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及文化
發(fā)布時間:2017-02-05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歷史及文化篇一:南京的歷史文化
南京的歷史文化
南京,有著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譽,與北京、西安、洛陽并稱為“中國四大古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處中國長江下游的寧鎮(zhèn)丘陵地區(qū),東望大海,西達荊楚,南接皖浙,北聯(lián)江淮,山環(huán)水抱,蔥蘢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自然風貌久負盛名。自然界厚賜于南京龍盤虎踞的山川形勝,歷史在此又遺存下燦爛的文化。先后有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王朝在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國、三吳佳麗城”的金粉之地,史稱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與此,因此,歷史上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著無數的文物及遺跡,是南京歷史文化積淀中的重要特色與優(yōu)勢。
南京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一脈相傳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濃厚的文化底蘊。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后,命謀士范蠡在秦淮河畔的古長干里構筑越城,迄今已有2700多的建城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清涼山筑金陵邑。此后,秦朝稱之為秣陵,東吳稱之為建業(yè),東晉稱之為建康,唐朝稱之為白下、上元,元朝稱之為集慶,明朝稱之為南京,清朝稱之為江寧府治,太平天國稱之為天京,1927年設南京特別市,1930年改稱南京市。期間,六朝時期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還有南唐、
明初、清末的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先后定都南京,共有54位帝王、元首在位,建都歷時447年。南京還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和終結,沒有任何一個城市更清晰地展現(xiàn)中國近代歷史滄桑。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南京文化光輝燦爛,從湯山古猿人類到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國文化乃至當代文化,古都與文化的交融,彰顯出南京文化的最大特色,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特色文化。1982年,南京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而且南京共有市以上文保單位275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14處43個點,省級文保單位110處117個點,市級文保單位129處。2003年明孝陵“申遺”成功,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南京擁有70多座各級各類博物館、檔案館、陳列館和紀念館,收藏著大量珍貴的文物和史料標本。南京歷史文化資源數量之多、門類之全、跨越時間之長及保護手段之有力,位居同類城市之前列。近年來,南京有幾十項重大考古成果,其中三處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一處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提名榮譽獎。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國文化和近代革命文化等南京特色文化具有人無我有、異彩紛呈的鮮明個性,成為南京歷史文化的品牌。 孫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誠難覓此佳境”。位于城東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綠色蔥蔥的紫金山中,布局宏偉。太平天國遺址,殿闕巍峨。數十處南朝陵墓刻,碩大洗練,堪稱一代巨制,國之瑰寶。棲霞寺內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勻稱,裝
