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數據 [外媒如何解讀年度經濟數據]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編者按本期以英國《金融時報》的《中國經濟去年增長8.7%總量逼近日本》和英國《每日電訊報》的《中國的地下賭博問題》兩篇文章進行點評剖析。作者剖析了外媒如何通過年度經濟數據發(fā)布,來深度解讀中國經濟,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的參考;作者還剖析了在報道“硬”新聞時,以人物故事作為新聞報道主線的“軟”方式所具有的一些優(yōu)點。 早在2009年第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后,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全年實現“保八”目標已沒懸念。而隨著經濟的強勢復蘇,信貸“井噴式”的增長催生了中國股市和樓市的泡沫,而在資產泡沫之后將極可能出現新一輪的通貨膨脹。于是,更多的經濟學家不再擔憂增長,而開始憂慮起通脹。中國會不會迎來高通脹,政府何時如何退出刺激政策,成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因此,當國家統計局于2010年1月21日發(fā)布2009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記者能不能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關系著稿件的成敗,關系著能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英國《金融時報》這篇報道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參考。
緊跟形勢
具體到去年的經濟數據,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深度解讀性報道呢?在多個新聞點中,比如中國順利“保八”,率先從全球衰退中走出來,當然這是比較重要的新聞點。但自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后,中國經濟“保八”幾無懸念,顯然這不是最重要的新聞點。而在寬松的貨幣政策環(huán)境下,銀行信貸劇增,加上貨幣乘數效應,使得包括房地產在內的資產價格暴漲,并由此引發(fā)了人們對未來高通脹的擔憂。同時,為管理好通脹預期,政府什么時候開始實施刺激政策退出,為人們所高度關注。回答好這一系列問題,顯然是該稿深度的保證。 這要求記者深入采訪中國官員、知名經濟學家和經濟分析師等。稿件中記者引用了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精彩的直接引語,對當前經濟形勢提供了權威分析;記者還采訪了世界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的經濟學家,中信證券宏觀分析師等,既保證了透徹的分析,又避免了一家之言。試想稿件中如果只有官員的分析,而缺乏市場人士的洞察,那么在分析的客觀性和說服力上肯定會大打折扣。 記者通過深入廣泛的采訪,不僅回答了“為什么”和“怎么樣”,還回答了經濟報道中極其重要的方面――對經濟形勢的預測。記者通過采訪中信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回答了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比如什么時候加息?加多少?人民幣匯率的變化等。
闡明意義
采寫經濟類稿件時,記者需要有重點地闡明新聞的意義,把相關內容簡要地放入導語或者第二段,讓讀者一目了然,而不應該讓他們只看到枯燥的數字,而不解數字背后的故事。 2009年,中國不僅是增速最快,為全球經濟貢獻最多的經濟體,而且與很多陷入衰退的發(fā)達國家相比,它的經濟總量在快速地膨脹。在這種背景下,不時有經濟學家做出預測。中國將在多少年后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多少年后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原本看似遙遠的事情,可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趕超機遇。美國、日本等經濟體陷于衰退,而中國經濟從2009年第一季度的6.1%,到二季度的7.9%,三季度的9.1%,到四季度實現10.7%的兩位數增長。繼2007年中國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后,中國這艘經濟巨輪又平穩(wěn)駛出了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風暴。中國距離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在稿件中,記者這樣寫道:“中國去年經濟增長速度輕松超過8%,幾乎快要趕超停滯不前的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通過這樣的做法,給外國讀者呈現的不再是幾萬億GDP的雖實但虛的概念,而是一個對于崛起的大國的更為直觀的體會。
背景與銜接
對宏觀經濟數據的解讀,除了要回答讀者最為關心的問題外,還需運用各種背景與銜接性話語,對經濟運行進行全景式素描。通過背景的穿插,可以讓讀者對經濟運行的來龍去脈有個清楚的認識,財經報道的可讀性和貼近性就會更強。否則讀者容易看得―頭霧水。
