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的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7-01-2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沈陽的歷史篇一:沈陽公交發(fā)展與歷史
城市交通的發(fā)展史是與城市發(fā)展史密切相關的,從1908年沈陽城內出現(xiàn)的“馬拉鐵道”到有軌電車,再到無軌電車,以及1999年無軌電車全部退役,至今天的市區(qū)5000余臺公交車。伴隨著沈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前進的腳步,沈陽公交已經走過近百年的歷史。
一、馬拉鐵道時期
用兩匹馬拉著車廂在鐵軌上跑,在今天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然而,這種交通工具卻在沈陽實實在在地運行了18年。馬車鐵道是以馬匹為動力,牽引在鐵軌上行駛的車輛,是沈陽市區(qū)公共交通客運的先驅。馬拉鐵道是19世紀的1825年美國博覽會期間開始使用的,1886年輸入東京,1907年日本財團大倉祖把它引至沈陽。
1907年10月,當時的奉天商務總會與日本大倉祖等8個財團合資創(chuàng)辦了“中日商辦沈陽馬車鐵道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合資企業(yè)的出現(xiàn),標志著沈陽近代意義上公共交通事業(yè)的開始。
1908年1月通車。
1908年1月4日(清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馬車鐵道經過一年的籌建、施工,由火車站(今老道口南側)至小西邊門的第一區(qū)首先建成通車。不久,由小西邊門至小西城門的第二區(qū)相繼建成通車。全程營業(yè)線路4.03公里,當時有馬車27輛,馬73匹。
1910年(清宣統(tǒng)二年)10月3日,南滿鐵路奉天新站(今沈陽站)建成,火車停車站由舊站遷往新站,馬車鐵道隨之延長1.2公里到新站。當時有馬車29輛,馬200匹(同年由兩匹馬拉一輛車改為由四匹馬拉一輛車),每 日往返160次;日平均運客量七千多人次。馬車鐵道投入運營之后,經營效益較好,據(jù)1908年至1916年九年資料統(tǒng)計,支出總額利潤率為32.1%。這條充滿殖民色彩的馬拉鐵道讓日本商人撈足了油水,它可算做沈陽電車的前身。1922年(民國11年)10月14日(農歷12月2日),“中日商辦沈陽馬車鐵道股份有限公司”經營15年期滿按約解散。馬車鐵道經營業(yè)務,以“南滿”鐵路附屬地界限(今西塔附近)為界,以東由奉天馬車鐵道公司善后 事務所經營,以西由日商大倉組繼續(xù)經營。
1924年,奉天市政公所修建有軌電車線路,奉天馬車鐵道公司善后事務所經營的由小西邊門至小西城門段馬車鐵道停運拆除。由小西邊門至西塔段,于1925年8月末,因修建有軌電車線路停運拆除。至此,奉天市經營了近十八年的馬車鐵道,由有軌電車所代替。
1924年(民國13年)9月,大倉組經營的由西塔至奉天站的馬車鐵道拆除改建有軌電車線路。
1925年,奉天市政公所創(chuàng)辦公共汽車運營。當時有汽車10輛,線路4條。
二、有軌電車時期
我市最早的有軌電車隸屬于1923年8月成立的奉天市政公所,公所成立的第二年便開始著手修筑有軌電車。盡管那8輛有軌電車是花費144萬美金從德國購進的,但整個工程的籌劃、施工和管理都是由沈陽人自己完成的,沈陽有了真正的“電氣鐵道”。1925年10月正式通車。有軌電車第一期工程由大西門經太清宮至小西邊門。通車之日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通車儀式,市民們坐上叮咚作響的有軌電車,充滿了興奮和自豪。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有軌電車營業(yè)路線三條,總長度7公里,其中電車廠經營部分為2條,計3.1公里,中日聯(lián)運部分為1條,計3.9公里。共有有軌電車14輛,日客運量1.65萬人次,電車職工總數(shù)219人。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為其統(tǒng)治的需要,相繼修建、延長了6條電車線路。電車成為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我財富、奴役我人民的工具。
國民黨接管沈陽時,交通混亂,物價暴漲。電車職工生活非常凄慘。
解放初期,沈陽市的客運十分落后,市內僅存6條有軌電車線路和30臺有軌電車。建國初期使用的車票,分別為300元、500元、800元等面值,當時使用的是我國的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當時的300元相當于現(xiàn)在的3分。這些車票各具特點,建國初期使用的車票大都帶有沈陽有軌電車線路圖。建國初期,有軌電車發(fā)行有乘車回數(shù)票,車票上標有只限電車使用的字樣,面值為1萬元(第一套人民幣面額),這種車票可以說是現(xiàn)在使用的月票的前身。
沈陽解放后,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事業(yè)。到1957年,電車線路達到7條,總長度57.6公里,營運車輛183臺,其中有軌電車143輛,無軌電車40輛;公共汽車線路發(fā)展到14條,總里程104.9公里,擁有汽車100臺,輻射型公交線網初步形成。
至1958年,沈陽已有國產有軌電車170輛,居全國前列。
隨著城市發(fā)展進程的加快,有軌電車日益顯得步履蹣跚,從1956年起,沈陽開始逐年淘汰年久失修、鋼軌枕木磨損腐爛的有軌電車,更換為無軌電車。1974年8月,沈陽最后一條有軌電車線被拆除。從此,運行了半個世紀的有軌電車在沈城消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無軌電車開始在沈陽公交事業(yè)中扮演重要角色。
