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下_黃鶴樓古詩崔顥賞析
發(fā)布時間:2020-03-2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我在黃鶴樓下搬過七次家。每搬一回,就在心里對自己說:希望這次看不見它了。但事實是,無論怎么搬,它總在我視線內(nèi),F(xiàn)在,我終于明白,不是我在看它,而是它在看我!包S鶴樓已經(jīng)與我的內(nèi)心構(gòu)成了一種緊張的對峙關(guān)系,”在一篇文章中我這樣坦承,“做一個文人,尤其是一個詩人,最好不要生活在黃鶴樓下,更不要輕易地去爬它!
最早的時候我住在這座院子里的一間閣樓里,14平米大小,有一扇朝南的窗戶,可以看見制藥廠的煙囪、大片灰白色的水泥建筑、散漫無序的民居,以及造船廠大型機(jī)車的猩紅吊臂……只有站在樓梯口的公共盥洗池窗前,才能看見北面的黃鶴樓,仿佛它有醒目提神的功用。為了多看幾眼,我時常在池邊磨蹭。也就是在這種逼仄嘈雜的環(huán)境中,我完成了由單身漢向為人之夫、為人之父的角色轉(zhuǎn)換,在一堆雞毛蒜皮里愈陷愈深,也掙扎得越來越起勁。幾年后,我搬進(jìn)了一間17平米的套間,一扇窗朝西,一扇朝北,由于樓層不高,只有在大型節(jié)假日里才可以看見從黃鶴樓頂上散發(fā)出來的光暈,和那一簇簇一邊盛開一邊熄滅的焰火,F(xiàn)在想來,那是我與黃鶴樓最為疏離的時日,我?guī)缀跬怂拇嬖,要么是,它根本就沒有把我放在眼中?這肯定也是我寫作生涯中最為瘋狂的一段日子,我把自己固定在朝向幼兒園方向的寫字臺前,心無旁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和中短篇小說。時間在流逝,黃鶴樓以其固有的姿勢踞守著屬于自己的榮光,而我在這座曾隸屬于兩湖書院的院落里一次次騰挪,從17棟搬到25棟,又從25棟搬到24棟,直到最近一次搬入9棟……在一次次的搬遷中,黃鶴樓從各個角度向我展示著它的舊貌新顏,它忽隱忽現(xiàn),忽高忽低,出沒于我的視野。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我會對它耿耿于懷,看不見它的時候想它,看見它后又想忽視它,為什么?
很久以前,我曾陪一位來自越南的年輕漢學(xué)者爬過一次黃鶴樓,當(dāng)我們上去又下來后,我問她的感受,她回答說:人太多了。顯然她是答非所問,但我卻覺得她回答得很妙,因為在她那里,黃鶴樓終于被還原成了一座建筑,不過是一座塔樓,高于我們的頭頂,適于登高望遠(yuǎn)罷了。而在我們這里,黃鶴樓被附加了太多的內(nèi)容,以至于你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它,它都給人以無精打采之感,而非展翅欲飛之勢。所以,我從來不相信,曾經(jīng)寫出過“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樣美妙詩句的李白,真的會惱羞成怒到“一拳打倒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而所謂“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說法,不過是后代文人騷客為自己才華匱乏所作的開脫而已。問題還在于,類似的開脫已經(jīng)慢慢演變成了新的文人傳統(tǒng),使后來者逐漸喪失了文學(xué)的原創(chuàng)能力,一任奴性滋生泛濫起來。
這么多年,我的生活一直在圍繞著黃鶴樓打轉(zhuǎn)。從解放路到民主路,從彭劉楊路到小東門;抑或,從張之洞路、首義路、復(fù)興路,到大東門、中山路、中華路……我和你一樣,像個陀螺,越轉(zhuǎn)越慢,終至停了下來,站在這里,遠(yuǎn)遠(yuǎn)地看上一眼它,然后默默地回到寬大的書桌前。如果沒有疾駛的車流、擁擠的人潮,如果不是出于安全的考慮,我甚至可以閉上眼睛穿街過巷,信步登上樓頂。對黃鶴樓的熟悉并不意味著對它的擁有,恰恰相反,越是熟悉它的人越是疏遠(yuǎn)它。曾經(jīng)有將近三年時間,幾乎每天下午,黃昏,我會拎著保溫飯菜盒,從家里出發(fā),步行至黃鶴樓下的實驗中學(xué),去給女兒送飯。為了打發(fā)途中的無聊,我發(fā)明一種計數(shù)法:數(shù)著步子去學(xué)校,或計算著時間去學(xué)校,譬如,有一天我走了3068步,而在另外的一天,這個過程花去了24分鐘……我發(fā)現(xiàn),沒有一天是雷同的。也就是說,同樣一件事情,同樣的結(jié)果,過程卻千差萬別。由此我斷定,天天如此并不是重復(fù),而是一種推進(jìn)。有一次,我在返回的路上,在司門口人行天橋上,抬頭打量近在咫尺的黃鶴樓,橋下依然是川流不息的車輛,行色匆匆的人群,頭頂是淡淡的夕光、穩(wěn)重的云層,我看見黃鶴樓朝東北方向翹起的那一角樓檐,樹梢在輕晃,一列快車正將自身的力量通過鐵軌遠(yuǎn)遠(yuǎn)地傳遞過來……那一刻,我竟有了一絲感動,為這庸常而不知所蹤的人生感覺到了生而為人的些許歡快。
“連江水都改變了顏色,我們干嗎/還要寫詩?/你拍打著這一切,仿佛灰塵/需要安慰,大地上全是你的親人”。這是1999年我寫給小說家李修文的題為《黃鶴樓》的詩中的幾句,那時他剛從東瀛轉(zhuǎn)道東北,回到武漢。我清楚地記得,那幾年我們一干人在一起度過的那些個荒唐而快活的夜晚:凌晨過后的電話鈴聲,清澈的啤酒以及干凈的牌局。“我們干嗎還要寫詩?”這是個問題。但只有當(dāng)我逼近四十歲時,這個問題的嚴(yán)峻性才如此真實具體地凸現(xiàn)出來。無數(shù)個夜晚,我推開門窗,星月皆無,惟有這樣一座高樓雄踞于蛇山之巔,它不是傳說中的大鳥,不是李白的沮喪,和我此刻的迷惘,那么,它是什么?二十多年過去了,我早已從湍急的青年過渡到了平緩的中年,誰也不曾留意到我的改變,惟有它見證了一個寫作者無以名狀、難以遣懷的悲傷和喜悅。
相關(guān)熱詞搜索:黃鶴 樓下 黃鶴樓下 黃鶴樓圖片 黃鶴樓香煙價格表圖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