比如,稿件中有今年1月份前兩周中國新增貸款的數據,去年一年新增貸款的數據。讀者就容易了解去年以來中國政府為應對危機,信貸呈現“井噴”式增長的情況,也為當前的巨大通脹隱隴提供了注腳。而對上調存款準備金的背景,讓讀者對政府宏觀調控的脈絡有所了解。另外一段提到,“中國的CPI數據不包括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意圖告訴讀者,在房價暴漲的背景下,真實的通脹水平絕不像數據顯示的那樣溫和。
經濟稿件的寫作中,容易出現數字的堆砌,背景的添加有時也會出現堆砌的情況。對于背景和數字背后的意義,你沒有做好解釋工作,稿件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而且,段落之間也容易生硬而不夠順暢。 文中“貸款的增長使得人們日益擔憂,中國經濟中已經出現資產價格的泡沫,尤其是在狂熱的地產領域”、“中國的消費依然強勁”等綜述并承上啟下的句子,便是很好的例子,使得即使是報道經濟數據的稿子,讀起來也十分順暢自然。而“有關部門不愿在春節(jié)前給經濟潑冷水,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美聯儲永遠不會熱衷于圣誕節(jié)前加息一樣”,記者在提煉自己的觀察和采訪后,這樣生動而易于理解的話語,讀者想必會讀得饒有興致。
(作者系新華社對外部編輯)
中國經濟去年增長8.7%總量逼近日本
杰夫?代爾
中國去年經濟增長速度輕松超過8%的目標,幾乎快要趕超停滯不前的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伴隨著經濟強勁增長,通脹有所上升,這使得人們擔心,中國政府可能出臺更有力的措施。以避免經濟過熱。
盡管遭遇幾十年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中國經濟仍在第四季度加速增長,增幅達10.7%,2009年全年增長8.7%。
高盛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4.9萬億美元,僅略低于日本在去年經濟萎縮后預計將錄得的5.1萬億美元。
但中國消費者價格通脹上月大幅飆升。從11月的同比增長016%上升至1.9%,其中在CPI中占1/3比重的食品,漲幅達5%這是經濟可能面臨過熱風險的最新信號。工業(yè)品出廠價格上月增長1.7%,扭轉了11月份2.1%的降幅。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我的第一個擔憂是,如何既維持、維護、推進經濟持續(xù)回升的勢頭,又把物價的上升控制在一個溫和可控的范圍內!彼亲钚乱晃痪就涳L險的官員。
“另一個我們共同擔憂的是一些資產價格過快上漲,比如一些城市、一些地方房地產價格的過快上漲。”馬建堂還表示,中國政府也對許多行業(yè)持續(xù)存在的產能過剩感到擔憂。
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安德魯?伯恩斯周四表示,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泡沫的苗頭”,尤其是房地產領域。 監(jiān)管機構已命令某些銀行在本月底前停止發(fā)放新貸款,當局擔心,瘋狂放貸拖累了多數經濟學家已經認為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
僅在今年頭兩周,中國各銀行新增貸款就高達1.1萬億元人民幣(合1610億美元),此后,政府已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延緩銀行放貸。
同時,本周早些時候,中國央行邁出了自2008年6月以來實質性緊縮的第一步,把商業(yè)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提高了50個基點。
有關部門不愿在春節(jié)前給經濟潑冷水,這是可以理解的――這就像美聯儲永遠不會熱衷于在圣誕節(jié)前加息一樣。但我們不能指望,僅憑銀行業(yè)監(jiān)管機構頒布的信貸限額,就能讓經濟降溫。
一些經濟學家預計,中國的利率將從第二季度開始上升,但官員們擔心,過快收緊貨幣政策將導致國內房價大跌,而且全球經濟仍有可能出現“雙谷”衰退。人民幣將適度升值也是外界普遍認同的一個預測。
“強勁增長的同時通脹上升,這不是令人滿意的結果,只會加劇人們對政策收緊的擔憂。”蘇格蘭皇家銀行經濟學家貝哲民表示,“食品、房屋、煤氣水電等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產品,價格漲得比收入更快。這將讓政府擔憂。”
2009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長8.7%,遠高于中國政府年初制定的增長8%的目標。
當時許多分析師認為8%的目標過高,但在被一些經濟學家稱之為歷史上最為寬松的貨幣及財政環(huán)境下,去年中國各銀行新增貸款9.6萬億元人民幣,是2008年的兩倍多。
貸款迅速增長使得人們日益擔憂。中國經濟中已出現資產價格泡沫,尤其是在狂熱的房地產領域。去年12月份,中國最大的70個城市的房地產均價同比上漲7.8%。中國的CPI數據不包括房地產等資產價格。
中國的消費依然強勁。去年12月個人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5%,工業(yè)增加值增速有所放緩,12月同比增長18.5%,低于11月的192%。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分析師胡一凡表示:“加息也許會來的更早一些。我們預計2010年利率將上升54個基點,而本年度的第一次加息將出現在年中。人民幣兌美元也將溫和升值3-5%。”
――摘編自英國《金融時報》1月22日
責編:譚 震
相關熱詞搜索:解讀 年度 數據 外媒如何解讀年度經濟數據 2018年經濟數據解讀 1-2月經濟數據深度解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