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微博對公共領域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微博是否形成公共領域?
發(fā)布時間:2020-02-24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摘要】微博對于公共領域的影響并不在于它的傳播方式和技術優(yōu)勢,而在于我們的社會是否有合理的制度設計和理性傳播條件。本文從哈貝馬斯公共領域四個特征出發(fā),試論微博對于中國公共領域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
【關鍵詞】微博 公共領域 新媒體
無論是“李剛門”、“3Q大戰(zhàn)”、宜黃“廁所攻防戰(zhàn)”,還是上海住宅大火、唐駿“學歷門”、方舟子遇襲,甚至“天價微博”事件,在2010年幾乎所有重大公共事件中,都不難感受到微博的影響力。根據(jù)2010年11月16日召開的中國首屆微博開發(fā)者大會公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戶數(shù)已達5000萬,平均每天發(fā)布超過2500萬條微博信息。而從2010年8月28日到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戶平均每月增長了1000萬。根據(jù)DCCI互聯(lián)網數(shù)據(jù)中心的預計,中國互聯(lián)網實際不重復的微博獨立用戶數(shù),2011年、2012年、2013年將分別達到1億、1.68億、2.53億人左右。這一連串的數(shù)字和現(xiàn)實告訴我們,微博以其特有的傳播形態(tài)和技術優(yōu)勢影響著我國公共領域的形成和發(fā)展。
公共領域是介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場所,獨立于政治權力之外,是一個與私人領域相對的獨立空間!肮差I域”首先由漢娜?阿倫特提出并經由哈貝馬斯全面闡釋,因為要同時滿足“獨立于權力之外”、“公眾參與”、“理性討論”和“公共利益”這四個條件,因而具有強烈的烏托邦色彩!熬推鋫鞑ヌ匦远裕⒉┦乾F(xiàn)有技術和社會條件下最有可能接近公共領域這一政治烏托邦的方式,它幾乎是天然地要對公共領域格局產生影響!雹
一方面微博“去中心化”公開理性的交流和討論公共話題,讓人們看到了構建公共領域的曙光;另一方面,“潛在中心化”、非理性以及“信息窄化”、商業(yè)利益卻時刻威脅這一進程,讓其前景日趨暗淡。
一、“去中心化”與重新“中心化”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概念的內核是公民精神的獨立性,是獨立、自由的意見表達。在傳統(tǒng)媒體中,議程設置和內容過濾成為新聞生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手段,在網絡博客和論壇中,受眾更多感受的是意見領袖的權威和力量,而微博時代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狀態(tài)。
140字的限制,降低了寫作門檻和準入資格,“將平民和莎士比亞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雹趥鞑サ闹行囊呀洸辉倬窒抻谀切┧^的“意見領袖”,而是更多的用戶。微博用戶通過相關服務,把自己每天的瑣碎心情發(fā)送到網站平臺和朋友手機終端。發(fā)送的信息可以是群發(fā)也可以是點對點的私信。這樣,每個微博用戶既是信息的發(fā)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
然而現(xiàn)實之中,從李開復辭職到唐駿學歷問題,從方舟子遇襲到和王菲爭吵、那英“警車開道”,大部分微博事件都和“名人”相關,在成為關注焦點的同時,“名人”的微博言論被“粉絲”爭相“follow”,或力挺或爭論,一時激起千層浪。同時,微博在設置上,為廣大用戶提供了各行各業(yè)的“名人”,只要用戶喜歡、感興趣都可以將這些“名人”添加為關注對象,因此,名人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及時地對他的關注者們產生影響,因而,平時活躍在傳統(tǒng)媒體上的中心人物,在微博的世界里獲得了更大的空間,“意見領袖”在微博時代更加名副其實!這對公民獨立精神,獨立表達的培養(yǎng)無疑是災難性的。如果說微博是個虛擬世界的話,它所映射的社會關系卻無比真實,中心依然是中心,邊緣的則大都是邊緣。
