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與分權:實現教育學生成的管理訴求
發(fā)布時間:2019-08-08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摘要:教學生成要求教學計劃和教案都具有相應的彈性,以為教學生成留出相應的時間和空間。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管理中,剛性的教學計劃、嚴格的教案撰寫和檢查評價制度非常不利于教師關注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因素并促使教學走向生成。因此,在教學管理方面必須做出相應的改革,其中彈性與分權是變革的兩個主要方向。
關鍵詞:教學生成;彈性管理;分權管理
中圖分類號:G40-05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4289(2012)01-0015-03
由于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生成性因素,使教學計劃與教學變化處于矛盾之中,但這些生成性因素又是體現教學過程價值的重要方面。然而,規(guī)范、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導致很多教師不愿意或者不能對這些變化的生成性因素作出積極的反應。那么,在學校管理制度中哪些因素制約了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學校如何從教學管理制度建設方面做出相應的變革以為教學生成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這里做一探討。
一、教學管理制度中不利于教學生成的因素
(一)剛性的教學計劃管理
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執(zhí)行一般都具有剛性。學期開始時,由學科組教師一起統(tǒng)一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進度,教學活動的安排等,學校教務部門定期不定期地對教學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抽查。這種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執(zhí)行對規(guī)范教學,保證教師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嚴格的“一步一個臺階”式的教學計劃使得教師很難對教學過程中發(fā)生的生成性因素作出積極的反應,因為他們必須在特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特定的任務,而某一環(huán)節(jié)的落空就有可能影響后續(xù)的學習。這種階梯式的教學計劃和進度使得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生成)得不到體現,只顧埋頭往前趕。教學過程中發(fā)生的與教學目標和內容關聯度不大但卻有價值的事情便往往被忽略。
(二)嚴格的教案撰寫與檢查制度
一般中小學都比較重視教案的撰寫與檢查,并且多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規(guī)范。具體包括四個方面的要求:一是“一課一案”,也就是每節(jié)課都要先寫好教案再開展教學,有的明文規(guī)定“無教案不能進課堂”;二是教案的內容,要求教案必須包括教學課題、教學目標、教學時數、教學重難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板書設計、課后分析(小結)等幾個部分;三是教案的類型。包括教材教案、作文教案、實驗教案、研究性學習教案、練習教案、試卷講析教案等,一句話,“凡上課必有教案”;四是不定期的教案檢查制度,由教務處行政組或教研組以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對教師的教案進行檢查。
這種嚴格的教案撰寫與檢查制度一方面在確保教師課前充分備課,保證教學的規(guī)范性上具有積極作用,但同時也限制了教師在課堂上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教師很難關注課堂上的變化因素,更難以對“劇本”式的教案進行即時的創(chuàng)造與更新-。
(三)嚴格統(tǒng)一的教學評價
評價是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從評價的角度來看,對教學生成不利的因素有兩方面:其一,對教師的評價。主要以所教學生的考試成績?yōu)橐罁。考試分數高,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強,反之亦然。再加上“末位淘汰”制度,使得教師絲毫不敢在,自己的教學上懈怠,而是盡可能多地向學生講授,讓學生做盡可能多的練習,以提高學生的成績。于是教師便很難對教學過程中的事件給予積極的關注和回應。其二,從對學生的評價來看,制約教學生成的主要因素是標準化考試制度。因為標準答案的存在,便不允許學生有異乎尋常的想法,這就嚴重壓抑了學生的質疑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也只是一味地背誦和記憶答案,而不會去真正思考甚至批判某些觀點,使得教學過程變成從一而終的流程,抹殺了教學過程中出現變化的可能。
二、彈性與分權:實現教學生成的管理訴求
(一)彈性管理
所謂彈性管理,是指學校在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案的撰寫與檢查,對教師的評價等方面,體現出充分的彈性與靈活性特征,而不是剛性的要求和機械管理。
1.彈性的教學計劃管理
(1)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計劃安排教學任務
國家課程計劃是針對全國范圍的,對每門課程應該達到的教學目標和完成的教學內_容都有明確的要求,實際上這個要求并不高。尤其對學習能力和條件比較好的學校和學生,完成這些教學任務的時間是綽綽有余的。因此,要給予教學生成必要的時間和空間,首先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計劃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來執(zhí)行,不可隨意調高教學目標,增加教學內容,加重教師和學生的負擔。
(2)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練習與考試
教師之所以覺得教學時間緊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的重復練習和不間斷的考試沖掉了部分時間。一般而言,一個學期正常教學時間20周,扣除法定假日1周左右,用于教學的時間是19周,期中考試一般安排一個星期,剩下18周,18周的課時用于額定內容的教學應該說問題不大。但是現在很多中小學不間斷性地安排每周一測、每月一考,這樣沖掉的時間無法具體量化,但無可否認它是造成教學時間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2.彈性的教案管理
教學過程具有生成性、情境性與復雜性,教學并不是完全按照教師的預想展開來的,這種教學的境遇性決定了教學不可能是教案的執(zhí)行過程。因此,教案在撰寫和設計上都必須體現出彈性的特征。
(1)教案內容的簡約性
傳統(tǒng)的教案撰寫規(guī)定得比較詳細、具體,但是從彈性教案設計的原則來看,一個教案包括教學課題、教學目標、學生特征、教學思路、教學時數等幾個項目即可。
教學課題規(guī)定一節(jié)課主要講授的內容,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任務;教學目標規(guī)定這節(jié)課要使學生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方面達到什么要求;學生特征主要是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這是教師開展教學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教學思路是在分析教學目標和學生特征的基礎上,對一個特定的內容以怎樣的方式開展教學的一個總的設想,包括重難點的強調、問題的設計、活動的安排以及采用何種教學組織形式等要做到心中有數;教學時數是對教學用時的一個總的估計,一般是一個概數。以形如“2-3課時”這樣的表述為宜,為教學過程的變化留下空間。
(2)教案形式的多樣化
教案的形式,一個總的原則是與具體的課型相適應。除了按規(guī)范要求撰寫的教材教案文本之外,還可以是課本教案,甚至是課后教案。課本教案,“是在課本上加符號、加批注,在有限的天頭地腳、字里行間寫出文章的中心、段落、詞句解釋、簡要板書,標出重點和難點等,既便于教學又非常實用”。這種形式的教案省掉了很多寫教案甚至是抄教案的時間,方便教師對照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有利于研究教學、改進教學。課后教案是指教師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上,通過課堂教學的實際演練,發(fā)現原來設計過程中的問題并不斷地進行修改,最后形成的教案很類似于課堂記錄。這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