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生活世界的教育學
發(fā)布時間:2019-08-09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摘 要: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是當今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面對我國教育在現實中的若干相,F象,許多學者呼喚教育回歸生活世界。但由于理論上還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使生活教育在實踐中大都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深究這一命題:教育應該回歸怎樣的生活世界?教育是怎樣脫離生活世界的?如何實現教育與所要回歸的生活世界的融通?
關鍵詞:生活世界;教育學
教育與生居世界是緊密聯(lián)系的。從教育起源來看,教育是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產物,與生活世界最初就融為一體,墓本的社會生活、生產方式構成了生活世界。隨著生產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學校的教育制度日益完善成熟,教育逐步從生活世界中獨立出來。教育與生活世界的分離推動了社會進步,促使J’班級授課制的產生,進而提高了教育資源的使川效率。近代以來,自然科學飛速發(fā)展日益占據主導位置,教育與生活世界的分離演變成隔離,科學化的歷程是教育與生活世界逐步隔離的過程。
一、對“生活世界”的理解
“生活世界”一詞最初出自現象學家胡塞爾。胡塞爾提出回歸生活世界的原因在《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中明確提出,歐洲科學已陷入深刻的危機之中。這種危機并非科學本身的危機而是因之而引發(fā)的文化危機,是人自身的危機。胡塞爾率先提出向生活世界回歸。此后哈貝馬斯也高度關注了“生活世界”,但在他那里生活世界則是圍繞文化價值子系統(tǒng)與人的意義、理解、交互主體性相關聯(lián)的世界,與圍繞著金錢、權力的經濟系統(tǒng)與行政子系統(tǒng)相對。兩者雖然產生的背景各異,參照系也不一樣,但追求的旨趣大體一致,即“回歸生活”都要關注人的本身的價值,回歸現實的活生生的人,為人的精神家園尋找一個歸宿?梢,回歸生活世界針對的是科學世界的弊端,主旨是強調人的價值。但應該特別指出,人的價值并不就是個人價值,二者不可混淆。
二、教育語境中模糊“生活世界”的原因分析
“教育回歸生活世界”被視為是針對當今教育脫離學生生活,并逐漸淪落為工具性教學而提出的,因而受到人們的重視與追捧。但在追求教育回歸生活的同時,我們對“生活世界”的理解和研究卻顯得不夠深入。
1.理論上錯置具體感的謬誤
針對當時在歐洲橫行的實證科學,胡塞爾認為客觀的科學危機帶來的是生活意義的喪失,“在十九世紀后半葉,現代人讓自己的整個世界受實證科學支配,并迷惑于實證科學所造就的‘繁榮’,這種獨特現象意味著,現代人漫不經心地抹去了那些對于真正的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只見事實的科學造成了只見事實的人,……實證科學正是在原則上排斥了一個在我們的不幸的時代中,人面對命運攸關的根本變革所必須立即作出回答的問題:探問整個人生有無意義!
2. 實踐中‘生活世界”向“日常生活”的簡單歸一
當我們積極地在理論上尋求教育所要回歸何種生活世界的同時,也在教育實踐中努力地做著各種嘗試。暫且不討論這些嘗試的成效如何,單從邏輯上講,這些嘗試多少有些盲目的色彩。因為當前我們仍然沒有對教育所要回歸的那個“生活世界”作一個清晰明了的界定,或者作了太多的界定而不知選擇哪個。既然連目的地都不知在何處,何談回歸呢。但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己成為時代的呼聲,教育實踐又不能無動于衷,于是人們將目光放在了日常生活之上,認為加強教育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就是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
三、教育回歸到誰的生活世界
教育要回歸生活世界,是因為教育脫離和遺忘了生活世界。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是教育尋找人生生活意義與本性真諦的必然選擇,從深層意蘊考慮,教育應當回歸到誰的生活?是整個杜會人們的日常生活、教師成人世界生活、學生未成人世界的生活,或者是課堂教學的生活世界?我以為教育不是要回歸到某個人、某群人或某個片段、某個場景的生活世界,教師和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是在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過程中進行主體間性交往。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應該回到具體人的生活世界,即關注作為主體的學生未成人的生活世界和教師成人世界的生活世界,同時教育還應該回歸到由教師與學生所構成的一個連續(xù)、動態(tài)、生成以及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過程的生活世界中,這是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實然表達。
1.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
學生的生活世界是未成人世界,是未完成性、不確定性、未特征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世界。學生的生活世界是充滿童趣的自由發(fā)展的世界,是最本性率真、純樸的生活世界,他們懷著一顆充滿期待充滿挑戰(zhàn)的心靈去塑造著、構建著、創(chuàng)造著他們的生活世界,學生在他們的生活世界中行走著、呼吸著、生活著和體驗著生活的精神和意義。教育回歸生活世界,讓學生在大自然中、社會生活中和學校生活中,感受生活的流動,感受生活的歷難與喜樂,讓學生自己構建生活的世界,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發(fā)現知識、善良、美、價值和意義,喚醒人性的原始率真,得到心靈和靈魂的陶冶,進而發(fā)展成為一名完整的具有生活和生命的意義的人。
2. 回歸到教學過程中的生活世界
教育過程中,教育與生活內在統(tǒng)一,教育與生活世界相互融通。教育活動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之間的關系是以理解與對話為基礎的主體性的“我一你”交往關系。教育關注教育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的生活世界,教師與學生生活在教學過程其中,其生活世界具有生成性、過程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不是被動地去承載生活,而是師生雙方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以最真實的生活面貌投人于教學過程中;教育過程世界中,師生之間不是簡單的知識授受.而是通過教學交往這一手段共同進行學習活動、思想交流、意見交換和情感的分一享,達成對生活的普遍理解,使個體生命獲得和諧的發(fā)展。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意味著教學的活動對教師與學生的生命歷程的整個動態(tài)地把握,即關照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生活世界,包括過去生活、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只有這樣做,才真正對人的生成有終極的意義。
四、結語
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已成為當前教育發(fā)展的一大趨勢,但在回歸之前我們需要先認真理解“生活世界”的精神本質,以及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本質要求,而不是將學校教育與日常生活進行簡單的累加。同時,在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現實操作過程中,我們要避免虛假的回歸,并應認識到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復雜性與長期性。只有充分理解回歸的本質與原則要求,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向生活世界的回歸,而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理論暢想。
參考文獻:
[1] 馮建軍.生命與教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 楊清.教學回歸生活世界的兩個誤區(qū)及出路.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7(8).
[3] 金生茲.規(guī)訓與教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