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松:中國外交研究的新超越——讀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
發(fā)布時間:2020-05-21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2003年12月,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了王逸舟教授的《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一書,該書是繼作者數(shù)年前頗受關注的兩部著作——《當代國際政治析論》和《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之后的又一力作。與前兩部書相比,該書花費的時間更長,所選主題和角度也有較大區(qū)別,是凝聚作者多年心血而成的一部很有份量的著作。在我看來,作為王先生國際政治研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實現(xiàn)了新的超越,是對他長期潛心研究的回報。它的出版無論對作者本人還是對國際問題研究界,都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伴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外交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并且成為國內(nèi)學者和普通民眾爭論的焦點。如何理性、客觀地看待中國外交的狀況呢?《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所做的論述和分析令人耳目一新。
我特別注意到,作者在書的右上角所加的“探索新的視角和解釋”的副標題,意義深刻。它反映了近年來中國外交研究的一種新的趨勢,同時也是本書新的突破點。
所謂“新”,首先在于該書超越舊的模式,進入了新的研究空間。它克服了以往外交研究只局限于國與國之間“雙向”互動的狹窄空間,把分析的目光投射到全球政治的大視野。冷戰(zhàn)結束以后,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相互依賴程度的加深,特別是各式各樣的非政府組織的大量涌現(xiàn)和區(qū)際交往的增加,加上經(jīng)濟建設生態(tài)保護和社會福利乃至人的全面發(fā)展,各類群體的活動空間和選擇面比過去有所拓寬,國家安全的內(nèi)涵已超出傳統(tǒng)的范疇,國際關系也被一種多行為體間的關系所取代。在這種背景下,國際關系和外交學研究的背景已變得異常復雜和紛亂,需要新的思維。例如,我們注意到,近些年,一種叫“公共外交”的研究主題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和學者的青睞,這從一個側面折射了全球化時代外交形式的多樣性。嚴格意義上講,外交已不再是一國閉門造車的結果,而是全球大舞臺上各種角色彼此制掣的產(chǎn)物,呈現(xiàn)出透明性和聯(lián)動效應,外交學研究也是如此。這證明全球政治意識在外交中逐漸加大的比重。
《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提示我們:中國外交應以全球政治的背景為藍本,狹隘的國家間政治或國際政治的范式都只會損害國家利益。與傳統(tǒng)政治觀大相徑庭的一些新現(xiàn)象,都是我國家外交設計中不能視而不見的事實。只有以全球政治的時空觀作為看問題的基點,才能把中國外交和國際戰(zhàn)略的設計推向世界大國的水準,把中國的國際關系研究提升到與本國地位相稱的臺階。
該書的第二個“新”字,在于大膽而客觀地為中國的外交現(xiàn)狀把脈。和平崛起已經(jīng)成為中國的國家意志與國家理念,中國的崛起到底如何發(fā)生,可能產(chǎn)生哪些后果,具有何種含義,國際社會如何接受和認同中國的崛起?對于這些問題,國外并沒有直接可茲借鑒的經(jīng)驗,需要我們超越以往的外宣思路,探索新的視角和方法。作者在書中精辟地指出,對中國外交現(xiàn)狀的解讀,虛驕、輕狂和自欺欺人的樂觀都是不切實際的,必須對中國的自身進行審視和反思。對于中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威脅,主要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出自自身的痼疾的擴散。中國惟有自強不息,才能立足于世界。這種自強不只是物質(zhì)層面的數(shù)字累加,還包括體制和觀念層面的適應時代特點的變革。因此,只有在“硬”實力基礎上實現(xiàn)“軟”的體制和公民觀念的升華和提高,國家的安全性才能得到保證。作者告訴我們,中國自己的問題只能靠自己來設計和解決,學者也好,百姓也罷,沒有一種反觀自身的態(tài)度和認真糾錯的勇氣,在外交上追求反霸目標和改造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秩序的任務是不可能成功的,也難于擔當一個全球性負責任大國的角色。這些觀點體現(xiàn)了一名社會科學學者既以學術為己任,又有憂國憂民的抱負。