沈陽的歷史篇二:我的家鄉(xiāng)沈陽是一座飽經滄桑的歷史文化名城
我的家鄉(xiāng)沈陽是一座飽經滄桑的歷史文化名城,清時的繁榮,民國時的混亂和新中國開國時的輝煌都在沈陽的歷史都下了深刻的印記。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時,沈城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蛻變。
沈陽是建國初期國家重點建設起來的以裝備制造業(yè)為主的全國重工業(yè)基地之一。曾經的鐵西區(qū),集中了沈陽75%的大中型企業(yè)和66%的工業(yè)產值,是沈陽乃至共和國工業(yè)發(fā)展歷史上的驕傲,被稱為東北工在當時,在鐵西區(qū)的工廠里上班并且家住工人村的工人們是讓全沈陽市最羨慕的人業(yè)基地的核心和“東方魯爾”
巨大的機器的轟鳴聲和高高聳立的煙囪是那個時代的象征。
然而不能忽視的是在人們的勞動熱情空前高漲時,人民的物質生活還是相當艱苦的。一些基本的生活條件還不能得到滿足,穿衣吃飯都要政府通過各種票據(jù)來統(tǒng)一安排,三代同堂的現(xiàn)象還十分普遍。大多數(shù)職工和干部都安家于狹小的平房中
八十年代初期,鐵西區(qū)的發(fā)展勢頭還相當良好 然而,在鐵西工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同時也給沈陽市的環(huán)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由于長期對工業(yè)污染問題缺乏重視,使得鐵西區(qū)的環(huán)境質量嚴重下降,天空呈現(xiàn)灰暗的黃色,空氣中彌漫著顆粒狀的煙塵是那是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但這時人們的經濟條件已有了明顯的改善,大多數(shù)職工都能享受到良好的福利待遇,看病報銷,定期組織旅游,計劃分房,這都是建國初期無法比擬的。
然而,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鐵西區(qū)的輝煌迅速退去,昔日最讓鐵西驕傲的大型企業(yè)卻成了鐵西背上巨大的包袱
陷入困境的鐵西區(qū)流行起很多順口溜:洗手沒有肥皂,干活沒有手套,什么時候發(fā)工資不知道 從2002年開始,鐵西開始了“東搬西建”的全面改造,把原來的工業(yè)企業(yè)搬到沈陽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去。樹挪死,人挪活,這場大搬家,成了很多鐵西企業(yè)的命運轉折點。
近年來,沈陽市委、市政府以振興沈陽老工業(yè)基地為主線,堅持改革開放和工業(yè)立市方略,國有經濟戰(zhàn)略性調整步伐加快
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企業(yè)研發(fā)能力不斷提高 。沈陽經濟和社會長足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沈陽經濟和社會步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新時期
不可否認,越來越遲鈍的經濟體制不符合中國的發(fā)展,要改變這個經濟體制就得與外面建立廣泛的聯(lián)系,吸收外面的新鮮空氣。走出去學習和引進來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以及設備和資金 在改革開放已然走過三十年后,我們回顧一下在這三十年中的得與失,我們又不得不正視這三十年中的成績和問題。 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
改革開放前,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shù)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改革開放后,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改革開放前
,糧票就像錢一樣在生活中必不可少。那時,人們餐桌上食品品種很少,主要以糧食為主,F(xiàn)在人們的餐桌不但非常豐富而且更加注重營養(yǎng)搭配。 第二,住行。住房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多數(shù)人都生活在樓群林立的社區(qū)中。城市的交通網絡非常發(fā)達,多種交通工具供認選擇,還有部分高收入者擁有自己的汽車。
(二)觀念的改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是比較保守的,在對工廠的管理上方法比較單一,而且在效率上得不到充分的保證,缺乏與外界的技術交流,領導們都是嚴格遵照上級指示辦事的,基本沒有自主創(chuàng)新的意識。改革開放后,企業(yè)的領導者有了更多的實權,很多國企大膽的引進外資,在技術和管理上都有了很多創(chuàng)新之處
在改革前甚至改革初期,大多數(shù)青年在擇業(yè)時還都抱有一種鐵飯碗的態(tài)度
缺乏自己的主見和價值取向。工廠中的工人文化水平偏低 而今,青年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或是到專業(yè)的技術學院或是接受更深的高等教育,在知識水平和知識層面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為我國經濟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
(三)精神信仰的迷茫和人際關系的冷漠
新中國建國初期那建設的熱情和思想的紅潮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所不能相比的。那時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來自:www.91mayou.com 蒲公英文 摘:沈陽的歷史)信仰,對中國******的信仰是空前高漲的?呻S著國門的打開,民眾的思想變得利己起來,我們丟失了最初的精神信仰,各位成功的企業(yè)家,明星,運動員成為這個時代的新寵。
