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荒”在制度而不在人心】 公道不在人心
發(fā)布時間:2020-02-22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2010年下半年全國主要省會城市大多出現(xiàn)采血困難情況,昆明更是出現(xiàn)十年來最嚴重血荒,不少手術推遲等血。北京血庫庫存僅為正常值一半。 義務獻血不僅是個純粹的道德問題,人們出于救死扶傷、幫助他人的精神,捐獻出一管熱血,其實本質(zhì)上是慈善。血荒的困境跟目前中國慈善事業(yè)的困境是一樣的,都是一顆愛心,卻因制度而變冷。缺少透明和對知情杈等權利的保障,導致類似慈善事業(yè)止步不前。
獻血確實需要無償,這是社會救濟體系的一種表現(xiàn),更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標準?蓡栴}的關鍵在于,無償獻血之后,高價用血讓大多數(shù)獻血者寒了心!东I血法》規(guī)定,無償獻血者及其直系親屬需要輸血時,可免費使用其獻出血液量3倍的血液。但現(xiàn)實是,受血者必須先繳納各種費用,然后再憑借有關手續(xù)辦理費用減免,而我國各機構的辦事效率一直不敢恭維。面對繁瑣和缺少可操作性的過程,一些人放棄,一些人疲憊奔波,這還怎么鼓勵獻血者再次伸出自己的手臂?
對于高價用血,血站的解釋是需要大量的檢測費用和保管費用,而這些成本一直沒有公開。再說,公眾獻血都可以免費,檢測和保管為何就不能一起免費?一些地方血液中心更是在血荒的時候,公然宣稱沒有獻血證的患者,一律不提供手術用血。這本意或許是想推廣無償獻血,但這種要挾式的推廣,帶來的只能是更大層面的抵制。
目前的制度,也沒有保障獻血者的知情權。作為無償捐獻者,他們有權知道,自己所獻的血流向何方。這和慈善捐贈者有權知道善款的去向和用途乃至使用細節(jié),是一樣的道理。而且,只有過程和結果的具象化,才能激發(fā)更多人的愛心。
當前的獻血人群中,大部分是大學生和農(nóng)民工。濟南血站曾公布過一組數(shù)據(jù),當?shù)孬I血人群中,52%是大學生,20%是打工者,公務員僅占2%。所以,一到寒暑假,各地就開始鬧血荒。這說明,現(xiàn)在先獻血再免費用血的激勵制度,對有公費醫(yī)療的人群沒有實質(zhì)性吸引力。而作為一項國家政策,如果不能吸引這一大批人,那就需要思考政策上是否出現(xiàn)了偏差。
我們不妨來看看無償獻血做得比較完善的國家。約旦政府,早在1975年就在首都安曼建了座中央血庫,任何人只要急需血液,都可以從這里得到,但在康復后,必須來獻血,或由親屬代之獻血。在德國,為保證血液供應安全,先對獻血者實行多項嚴格的免費體檢,這些檢測結果都會寄給獻血者,而只有在得知檢測結果合格后,被封存的血才會進入血庫使用。在美國,采血時會進行身份驗證、體檢、了解病史等,并在網(wǎng)絡中建有一套不適合獻血人員名單,防止其他采血點從這些人身上采血,引起血液感染。
比起我們有些地方“拿獻血證才能手術”的規(guī)定,這些措施人性化得多,也更能激起公眾獻血的熱情。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保證采血安全和用血安全,并減少了檢測成本。
無償獻血是文明社會的需要,但目的正確,并不等于我們的過程就一定正確,就可以板起面孔肆意索取。而一旦得不到,就怪社會風氣不好,人心不古,卻不愿從獻血制度和機構本身尋找問題。其實,壞的是制度本身,而不是人心,或者說壞的更多的是制度,而不是人心。
相關熱詞搜索:人心 不在 制度 “血荒”在制度而不在人心 血荒問題在制度而不在人心 根本原因在制度而不在人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