飾華麗,是我國現(xiàn)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偨y(tǒng)府、雨花臺烈士陵園、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碑是我國過民主革命的歷史見證。玄武湖,三面環(huán)水,一面臨城,秀峰塔影,碧波蕩漾,堪稱“金陵明珠”。莫愁湖,蘊含動人凄麗的傳說,湖光倩影,花團錦簇,典雅、幽秀而豁達奔放。
歷史及文化篇二:文化傳承和歷史文化保護
文化傳承和歷史文化保護
摘要:隨著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很多歷史文化遺產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地遭遇到了一定的威脅,如何在城市化發(fā)展的
同時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本文就城鎮(zhèn)化與文化遺產;南京老城歷史街區(qū)的現(xiàn)狀;夫子廟的“偽文化”;評事街的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做了闡述。關鍵詞:城鎮(zhèn)化;文化遺產;偽文化;老城歷史街區(qū)的現(xiàn)狀;文化遺產保護 前言:在城市化進程中,一些有歷史價值文化內蘊的古城鎮(zhèn)、老街區(qū)、舊建筑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一些城市在大規(guī)模建設過程中,盲目改建擴建,導致有些具有文化底蘊的歷史遺產被拆除,城市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傳統(tǒng)遭到破壞;在舊城改造新城建設中,缺乏體制的規(guī)范與約束,往往缺乏“群言堂”而成為“一言堂”,既缺乏前期周密的調查,又缺少專家科學的論證;文化名城的歷史街區(qū)、古老建筑,常常成為缺乏文化意識歷史精神的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障礙,甚至認為這些殘破的城鎮(zhèn)、街區(qū)、建筑有礙于城市的發(fā)展規(guī)劃。在城市的改建復建中,往往形成了城市建設難以恢復的敗筆,甚至出現(xiàn)將真文物拆除建造假文物的境況;建筑設計缺少文化內涵·····諸多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遭到破壞,不僅一些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古城古鎮(zhèn)難以得到保護,甚至在一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也普遍存在著歷史文化名城的危機與困境。
正文:歷史文化遺產是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其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其中保護城市文化遺產作為城鄉(xiāng)規(guī)劃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是一個具有深遠歷史的大國,保護城市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城市是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載體,每個時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跡,如今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極大的改變著城市的面貌。然而,城市的建設會忽略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因此,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就顯得迫在眉睫。
針對我們調查,分四個方面,主要探討夫子廟的偽文化現(xiàn)象以及老城南評事街在各種利益博弈下的文化傳承保護問題。
