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軟件
發(fā)布時間:2017-01-19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歷史軟件篇一:有限元軟件歷史
FEA軟件的發(fā)展歷史
有限元方法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歐拉在創(chuàng)立變分法的同時就曾用與現(xiàn)代有限元相似的方法求解軸力桿的平衡問題,但那個時代缺乏強大的運算工具解決其計算量大的困難。Courant(1943)用最小勢能原理和現(xiàn)代有限元法中的線性三角元求解st Venant彈性扭轉問題,但未能引起足夠重視。波音飛機工程師Turner,Clough等人(轉 載于:www.91mayou.com 蒲公 英文摘:歷史軟件)在1956年首次將有限元法用于飛機機翼的結構分析,吹響了有限元的號角,有限元這一名稱在1960年正式提出。
有限元方法的理論和程序主要來自各個高校和實驗室,早期有限元的主要貢獻來自于Berkeley大學。Berkeley的Ed Wilson發(fā)布了第一個程序,其他著名的研究成員有J.R.Hughes,Robert Tayor,Juan Simo等人,第一代的程序沒有名字,第二代線性程序就是著名的SAP(structural analysis program),非線性程序就是NONSAP。 位于洛杉磯的MSC公司自1963創(chuàng)立并開發(fā)了結構分析軟件SADSAM,在1966年NASA招標項目中參與了Nastran的開發(fā)。1969年NASA推出第一個Nastran版本,MSC對原始的Nastran做了大量的改進并于1971年推出自己的專利版本MSC.Nastran,1983年股票上市并開始了一系列并購重組的活動。
第一批非線性有限元方法的主要貢獻者有Argyris(1965),Marcal和King(1967),其中Pedro Marcal畢業(yè)于Berkeley大學,任教于Brown大學,于1969年創(chuàng)建了第一家非線性有限元軟件公司MARC公司,在1999年被MSC公司收購。
K.J. Bathe是Ed Wilson在Berkeley的學生,后來在MIT任教,期間他在NONSAP的基礎上發(fā)表了著名的非線性求解器ADINA(Automatic Dynamic Incremental Nonlinear Analysis),其源代碼因為長時期廣泛流傳而容易獲得。Bathe的著作豐厚,結合公布的源代碼,讓后來者獲益匪淺,讓人敬佩。
David Hibbitt是Pedro Marcal在Brown的博士生,Hibbitt在1972年與Karlsson和Sorensen共同建立HKS公司,推出了Abaqus軟件。有人在比較ADINA和Abaqus的時候認為,ADINA的技術更先進求解能力更強大,只是其商業(yè)化程度低,前后處理能力差。Abaqus憑借強大的技術、出色的前后處理和可拓展的二次開發(fā)功能,穩(wěn)占高校和研究所的市場,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多。
John Swanson博士在Westinghouse公司為核能應用方面發(fā)展了一個非線性有限元程序(主要是關注非線性材料),于1970年創(chuàng)建SASI(Swanson Analysis System,Inc)公司,后來重組更名為ANSYS公司,ANSYS是著名的多物理材料非線性有限元軟
件,通過并購發(fā)展迅速壯大,模塊越來越多,商業(yè)化程度和市場占有率很高。 Wilkins(1964)在DOE實驗室的工作強烈地影響了早期的顯式有限元方法,Costantino(1967)在芝加哥的IIT研究院開發(fā)了可能是第一個顯式有限元程序。 顯式有限元技術經過發(fā)展和積累迎來了其里程碑式的工作。在美國Lawrence Livermore國家實驗室的John Hallquist主持下1975年開始為核武器彈頭設計開發(fā)分析工具,他吸取了前面許多人的成果,并且與Berkeley的研究員包括Jerry Goundreau,Bob Taybor,Tom Hughes和Juan Simo等緊密交流合作,在他的令人敬畏的編程效率作用下,次年發(fā)布DYNA程序。后經過擴充和改進,得到美國能源部的大力資助和ANSYS,MSC,ETA等著名公司的加盟。
