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緝思:美國丟不下意識形態(tài)
發(fā)布時間:2020-05-22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美國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是美國人的宗教意識。美國欲稱霸世界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之一,是美利堅人是上帝選中來拯救人類的。這個在我們聽起來荒謬可笑的想法,在美國人心里卻是當真的
●站在宗教右翼對立面的,是高舉“多元文化主義”和“全球化”大旗的政治自由派。對全球化潮流和觀念進行抵制批判的,在美國也大有人在,其代表者就是所謂“新孤立主義者”。前者著力于建設美國的“領導地位”,后者則是幾種形式的極端民族主義的一個大雜燴,主張“美國優(yōu)先”
●冷戰(zhàn)后,美國意識形態(tài)也在分流,但又離不開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念,主要是根深蒂固的宗教信念和民族優(yōu)越感。各種相互矛盾的社會思潮代表著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利益集團,在全球化浪潮之中向外投射
我們常說美國抱住“冷戰(zhàn)思維”不放,以“民主”和“人權”為工具推行霸權政策。美國當權者之所以這樣做而又較少受到他們國內的牽制,是因為說到底美國從來就是一個以意識形態(tài)為本的國家,而且在全球化時代美國社會的發(fā)展趨勢非但沒有削弱意識形態(tài),反而強化了其中某些“信條”。
美國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是美國人的宗教意識。所謂“天賦人權”中的“天”,是指上帝;
所謂“人人平等”,是指在上帝面前平等。美國價值體系中這些核心觀念,離開了對神的信仰,簡直就是無本之木。美國人里十個有九個相信上帝存在,可能比中國人里無神論者的比例還高。在所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里,美國是宗教色彩比較濃厚的國家。在美國主流社會里,公開自稱無神論者,無異于承認自己沒有信仰或道德約束。在這個號稱文化多元的社會里,與其說無神論者可以被“寬容”,不如說他們可以被“寬恕”。在美國社會精英的潛意識中,信神的人的德行高于不信神的人;
換句話說,信神的人同無神論者在精神上并不平等。
美國欲稱霸世界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之一,是美利堅人是上帝選中來拯救人類的。這個在我們聽起來荒謬可笑的想法,在美國人心里卻是當真的。我們在批判美國的“人權高于主權”論調的時候,應當知道這個觀念并非自今日始,而是深深植根于美國的政治傳統(tǒng)。在美國人的觀念里,惟有神權高于人權。美國教派林立,競爭共存,人們可以信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或任何別的宗教。美國憲法規(guī)定政教分離,宗教勢力不能直接干預政治,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宗教對政治的影響潛移默化,無所不在。
美國參眾兩院的每一屆會議,都是以來自華盛頓的牧師輪流主持的祈禱開始,國會有專職牧師為所有議員服務。每屆會議期間,國會議員還要組織《圣經(jīng)》研讀小組,宣講經(jīng)文。每一個美國軍隊單位都有隨軍牧師。1/12的美國電視臺為“全時宗教臺”,10%左右的廣播節(jié)目是傳教節(jié)目。
當前美國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暴力、墮胎、離婚、吸毒、自殺、精神頹廢等等,是同美國人的宗教虔誠相矛盾的。但正因為如此,美國的宗教組織日趨活躍,特別是基督教右翼形成了一股強大的保守勢力。它們將社會弊端歸咎于宗教信仰的失落,企圖以各種各樣的活動復興宗教,“拯救靈魂”,恢復正統(tǒng)的道德觀。根據(jù)各種調查,美國的許多教派,尤其是猶太教和天主教,近年來確實有回升的趨勢。宗教保守勢力在國內大造聲勢取得一定成功之后,又開始插手國際事務。攻擊中國缺乏宗教自由,支持以達賴喇嘛為代表的西藏分裂勢力,就是美國宗教保守勢力干涉中國內政的表現(xiàn)。
新移民大量涌入美國,加上非法移民帶來的許多社會問題,構成了對美國社會凝聚力的挑戰(zhàn)。以白人為主的宗教右翼的崛起,也是對美國在種族和文化上的多元化的一種反彈。站在宗教右翼對立面的,是高舉“多元文化主義”大旗的政治自由派。多元文化主義也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它主張由于美國種族構成的變化(白人人口比例下降),傳統(tǒng)的白人新教文化不應繼續(xù)成為美國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而應當以一種能夠將各種宗教和文化的優(yōu)點集中起來的新的價值體系,把美國社會凝聚起來。除了“多元化”和“多樣性”以外,自由派的另一個口號是“寬容”,包括對同性戀的理解和寬容。