一、城鎮(zhèn)化與文化遺產城鎮(zhèn)化,又稱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鎮(zhèn)聚集、城鎮(zhèn)規(guī)模擴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經濟社會變化的過程, 其實質是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變遷。從經濟結構變遷看,城鎮(zhèn)化過程也就是農業(yè)活動逐步向非農業(yè)活動轉化和產業(yè)結構升級的過程;從社會結構變遷看,城鎮(zhèn)化是農村人口逐步轉變?yōu)槌擎?zhèn)人口以及城鎮(zhèn)文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向農村擴散的過程;從空間結構變遷看,城鎮(zhèn)化是各種生產要素和產業(yè)活動向城鎮(zhèn)地區(qū)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過程。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開啟了中國具有現(xiàn)代化意義的工業(yè)化道路,也揭開了現(xiàn)代中國城市化發(fā)展的序幕。特別是20世紀末以來,國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將推進城市化作為一項重大戰(zhàn)略予以實施,加速了城市化進程。我國現(xiàn)在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發(fā)展時期,城市化率每年增長幅度約1%,2011年城市化率已經突破51%。
我國有相當數量的文化遺產,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空間格局表現(xiàn)出明顯的組團狀特征,大致可以分為北京及周邊、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西南地區(qū)四大板塊,這些遺產分布地區(qū)多為自古以來適宜人口居住的地區(qū),甚至是現(xiàn)如今的人口密集區(qū)。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遺產是城市遺存的建筑物,這些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歷史的縮影,也是民
族精神的象征。這就把文化遺產與城鎮(zhèn)化的協(xié)調問題擺上歷史的舞臺,文化遺產需要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占有大量的土地,且因為保護問題導致的商業(yè)和生活配套設施不夠完善,但同時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要求城市的生活環(huán)境和基礎設施,商業(yè)服務能夠跟上城市化進程,不可避免的加劇了城市人口,土地,資源,環(huán)境和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矛盾,給文化遺產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因此,如何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保護好文化遺產,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南京老城歷史街區(qū)的現(xiàn)狀 南京老城南是位于明城墻以內部分,北至秦淮河中支,以門東、門西、夫子廟、南捕廳地區(qū)為核心,總面積約5.56平方公里。區(qū)內有多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夫子廟等會、秦淮河八絕、花鳥蟲市場等重要歷史文化資源,是南京歷史最為悠久、文化積淀最為深厚的區(qū)域之一,是南京的“城市之根”,歷史上是南京商業(yè)及居住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先進綜合來看,由于老城能夠提供更加完善搞笑的服務體系,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加上市民則聚的心理慣性,老城仍然是南京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雖然歷史給了老城區(qū)極其大的吸引力,但是老城越來越多的問題讓人難以忽視。人口和密度方面,南京老城城墻范圍內居住半年以上的總人口占主城人口的一半,是人口和建筑高度密集的地區(qū)。老城的各項人均用地指標不僅遠遠低于國家城市建設用地標準,而且也低于現(xiàn)今主城的平均水平。交通方面,老城人口、功能和建設的集聚,使得交通需求不斷增長,老城面臨日趨嚴重的交通壓力,一是隨著新區(qū)建設加快,老城、新區(qū)通道上高峰小時交通量增長幅度較大,老城與外圍片區(qū)高峰期潮汐式交通逐漸加劇,二是老城內部道路和停車設施不能滿足要求,而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建設,老城的主次干道已經基本形成,且大部分地區(qū)已經實施改造,地面交通設施的增長空間已經有限。