第三點“新”,體現(xiàn)在作者敏銳地把握國際變局的同時,緊跟國際關系理論發(fā)展的動態(tài)融合趨勢,注重理論的綜合運用。在唯理論而理論的今天,在學者只談理論不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時候,王逸舟教授的這本書可謂一場及時雨。它積極吸收國際關系的新學說和新方法,來解決當今復雜的國際政治現(xiàn)實,揭示帶有普遍性、規(guī)律性的趨勢和結論。比如,作者借用近年出現(xiàn)的建構主義研究取向,分析國家利益、主權觀和安全觀,把主權、安全和國家利益等國際政治分析要素,視為一種變化的和互動的過程,視為一種由物質(zhì)結構和觀念成分相互塑造的多元立體影像。為什么要改變對這些傳統(tǒng)概念的視角呢?作者認為,在復雜的國際關系和社會網(wǎng)絡中,假如思想僵化,不接受新的安全觀、新主權觀和新國家利益觀,不超越單純的法理層面看這些問題,中國人不僅無法與發(fā)達國家的學者開展深入的對話,也不能使自己的國家主權和利益獲得真正有力的保障。
閱讀《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可以看到,作者在借助理論解決問題時,不是迷信某單一的理論的解釋力,而是強調(diào)國際關系理論多派融合的趨勢。因此,作者不愿意圈定自己的學派歸屬,而更愿意做一個“有現(xiàn)實感的自由主義者”或“有全球主義追求的現(xiàn)實主義者”等復合理論學派的學者。我們在書中隨處可見作者應用不同的理論分析同一個問題,或者不同問題采用不同的理論解釋。例如,在借用建構主義和全球化理念等新的研究方法分析國家利益、主權等問題時,同時強調(diào)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的內(nèi)涵是國際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前提,自由制度主義的國際合作、國際制度和國際規(guī)則是和平與發(fā)展的基調(diào)等等,體現(xiàn)了作者博取眾長的學術敏銳性。
該書不同于一般的外交研究著述,全書除自序外,共14章。各章自成體系,又彼此貫通,既談國際政治,也論對外關系,既有理論,又有實證。這本書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作者真正以科學發(fā)現(xiàn)和完全獨立的知識探討為旨趣,實事求是地朝著嚴肅的理論研究方向邁進。除以上大的方面外,書中提出的許多新觀點以及對一些傳統(tǒng)概念的再認識,都是新穎獨到的。例如,一般的國際關系研究者對“安全觀”、“國家利益”、“主權”等問題的分析,往往糾纏“主權是國家的最高權力”等老式的話題,不會用動態(tài)的眼光,從國際層面、社會層面和非法理層面三位一體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問題;
另一方面,你可以見到書中探討了大量外交決策和外交實務方面的問題。例如,國際關系中的個人和NGO等對國家外交思維的影響、生態(tài)政治中的“生態(tài)威脅”對國際關系的挑戰(zhàn)、從國家內(nèi)部的社會政治角度重新探討亞洲金融危機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的影響等等;
此外,書中用了很大篇幅考察影響中國外交的因素以及中國外交的難題和出路,例如,從公民社會與政府外交、中國參與國際組織、多邊主義和多邊外交、周邊安全環(huán)境以及外交需求與大國關系等方面,就中國外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讀起來令人心曠神怡,難以割舍。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每每提出一種新觀點,都冠以“我個人認為”等諸多商榷的字眼,言之真切,所引之處,考必有證,查必有據(jù),體現(xiàn)了作者嚴謹?shù)闹螌W品格。
正是基于上述特色,《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不僅是一本學術專著,也是一部通俗的外交咨詢和參考書,無論對于國際問題研究的專業(yè)人員,還是那些關心我國外交事務的普通讀者和外事工作者,書里面談到的許多觀點都是有價值的。
當然,作為一部探索性的著作,它需要實踐的檢驗,更需要同仁和讀者的爭鳴,因此,作者并不以權威自居,而是告誡讀者不要迷信書本,尤其是青年學生,不要盲目依從權威和大家,要敢于批評自己讀到和聽到的東西。這反映了作者包容和開放的治學風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