“多元文化主義者”在國際事務中也不甘寂寞。他們的推理是,既然不同種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人群在美國能夠和平相處,為何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民族宗教問題會引發(fā)激烈的沖突以至內戰(zhàn)?他們于是得出結論:那些地區(qū)和國家缺乏美國式的“民主”和“寬容”,或者是由搞“種族清洗”的希特勒式人物所統(tǒng)治。他們既不愿考慮世界各地民族宗教糾紛的復雜歷史背景(包括殖民主義統(tǒng)治的惡果),也不顧美國自己的種族問題仍然十分嚴重的事實,經(jīng)常妖魔化其他國家,支持美國政府對外的“人道主義干預”和“人權外交”。北約發(fā)動科索沃戰(zhàn)爭之所以在美國國內公眾中得到一定支持,同西方媒體渲染科索沃發(fā)生了所謂“種族清洗”有直接關系。所以,美國政治思潮中的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雖然在國內經(jīng)常吵得不可開交,在國外卻各有其攻擊對象,許多時候還出于不同的借口而一致對外。
如果說美國自由派思想家在國內鼓吹的主要是“多樣化”,那么他們在國際上全力宣揚的就是“全球化”。正像一些美國學者所指出的,當今美國外交聲明中宣傳的“全球化”,同冷戰(zhàn)初期宣傳的“自由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美國建立“領導地位”服務的。其含義是美國在領導全球化的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哪一個國家不向美國和西方開放市場,不在購買美國商品、利用美國資金的同時接納美國的信息、思想、文化、觀念、生活方式,哪一個國家就是保守、落伍,“站在歷史的錯誤一邊”。近年來美國經(jīng)濟的急劇擴張,其在高新技術中的領先地位,都增加了美國人對自己發(fā)展模式的自信,同時在國際上也更加傲慢自大。
對全球化潮流和觀念進行抵制批判的,在美國也大有人在,其代表者就是所謂“新孤立主義者”。有人以為,新孤立主義無非是主張美國固守國內陣地,反對在海外擴張干涉,豈不很好?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新孤立主義是幾種形式的極端民族主義的一個大雜燴。許多新孤立主義者主張一切都應是“美國優(yōu)先”,其實是美國白人優(yōu)先,排斥新移民。他們反對對外援助,反對交納美國拖欠的聯(lián)合國會費,但卻不一定反對美國增加軍費。新孤立主義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貿易保護主義,反對北美自由貿易區(qū),主張美國退出世界貿易組織,更反對同中國發(fā)展經(jīng)貿關系。
經(jīng)濟全球化對美國的沖擊,是美國貧富鴻溝繼續(xù)擴大的重要原因(參見4月14日《環(huán)球時報》“國際論壇”陳曉薇的文章)。在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yè)獲得巨額利潤的同時,紡織等傳統(tǒng)產業(yè)迅速萎縮。美國勞工組織不斷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調整收益分配政策。勞工組織在國際上的靶子是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聲稱中國等國向美國低價傾銷商品,搶了美國工人的飯碗。他們到國會竭力游說,反對同中國建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去年11月西雅圖爆發(fā)反對世貿組織的大規(guī)模示威,其組織者瓦拉什等被人稱為左派而自稱“進步派”。她在同記者談話中,攻擊中國“粗暴違反人權”,用“政治犯”制造的監(jiān)獄產品到美國換取高額利潤,聲稱一些發(fā)展中國家濫用童工,剝削婦女勞動力,是用犧牲人權來提高生產力的。瓦拉什竭力呼吁美國政府重視“人權外交”,說這樣做同時也是對美國勞工權益的保護。
美國意識形態(tài)的信條之一是“限權政府”,即政府的權力是有限的,管得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自70年代初水門事件以來,美國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大大降低。近一二十年來所揭露出來的政府官員、國會議員的營私舞弊行為,使美國老百姓對政治領導人的疏離感和反感進一步加深?肆诸D的性丑聞案,把美國政治舞臺攪得一度天昏地暗;
而總統(tǒng)選舉中的政治籌款,更突出顯示了體制缺陷和政治過程中的不公。這些事情本來應當引起美國人對本國制度的反思和改革,但有人卻捏造出所謂中國向克林頓進行“政治捐款”,將矛頭引向中國。還有人宣稱美國大公司大財團用它們在中國賺來的錢收買了美國政府,讓它在貿易問題上替中國政府說話。
由此看來,冷戰(zhàn)后美國意識形態(tài)不單單表現(xiàn)為反共。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的時候,美國意識形態(tài)也在分流,但又離不開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念,主要是根深蒂固的宗教信念和民族優(yōu)越感。各種相互矛盾的社會思潮代表著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利益集團,在全球化浪潮之中向外投射。人們希望美國能夠在外交上超越意識形態(tài)的分歧,著眼于國家利益發(fā)展同其他國家的關系,是一種良好的愿望。但是美國的歷史傳統(tǒng)和今天的社會現(xiàn)實,決定了美國是絕不會淡化其意識形態(tài)的,無論當政的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政治思潮的鐘擺偏向的是自由主義還是保守主義。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