在20世紀80年代,DYNA程序首先被法國ESI公司商業(yè)化,命名為PAM-CRASH。1988年,John Hallquist創(chuàng)建LSTC(Livermore Software Technology Corporation公司,發(fā)行和擴展DYNA程序商業(yè)化版本LS-DYNA。同樣是1988年,MSC在DYNA3D的框架下開發(fā)了MSC.Dyna并于1990年發(fā)布第一個版本,另外在1989年收購荷蘭的流體軟件公司PISCES,將DYNA的Lagrange格式的FEM算法和PISCES的Euler格式的FVM及流體-結構耦合算法充分融合后于1993年發(fā)布了以強大的ALE算法而著名的MSC.Dytran。
其后MSC.Dytran一直著力在單元庫、數(shù)據(jù)結構、前后處理等方面是修改使其與MSC.Nastran取得完全一致,其技術領先的地位開始喪失。2003年MSC與LSTC達成全面合作的協(xié)議,將LS-DYNA最新版的程序完全集入MSC.Dytran中。MSC在1999年收購Marc之后開始了將Nastran,Marc,Dytran完全融合的工作,并于2006發(fā)布多物理平臺MD.Nastran,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PAM-CRASH和LS-DYNA在發(fā)展和完善了自己的ALE算法之后更引進了先進的無網格技術,PAM-CRASH, LS-DYNA以及AUTODYN(高速瞬態(tài)動力分析軟件,原為Century Dynamics公司,后被ANSYS收購,已被植入ANSYS11)均包含了SPH算法,其中AUTODYN的SPH算法支持各向異性材料,LS-DYNA另外包含EFG算法。(end)
FEA的發(fā)展歷程
有限元方法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歐拉在創(chuàng)立變分法的同時就曾用與現(xiàn)代有限元相似的方法求解軸力桿的平衡問題,但那個時代缺乏強大的運算工
具解決其計算量大的困難。Courant(1943)用最小勢能原理和現(xiàn)代有限元法中的線性三角元求解st Venant彈性扭轉問題,但未能引起足夠重視。波音飛機工程師Turner,Clough等人在1956年首次將有限元法用于飛機機翼的結構分析,吹響了有限元的號角,有限元這一名稱在1960年正式提出。
有限元方法的理論和程序主要來自各個高校和實驗室,早期有限元的主要貢獻來自于Berkeley大學。Berkeley的Ed Wilson發(fā)布了第一個程序,其他著名的研究成員有J.R.Hughes,Robert Tayor,Juan Simo等人,第一代的程序沒有名字,第二代線性程序就是著名的SAP(structural analysis program),非線性程序就是NONSAP。
位于洛杉磯的MSC公司自1963創(chuàng)立并開發(fā)了結構分析軟件SADSAM,在1966年NASA招標項目中參與了Nastran的開發(fā)。1969年NASA推出第一個Nastran版本,MSC對原始的Nastran做了大量的改進并于1971年推出自己的專利版本MSC.Nastran,1983年股票上市并開始了一系列并購重組的活動。
第一批非線性有限元方法的主要貢獻者有Argyris(1965),Marcal和King(1967),其中Pedro Marcal畢業(yè)于Berkeley大學,任教于Brown大學,于1969年創(chuàng)建了第一家非線性有限元軟件公司MARC公司,在1999年被MSC公司收購。
K.J. Bathe是Ed Wilson在Berkeley的學生,后來在MIT任教,期間他在NONSAP的基礎上發(fā)表了著名的非線性求解器ADINA(Automatic Dynamic Incremental Nonlinear Analysis),其源代碼因為長時期廣泛流傳而容易獲得。Bathe的著作豐厚,結合公布的源代碼,讓后來者獲益匪淺,讓人敬佩。
David Hibbitt是Pedro Marcal在Brown的博士生,Hibbitt在1972年與Karlsson和Sorensen共同建立HKS公司,推出了Abaqus軟件。有人在比較ADINA和Abaqus的時候認為,ADINA的技術更先進求解能力更強大,只是其商業(yè)化程度低,前后處理能力差。Abaqus憑借強大的技術、出色的前后處理和可拓展的二次開發(fā)功能,穩(wěn)占高校和研究所的市場,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多。
John Swanson博士在Westinghouse公司為核能應用方面發(fā)展了一個非線性有限元程序(主要是關注非線性材料),于1970年創(chuàng)建SASI(Swanson Analysis System,Inc)公司,后來重組更名為ANSYS公司,ANSYS是著名的多物理材料非線性有限元軟件,通過并購發(fā)展迅速壯大,模塊越來越多,商業(yè)化程度和市場占有率很高。
