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歷史的另一種寫法——讀傅國涌的《筆底波瀾》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傅國涌是漸漸為讀書人所了解的學者,近幾年,他連續(xù)出版了《金庸傳》、《百年尋夢》、《葉公超傳》、《追尋失去的傳統(tǒng)》、《1949: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發(fā)現(xiàn)廿八都》、《主角與配角:近代中國大轉型的臺前幕后》、《偶像的黃昏》等著作,可謂厚積薄發(fā)的一個典型。他的書我大都沒買,但一些文章倒是拜讀過,漸漸地對這位關注近代中國言論史的、非學院的學者有了信任。和時下坊間流行的“戲說歷史”或“將歷史八卦化”的書不同,傅國涌的文字有著史家的血性和厚重,他選取的角度常常新人耳目,而他用力鉤沉匯集的材料也大抵“文獻有征”,讀過之后,常常不由得你不感佩,不動容。
手頭這本《筆底波瀾》(廣西師大出版社2006年5月版)就有一個讓我眼睛一亮的副標題——“百年中國言論史的一種讀法”。古人喜歡炮制各種“讀法”之類的東西,如“三國讀法”、“水滸讀法”云云,常常給人一種不由分說的霸道,可傅國涌的“讀法”卻很低調(diào),毋寧說只是一種“角度”。然而讀罷全書,我才發(fā)現(xiàn),作者其實是在“驕傲地謙虛著”,因為他分明已經(jīng)獨辟蹊徑地提供了百年中國言論史的“一種寫法”。在小說的敘事學上,人們早已達成“怎么寫”比“寫什么”更重要的共識,而在歷史的書寫中,傅國涌似乎正做著類似的野心勃勃的嘗試。
事實上,這是一部近代中國的報刊編年史,或者如作者所說,是“編年體的百年中國言論史”。以年代為經(jīng),報刊為緯,構成了這部書的大體框架。自1872年《申報》誕生始,至1949年《新聞報》、《申報》相繼停刊終,選取了60個年份,記錄了數(shù)百家民營報刊的創(chuàng)辦、發(fā)展、貢獻及終結的個案,語言平實,材料豐富,間或配以圖片,正文之后附有當年報刊出版的“記事”,以與正文互相發(fā)明,可讀性和史料性兼擅,令人欲罷不能。本書的《前言》有些類似于“史綱”,作者把百年言論史分成以下四個段落:以《時務報》和《新民從報》為代表的“梁啟超時代”、陳獨秀、胡適等的“《新青年》時代”、張季鸞、胡政之等的“《大公報》時代”以及儲安平的“《觀察》時代”。同時,又把新聞界、知識界爭取言論和新聞出版自由的抗爭分成“三次浪潮”: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長達十余年的抗議并廢止袁世凱制定的《出版法》是第一次,1933年抗議《江聲日報》主辦人劉煜生被槍決是第二次,第三次則是抗戰(zhàn)勝利之際全國雜志界聲勢浩大的“拒檢運動”。如此點面結合、縱橫兼顧的梳理和提挈,堪稱深具慧眼和史識。
閱讀全書,不啻一場穿越歷史的心靈之旅。民營報刊作為自由言論的載體,最終凝成了一個時代的知識人精神史和心靈史的縮影,而我們以為“萬馬齊喑”的時代事實上卻是書生們用“鐵肩”和“妙手”力挽狂瀾、喋血三尺、九死未悔的虎嘯龍吟之日。綿延千年的“士”的傳統(tǒng)在清末民初風云突變的幾十年里煥發(fā)出更其奪目的光彩。許多細節(jié)至為感人。如書中提到,康有為在北京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時,最初是隨《京報》、《宮門抄》之類的官報免費贈閱的,讀者對象都是王公大臣、各級政要,這有些類似于今天的郵政廣告,不僅不盈利,還要倒貼錢給來往送報的小販,所以梁啟超戲稱之為“沿門丐閱時代”!柏ら啞倍,讀之令人惻然!
在寫到于右任先后創(chuàng)辦又先后被查封的《民呼日報》和《民吁日報》時,下面的文字頗值得一引:
離《民呼日報》停刊不到兩月,離會審公廨的宣判不過20來天,(1909年)10月3日,《民吁日報》就誕生了。人還是《民呼日報》的人,機器設備也是《民呼日報》的,只是注冊地點換在法租界,名稱換了一個字,所謂“民不敢聲,唯有吁耳”。一者“吁”與“呼”字形相近,用以表示人民愁苦陰慘之聲;
二者“吁”為“于某之口”,“于沉痛中,尤含有幽默的意味”;
三者清吏曾以挖雙眼相威脅,“呼”挖去兩眼不還可以“吁”嗎?
這段文字必有出處,作者未曾出注,但這樣一份被“挖去兩眼”的報紙僅僅48天又遭到被封殺的厄運。歷史被線性敘述的時候,個人命運的詭譎和慘烈局外人常常難以感同身受,一部百年言論史,赫然觸目的關鍵詞竟然不是“言論自由”,不是“監(jiān)督政府”,不是“為民請命”,而是“罰款”、“?、“查封”、“通緝”、“抓捕”、“監(jiān)禁”、“驅(qū)逐”、“判刑”和“殺戮”。沈藎、卞小吾、邵飄萍、林白水、史量才這些為言論自由而遭殺害的烈士的名字照亮了原本黑暗的中國言論史。還有許許多多蹈死不顧的報人和記者,他們的名字早和他們的鮮血一起被歷史風干了,漂白了,蒸發(fā)了,饒其如此,單是把這些名字從時間的泥沙中鉤沉出來,供后人念道和憑吊,也足可見出傅國涌這本書的分量和功德。
在本書《前言》中,作者還提到抗戰(zhàn)勝利后,共產(chǎn)黨人主持的《新華日報》1945年9月1日的一篇時評,題目是《為筆的解放而斗爭——“九一”記者節(jié)所感》,我從網(wǎng)上搜索到這篇文章,讀來真是蕩氣回腸。讓我覺得意猶未盡的是,傅國涌的這部號稱“百年”的中國言論史至1949年便戛然而止,自茲以后的半個多世紀,中國言論史的書寫或許是困難的,但顯然更值得期待。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