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
發(fā)布時間:2019-08-0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高校外語通識教育改革的重點應該將“寬泛”理論教育轉變?yōu)椤八急妗蔽幕逃J剑谔岣咄庹Z人才的語言能力的同時,提升文化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思辨能力。
【關鍵詞】中國文化;思辨能力;通識教育改革
【作者簡介】王濤濤,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一、引言
在國際化大背景下,通識教育成為了高校教學改革中的大勢所趨。如何將通識教育理念融合到高校外語教學改革中也成為了英語教育界的熱門話題。代表性的觀點有:英語專業(yè)應該回歸人文學科本位,培養(yǎng)人文通識型的英語人才;開設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語課程,實現(xiàn)語言習得和文化獲取的平衡等。雖然視角不一,但都反映了通識教育的核心在于保證學生知識的廣度和平衡,使個人獲得全面發(fā)展,F(xiàn)行通識教育主要通過公選課和文化素質(zhì)教育課程來實現(xiàn)。但這樣的模式運用在以外語教學為主體的英語專業(yè)就顯得過于寬泛,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以《中國文化概覽》課程為例研究通識教育在高校外語教學改革中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通識教育模式與中國文化課程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譯名,它的目標是:在現(xiàn)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中國的通識教育理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庸》中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而在傳統(tǒng)的西方通識教育思想中,亞里士多德主張“自由人教育”,F(xiàn)代通識教育也試圖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兼?zhèn)淙宋乃仞B(yǎng)與科學素養(yǎng),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
通識教育的基本目標是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了解人類文明的精髓,使人格和人性變得完善通達。但在當代中國高校外語課程設置中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文化課程主要是相關外語國家文化為主體,缺失了對于中國學生最為基礎的中國文化課程,造成了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失語現(xiàn)象”。這直接反應了在高校外語教學改革中,通識教育模式的改變迫在眉睫,文化課程作為通識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該給予重視。通識教育模式應該從“寬泛型”轉變?yōu)椤八急嫘汀。中國當代外語人才缺乏的不是寬泛的理論知識,而是源遠流長的文化涵養(yǎng)和思辨能力。
三、在“思辨型”通識教育模式下的《中國文化概覽》課程教學實驗
1.課程設置:精選教材,中國文化雙語教學。在大學二年級所有外語專業(yè)設置中國文化雙語教學課程,以《中國文化讀本》為各語種中國文化課程教材,從廣度、深度來培養(yǎng)外語人才的文化素養(yǎng),建立起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之間的橋梁。
《中國文化概覽(雙語)》課程主要從哲學,交流,藝術、風俗等主要方面引導學生研究思考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和精髓,對當代跨文化交際帶來的沖擊與融合,以及深入思考中國文化對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深遠影響。
2.講授方式:教師講解要點與學生分組辯論相結合。以老師講授為輔,引導學生思考,調(diào)研和辯論為主,重點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避免假大空和寬泛式學習,鼓勵學生尋找研究興趣點,重點研究某一課題。以“鄭和下西洋”這一課為例,老師只重點講解事件發(fā)展的背景,經(jīng)過以及結果,并提出較有爭議的話題,或由學生自己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問題。課程不要求學生把事件的所有經(jīng)過細節(jié)通過死記硬背來強行記憶,但要求學生積極運用思辨能力來思考問題,以史為鑒,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深入研究來找尋現(xiàn)代發(fā)展之路。
3.作業(yè)與考核設計與反饋:presentation,辯論賽與課程論文相結合綜合考評。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由三大部分相結合進行綜合考評。首先,學生被分為五人小組,選擇課本不同板塊,并通過組內(nèi)討論與合作研究找尋各板塊研究重點,深入探索研究,最終通過課題展示輸出成果,方式不限,但核心必須突出,主題鮮明。其次,在課程相關板塊選取有爭議性話題,學生分為兩大組進行辯論比賽。最后,以課程論文作為課程總結,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中國文化題材,深入研究,并有條理地輸出文字,從而綜合考量學生的文化思維以及表達能力。
4.教師文化素養(yǎng):與學生互通有無,共同探索學習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多民族特征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課程中,教師應該與學生通過討論互通有無,通過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研究,培養(yǎng)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深化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們意識到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教師不僅要在學識和人格上感染學生,還要古今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去偽存真來真正做到以史為鑒。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中國文化課程必將成為中國高校外語通識教育改革的大趨勢。高校外語人才,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首先必須對中國文化深入研究和了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建立民族自豪感,并在世界舞臺上樹立中國新形象,讓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國。同時,作為高校外語人才,除了理論知識,語言技能,還應該具備敏捷的思辨能力,靈活的語言輸出技巧,以及有文化內(nèi)涵的語言表達。所以,高校外語專業(yè)的通識教育不能僅限于寬泛的理論課程,中國文化課程成為通識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胡文仲,孫有中.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6(5).
[2]王守仁.全面、準確貫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中國外語,2010(3).
[3]哈佛委員會(李曼麗譯).《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2010年12月版中譯本)[D].北京:北京大學,2010,12,1:45.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