Wilkins(1964)在DOE實驗室的工作強烈地影響了早期的顯式有限元方法,
Costantino(1967)在芝加哥的IIT研究院開發(fā)了可能是第一個顯式有限元程序。顯式有限元技術經過發(fā)展和積累迎來了其里程碑式的工作。在美國Lawrence Livermore國家實驗室的John Hallquist主持下1975年開始為核武器彈頭設計開發(fā)分析工具,他吸取了前面許多人的成果,并且與Berkeley的研究員包括Jerry Goundreau,Bob Taybor,Tom Hughes和Juan Simo等緊密交流合作,在他的令人敬畏的編程效率作用下,次年發(fā)布DYNA程序。后經過擴充和改進,得到美國能源部的大力資助和ANSYS,MSC,ETA等著名公司的加盟。
在20世紀80年代,DYNA程序首先被法國ESI公司商業(yè)化,命名為PAM-CRASH。1988年,John Hallquist創(chuàng)建LSTC(Livermore Software Technology Corporation公司,發(fā)行和擴展DYNA程序商業(yè)化版本LS-DYNA。同樣是1988年,MSC在DYNA3D的框架下開發(fā)了MSC.Dyna并于1990年發(fā)布第一個版本,另外在1989年收購荷蘭的流體軟件公司PISCES,將DYNA的Lagrange格式的FEM算法和PISCES的Euler格式的FVM及流體-結構耦合算法充分融合后于1993年發(fā)布了以強大的ALE算法而著名的MSC.Dytran。
其后MSC.Dytran一直著力在單元庫、數(shù)據(jù)結構、前后處理等方面是修改使其與MSC.Nastran取得完全一致,其技術領先的地位開始喪失。2003年MSC與LSTC達成全面合作的協(xié)議,將LS-DYNA最新版的程序完全集入MSC.Dytran中。MSC在1999年收購Marc之后開始了將Nastran,Marc,Dytran完全融合的工作,并于2006發(fā)布多物理平臺MD.Nastran,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PAM-CRASH和LS-DYNA在發(fā)展和完善了自己的ALE算法之后更引進了先進的無網格技術,PAM-CRASH, LS-DYNA以及AUTODYN(高速瞬態(tài)動力分析軟件,原為Century Dynamics公司,后被ANSYS收購,已被植入ANSYS11)均包含了SPH算法,其中AUTODYN的SPH算法支持各向異性材料,LS-DYNA另外包含EFG算法。
有限元分析的發(fā)展趨勢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計算速度的不斷提高,有限元分析在工程設計和分析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已經成為解決復雜的工程分析計算問題的有效途徑。 1965年“有限元”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xiàn),到今天有限元在工程上得
到廣泛應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fā)展歷史,理論和算法都已經日趨完善。有限元的核心思想是結構的離散化,就是將實際結構假想地離散為有限數(shù)目的規(guī)則單元組合體,實際結構的物理性能可以通過對離散體進行分析,得出滿足工程精度的近似結果來替代對實際結構的分析,這樣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工程需要解決而理論分析又無法解決的復雜問題。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計算速度的不斷提高,有限元分析在工程設計和分析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已經成為解決復雜的工程分析計算問題的有效途徑,現(xiàn)在從汽車到航天飛機幾乎所有的設計制造都已離不開有限元分析計算,其在機械制造、材料加工、航空航天、汽車、土木建筑、電子電器,國防軍工,船舶,鐵道,石化,能源,科學研究等各個領域的廣泛使用已使設計水平發(fā)生了質的飛躍,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增加產品和工程的可靠性;
在產品的設計階段發(fā)現(xiàn)潛在的問題
經過分析計算,采用優(yōu)化設計方案,降低原材料成本
縮短產品投向市場的時間
模擬試驗方案,減少試驗次數(shù),從而減少試驗經費
