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凱:土地私有制與憲政共和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0-05-21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最近聽到俄國新總統(tǒng)布丁推動土地私有化的消息,忍不住將自己近兩年關于土 地私有制 的讀 書心得記下來, 提供給中國的學者和學生,讓大家了解認識到目前中國反對土地私有制的觀 念的錯誤。第一點是 土地私有制與憲政 共和 的關系,第二點是土地私有制對農 業(yè)現(xiàn)代化的意 義,第三點是土地私有制與 公平效益兼 顧之間的 關系,第四點是土地私有制與按勞分配之間的關系。
首先我想澄清民主與共和之間的區(qū)別,及民主與自由主義之間的區(qū)別。英文中的民主一詞主要與普選權的擴大,選舉政府及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有關,而共和是來源羅馬共和制,主要是講上層的權力制衡,而自由主義與共和主義較接近,關心的是如何以權力制蘅來保護少數(shù),限制政府的權力,使人的自然權力不受侵犯。從某種角度而言自由主義和共和主義就是對民主不信任,害怕其導致多數(shù)壓迫少數(shù)。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之爭確切地反映了民主與共和之間的緊張。
一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只講民主不講共和和自由主義,這個國家往往形成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兩級往往在革命產生暴君暴君導致革命之間循環(huán)而主流意識形態(tài)既有共和主義又有民主主義的國家往往是政治結構的三角或多角鼎立,國家比較安定。
我以前看的歷史書給我一個印象憲政和共和制度先于普選制的產生而私有財產權似乎是憲政的基礎。最近我從Pipe的新書“財產與自由”(Proplity and Freedom(1999))找到了這段歷史的文獻記錄。按照他記載的英國歷史,土地私有制是英國憲政,代議制的基礎。由于土地私有權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國王必須求財產所有人交稅由于私人財產所有者財政上獨立于國王反而是國王有求于百姓,所以收稅一直是個頭痛的事。早期英國王室賣王室土地得到相當財政收入,后來主要靠稅收 為了解決稅收的困難國王開始召集國會。英國國王是不專制君主因此讓國會自訂稅率,并形成憲制承諾,“不經國會同意,不能加稅”。這可是個偉大的制度創(chuàng)新。國會自訂稅,使得稅收更加容易強制執(zhí)行。這可能也與英國普通法傳統(tǒng)有關,告辨雙方有權選擇打官司的法院(當時有國王的法院宗教裁判所和地方封建主法院),而且國王法院中告辨雙方有權排除陪審團中有可能不公的成員。既然判有罪無罪的陪審團,是當事人自己同意的,所以一旦判決,也不得不服氣。因此司法,執(zhí)法的權威反而高于大陸成文法國家。
由于議會是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為保證收稅而設立,所以國會的成員都是向國王交稅的大戶,國王絕不會要由他供養(yǎng)的官僚進入國會。因此在沒有私人財產權,特別是土地私有權時,由政府提供財政的議會其實只可能是政府的橡皮圖章。
國會在英國歷史上是獨立于王權的另一政治中心。國王不會喜歡它,但在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約束下,又不得不靠它來收稅。英國國王的財政在這種制度環(huán)境下不得不依賴民意代表機關。有幾位國王盡量少開國會,只是要加稅時才想起開國會。但這種制度逐漸演變成習慣“沒有代議制,就不交稅“。國王慢慢接受了這種公共財政與國王在稅收之間的關系 但是發(fā)生戰(zhàn)爭時國會與國王在稅收之間的爭執(zhí)往往導致兩個政權并立和沖突的情形,甚至導致內戰(zhàn)(英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都是這類沖突引起)。
令人驚奇的是,這種國王財政不獨立于民意代表機關的制度卻不因這些沖突而被廢止(克倫威爾專政是個短暫的例外),要是在中國,國王被議會中的造反派殺了頭,王朝復辟后,大概頭件事就是取消代議制。但英國克倫威爾死后王朝復辟時期,及至光榮革命,國會制度反而日益鞏固。中國讀者可能會困惑不解,中國的執(zhí)政者沒有一個會如此傻崩的 仔細琢磨,除了從北歐來的英國統(tǒng)治者生性厚道以外,私有土地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是一個國王無法俞越的制度約束,有這個約束,國王財政依靠國會就是對國王最有利的制度安排。因為國會自訂稅則,收稅最有效。
按Mokyr的記載,十七,十八世紀英國的稅率比法國高得多,但老百姓老老實實交稅,民富國強,(比法國人均收入高三分之一),自然是私有財產加代議制的功勞。還是Mokyr的說法,法國哪怕是拿破侖法典后,侵犯私有財產比英國還厲害得多。土地地表的礦藏在法國就不是土地所有者的,而英國的土地私有權卻非常徹底,地上地下的東西都歸地主所有。按Mokyr的說法這是英法憲制游戲規(guī)則差別的基礎。英國這段歷史是對中國歷史上薄賦輕 徭 觀念的批判。有了代議制,讓人民自己決定稅率,稅率反而可以高些,因此高稅收可以用來做很多修橋,鋪路,司法,城市公共設施,所以人民的收入反而高過看似薄賦輕徭的專制國家。這是為什么第一批清朝官員去西方時驚嘆政府稅收能做這么多善舉。
想想蘇式社會主義的一個動機是用國有制來減少稅收的麻煩,順便也一勞永逸地避免了執(zhí)政者財政仰賴民意機關的威脅,看似是聰明的主意,實則是民富不起來,國強不起來的餿主意。這也說明讀史的重要,當年要是列寧,斯大林讀了很多英法的歷史,他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關于制度的想法早就被法國大革命前的舊王朝的教訓證明大錯特錯了。如果社會主義制度是對的,當年就應該是法國比英國更富強,而不是法國在落后的刺激下爆發(fā)大革命,不得不改專制制度。
寫到這里忍不住提醒讀者中國今天政治要現(xiàn)代化一定要有土地私有制和自由買賣這個基礎。有人說象香港那樣有土地使用權的自由買賣就夠了。但筆者卻不敢茍同,中國當今的政府是侵犯過土地私有權很多次的專制者,他即使推行百分之百的土地私有產權,人民還會懷疑他是否哪天又會變卦,重新侵犯財產。如果他半心半意只允許私人所有使用權,大家心里更不會放心了。共產黨要改變自己機會主義的形象必須要用行動證實自己承諾的可信性。土地徹底私有化和自由買賣是一種人質機制,老百姓有了完全的私有權,財政上不依賴共產黨,反而共產黨財政上依賴私人財產所有者,這才可能真正限制執(zhí)政者的機會主義行為。
土地一旦完全私有化,可以自由買賣,地價會大漲,政府會有收稅的困難,故而產生開獨立議會的壓力。在健全的憲政秩序下,地方政府的財產稅和土地交易稅都會上升,地方政府就會象西方地方政府一樣富起來。土地私有制與公共財政的關系還與公共設施所需的公有土地有關.澳洲和美國都有一半左右的地方政府所有的土地,用作公園和公共設施.但是由于其它土地是私有的,所以私有地的地價依賴公共設施的質量,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又依賴私有地的地價.加上自由遷居,使得地價和政府所有的公地經營效果之間形成反饋機制,公地經營效果越好,地價越高,地方政府收入越高,地方政府越有錢修高質量的公共設施,因而公地經營效果越好,人們越愿意移居此地.在一個聯(lián)邦主義的制度下,這就形成政府服務的競爭性市場.它不但是經濟效率的基礎,也是開明政治的基礎.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