傳統(tǒng)民居的改造方面,從住區(qū)更新的角度來看,雖然南京老城的大部分主區(qū)已經經過了一輪改造,但是由于老城改造和更新并未采用整體規(guī)劃建設的方式,從而使得剩下的尚未改造的主區(qū)目前基本都是十分難啃的“骨頭”。同時,這些改造難度大的地區(qū),大部分又涉及傳統(tǒng)居民區(qū)的保護問題,如門東、門西、南捕廳地區(qū),他們的規(guī)模雖然在老城中有限,但卻是南京老城傳統(tǒng)民居僅剩的代表。如何在改善這些地區(qū)居民生活條件和居住環(huán)境的同時,保護、延續(xù)或者再現(xiàn)傳統(tǒng)民居的特色是必須妥善區(qū)里的問題。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通過市場的調節(jié)和政府的積極引導使得老城的保護與更新能夠運作成功,更是面臨的難題。
三、文化保護中的"偽文化"
在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偽文化”的存在。所謂“偽文化”即借“弘揚文化遺產”之名,大搞假冒偽劣文物,實質反映了一種以“政績”和“金錢”開道的虛偽文化現(xiàn)象。例如南京的夫子廟。之所以稱南京夫子廟為“偽文化”,主要是因為從外觀上看,夫子廟的建筑很有古代的江南氣息,但走進去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全是現(xiàn)代的東西,F(xiàn)在的夫子廟早已被各種廣告牌、酒樓等包圍,到處都泛著濃濃的商業(yè)氣息。而那些例如大成殿、瞻園、江南貢院、李香君故居、王謝故居等最能反映秦淮歷史文化遺存的景點早已被周圍的商業(yè)氣氛所淹沒。故稱其為“偽文化”。
在一次調查中,問及夫子廟給人的第一印象時,15人中有6人選擇了“孔廟”,選擇商業(yè)小吃、綜合的分別是6人、3人。在年紀大些的人印象里,夫子廟是文化,它本來是以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命名的,其中又有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貢院,徜徉其間,能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氛圍。但是在年輕人的印象里,夫子廟就是小吃街,是賣衣服的地方。由此可見,有很多游客不知道夫子廟是“孔廟”,是歷史上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廟宇,其全稱是“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廟”,簡稱“文廟”,又因孔子被世人尊稱為“孔夫子”,故俗稱“夫子廟”。現(xiàn)在的夫子廟的文化已被商業(yè)氣息所掩蓋,這是對其文化價值的貶低。
在全國十大最名副其實,十大最名不副實的經典的評選中,據說南京夫子廟成為后者中的第一名。的確南京夫子廟在外地游人中知名度很大,已成為南京的名片與代表性景點,成為外地游人必游之處。游客們對夫子廟的期望很大,但實際游過它時失望也很大,主要原因是沒有達到心目中的夫子廟、秦淮河的標準,而他們心目中的夫子廟、秦淮河的美好印象又是從數目繁多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得來的。之前人們從古代文學作品里感受到的夫子廟、秦淮河,是給予他們極大文化沖擊與期待的景點,而游過后他們最感到失望的也是因為這里的文化并沒有達到他們心目中的標準,甚至差得還很多!那又是什么造成了今日夫子廟、秦淮河的文化景觀讓人如此失望的呢?那就是過份的商業(yè)化!現(xiàn)在的夫子廟只是一條商業(yè)街,毫無特色可言。
那么夫子廟到底應該是個什么樣的定位呢?在南京人看來,夫子廟應該是個雅俗共賞之地。理由是自古以來,夫子廟就有“兩面性”。以文德橋為界,一面是尚儒之地,一面是歌舞升平,這就是南京夫子廟的特色,所以現(xiàn)在也應朝著這方面發(fā)展。但是在外地游客的觀念中,夫子廟應以文化為主。他們認為夫子廟作為南京有名的景點,來南京就是看夫子廟的古代文化,但是現(xiàn)在夫子廟的景點全淹沒在衣服和吃飯之間,所以南京應把夫子廟打造成古代的風格,不管是商業(yè)還是小吃,都要融進歷史的因素,走入其中,讓外地游客感受到古文化氛圍。
四、評事街文化遺產保護 評事街,是古城南京有著千余年歷史的一條老街,曾是南京歷史上最繁華的地區(qū)之一。它位于南京城南,北至笪橋市,南至升州路,狹狹長長,與其說是街不如說是巷。無論是街是巷,評事街以其深厚的底蘊,在南京文化地理歷史上占據著一定的位置。
評事街中多以二層老式木房為主,現(xiàn)在多數的一樓經過改造成了門面房,做起了小生意,門面雖小卻樣樣俱全,賣著各式小玩藝小食品的小攤占著兩側路牙,老人與賦閑的人三三兩兩地在路邊聊著天,來往于這樣的小巷中,你很難感受得到外面都市里的繁華與喧囂。老街兩側多是縱深的小巷,走進去,是相連著的過道與天井,交錯著,將十幾戶人家連成了片。