國際上早在60年代初就開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開發(fā)有限元分析程序,但真正的CAE軟件是誕生于70年代初期,而近15年則是CAE軟件商品化的發(fā)展階段,CAE開發(fā)商為滿足市場需求和適應計算機硬、軟件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在大力推銷其軟件產品的同時,對軟件的功能、性能,用戶界面和前、后處理能力,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進與擴充。這就使得目前市場上知名的CAE軟件,在功能、性能、易用性﹑可靠性以及對運行環(huán)境的適應性方面,基本上滿足了用戶的當前需求,從而幫助用戶解決了成千上萬個工程實際問題,同時也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工程應用。
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目前流行的CAE分析軟件主要有NASTRAN、 ADINA 、ANSYS、ABAQUS、MARC、MAGSOFT、COSMOS等。MSC-NASTRAN軟件因為和NASA的特殊關系,在航空航天領域有著很高的地位,它以最早期的主要用于航空航天方面的線性有限元分析系統(tǒng)為基礎,兼并了PDA公司的PATRAN,又在以沖擊、接觸為特長的DYNA3D的基礎上組織開發(fā)了DYTRAN。近來又兼并了非線性分析軟件MARC,成為目前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有限元分析系統(tǒng)。ANSYS軟件致力于耦合場的分析計算,能夠進行結構、流體、熱、電磁四種場的計算,已博得了世界上數(shù)千家用戶的鐘愛。ADINA非線性有限元分析軟件由著名的有限元專家、
歷史軟件篇二:鴻運軟件系列之歷史統(tǒng)計
鴻運軟件 – 使用手冊
鴻運—歷史統(tǒng)計使用手冊
一. 軟件簡介二.基本功能介紹....................................................................................................... 3
1. 界面概況2. 術語解釋3. 功能介紹三.軟件實戰(zhàn)篇1. 有數(shù)統(tǒng)計2. 三字現(xiàn)統(tǒng)計3. 二字定位統(tǒng)計4. 單雙大小統(tǒng)計5. 條件驗證統(tǒng)計
一. 軟件簡介
鴻運軟件 – 使用手冊
―鴻運‖
家通過近10
分地驗證找規(guī)方法的準確率。實現(xiàn)了軟件從單機版到網路版的升級。
軟件功能(網路版):
卒、公式驗證(即將升級加入無連錯等功能)。
很多人都在包碼,比如×小可以開始跟蹤了。比如哪個5×5
的定位組合多少期沒出了,而歷史統(tǒng)計規(guī)律軟件正是這么一個
規(guī)律統(tǒng)計軟件,同時還提供了歷史數(shù)據(jù)
二. 基本功能介紹
1、 界面概況
鴻運軟件 – 使用手冊
“配置區(qū)”是配置條件的設定,可以選擇“批量”
“歷史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2、 術語解釋
1) 期號:就是用來參與運算的最大的期號,默認是當前期號。
鴻運軟件 – 使用手冊
2) 期數(shù):用來找規(guī)律的期數(shù),從期號往前推,勾上“全部”是對所有
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
3)隔期:控制規(guī)律運算的步長,隔期1代表每一期都統(tǒng)計,隔期2 代表跳過一
期統(tǒng)計,可以設置自己想要的隔期,建議隔期選擇1。
4)號碼(A/B/C/D):指統(tǒng)計結果位置,比如我們要頭尾統(tǒng)計就選擇A,D。
批量:(使用前,必須打上前面的勾),可以修改批量里的內容(每一行代表
一個統(tǒng)計條件)來統(tǒng)計我們想要的結果,如:
A------------------對千位A的進行統(tǒng)計
A,B----------------對千位A,B的進行統(tǒng)計
C-D----------------對C-D差分的進行統(tǒng)計
A,AC,AD------------對A,AC合分,AD合分進行統(tǒng)計
由此類推,可以根據(jù)個人需求設置。
3、 功能介紹
1) 有數(shù)/二現(xiàn)/三現(xiàn)統(tǒng)計:
含有數(shù)下拉框:“二字現(xiàn)(等于2數(shù)字參獎)/3數(shù)字參獎)/4-73
數(shù)字參獎”.
