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翼對中國的危害_日本右翼媒體:言論的“自由”與暴力
發(fā)布時間:2020-03-13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在言論自由受到法律保護、媒體獨立成為民主社會共識的今天,日本的報紙和媒體雖然不再像戰(zhàn)爭時期那樣被軍國主義“大政翼贊”的枷鎖所束縛,但一種受狹隘民族主義蠱惑的“言論自制”,正日益成為日本媒體界的主旋律。
荒謬絕倫的“正論”
。玻埃埃的辏保苍拢保啡,日本《產經新聞》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一則消息:本年度“正論”大獎授予“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下簡稱編撰會)副會長、拓殖大學教授藤岡信勝,以表彰他“為克服自虐史觀做出的卓越貢獻”。藤岡信勝原是東京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因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中小學教育研究雜志上發(fā)表文章,闡述對“東京裁判史觀”的“不舒服的感覺”,從而博得《產經新聞》的垂青。該報不僅在1996年特辟專欄,力邀其組織的“自由主義史觀研究會”成員撰寫文章長期連載,還聘其擔任該報言論欄目“正論”的特約撰稿。由此觀之,藤岡算是《產經新聞》的老朋友,他的獲獎應屬情理之中。
然而,藤岡此番摘冠又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2005年是日本戰(zhàn)。叮爸苣辏缭谠撃昴瓿,《產經新聞》就發(fā)表題為《順應歷史潮流,保守勢力當發(fā)起創(chuàng)造性挑戰(zhàn)》的社論,大談超越“壞”的戰(zhàn)后,以“創(chuàng)造性改革”開啟日本未來的重要性。在保守論客的心目中,戰(zhàn)后之所以“壞”,就在于主流歷史界和教育界承認日本近現(xiàn)代史中的侵略性。為“撥亂反正”,必須向這種“自虐”史觀發(fā)起全面挑戰(zhàn),“創(chuàng)立”新的價值標準,以重塑日本民族的自信和尊嚴。在這個意義上,藤岡等人創(chuàng)立的編撰會以及編撰會創(chuàng)立的“新歷史觀”,可謂大大推進了“戰(zhàn)后歷史總決算”的進程。聯(lián)想到第一屆“正論”大獎授予在1982年第二次教科書風波中為“侵略”變“進出”的歷史修正行為極力辯護的渡部升一、第八屆、第十屆授予編撰會的另兩位元老西部邁和西尾干二,藤岡在戰(zhàn)后甲子輪回的重要“歷史轉折點”獲此殊榮,清楚地表明:全盤推翻戰(zhàn)后歷史認識,乃保守勢力最為看重的“言論改革”,編撰會創(chuàng)始人悉數(shù)獲獎,意味著其“創(chuàng)造性”的“新歷史觀”得到了保守勢力的全面肯定。
盤點一下“正論”大獎自1985年設立以來歷年的獲獎名單,除上述四人外,我們還能發(fā)現(xiàn)不少對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講是相當熟悉的名字,如外交評論家岡崎久彥(第11屆)、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第15屆)、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小堀桂一郎(第16屆)、京都大學教授中西輝政(第18屆)、原東京外國語大學校長中島嶺雄(第19屆)等。倘若歸納一下這些獲獎人士的論點,可以看出,否定侵華戰(zhàn)爭、支持參拜靖國神社、誣蔑詆毀周邊鄰國、鼓吹修改和平憲法,是這類“正論”者們的“最大公約數(shù)”。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島、岡崎等人斷言“中國經濟要崩潰”,呼吁日本企業(yè)不要去中國投資。香港回歸前,他們又“預言”香港回歸中國后不可能維持“一國兩制”。然而,中國的發(fā)展非但沒像這兩名“國際問題專家”預期的那樣走向崩潰,反而越發(fā)強大;來中國投資也成為日本企業(yè)謀求發(fā)展的首要選擇。如今,“中國崩潰論”已然轉變?yōu)椤爸袊{論”。中國是否如其所言是“21世紀的威脅”,尚有待未來驗證,但在歷史切實給出的答案中,以“中國崩潰論”為代表的“正論”,其立論之荒謬、表述之危言聳聽,已是不言自明。