在評事街靠近升州路的這頭,有一條可能是南京目前最窄的巷子了:老坊巷,不足一米的通道僅容一個人通過,不知道的人是不敢進去的,怕是一條死胡同。巷內的門戶,多是青石臺階上的老式木門,住戶多喜歡在屋外種上一兩種綠色植物,小巷極為幽靜。評事街的南段萬壽宮,是城南一座很有名的建筑,為祝賀西太后壽辰而興建的。
上世紀30年代以后,評事街人氣很旺,先后有幾家晚報的報館設在評事街一帶,一些著名報人、學者常在此出沒,抗戰(zhàn)前有張恨水,勝利后有盧前、張慧劍等人。
綜上所述,可見評事街的文化價值是很高的。然而城鎮(zhèn)化使舊日評事街里的那種凝縮了明、清、民國時期的井市文化將不復存在;那種民族混居的和諧文化不復存在;那種寄予世外而不滅其志特殊街巷文化也不復存在了。這是對評事街文化價值的破壞。
目前對評事街的改造遇到的幾個問題有如下幾個應對政策:
4.1、原住民的去留
原住民的去留問題是針對歷史街區(qū)與改善人民生活環(huán)境提出的。對此,專家認為:“原住民是歷史街區(qū)的一種文化,若完全遷出,歷史街區(qū)就少了韻味,原住民是發(fā)展旅游和商業(yè)的根本”,所以應當適當保留。老城南舊城改造中規(guī)劃混合多元的功能,結合老城南獨特的傳統(tǒng)風貌,發(fā)展特色商業(yè)、居住和旅游等,保留部分原住民,提高老城南活力。
4.2、肌理尺度的重構
所謂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與其他城市的差異,包括形態(tài)、地質、功能等方面。具體而言,包含了城市的形態(tài),質感色彩,路網形態(tài),街區(qū)尺度,建筑尺度,組合方式等方面。從宏觀尺度,是建筑的平面形態(tài);從微觀尺度,是空間環(huán)境場所。城市肌理的演化受到自然、經濟、政策三方面的共同影響。
改造老城南,要讓歷史與現(xiàn)在融合,所以要重構肌理尺度!睹潜Wo機制保障》中明確指出:“歷史文化街區(qū)和歷史風貌區(qū)應確立‘整體保護、有機更新、政府主導、慎用市場’的方針,采用小規(guī)模、漸進式、院落單元修繕的有機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
老城南更新改造中對傳統(tǒng)街巷、歷史建筑、名人故居以及非物質文化實行“全面保護、應保盡!,放棄了資金“就地平衡”的舊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護城市傳統(tǒng)的尺度和肌理,對街巷體系進行保留、恢復,不滿足需求的向地下要空間,已拆空的片區(qū)將按傳統(tǒng)肌理恢復,以保護為主。民國建筑、五十年代的老廠房和八十年代的居民樓和諧共存,老城南的街巷尺 度和高度、院落邊界不變,在置換功能過程中傳承老城區(qū)的肌理和尺度,保護和展示城市格局。 4.3、制度保障
為了進一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政府不斷地健全與完善各種文化保護制度。先后制定了《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南京重要近現(xiàn)代建筑及近現(xiàn)代建筑風貌區(qū)保護條例》等相關規(guī)定,并 成 立 南 京 歷 史 文 化 名 城 保 護專 家 委 員會。2010年12月1日起實施的《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中的第三章就是“老城格局和城市風貌的保護”;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重要近現(xiàn)代建筑及近現(xiàn)代建筑風貌區(qū)保護條例》中指出“確需在重要建筑或者風貌區(qū)保護范圍內進行新建、擴建、改建活動的,應當依照城市規(guī)劃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經市規(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后方可進行。前款規(guī)定的新建、擴建、改建建筑,應當在高度、體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與原有建筑的空間格局、景觀特征、周邊環(huán)境相協(xié)調,不得破壞風貌區(qū)的歷史文化風貌!钡认嚓P內容都體現(xiàn)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重視。此外,還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例如結合南京實際,探索制定《南京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實施暫行辦法》;制定行動計劃,根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階段性目標編制年度保護整治計劃,并組織實施;加強公眾參與,歷史文化保護項目實行專家領銜制度,對批準的實施方案進行公示,接受公眾監(jiān)督等。