‖的組合,比如(11)(101)
(1123)等。
雙重:前面的方框接入不打勾,‖三重‖的組合,比如(111)(1222)
等。
4個位置的二現(xiàn),
在號碼2
至2
鴻運軟件 – 使用手冊
以“01”二字現(xiàn)來統(tǒng)計結果(說明->條件01參獎(2-2)最近連對0期,歷史上
最長連對2期。最近連錯23期,歷史上最長連錯67期。),左側可以看
到對應統(tǒng)計的結果標識。
2) 定位統(tǒng)計:
二字定下拉框:“0-9/單選大小”。
加入我們要統(tǒng)計六頭六尾,在在號碼A,D前面都打上勾,二字定選擇“”,點擊“搜索”運行,搜索完成后,點擊“連錯”,按降序排列,如圖
統(tǒng)計結果已經23期連錯,之前歷史上最長連錯12期。
3)
5279的統(tǒng)計記錄,可以輸入“5,2,7,9”,如果我們要查
尾的統(tǒng)計,可以輸入“5,*,*,9”,點“搜索”運行(號碼A/B/C/D
前面都打上勾)。見圖:
歷史軟件篇三:排班軟件發(fā)展歷史與應用軟件介紹
排 班 軟 件
排班軟件在國外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一路發(fā)展過來,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產業(yè),幾乎大型的呼叫中心都會使用排班軟件來進行排班。 排班軟件在國外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一路發(fā)展過來,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產業(yè),幾乎大型的呼叫中心都會使用排班軟件來進行排班。
特別在國外,就算是一個上千座席的呼叫中心,都很少使用分組排班,很少是一組人必須要同進退,排班大部分是排到個人。當排班要排到個人,上千座席用手工一個一個來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般都借會助于排班軟件。
為何他們很少使用分組排班?大家可能會疑惑,如果幾百人的呼叫中心,不使用分組排班,那小組的班前會誰來開?誰來點名?誰來做輔導?誰來解決座席代表在現(xiàn)場的問題?誰來調配座席代表在現(xiàn)場的管理?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在國外一路走來,已經有了很成熟的方法解決這種管理模式。他們利用中控臺(中央控制臺)來進行現(xiàn)場管理。座席代表的現(xiàn)場問題都由中控臺的輪班班長來協(xié)助處理,班前會也是由中控臺來協(xié)助宣達。點名則是靠排班軟件的RTA工具(實時監(jiān)控軟件)做電子點名。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
1、減少了大量的管理人員:
一個小組一般是12人到15人,一個有400個座席代表的呼叫中心,必須有將近30名管理人員。也就是組長必須肩負重任,跟小組成員每天同進退,這30人的技能要求很高,因此成本相對也很高。國外基本上也會分小組,但大部分是行政小組,組長是行政管理而已,不需要跟小組成員共同上下班,技能上的要求也相對低很多。
2、其實在國外,沒有小組必須全組同進退的規(guī)定,最主要的不是因為管理人員的成本,而是因為二郎原則。二郎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現(xiàn)場人員變動,不宜過劇。人力需求線是一條平滑的曲線,但現(xiàn)場人員如果有劇烈的變動,就沒有辦法跟平滑的曲線進行較好的擬合,而小組同進退的工作規(guī)定,恰恰違反了“二郎”原則。一個小組至少是12人,這代表就算現(xiàn)場只需要6個人,還是會有一整組12人在現(xiàn)場,這時會有6個人是冗余的;反過來說,如果現(xiàn)場還需要6個人在,但小組一下班,12人全走光,造成了6個人的人力空缺。
二郎原則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如果在不違反人性化的前提下,你的班務可以盡量切的越細,越小,每個班務人員到場可以越彈性,跟人力需求線就會擬合的更好。這也是為何國外大部分會把小組打散,不讓小組同進退上下班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一個人工排班無法解決的是多技能排班。國內對于技能的安排,多技能的混合處理,也開始越來越復雜。只要使用多技能排班,人腦可以做的就很少了,特別是不同技能組之間的服務水平要求不一樣,人腦這時就毫無用武之地。拿銀行信用卡服務為例。銀行呼叫中心一般會按技能分組,金卡
服務一組,普通卡服務一組。金卡電話來不及接,電話會溢流到普通卡小組,反之亦然。因為金卡客戶和普通卡客戶對銀行的貢獻度不同,這兩個小組被要求的服務水平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人工就無法排班了,因為人工無法算出金卡電話溢流多少到普通卡,無法進行多技能的互補估算。
排版系統(tǒng)產品主要被四大國際品牌所瓜分,有Blue Pumpkin、Aspect、Genesys和IEX。在國內,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前三者。IEX剛剛被NICE收購。NICE是國內大家也相當熟悉的錄音品牌。但NICE目前在國內還沒有正式推出IEX,造成大家對IEX的印象非常的薄弱。
事實上知名的國際錄音品牌在中國,經過了這兩三年來的大整合,現(xiàn)已只剩下兩家(大家有很驚訝嗎)。本來是百花齊放,后來江山大致被 Witness、Nice、Audio Log這三家所瓜分,但Audio Log在去年被Verint收購,而居于領先地位的Witness在兩個月前,也被Verint收購!
