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哪些子承父業(yè),且青出于藍勝于藍的例子?
發(fā)布時間:2022-08-09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在絕大多數(shù)父母眼中,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都是件好事。無論長輩的才能是有意傳授還是無心傳承,當這些才華在下一代身上展現(xiàn)出更加奪目的色彩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毫不吝嗇贊美之詞。
要說到家族傳承,史家很難跳過。中國古代收獲贊譽最多的司馬遷,就是典型的子承父業(yè)還青出于藍的例子。
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提到了自己的身世。他一路往回追溯,最終把自己的血脈定格在重黎氏身上。根據(jù)《尚書》記載,重黎氏承擔著類似史官的工作。在司馬遷眼中,家族作為史學傳承者的起點,就在重黎氏。而重黎氏傳著傳著,就到了司馬家這一階段。
雖然后來司馬家在朝為官者,多是做些與史學無關的工作,作為家族文化傳承的史學研究方法還在,史官的職業(yè)道德還在,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是深刻的踐行者。
漢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間,司馬談成為漢武帝的太史令。作為漢初著名學者,司馬談通曉道家、法家、儒家、名家、墨家和陰陽家學說,F(xiàn)存的《論六家要旨》,就是司馬談廣博學識的證明。從這本書中,我們可能感受到司馬談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學術傾向,也能感受到他明晰的思路和批判精神。而這些治學思想,尤其是兼容并包和批判精神,在司馬遷的鴻篇巨著——《史記》中都有所體現(xiàn)。
而司馬談早年就立志寫出一部優(yōu)秀的史書,擔任太史令期間也收集了大量資料。只是司馬談不幸身染重病離世。在他彌留之際,他仍對他的理想念念不忘,告訴司馬遷一定要完成他的遺愿。
正是出生在這樣一個史學世家,擁有這么一位博學而熱愛歷史的父親,司馬遷從小就收到史學的熏陶,最終在父親的叮囑和自己的決定之下,讓編纂史書成為自己的終生事業(yè)。
太史公司馬遷的史學成就,時至今日,放眼全球也是無可比擬的。他也許在將來不是人類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史學家,也是近乎完美的完成父親遺愿,比司馬談更耀眼的太史公。
而中國古代不僅在學術界有家族傳承,中國古代最突出的家族傳承,大概就是皇位傳承。
莊襄王沒能統(tǒng)一六國,但他的兒子帶領秦國統(tǒng)一了天下;漢文帝和漢景帝聯(lián)手創(chuàng)造“文景之治”,而漢景帝之子漢文帝塑造了大漢最輝煌的歲月;康熙和雍正辛辛苦苦為清朝打下基礎,而雍正之子乾隆也把大清帶到了巔峰。除了這些在帝業(yè)上大有作為的,南唐后主李煜也是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角色。
李煜政績?nèi)绾,在此不談。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遠比自己的父親李璟高得多。
現(xiàn)存有幅名畫,叫《韓熙載夜宴圖》,其中的韓熙載,就是南唐皇帝李璟的寵臣。之所以寵,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韓熙載和李璟在文學上聊得到一起去。李璟有不低的文學修養(yǎng),其所作的《攤破浣溪沙(二首)》,也是此詞牌的典范。但相比于李煜的文學成就,李璟就顯得“一般般”了。
李煜精通詩詞、書畫、佛學和金石。在中學課本,李煜都占了不小的分量。他的詞作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范圍,開創(chuàng)了新風格,即清新流麗有婉曲深致。
其實談子承父業(yè),離不開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青出于藍而能否勝于藍,要看下一代的悟性和保持不斷學習的心態(tài),也要看上一代的引導。以史為鑒,父母的美好期望要實現(xiàn),歸根到底也要靠孩子的努力。
歷史上有很多子承父業(yè),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例子:
1、司馬遷修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司馬遷的爸叫司馬談,博學多才,能說會談,成長于西漢文帝、景帝時代,漢武帝的時候,官至太史公,有大志,但事未競,人先死,臨終遺言司馬遷,要以史學為畢生事業(yè),將孔子以后的歷史做一次全面總結(jié)。
司馬遷繼承先父之遺志,刻苦學習,努力鉆研,在史學上有著廣博的學問和遠大的理想。漢武帝時,因替李陵的案子辯解而受宮刑,在受到如此奇恥大辱之后,司馬遷不但沒有沉淪,反而發(fā)憤努力,漫游各地,了解風俗人情,采集一手史料,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氣魄和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唐太宗當皇帝,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唐高祖李淵出身于北周關隴貴族,發(fā)跡于隋朝皇族,以太原為基地,在隋末風雨飄搖之中,御突厥、滅諸侯、收義軍,后奪恭帝之位,建立唐朝。
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李世民,聰明果敢,勇武善戰(zhàn),曾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各地軍閥勢力,為唐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立下赫赫戰(zhàn)功。
武德九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父親立自己為太子,不久繼承皇位,是為唐太宗。
無論在才學和眼界,李世民都要遠勝其父李淵。他當皇帝后,虛心納諫,發(fā)展生產(chǎn),整頓邊疆,與民休養(yǎng),開創(chuàng)了聞名古今的“貞觀之治”,為唐朝后來一百多年的繁榮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蘇軾寫作,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中國歷史上,蘇軾的老爸蘇洵是學習的楷模,三字經(jīng)所謂“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說的就是蘇洵。
蘇洵曾以文章名動京師,但他之出名,以及出名之久,卻遠不及自己的兒子蘇軾。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參加了當年的科舉考試。當主考官歐陽修讀了蘇軾的文章后,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向好朋友梅堯臣寫信盛贊道:“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蘇洵以文章出名,但他的文章即便是那篇最有名的《六國論》,如果與蘇軾的《留侯論》一對照,或與蘇軾的《前赤壁賦》一比較,你或許就會覺得,父子間相差的,或不是一兩個檔次。
文章質(zhì)量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蘇軾在文學上,那是十八般武藝都精通,詩詞歌賦無所不會,琴棋書畫無所不能,而且樣樣拔尖。
論詩,他是宋詩巨擘;論詞,他是豪放派代表;論書法,他是“宋四家”。
在父親面前,論單項他是冠軍,論全能,他也是冠軍。
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蘇軾為最。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歷史詩詞故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