五、結語
城市化的發(fā)展對舊城來說是個挑戰(zhàn),如若改造舊城就是采取“全部拆除,重新建設”的的方法,那么舊城所擁有的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就會被破壞、摧毀,使其失去自身獨特的魅力。另外,對于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保留其文化價值,不應該讓商業(yè)氣息掩蓋其文化氛圍,成為像夫子廟那種“外穿古裝,內穿洋裝”的“偽文化”。老城南作為南京有名的文化遺產,需要被保護和傳承,為保護歷史文化,改善人居環(huán)境,我們應該汲取成功的經驗,依照保護條例相關內容,科學地改造,讓城市更美好。別讓歷史文化名城在我們的手中淪落與頹敗,應該將我們祖宗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王麗麗·南京老城南舊城更新的博弈與啟示
薛偉·舊城更新中的公眾參與問題及對策
城市化進程中文化遺產保護
仇保興·城市化過程中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南京老城區(qū)原住民也是文化,應適量保留·城市在線新聞網
趙立孟·游客反映南京夫子廟景區(qū)文化氣息不足·江蘇新聞廣播網
周嵐,童本勤·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南京老城保護與更新·現(xiàn)代城市研究
歷史及文化篇三:哈爾濱的歷史文化
哈爾濱的歷史文化
黑龍江哈爾濱是我的故鄉(xiāng),也是座迷人的城市,但我非常喜歡這座城市的美麗、歷史和文化,雖然哈爾濱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這一百年的歷史短而精彩。
一百年前的哈爾濱只不過擁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漁村,哈爾濱的城市開元與一條鐵路密 切相關,1896年6月3日沙俄政府,借著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敗時期脅迫清政府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東鐵路的建筑權和經營權,1898年6月9日松花江水剛剛解凍布拉戈維申斯克號貨輪靠岸的一聲長鳴宣告了中東鐵路就此誕生,在這條丁字形鐵路的交叉點上東經一百二十六度三十七分北緯四十五度四十五分,哈爾濱一座夢幻般鐵路城就此淡定了地理坐標。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的全面的貫通,大批的俄羅斯商人成為哈爾濱的第一批移民,1905年俄羅斯在日俄戰(zhàn)爭中失敗,沙俄獨占哈爾濱的局面結束。作為免稅區(qū)和自由港,哈爾濱設立了市議會,并放寬了移民限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十月革命的相繼爆發(fā),數以十幾萬外國人擁入哈爾濱,哈爾濱作家阿成在背影中寫道,他們在這里,建工廠、修碼頭、蓋教堂,房子一排排的豎起來工廠一個接一個的建成,碼頭、教堂、商家、會館、銀行、車站、橋梁、學校、飯店、兵營,全都魔幻的出現(xiàn)在這座城市,幾乎在一夜之間哈爾濱成為了一個殖民者流亡者和淘金者的天堂,對多數僑民來說1904年建立的老火車站,是他們進入哈爾濱看到的第一個標志性的建筑。對這些經歷漫長旅途的異國流亡者來說,這座體現(xiàn)新藝術思潮的建筑是那么熟悉而親切,一件刺殺案使得哈爾濱火車站聲名遠揚,1907年10月26日在哈爾濱火車站日本首任首席伊藤博文渠道哈爾濱到歐洲時朝鮮民族志士安重根連發(fā)三槍將其擊斃,哈爾濱老火車站在1959年被野蠻拆除,他作為注明的地標建筑和重要歷史建筑的見證者,和一些舊式磚瓦永遠的消失了。
哈爾濱初建時清政府沒有修建任何市政管轄權,1900年俄國著名的建筑師列付杰耶夫,按照200年前的彼得堡的規(guī)劃,力圖將哈爾濱建設成遠東的莫斯科,出于政治面目及安撫大批的沙俄士兵和移民思鄉(xiāng)心理需要,沙俄努力把哈爾濱規(guī)劃建設的像莫斯科一樣美麗,法國是當時文化和藝術的中心,法國崇仰法國文化東方巴黎也自然而然的沙俄建設哈爾濱的文化標準,這片松花江古河道的沼澤地經過勞工無數次的踩踏形成了一條從貨輪通往工地的泥濘小路,在這條坑坑洼洼的狹窄道路上他們用生命和血汗開始了哈爾濱城的營造,為了加快進度俄羅斯工程局將中國勞工統(tǒng)一遷往小路兩旁居住俄國人稱它為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1903年中東鐵路竣工,1907年被開辟為對外商埠,哈爾濱迎來兩次移民潮,中國大街像變魔術一樣跑步前進,這些城市的建造者們大多數來自那些不同國家的商人,他們努力將夢中的家園復制在這條大街上,這里每一條華麗的建筑都寄托著這些流亡者濃濃的鄉(xiāng)愁,松浦洋行(也就是現(xiàn)在的中央大街的教育書店),1909年完工的這座巴洛克風情的建筑通體散發(fā)出柔媚的浪漫情調,有趣的是這具西方風情的建筑居然是地地道道日本人設計的,當時黑龍江的日本人和俄國人在任何方面都展開競爭在規(guī)劃設計上相互比拼暗中較勁,拂去歲月的塵埃唯有這建筑的美麗讓人安然心動。