Witness被Verint收購,在國內造成了相當大的震撼,因為國內五大銀行——中、農、工、交、建,有四家是Witness的客戶,而前六大保險公司─中國、平安、太平洋、泰康、新華、太平,有四家是Witness客戶。
經過這次收購,目前中國的錄音市場局面,變成 Verint跟Nice兩家“牛企”的激烈競爭。Verint是在美國和歐洲市場占有率領先的錄音品牌,它領先推出的語音識別技術,以及自動挖掘錄音檔內的客戶信息能力,創(chuàng)造了美國過去這兩年語音識別產業(yè)的高度發(fā)展,它并購Witness,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Blue Pumpkin而來。
Verint手中原本沒有排班軟件,這對于它在錄音市場的競爭上,處而不利局面,因此它干脆收購Witness,這樣就把Blue Pumpkin一下就拿下來了。Aspect的排班軟件,名稱叫做eWFM。它的前身,叫做 TCS,這個原本獨立的品牌也是經過一連串的并購之后,才被Aspect拿到手中。Genesys的排班軟件,是完全依托于Genesys的中間件平臺,由Genesys自行開發(fā)而來。
因為IEX在中國還沒有推出,我們只針對另外三個品牌來做比較。Genesys的排班軟件,在比較中,將會著墨最少,因為它的排班軟件在大中國地區(qū)的市場占有率最低。臺灣發(fā)展排班軟件已經很長一段時間,Blue Pumpkin在臺灣的市場占有率幾乎超過95%以上。Genesys只有少數(shù)相對較小的銀行使用它的排班軟件,在大陸的客戶也相對較少,而且它的排班軟件必須使用于Genesys的中間件平臺,這對沒有使用Genesys中間件的用戶來說,可能就無法使用了。
我們主要要來比較Blue Pumpkin和Aspect,這可能也是大家比較關心的。這兩者在設計上,有很大的差異,特別在兩段式的排班設計上。
Blue Pumpkin在排班時,一步到位,直接把班表落到人頭上。而Aspect則分成兩段:第一段先設計出來空班表,有了空班表以后,在進行落實人員的工作。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設計,造成這兩個產品在使用上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用戶經驗。
Aspect這種分兩階段的設計思路,跟人工排班的過程比較像,人工排班一般會先設計出班表,按照人力需求線,擬合出最佳的班務和班表,然后再根據(jù)輪班原則,把班表分派到每個座席代表身上。人工排班也是分兩階段,這或許就是為何Aspect當初設計時,也是把排班過程分成兩階段來做的原因。
Aspect這樣做,跟人工排班方式比較貼近,而且彈性也比較大。因為先排空班表,再按照座席代表的種種要求來落實人員,這中間讓排班人員有更多的選擇,但也正因此,造成了功能上的復雜度增加,在學習上相對比較困難。
Blue Pumpkin在排班時,一步到位,不必先排班空班表,每次排班,把班表排出的同時,也把人員都落好了。這讓排班師在使用上輕松很多,排班過程被大量的簡化。
Genesys也是使用一次排班到位的作法,跟Blue Pumpkin相似。
在學習的容易性上面,筆者投給Blue Pumpkin一票。這是一般用戶對Aspect比較大的抱怨,要學好Aspect,一般需要相對來講比較長的時間。預測功能上,這三家基本上都沒有太大差異。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