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改宗”|林行止
發(fā)布時間:2020-03-16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崔少明,香港資深媒體人士,專欄作家 香港一位有影響力的報人最近宣告:“社會主義的確能夠維系社會公平”,但港人當他“透明”。原因可能是,反過來,這是否等于說,香港社會在“一國兩制”余下的40年資本主史階段處理不好公平的問題?
感覺上,《信報》的創(chuàng)辦人林行止“改宗”,所反映的是回歸10年和內地發(fā)展對港人思想的沖擊。而他也并非要香港搞社會主義,而只是覺得香港習慣上向資本家傾斜,有必要采取較為均衡的做法。
林行止先是在去年10月16目的專欄里,呼吁“企業(yè)多顧人性,共造和諧社會”,對于自己“年輕時是盲目的自由市場信徒……一切講求經濟效益,認為企業(yè)的唯一功能在替股東牟取最大利潤”表示反省。繼而在今年4月28日發(fā)表《糧食危機中對富人和中國的期待》,“重申對過去理直氣壯地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頗生悔意,因為看到了太多不公平手段和欺詐性活動,而一些本以為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則經不起現實考驗(比如價高必然使產量增加促致價格回順)”,從而“真的希望中國不要徹底走資”,而能夠“在‘向錢看’與社會公平間平衡發(fā)展,”,令中國的崛起能夠提高“人類福祉”。注意:林行止說的是“人類”,并非13億人被善其身。
普通人(“轉軌”很平常。但林行止是香港報人里僅有的“書生”,閉門讀書寫作,不應酬,不做騷,不參政,甚至不露臉。創(chuàng)報35年來,早期透過社評,近年透過每日專欄,成為讀書人的精神領袖,左右著議政的方向。臺灣譽為“香江第一健筆”,為他出版的《作品集》足以填滿一個書架。著作之多,在港只有《明報》創(chuàng)辦人金庸(查良鏞)可比。而他與查“大俠”也正是靠筆耕積得億萬家財僅有的兩個香港人。
歷年來,林行止對國是多有批評。近年雖逐步淡出,但作為有良知的讀書人,仍受尊崇。SARS那年的“七一”回歸日,他與夫人首次上街“維權”,跟隨數十萬人的大隊,在烈日下默默而行:全港震動。5年后的今天,他公開質疑自己得以名成利就的信仰,為自己將近40年的報人生涯查找不足.顯然思想上深受沖擊。
林行止承認,近月他在經濟上向“左”轉,“有學問且關心社會事務的友人”“有點意外”。說白了,香港是財經社會,以自由市場為天條,對精神導師“變節(jié)”不以為然。為此,林行止借用英國文豪蕭伯納有關“20歲時不信社會主義是蠢材”的名言,自嘲是“大蠢材”。
林行止思想的變化其實可以理解。內地一些人暴發(fā)所涉及的不公和貧富懸殊的嚴重性,在此不贅。以下講講香港的情形。
隨著經濟轉型,香港日益偏重金融。但金融以錢博錢,本錢愈大,所獲得的市場信息愈全面,愈容易掌握出入市場的時機,賺得愈多;本錢小,即使看準了市場,也賺不了多少。在金融上賺了錢后,通常押在地產上,利用地產投資大的特性,賺取大額但風險比金融小的錢。金融一地產的循環(huán)是金融開放下暴發(fā)的快捷方式。
但金融業(yè)以電子操作,交易額大,但崗位少,從業(yè)員上下的收入差天同地。一句話,個別人賺大錢,大多數人沒機會。愈偏重金融業(yè),貧富就愈懸殊。
就在林行止公開改宗后,《明報》5月5目的頭條獨家報道說,香港一個財團的主席“暗買平保大賺600億”。所謂“暗”是說用合法的財技來隱藏大買賣,避免張揚。粗略計,600億港元相當于偏遠地區(qū)民工一億個月的收入,這并不包括此人其它的資產。而且,香港有好幾個同級的富豪,內地也有好幾家同級的企業(yè),不排除有其它財團用類似方法賺取這種難以想象的利潤。
一接著在5月6日,《明報》說,香港“過去一年稅收升三成,創(chuàng)2000億新高”、“高薪族收入升13%”;繼于5月10日報道說,“打工皇帝交稅6500萬,料年薪4億,時薪14萬”。14萬元相當于香港剛畢業(yè)大學生一年的收入。而對一般打工仔來說,過去一年,真正漲了13%的不是薪水,而是食物價格。
林老板走左,我可以理解!(在此聲明:本人雖是《信報》的專欄作者,但此文寫作并未與林行止溝通,亦未經他過目。)
相關熱詞搜索:行止 林行止“改宗” 林行止 林行止改宗 下載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