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漫的旅行】 散漫
發(fā)布時間:2020-03-01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臺灣的大學生讀完大二,會不會暑假背起背包去到異國,進行一站站搭乘火車、睡帳篷、吃干糧這樣的旅行?或甚至索性休學一年,在外國游蕩,體驗人生,像是在社會中念大學? 這種“背著背包旅行”,是我心目中所謂的旅行,今日有可能愈來愈式微了。上世紀70年代中,往前往后各推10年,是它的黃金歲月。那時西方的年輕人帶著瑞士軍刀,背著背包,腳蹬登山遠足靴,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小鎮(zhèn)、山岡海岸、灰狗車站、青年旅舍出沒。他們隨遇而安,哪里有墻有樹便往哪里靠,有平地就往那里坐,牛仔褲的臀部那一塊總是磨得發(fā)白。他們凡食物都覺得好吃,倒是談起各人喜歡的音樂則各有堅持,互相爭論,常面紅耳赤;而在火車抵站道別時,也常會將自己在旅途中百聽不厭的錄音帶贈給對方。這種感覺很美。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青年旅舍仍充滿著旅行者離去時留下的旅行指南及地圖,雖然愈近21世紀所留者愈是多見庸俗的觀光式指南。
上世紀80年代初,許多青年旅舍可見的指南仍可窺知嬉皮的遺緒,這是今天所最令人緬懷甚而稱憾的。隨便說個幾本:《庶民的墨西哥指南》,625頁,包羅萬象,舉凡跨越國界、搭便車、蓋小茅屋,或是如何選小食堂,全有精到之描寫!读骼嗽诿绹D―關于能源的一本指南》,單看書名及副題便知有多嬉皮了,以及《如何乘火車在歐洲露營》等書籍。
青年旅舍的墻上,也會貼些游子寄來的風景明信片或信,有些充滿感情,令新住者自冰箱取出食物準備用餐時偶一瞄到也頗觸動旅愁。這類手寫、貼郵票發(fā)寄的物件近年極可能大量地減少了。但廚房及客廳仍是各地游子最佳的交流中心,尤其是旅行太久身心俱疲者最想在此多待、多碰人群、多聊天聽事。有時旅行了太久,亦會有前途茫茫之感,當聽到某人想去某一地,干脆跟著他們而去。不管哪里都好,只要不必再計劃。就這樣,從這定點后大伙又結成不同的隊伍各奔東西,或許200里后或5站后,原本偕行的,又分手了。天涯海角,事情總是如此。
最令我羨慕的,是他們的漫漫而游,即使不在精彩之地,卻耗著待著、往下混著,說什么也不回家。這是人生中最寶貴也最美好的一段迷糊時光,沒啥目標,沒啥非得要怎么樣。這樣的廝混經歷過了,往往長出的志氣會更有厚度。
我也恰好過過三五年這樣漫無目的走一站是一站的日子,只是我那時已三十出頭,惟一的遺憾是沒他們大學生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全無所謂。這是年齒的些微無奈,雖然我也安于好幾天才洗一次澡,吃簡略的食物,并且不怎么和親友頻于聯絡。
這樣10多年過去了,如今回想,實是幸運;因為當年可以如此,在于時代之優(yōu)勢。好些個朋友近年常談論探討,皆認定現下已不是那樣的年代。
即使如此,仍該去,往外頭去,往遠方去。即使氣氛單薄了,外在的散漫之濃郁色彩不足了,也該將自己投身其間。不要太快回家,不要擔憂下一站,不要想自己臟不臟,或這個地方臟不臟。不要憂慮攜帶的東西夠不夠,最好沒帶什么東西;沒有拍下的照片或沒有寫下的札記都不算損失,因為還有回憶。記憶,使人一直策想新的旅行。而夜里睡在不甚潔凈的稻草堆上,給予人的,不是照片而是記憶。想想可以不必睡在鋪了床單的床上,是多么像兒童的夢一樣令人雀躍啊。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