右翼媒體康采恩
。玻埃埃的辏吩拢幾珪帉懙闹袑W《新歷史教科書》和《新公民教科書》第二輪“采用戰(zhàn)”正式落下帷幕。總采用率0.3%的結果,雖距離該會制訂的10%的目標相差甚遠;但和2001年相比,采用率上升近十倍,采用范圍也從私立、殘疾學校擴大到公立一貫制學校;從愛媛縣(相當于中國的。┮坏財U大為愛媛縣、櫪木縣、東京都三處。“新教科書”時隔四年擴展“勢力范圍”,編撰會在九年間從一個影響有限的學者團體發(fā)展成一個在日本具有相當知名度的組織,富士產經傳播集團(下簡稱產經集團)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可謂至關重大。因為這些教科書從組織編撰到系統(tǒng)出版,從媒體炒作到發(fā)行銷售,前后里外都是該集團在操持忙碌。
富士產經傳播集團的前身是成立于1967年的富士產經集團,1985年起改用現(xiàn)名。目前該集團擁有七家子集團、81家下屬公司,業(yè)務范圍涉及報紙、電視、廣播、出版、廣告、不動產、旅游、美術館等領域,是一個典型的媒體康采恩。立場上,該集團堅持上述“正論”路線,即站在西方陣營,反共反社。按照他們自己的表述,就是要修改日本憲法,糾正在歷史問題及對華報道中的“偏向”。可以說,產經集團是日本保守勢力的“御用喉舌”,是右翼意識形態(tài)的“輿論橋頭堡”。這種性質在其核心新聞機構――產經新聞社、富士電視臺、日本廣播三家媒體中表現(xiàn)得非常明確。
上世紀50年代初,日本與美國簽署《舊金山和約》,獲得相對獨立。當時,日本的執(zhí)政保守勢力擔心美軍占領結束后局勢失控,而美國由于美蘇矛盾的激化公開扶持反共力量,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壇出現(xiàn)了保守勢力的第一次回潮。其表現(xiàn)是以吉田茂、岸信介為首的政府著手制定“破防法”(破壞活動防止法)和“警職法”(警察職務執(zhí)行法),以加強控制社會。但是,由于戰(zhàn)后民主觀念漸入民心,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遭到了以《朝日新聞》等進步媒體為代表的廣大民眾的堅決反對。面對民眾和媒體的勝利,政府和壟斷資本家等保守勢力深刻意識到控制、操縱言論的重要性,從此他們開始苦心經營自己的輿論陣地:1954年鹿內信隆受命控制日本廣播(JOLF);1956年水野成夫受命掌管文化廣播;1958年在《產經新聞》出現(xiàn)赤字之際,水野在財界的支持下乘虛而入,一舉收購該報;1959年水野又出任富士電視臺的總經理。短短六年間,一個掌握豐富傳播資源、擁有多種傳播手段的右翼媒體康采恩已初具規(guī)模。水野、鹿內曾長期擔任產經集團的掌門人,他們高舉親政府的旗幟,對日本媒體勢力格局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
如果說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右翼媒體陣營還只有“產經”一家在明處“孤軍奮戰(zhàn)”的話,那么到80年代,隨著第一大報《讀賣新聞》的轉向,“產經”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援軍”,力量迅速壯大。1984年元旦,《讀賣新聞》發(fā)表新年社論,闡述了全面擁護中曾根首相保守主義路線、親美反蘇、否定反核?和平主義運動的立場。以此社論為標志,擁有900萬份發(fā)行量的《讀賣新聞》及其背后的讀賣集團(全稱讀賣新聞集團),正式與《產經新聞》和產經集團結成聯(lián)盟。迄今為止,無論是修憲問題、歷史認識問題、還是鼓吹增加軍備實力、抗議鄰國“干涉內政”,兩家媒體康采恩都并肩作戰(zhàn),攜手共進。例如,在圍繞編撰會及“新教科書”的攻防戰(zhàn)中,進步與保守雙方以《世界》(巖波書店主辦,立場進步)、《中央公論》(讀賣集團所屬)、《正論》三大主流月刊雜志為陣地,進行激烈交鋒,但這種一對二的格局明顯對后者有利。
言論的暴力