二、公開交流與群際隔閡
公眾參與,公開交流,是公共領域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和條件,微博的出現(xiàn),理論上給予每個公民參與的平臺和公開發(fā)言的機會,多元的聲音與平等價值的實現(xiàn),似乎可以讓人們在更廣的范圍中進行討論,讓草根的聲音得以放大!皟蓵逼陂g,各種民生話題成為微博用戶關注的焦點,使兩會的民主氛圍從現(xiàn)實延伸到網絡,從廟堂延伸到了江湖。它使民意有了真正的聚集地,各種各樣的個人意見在這個空間內彼此較量、修正、使得無數(shù)個人意見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個個網絡上的輿論圈,最終可以形成影響現(xiàn)實生活的強大輿論動力。
然而,這依舊無法克服“沉默的大多數(shù)”與“信息的窄化”,進而形成群際隔閡,阻止公開的交流。
微博世界中的人群在設置上也是分類集合,量身定做的信息的及時獲取勢必造成信息的窄化。因為人們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總在有意無意地進行選擇,選擇的標準則是“最省力原則”,那些與自己相近、便于理解接受的觀點成為人們首選的對象,相似觀點的人形成群體,社會之下,分散著各種“亞群體”,他們內部交流活躍,群際交流卻很少,久而久之,形成群際隔閡,使得充分的社會辯論未必能在公開的范圍內展開,看似多元的聲音卻未必能形成對話,“如果一種政治對話……不是在異質性的群體當中進行的,那么,它就無法服務于民主的目的”。③
三、交往理性與群體非理性
哈貝馬斯用“交往理性”這個詞來表達“那隱含在人類言語結構中并由所有能言者共享的理性。在傳統(tǒng)的標準理性觀看來,理性只有一個維度,它涉及命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成為思想和單個主體行為的中心。與此不同,交往理性是雙維度的,涉及不同言談者之間的對話關系!雹芄愸R斯認為,相互理解是交往行動的核心,而語言占據(jù)特別重要的地位。交往行為是一種“主體―主體”遵循有效性規(guī)范,以語言符號為媒介而發(fā)生的交互性行為,其目的是達到主體間的理解和一致,并由此保持的社會一體化、有序化和合作化。
在雙向對等交流方面,微博比傳統(tǒng)媒體更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它不僅為用戶信息交換提供條件,也為主體間的理解與信任提供條件。在郭德綱徒弟打記者事件中,微博網友一方面認為打人是不對的,另一方面也會質疑記者是否擅闖民宅;在上海高樓大火后,大家一方面討論火災發(fā)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在思考高樓大火如何及時撲滅,如何更有效的防患;“兩會”期間微博用戶更是充分利用這一平臺,積極建言獻策。與其它網絡平臺盲目、急切、情緒化的氛圍相比,微博則表現(xiàn)出相對的理性。
然而,就其傳播特點而言,微博傳播模式依賴用戶參與的互動傳播,其特點是“傳播者與受眾角色的高比率重合,人際傳播隨時可以轉化擴大為大眾傳播”,其伴生物則是“極端輿論的群體化的接受與傳播失控”⑤,進而影響了理性的、具批判性的公眾意見辯論場的建構。
微博無法克服群體的非理性,用戶借助人際關系網傳播信息,高度融合網絡與手機、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xiàn)實、熟人與陌生人、個體與群體,“依靠用戶信息源”,“促成自發(fā)組織的群體行為”;⑥借助關系傳播集合起的好友圈、粉絲群,在興趣愛好、價值觀或某種利益方面意氣相投,信息類似病毒傳播般在群體接觸中具有強感染性,極易出現(xiàn)群體從眾效應、沉默螺旋機制、群體壓力等協(xié)同作用下的“群體精神統(tǒng)一性”,從而易受到非理性情緒暗示和傳染性情緒影響,表現(xiàn)出集體幻覺下的集體無意識迷失,造成群體非理性和群體沖動行為。