也許是從人們搬入了樓房起 大家都關起門過日子,老死不相往來。同時,競爭意識深入人心,結果較過程相比似乎變得更重要了
在人際交往中,以誠相待少了一點而相互猜忌就多了一些。
(四)環(huán)境的破壞
歷史中的沈陽是美麗風雅的,楊柳繞堤,清風拂面。而在加快工業(yè)化進程的生產中,沈陽付出了嚴重的環(huán)境代價,
近三十年中國經濟保持著持續(xù)的發(fā)展,這不是單純追求GDP總量的時候了。一方面,我們應更加重視發(fā)展的內涵,接手更多科技含量高的產業(yè),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chuàng)造,走一條高科技的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另一方面,決不能在以犧牲自然環(huán)境為代價,要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改革之路的困難是暫時的,這條路我們會越走越寬,越走越好。
沈陽的歷史篇三:2015年沈陽中考歷史及答案
2015年沈陽中考` 歷史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請將其前面的字母符號填涂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
1.夏朝筑有城堡和大型宮殿,并且組建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jiān)獄,
建立起國家政權機構。右圖為《春秋左傳》中關于夏朝軍制的記載。夏
朝的建立者是
A.黃帝B.堯
C.禹 D.桀
2.唐朝中央設國子監(jiān)主管學校工作,統(tǒng)管京師六學。律、書、算學為
明法、明字、明算輸送考生,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為進士、明經兩科
輸送考生。對該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
A.學校教育服務于科舉制B.學校教育內容為儒家經典
C.科舉制促進了文學的發(fā)展 D.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3.1866年李鴻章在南京設立金陵制造局,主要制造槍、炮和軍用物資。1867年崇厚在天津設立了天津機器局(后改名北洋機器局),主要生產火藥、子彈。上述材料反映洋務運動的內容是
A.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 B.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
C.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 D.籌建海軍
4.在近代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A.大眾傳媒的發(fā)展B.習俗風尚的變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D.通訊設施的完善
5.將下列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按其發(fā)生時間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a朱德、陳毅率領部隊與b上海商界為支持學生、 c北京人民群眾在天安 毛澤東率領的部隊在井岡 抗議巴黎和會的決定罷市 門廣場歡慶新中國的誕生 山會師游行
A.abc B.bac C.cba D.cab
6.1953年,《人民日報》發(fā)表元旦社論,寫道:“工業(yè)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這是我國人民不再受帝國主義欺負不再過窮困生活的基本保證,因此這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與此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運動
C.第一個五年計劃D.三大改造
7.右圖的石瓶是古埃及阿蒙荷特普三世王后提伊的物品,用于盛化妝品或油膏,瓶身上有王后和國王的名字,寫在橢圓形的圈框里。石瓶上的文字應該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字母文字
8.雅典公民大會對官員進行審查,每個官員每年要接受10次審查;
每位卸任官員必須把任期內的賬目交給會計及其助手,進行審查,
一旦發(fā)現(xiàn)貪污受賄將處以10倍的罰款;在任期間還要接受議事會、公民大會委任官員的監(jiān)督,一旦違法就會被提起訴訟。以上內容反映的是
A.對官員任用的方式 B.官員的任職年限
C.官員輪番執(zhí)政D.對官員的有效監(jiān)督
9.他們給中國帶來天文學和醫(y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埃及發(fā)現(xiàn)了希臘文化,還接觸了印度的數(shù)學和哲學。他們的腳步所到之處,都出現(xiàn)了學習的熱潮。上述材料中的“他們”是指
A.古印度人 B.阿拉伯人C.古巴比倫人D.古希臘人
10.右圖為基督教世界的傳奇斗士羅蘭正在接受查理大帝授
予其作為騎士標志的寶劍和服飾。畫中年輕的騎土雙手伸展
的恭順姿勢象征他的效忠宣誓。通過宣誓,騎士承諾為其領
主的尊嚴而戰(zhàn)。作為回報,他能夠在其生命和領土受到敵人
威脅時得到領主的庇護。以上場景發(fā)生在
A.吉希臘 B.古羅馬
C.中古西歐 D.中古日本
11.14世紀早期,與但丁同時代的喬托開始沖破中世紀的藝