1925年中國地方政府終于收回了管理這條街道的行政權力,給與中國大街進行了一番改造,整條街道用小小的方形花崗石精心鑲嵌成拱形的街道這些方石今天仍然完好,1928年中國大街正式更名為中央大街,這條亞洲最長的步行街幾乎囊括了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折衷主義、新藝術運動等各種歐陸風情建筑正式這些建筑成為遠東最著名的的街道,。以中央大街為軸哈爾濱城向周邊擴展蔓延,建于1906年的馬迭爾賓館,是這條大街的精品。馬迭爾的主人是法籍猶太人退伍兵約翰開斯普,馬迭爾在俄語的意思是摩登時髦,1932年馬迭爾發(fā)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事件,馬迭爾老主人的兒子西蒙開斯普這位1909年出生在哈爾濱的法國青年鋼琴家,專程來哈爾濱看望他的父親并在哈爾濱做一場巡回表演,不幸的是受一群日本人指示的反猶白俄匪徒綁架了他因為贖金未付小開斯普被殺害于哈爾濱荒郊的小嶺,這次綁架撕票案疑點重重跌宕起伏再次吸引了全世界媒體的眼球直接引發(fā)了哈爾濱猶太僑
民的恐懼,成為猶太人撤離哈爾濱的導火索。哈爾濱皇山公墓豎立著六百零五座猶太人墓碑,從1898年第一位猶太人別而采里來到哈爾濱到1985年最后一個猶太人阿哥列在哈爾濱辭世,作為國內接納猶太人最多規(guī)模最大停留時間最長留下遺址遺跡最多的城市,哈爾濱見證了猶太人在動蕩二十世紀悲慘旅程。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歐洲猶太人源源不斷的遷居哈爾濱使哈爾濱一度成為遠東地區(qū)最大的猶太人聚集中心,在哈爾濱這些僑居猶太人不僅展示了他們的商業(yè)天賦還為哈爾濱運來了第一架鋼琴興辦音樂學校成立交響樂隊讓哈爾濱音樂之城的美譽走向世界,哈爾濱是猶太人的諾亞方舟,
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曾有兩萬多猶太人為擺脫迫害、歧視而定居哈爾濱。哈爾濱民族以特有的博大胸懷善待猶太人的歷史事實這是一個人道主義的光彩記錄,在這中國最大的猶太會堂里數以萬計的哈爾濱的猶太人曾在這里祈禱,金色的巨型穹頂大氣而華美一顆大六角形在教堂的頂上它承載這猶太人精神重量,當異域的物質與文明沿著鐵路與河道向這里彌散的時候,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也隨著三十多個國家各種膚色的探險家們沿著中東鐵路切入到這片寂靜荒原腹地,對這些流亡者和探險家而言可以沒有政府但絕對不能沒有教堂,沙俄殖民者剛剛在哈爾濱落腳尼古拉二世的寵臣們就策劃在這里建造一座大教堂1899年三月哈爾濱東正教堂設計競賽活動正在萬里之外的彼得堡進行,這年的10月13日是俄國的圣母節(jié)在秦家崗一座以沙俄末代皇帝名字命名的圣尼古拉大教堂,1900年在哈爾濱的最高點尼古拉大教堂建成為了體現(xiàn)黃俄羅斯的殖民意圖一大教堂為中心不知六條放射性路面,這座教堂豪華雄偉富有想象力被譽為哈爾濱歷史的眼睛他從城市的最高點俯瞰全城它的帳篷頂又故作加長直插云霄,尼古拉大教堂世界教堂建筑的一顆明珠最終也沒有逃過文革那場浩劫,不過歷史還給我們留下了另一座值得鑒賞回味的東正教堂,這所紅褐色的索菲亞教堂始建于1907年為俄軍第四步兵師隨軍教堂,1923年哈爾濱東正教徒急劇增加僑民奇思科佳夫出資六萬盧布重新改造,容量可達兩千人,教堂是僑民的精神家園,每到祈禱時刻在著做曾有54座教堂的都市里,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鐘聲在城市的上空匯成一片此起彼伏。
朱自清曾如此描繪當時的哈爾濱他們的外國話是生活的自然趨勢而不是奢侈的裝飾是全民的不是少數華人的,一個生人到此領受異域的風味而不感著窒息,以洋大人制造的上海宛然是兩個世界。
哈爾濱一個充滿遷徙和流動的城市,變化是他永遠的旋律,而年年不變的是年年飄飛的雪花,冰雪于這座城市有著不可言說的默契冰城鑄就了哈爾濱獨特的風景和恒久的文化魅力,自由生活在哈爾濱作家阿城寫到擺個世紀的光陰在不經意中流淌過去了,見著這些已經老矣的想我老朋友一樣的建筑看看眼前越來愈來愈繁華的城市,為自己能看到這座城市的成長而感到幸運,今天走到中央大街的人們再也不是那些流亡者了,而是這些城市的新一代主人,將來他們會創(chuàng)作這座城市的另外的一種格調,哈爾濱一個從來未曾有過城墻的城市,也許隱喻著他對多遠文化的吸納和包容。
這就是哈爾濱的歷史,從發(fā)展到現(xiàn)在經歷了很多很多,雖然歷史不算長但這一百年的歷史很精彩,有著不可代替的文化。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