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學需要“上山下鄉(xiāng)”] 失落的一代:中國上山下鄉(xiāng)運動
發(fā)布時間:2020-03-0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我應朋友之邀到了一趟鳳凰,感嘆于小城的寧靜與安詳,我跟同行的朋友說,這樣好的地方,應該有大學才對!同行的朋友都表示贊同,并說西方國家有很多大學就是辦在小城市的。 我的這個想法說出來后,引發(fā)頗多爭議,許多人都認為這不現實,甚至將其和“大煉鋼鐵”相提并論。但我思考良久,覺得從許多方面來講,當代中國的大學可能真的需要一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或者說需要自己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不論是以辦分校的形式,還是以大學遷址的形式,都可以,而最有可行性和收效最大的,將是辦分校的形式。而且不辦則已,要辦就要一竿子插到底,一直辦到縣級,而不能過多地停留在省會和地級城市。
概而言之,中國大學“上山下鄉(xiāng)”,有幾個現實需要:
一是大學擴張的需要。經過幾輪大學擴招,大多數大學本部都已經嚴重不夠用,因此,需要城域上的擴張。但現行擴張范圍往往北京的局限于北京,上海的局限于上海,浙江的局限于浙江,“圈子”、視野和格局都太小,擴張成本也高。因為這些發(fā)達地區(qū)地價高昂,即使政府免費撥出土地,其他方面的費用還是比較高,政府付出的代價也比較高。當代中國的大學應該向美國的柏克萊加州大學學習,向全國乃至向全世界擴張。而在當下,向縣以下地區(qū)擴張是成本最小的一種方式,也必將受到各地的熱烈歡迎。
二是大學競爭的需要。眾所周知,中國的大學門戶、等級嚴重,一類校二類校,重點校普通校,本科?频鹊戎g界限分明,基本上不存在什么競爭。民辦教育機構在這方面則是后娘養(yǎng)的都不如,根本就是沒爹媽的孩子,壓根兒就不在競爭行列里。大學分校辦到縣里邊,每個分校都可以獨立地向全國招生,這樣,就是同一個大學不同分校之間的內部競爭都會開始,更何況校際競爭!
三是教育公平的需要。今日中國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公,就是招生名額分配的不公,大量名額向城市、向高校所在地傾斜,使農家子弟上大學的機會越來越少。重點大學大量分校辦到縣以下,自可激發(fā)大學的“民間情懷”,想辦法招收和吸引更多的貧寒子弟入學深造。
四是降低教育成本的需要。大學辦到縣里邊,除了上面所說的降低辦學成本,還可以降低大學生的就學成本。近些年和招生名額分配不公一樣導致怨聲載道的,就是高等教育成本太高。縣以下普遍生活成本較低,除了學費可以適當降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成本也可以大大降低。
五是文明回流的需要。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建國50多年來我們已經經歷了并且仍在經歷著城市對鄉(xiāng)村不斷“吸血”的過程,縣以下文明的失血,不僅是經濟和人才方面的,更是文化方面的。近幾年不斷曝光的“當代文字獄”案件,幾乎都是發(fā)生在縣一級,這其實是縣以下鄉(xiāng)村社會文明失血的最直觀體現。而大學作為文明的重鎮(zhèn),在很多時候可以產生許多超越當地時空的人,成為文明的捍衛(wèi)者和堅守者。
六是大學精神回歸的需要。大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重任。但對于什么是大學精神,也許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應該是肯定的,就是大學應該主動和社會保持適當的“距離”,要有一點清高和遺世獨立。越是在一個喧囂和變革的時代,越是需要守護一方寧靜的校園。但是今天的大學,面對來勢洶涌的商業(yè)化浪潮,已經守不住一張寧靜的書桌,一個難以回避的現象是,教育的功利性太強,太浮躁。有人說,中國教育功利的背后是整個制度的功利,而教育浮躁的背后是整個社會的浮躁。此話不假,但是否也應該反問一句: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大學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大學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是大學改變社會,還是社會改變大學?大學發(fā)展,是被動適應社會,屈從于市場和短期利益,還是主動引領社會變革,從更長遠的目標和抱負上,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大學的本土責任、國家責任與國際責任?古人言寧靜以致遠,我相信一個更寧靜的小城環(huán)境,會給大學以更深沉的思考與責任、更深厚的情懷、更深遠的目光!
當代中國大學需要“上山下鄉(xiāng)”,中國也需要自己的“柏克萊加州大學”!
相關熱詞搜索:上山下鄉(xiāng) 中國 大學 中國的大學需要“上山下鄉(xiāng)” 大學畢業(yè)后上山下鄉(xiāng)嗎 上山下鄉(xiāng)酒中國四川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