術模式,賦予他作品中的人物以人性,背景是有實際作用的風景。喬托的繪畫幾乎全是宗教題材,但他對畫面的處理擺脫了中世紀風格,使人文主義精神取得一定的進步。喬托所處的歷史時期是
A.新文化運動時期B.憲章運動時期
C.啟蒙運動時期 D.文藝復興時期
12.為論證“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互動的整體化趨勢,世界市場進一步發(fā)展”這一觀點,你應該選擇的證據(jù)是
A.電話、無線電報的發(fā)明加速了各地商業(yè)信息的交流
B.蒸汽火車的出現(xiàn)迅速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
C.羅盤針的應用使歐洲與美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協(xié)
D.國際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使世界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
13.凱恩斯認為,蕭條的根本原因不是供過于求,而是需求不足。因此,他建議政府進行公共設施建設以提供就業(yè)崗位,并通過稅收政策重新分配收入。這些干預能降低失業(yè)率,提高消費者的需求,最終帶來經濟的復蘇。下列實踐與凱恩斯主張基本一致的是
A.新經濟政策 B.赫魯曉夫改革
C.明治維新D.羅斯福新政
14.1956年日本政府在《經濟白皮書》中宣稱:“今后的增長將由現(xiàn)代化來支撐! 為此日本大量引進美國和西歐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生產技術,擴大投資,擴建新企業(yè),
采用最
新技術設備,迅速形成電機、電子、汽車、石油化工、合成纖維和合成樹脂六大新興工業(yè)部門,從而為日本國民經濟的現(xiàn)代化打下了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由此可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視發(fā)展教育。 B.政府大力扶植私人企業(yè)
C.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 D.美國的經濟援助
15.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過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組合而形成的一種結構。這種結構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但又處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將下列材料前的序號與相關政治格局前的字母符號連接,正確的一組是
①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條約。通過這兩次國際會議,帝國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基本完成了對戰(zhàn)后列強關系的調整和對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構成了帝國主義國際關系新格局。
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新的世界格局形成。在這一時期,雖然世界局部地區(qū)爆發(fā)戰(zhàn)爭,但是,美蘇兩國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直接武裝沖突,從而避免了新的 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
③隨著蘇聯(lián)解體,世界格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lián)盟的實力不斷增強,形成了各種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宗教信仰、 不同文化并存共處的多元國際社會。
a多極化趨勢b兩極格局 c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A.①一a ②一b ③一c B.①一b ②一a ③一c
C.①一c ②一a ③一b D.①一c ②一b ③一a
二、讀圖說史(本題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16.觀看下面兩組圖片并閱讀相關文字介紹,回答問題。
圖一 武士斗獸紋銅鏡和商鞅量圖二 “明定國是”詔書和
六君子遇害后當時報紙的報道
圖一:1975年湖北云夢縣秦墓出土的武士斗獸紋銅鏡,表現(xiàn)了商鞅變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秦國商鞅量是秦統(tǒng)一后官定標準升量。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guī)定:獎勵耕戰(zhàn),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jù)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還在秦國范圍內頒布標準器、統(tǒng)一度量衡。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加強。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變法打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商鞅被車裂而死。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廢除!吧叹ā痹诋敃r已經深入民心。后世有人說:“百代猶得秦政法!
