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林:吃的哲學
發(fā)布時間:2020-05-27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人的吃,有兩層意思:一是充饑,乃自然欲求,二是享受,乃文化消費。就第一層意思說,“吃”是人生第一需要,是人生頭等大事。古人說:“民以食為天”,又說:“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笆场保嬍常┚S持個體生命,色(男女)延續(xù)種族生命,還是前者更為根本。恩格斯也說:“人們首先要吃、喝、住、穿……”《漢書》有《食貨志》,“食”專講農業(yè),就是一個“吃”的問題。老子反文明,倡“寡欲”,也還知道要“實其腹”一讓百姓吃飽肚子。
就第二層意思說,“吃”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物質文明。人的“吃”不僅要充饑,還要講究味道,這就是文化了。從字源學的角度看,中國有“羊大則美”之說,《說文解字》釋“美”云:“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簡言之,好吃即美。德文Geschmak、英文taste,都是兼有審美和味道兩個意思。中國文藝評論講審美鑒賞,常出一個“味”字,這又分明見出“美”從“吃”來的痕跡。
從吃飽充饑到吃好美食是人之為人的一種普遍追求,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成果。因此,“吃”,作為一種歷史文化,應該繼承發(fā)展,作為一種人生享受,應該合理滿足。
英國那位最有名氣的歷史學家湯恩比曾說:從飲食制作上最能看出不同文化的細致差別。
中國的“吃”文化可謂發(fā)達也矣。無論主食、副食,都是花樣翻新,嘆為觀止。西方除了拉丁語系民族(如法國)可以差堪比擬之外,其他民族恐怕都要望其項背,瞠乎其后。講究“吃”表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入世性格。即便出家人的素食也搞得精致講究,一塊豆腐也能做出多少種花樣來。對中國人來說,“吃”是人生一大樂趣,故而筷子上?逃小叭松粯贰彼淖。從孔子開始,就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楊朱更說:“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
當然,對講究“吃”,也有批判者在。老于就說“五味令人口爽”,要求人們“虛其心,實其腹”,學圣人的“為腹不為目”,意思是能吃飽就好,不要做那種華而不實的奢侈追求。
所謂“羅綺千箱,不過一暖;
食前方丈,不過一飽”,這是偏于前述第一層意思的要求。在貧富懸殊的社會,這種要求自有其正義性、合理性。一方面是“朱門酒肉臭”,另方面是“路有凍死骨”;
一方面是“日食萬錢,猶曰無下箸處”,另方面是啼饑號寒,餓殍遍野。這樣的社會是該詛咒的。就是在今天,也還應格外注意社會公平:一方面“形跡可疑”者已經“吃”得遭罪了,一提宴會就頭疼,真的是五味令他口爽,另方面飽學之士買條黃瓜也要在菜攤前徘徊再三,深感囊中羞澀。這是社會的價值錯亂,這是必須擺平的社會問題。
從人生境界的層次來看,人的道德追求,理想追求——精神追求當然要高于“吃”的追求。孔子那樣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告訴人們顏色難看的食物不能吃,氣味難聞的食物不能吃,烹調不當?shù)氖澄锊荒艹,沒有調味的食物不能吃,但他自己在生活中卻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認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他稱贊自己最得意的門生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和后來陶淵明的“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可說是同一境界。
一擲千金,揮霍無度的奢侈浪費,永遠是一種“惡”。暴殄天物是人類的恥辱,是降低人在宇宙中的尊嚴和地位。人的“吃”法也應該有所收斂。昔聞西南某地吃活猴腦,枷板鎖住猴頭,用錘猛擊頭蓋,骨陷洞開處,一匙匙舀取腦汁送入口中。猴的悲啼慘號,人的津津然、陶陶然,何啻一幅地獄圖!
由此想到,孔子的“君子遠庖廚”頗耐琢磨,其實決不虛偽。
況且,真有文化的人,真有修養(yǎng)、風范、情操、境界的人,如蘇東坡,是“哺糟啜醨,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飽”。他們的“吃”,如同他們的“飲”,能從中品味人生!俺浴焙汀俺浴闭媸谴蟛灰粯印>颇绎埓,肥肝厚肉,徒增其俗不可耐;
吸血鬼,寄生蟲,只落個可憎可鄙。
故有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中國青年)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