年前也同樣看到這情景,突然領悟到一種至高無上的人生境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湘教版第十二冊中的《神奇的絲瓜》,是季老先生89歲高齡時寫下的作品。季老先生選取了最為普通的絲瓜在關鍵時刻,“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他們瘋狂地長”、“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表現(xiàn)出絲瓜的神奇——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觀全文,怎會不悸動,悸動于季老那顆成熟的慧心能在現(xiàn)代社會舒展得那么細膩,更悸動于他那顆東方人特有的感悟心靈能這么巧妙地發(fā)現(xiàn)絲瓜生存的智慧。
(3)獨特而精準的語言表達
在這些名家散文中,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獨特觀感,用特殊的語言表達
方式。只有細細咀嚼這些文字,我們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與價值觀。名家散文教學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正因為這些作品具有獨特的文化思想內涵,具有較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深沉、含蓄、繁復、多重的審美價值,而且情感抒發(fā)表現(xiàn)獨特,文學性特征鮮明。所以閱讀這些作品,能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形成。
二、名家散文教與學需要豐富資源的整合
名家散文如何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一直是中小學教師關注
的焦點。無論在解讀教材、教學設計還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與名家散文之間存在著隔閡。
1、 學生與名家散文文本之間存在隔閡
名家散文如何教學,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一直是中小學教師關注的焦點。無論在解讀教材、教學設計還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與名家散文之間存在著隔閡。這隔閡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文本內容與學生之間的儲存在隔閡:
名家散文是特定時代的作家以語言文字反映社會圖景或者抒發(fā)自我情感的文字作品,隨著時代的更迭和社會的進步,作者生活的時空和文本所反映的時空都與學生當下展開閱讀活動的時空有巨大的差異,這種時空的差異是難以彌補的。
此外,作家創(chuàng)作的語言文字在表意功能方面具有特殊性,有些看似簡單的語言,表達深刻的含義,學生很能從文字的形式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社會內容和情感內容。
第二,教科書的編排方式和信息內容也容易影響學生對于名家散文的感知理解。
華東師范大學董蓓菲教授在《全景搜索一美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評價》一書中提到美國語文教科書的單元編寫由時代故事、課文、練習三大部分組成。教科書以其豐富的文本教學資源保證了信息的傳遞,保證了學生對于充足文本教學資源的獲得,為學生從各方面切入去尋找適合自我個性發(fā)展的內容創(chuàng)造了條件。
而當前語文課本的編寫體例中只注重課文內容,缺少輔助性文本資料對學生認知的引導,缺少側重實踐并科學設計的配套練習。這導致學生拿著一篇語言精準、含義深邃的散文無所適從,也無法理解,從而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效率。
因此,在教學這些名家作品時,教師要盡可能地提供豐富的資源,包括視頻、圖片、作者背景等相關資源幫助學生理解此類文本。
2、 散文教學資源的種類
說到教學資源,教師很自然地想到直觀再現(xiàn)的圖片資源和視頻資源,其實還有更多的相關的文本資源。
從資源的存在方式看,這資源可以使文本資源,可以是視頻資源、圖片資源, 從資源的作用而言,這些資源可以是擴展類教學資源、應用類教學資源。
(1)擴展類教學資源:對名家散文的文本內容的擴展與延伸,是對學生知識視野的建構。它包括縱向歷史資料和橫向類比材料。
縱向的歷史資料是與名家散文相關的、包括作者生平、時代背景等相關的資源,這是對名家散文的有益補充,學生通過對與散文文本所涉及內容的全方位的整體了解,更全面地分析問題、深入研究問題,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全面發(fā)展。同時,在縱向的延伸中,學生更多地接觸了語文教材文本以外的其他知識,形成豐富多樣的知識儲備也是個人持續(xù)發(fā)展的優(yōu)勢。
如人教版四年級的有一篇散文是豐子愷散文《白鵝》,為了讓學生走進文本,就需要提供豐子愷的生平,讓學生初步了解豐子愷此人,了解他在繪畫、文學上的造詣。同時要提供《白鵝》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助于學生了解豐子愷寫此文的真正用意。
創(chuàng)作背景:《白鵝》寫于1946年夏天?箲(zhàn)期間,豐子愷內遷重慶,住在郊
外一座荒村里建起了沙坪小屋。當時正值戰(zhàn)時,生活條件艱苦,而人們內心更是焦慮苦悶。豐子愷在讀書、作畫之余,在院子里種豆、種菜、養(yǎng)鴿、養(yǎng)鵝,這成了作者排遣苦悶的一種寄托。
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房子!那房子和如今的房子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唯一的優(yōu)點就是有一個庭院:用竹籬圍起來,約二十方丈土地。房屋占其中的六方丈,坐落在西北角。房間的安排沒說的,很實用,因為那又是爸爸親自設計的。(選自《我的父親豐子愷》
閱讀幾段文字后,學生對沙坪小屋有了認識,同時也會產生疑問:豐子愷先生在沙坪小屋中養(yǎng)了雞鴨狗鵝,為什么獨獨對白鵝描寫得如此逼真、傳神?作者寫白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這些教學資源都有利于學生把握作家的寫作用意,理解文本的意蘊。
所以這些教學資源,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思考,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
(2)橫向類比材料,就是與名家散文有共同之處的資源,通過比較、遷移,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并提高對同類文本解讀的能力的材料。例如,閱讀季羨林的散文《神奇的絲瓜》后,再推薦季羨林同時期的作品《槐花》,讓學生了解季羨林同一時期的作品特征;閱讀老舍的《北京的春節(jié)》,再推薦一篇《母雞》,讓學生體會老舍語言中的京味。
應用類教學資源:聯(lián)通學生內在認知與外在的社會生活的教學資源,有利于學生將認知與實際的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
名家散文一般都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而這人文精神往往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因此教師需要提供教學資源,使學生將認知與實際的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對此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人教版小學第八冊教材中有一篇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最后一句“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點明了中心。為了理解這句話蘊含的意義,不僅要從象征角度去剖析,更要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而讓學生有新的理解與感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老師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例舉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如古代的思想家莊子孔子,詩人李白杜甫,小說家曹雪芹吳承恩,現(xiàn)代的文學家魯迅老舍,科學家牛頓愛因斯坦霍金,讓學生感受他們因為杰出的貢獻證明自己的存在,使我們永遠記住了他們。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