在行動綱領上,產經集團以“謀求媒體文化霸權”為奮斗目標,以“戰(zhàn)斗軍團”為自我定位。除建立媒體組織網絡的“戰(zhàn)斗陣地”外,他們還苦心經營人際網絡,培養(yǎng)“戰(zhàn)斗尖兵”。政、官、財、學各方人士,只要可用、好用,都會被精心編織到關系網內。在此過程中,由于媒體康采恩直接掌握傳媒資源,很多人經不起名利誘惑紛紛“落網”。以“正論”欄目為例,目前該欄目有180名特約撰稿人,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翻了一番。其中既有知名學者、文人,也有現(xiàn)職或退職政府高官、自衛(wèi)隊將領等。這些人雖背景不同,但《產經新聞》對他們卻寄予共同的期待。正如原“產經論說”顧問三云四郎所言,“要讓‘正論’的撰稿人成為媒體的寵兒,要讓邀請他們寫稿和演講的預約紛至沓來”。
但這些“正論”人既是“媒體的寵兒”,也成了媒體的工具。右翼媒體不僅要他們充當狹隘民族主義的鼓吹手,還要他們充當壓制異端、排斥異己的“言論暴力團”。他們自己盡可發(fā)表無視事實、不負責任的言論,充分享受憲法保護的言論自由,卻不容許別人闡述不同的觀點。《朝日新聞》等媒體和進步論客,就長期受到他們的惡意攻擊和大張撻伐。
。保梗叮鼓辏瑒倓偩腿巍懂a經新聞》總編的三云四郎就立下志愿:要以對抗“朝日”作為自己的使命。在回憶錄中,三云這樣寫道:“當時我暗下決心要和‘朝日’干到底。凡‘朝日’主張的,我們都要反對,明確反‘朝日’的路線。為此要加強理論武裝!睆闹蟮陌l(fā)展看,“產經”所謂的“加強理論武裝”,無非是培養(yǎng)一批“御用”文人學者,以此壯大“理論隊伍”。1973年,《產經新聞》這家主要面向低學歷、低收入讀者的大眾報紙開設大型言論欄目“正論”,并在四個月后發(fā)行同名雜志。按時任社長鹿內信隆的話來說,這樣做是要“公開向大新聞的‘偏向’發(fā)起挑戰(zhàn)”(主要針對“朝日”、“讀賣”等報,但80年代后“讀賣”也加入了打壓“朝日”的行列)。因此,自創(chuàng)立之日起,反“朝日”就成為“正論”的恒久主題,而且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文人學者一旦站上“正論”舞臺,進入反“朝日”的隊伍,就一改儒雅,脫盡斯文。赤裸裸的人身攻擊經常出現(xiàn)在他們的文章里,其口無遮攔比悍婦罵街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打筆戰(zhàn)、實施口頭暴力等“軟”的一手外,保守勢力還采取“硬”的一手,操縱和控制日本的言論。從威脅、鬧事、毆打直至謀殺,凡能達到統(tǒng)制言論的目的,他們從不避諱使用暴力。1960年4月,《每日新聞》因揭露政治家與右翼的關系受到騷擾;同年6月,《世界》、《周刊現(xiàn)代》等雜志因支持民眾的反安保斗爭遭到抗議;同年12月,《中央公論》連載涉及天皇的小說,右翼暴力團干脆潛入雜志社社長家中行刺,造成一死一傷。1987年,《朝日新聞》阪神支局又受到右翼分子襲擊,值班記者一死多傷;該報記者本多勝一因著書揭露當年日軍的侵華罪行,不得不長期喬裝打扮,深居簡出。至于出入朝日新聞社門前的右翼宣傳車,更是家常便飯,屢見不鮮。這種種用暴力扼殺言論的舉動,真可謂是對日本“言論自由”的最強烈的諷刺。
上世紀30年代,面對日本侵華的戰(zhàn)爭災難,作家巴金曾經苦苦思索其中的原因。在1935年赴東京和橫濱小住七個多月后,巴金找到了答案:日本媒體“沒有把真相告訴日本人民,人民聽假話受了騙”;貒螅徒饘懥艘黄麨椤度毡镜膱蠹垺返奈恼,對日本報紙?zhí)焯熘櫫R中國人、誤導、煽動輿論的行徑給予了揭露。四十余年后的1982年,針對日本修改歷史教科書的鬧劇,巴金再次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媒體蒙蔽了日本老百姓,而老百姓“相信宣傳”,“顛倒是非到了這樣的程度,我不能不感覺到輿論工具的‘威力’之大”(見《隨想錄》)。在言論自由受到法律保護、媒體獨立成為民主社會共識的今天,日本的報紙和媒體雖然不再像戰(zhàn)爭時期那樣被軍國主義“大政翼贊”的枷鎖所束縛,但一種受狹隘民族主義蠱惑的“言論自制”,正日益成為日本媒體界的主旋律。
相關熱詞搜索:右翼 日本 暴力 日本右翼媒體:言論的“自由”與暴力 日本右翼媒體 日本右翼與左翼的區(qū)別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