圖二: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其主要內容有: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經濟方面,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軍事方面,訓練新式軍隊;文教方面,設立京師大學堂等機構培養(yǎng)人才。維新變法觸動了頑固
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把光緒帝囚禁在中南海瀛臺,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害。政變后,新政內容除設立京師大學堂和中小學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廢除。
(1)圖一中的文物屬于史料類別中的哪一類?(1分)
A.實物資料 B.文獻資料
(2)從以上圖片及文字介紹中,你能獲得哪些關于變法方面的歷史信息?(寫出三點即可,3分)
(3)一場變革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請你依據(jù)這個標準判斷商鞅變法或者戊成變法是否成功(任選其一),并簡要說明你的理由。(2分)
17.觀看下面兩幅圖片并閱讀相關文字介紹,回答問題。
圖一 勒克瑙起義 圖二 玻利瓦爾在戰(zhàn)斗中
圖一:17世紀初,英國殖民者借經商貿易之名,以掠奪性的剝削來壓榨印度人民,以武力來蠶食和霸占印度國土。印度民眾對立情緒不斷增長,終于爆發(fā)了大起義。1857年5月10日,起義首先在密拉特爆發(fā)。各地士兵和民眾紛紛響應,不到4個月,起義的烈火迅速燃遍幾乎整個北印度。起義勢力以德里、坎普爾和勒克瑙為三大中心。
圖二: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在拉丁美洲的殘暴統(tǒng)治和大肆掠奪,引起當?shù)爻龤W洲白人以外的所有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并由此引發(fā)了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獨立運動181 3年,玻利瓦爾領導委內瑞拉人民舉行起義,從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獨立斗爭。
1816年以后的十年間,玻利瓦爾率領起義軍隊,不屈不撓,英勇作戰(zhàn),由北向南,轉戰(zhàn)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等地,橫掃南美大陸上的西班牙軍隊,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
(1)從以上圖片及文字介紹中,你能獲得哪些歷史信息?(寫出三點即可,3分)
(2)根據(jù)文字介紹分別寫出印度和拉丁美洲人民反抗的殖民國家。(2分)
(3)以上圖文介紹反映出起義的性質是什么?(1分)
三、材料解析題(本題3小題,18題5分,19題5分,20題8分,共18分)
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后,采用“皇帝”稱號,總覽全國一切軍爭大權。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最后由皇帝決斷。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行政機構,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さ拈L官稱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各級官員都由朝廷直接程任免。隋唐時期,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書
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六部,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處理日常事務。三省六部間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牽制。
——選自《歷史七年級》
材料二:公元69年,漢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家王景治理黃河。王景采取黃河、汴河分治而叉統(tǒng)籌兼顧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具體方針是“筑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這次治河使黃河安流將近800年。漢武帝時開鑿了漕渠和白渠。漕渠自長安至黃河,長約三百里,既可灌溉田畝,又可通漕運。白渠引涇水入渭水中,可灌溉良田萬余頃。
——選自《文物秦漢史》
材料三:從西漢開始,中國的絲綢沿著絲綢古道,運到地中海地區(qū),很快成為那里各個民族、各個社會的普遍追求,絲綢貿易成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貿易。13世紀末以后,中國的絲綢錦緞又成為意大利各地顯貴及羅馬教廷的時興服飾。從唐代開始,瓷器在中國對外輸出品中逐漸成為大宗貨物。在17世紀以前,瓷器在歐洲只是一種新奇的珍玩,到了18世紀初,瓷器開始走入千家萬戶并成為當時上層社會的收藏品及裝飾品。
——選自《中國歷史文化》
材料四:在唐朝周邊,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很多,其中有南方的南詔。南詔的生金、丹砂、浪人劍、棉布等土特產傳入唐朝,南詔樂也傳入唐朝。南詔從漢地吸收不少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技術。成都工匠在南詔傳授紡織技藝,南詔手工業(yè)發(fā)達起來,與蜀地不相上下。唐文化也大量傳入南詔。
南詔遺址出土的有字瓦 南詔遺址出土的建筑材料方形花磚(左)蓮花紋瓦當(右)滴水瓦(下)
遺址內這些有字的瓦和陶片,質地青灰色,相當堅硬,瓦上印有文字,這些文字類似漢字。方形花磚和蓮花紋瓦當,其形制和紋樣都與唐長安城大明宮和興慶坊出土的磚瓦幾無二致。
——選自《文物隋唐史》
(1)材料一反映秦朝創(chuàng)立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漢朝農業(yè)發(fā)展在哪方面的表現(xiàn)?(1分)
(3)根據(jù)材料三寫出在西方影響比較大的兩種中國商品。(2分)
(4)材料四反映了唐朝時期民族交往的特點是什么?(1分)
19.近現(xiàn)代世界各國發(fā)展道路的途徑、政治制度的選擇因國情差異而呈現(xiàn)出多樣化特點。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