同時,群體之中人們更容易陷入煽情性信息的泥沼,樂于各種刺激性信息的體驗。在過去的微博事件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名人的,一類則關于極端事件的,后者更多則是雞毛蒜皮,無關公共利益。
四、公共利益與商業(yè)利益
“即時報償新聞不斷排擠延期報償新聞,理性批判公眾變成了文化消費的公眾,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消費的偽公共領域或偽私人領域!雹哌@是當年哈貝馬斯對報刊商業(yè)化的批判。如今,微博依然面臨同樣的問題,因為任何新媒體推向社會,經濟利益始終是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在網絡贏利模式日益成熟的今天,微博特殊的傳播功能為商家進一步挖掘潛在的市場提供了契機。商家借助信息的互動式口碑營銷,“從關系內容的構建上……為調動網絡資源向現(xiàn)實資源的轉變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⑧線上線下協(xié)同作用,進一步占領注意力市場!皬氖炜徒洕慕嵌瓤,微博對于商業(yè)推廣、明星效應的擴散更有價值”。⑨
由于微博強化了互聯(lián)網上的“關系型內容”和“內容型關系”,⑩“在這里,一則有的放矢的營銷消息會被視為相關資訊而非討厭的干擾信息”。⑾開通微博等社交媒體的網站為吸引受眾注意力,獲取廣告收益,即時信息、娛樂信息、消費信息因此占據(jù)大部分內容;名人、明星、網絡紅人自然成為吸引眼球的信息發(fā)布者;封面新聞及排行榜等編排手段則進一步吸引和強化了受眾的注意力。如新浪等網站直接將名人博客商業(yè)贏利模式嫁接復制到微博,欲將廣告作為微博主要贏利途徑,與名人博主分享廣告收益。
同時,微博營銷也成為重要的營銷手段。其中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如“后宮優(yōu)雅事件”、凡客誠品的營銷、興業(yè)全球李小天的微博營銷等,專業(yè)的編貼、發(fā)貼、轉貼團隊,制造噱頭,集中炒作引起微博用戶的注意積累人氣,與傳統(tǒng)媒體形成互動,這些都是微博營銷常見的路徑。
總而言之,過多宣揚微博的作用,多少有點技術決定論的色彩。微博對于公共領域的積極影響并不在于它的傳播方式和技術優(yōu)勢,而在于我們的社會是否有合理的制度設計和理性傳播條件。技術永遠是一把雙刃劍,正如維納在《控制論》中所言:“技術發(fā)展,對善和惡都帶來無限的可能性。”透過技術光環(huán),揭開裹在微博身上那層美麗的面紗,可以發(fā)現(xiàn)微博并非是必然通往公共空間的黃金橋。“新傳媒并不會自動產生傳媒新公眾”,“公眾參與不只與技術環(huán)境有關,而且更與政治、社會制度有關!
參考文獻
、購堳,《微博與公共領域》,《文藝研究》,2010(12)
、诎俣戎,http://baike.省略/view/1567099.html
③胡泳,《網絡開展政治慎議的障礙因素》,《國際新聞界》,2008(5)
、躧ttp://baike.省略/view/
2905754.html
、萆垸i,《媒介失控:誰來挽救網絡傳播的混亂局面》,《東南傳播》,2008(9)
、蔻嘤鲊鳎段⒉河绊懥Φ漠a生機制與作用空間》,《中關村》,2010(4)
、吖愸R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70-71
、衢Z肖鋒,《微博社會學》,《青年記者》,2010(7)
、忭橈L,《“微博客”對互聯(lián)網的八大影響》,《軟件工程師》,2009(11)
、弦做,《網絡傳播公共領域的建構――新浪和搜狐TOP50博客內容分析》,《青年記者》,2009(35)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相關熱詞搜索:試論 領域 影響 試論微博對公共領域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 論微博公共領域的構建 微博與公共領域的差異分析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