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之(5):系維著私人的道德
發(fā)布時間:2020-06-19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689
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基層機構是一種我所謂“差序格局”,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lián)系所構成的網(wǎng)絡”。這種格局和現(xiàn)代西洋的“團體格局”是不同的。在團體格局里個人間的聯(lián)系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
先有了這架子,每個人結上這架子,而互相發(fā)生關聯(lián)�!肮瘛钡挠^念不能不先有個“國家”。這種結構很可能是從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態(tài)中傳下來的。部落形態(tài)在游牧經(jīng)濟中很顯著的是“團體格局”的。生活相倚賴的一群人不能單獨地、零散的在山林里求生。在他們,“團體”是生活的前提�?墒窃谝粋€安居的鄉(xiāng)土社會,每個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的生活時,只在偶然的和臨時的非常狀態(tài)下才感覺到伙伴的需要。在他們,和別人發(fā)生關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們在不同的場合下需要著不同程度的結合,并不顯著的需要一個經(jīng)常的和廣被的團體。因之他們的社會采取了“差序格局”。
社會結構格局的差別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觀念。道德觀念是在社會里生活的人自覺應當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信念。它包括著行為規(guī)范,行為者的信念和社會的制裁。它的內(nèi)容是人和人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是依著該社會的格局而決定的。從社會觀點說,道德是社會對個人的制裁力,使他們合于規(guī)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維持該社會的生存和綿續(xù)。
在“團體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筑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團體是個超于個人的“實在”,不是有形的東西。我們不能具體的拿出一個有形體的東西來說這是團體。它是一束人和人的關系,是一個控制各個人行為的力量,是一種組成分子生活所倚賴的對象,是先于任何個人而又不能脫離個人的共同意志……這種“實在”只能用有形的東西去象征它、表示它。在“團體格局”的社會中才發(fā)生籠罩萬有的神的觀念。團體對個人的關系就象征在神對于信徒的關系中,是個有賞罰的裁判者,是個公正的維持者,是個全能的保護者。
我們?nèi)绻私馕餮蟮摹皥F體格局”社會中的道德體系,決不能離開他們的宗教觀念的。宗教的虔誠和信賴不但是他們道德觀念的來源,而且是支持行為規(guī)范的力量,是團體的象征。在象征著團體的神的觀念下,有著兩個重要的派生觀念:一是每個個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對每個個人的公道。
耶穌稱神是父親,是個和每一個人共同的父親,他甚至當著眾人的面否認了生育他的父母。為了要貫徹這“平等”,基督教的神話中,耶穌是童貞女所生的。親子間個別的和私人的聯(lián)系在這里被否定了。其實這并不是“無稽之談”,而是有力的象征,象征著“公有”的團體,團體的代表——神,必須是無私的。每個“人子”,耶穌所象征的“團體構成分子”,在私有的父親外必須有一個更重要的與人相共的是“天父,就是團體�!@樣每個個人人格上的平等才能確立,每個團體分子和團體的關系是相等的。團體不能為任何個人所私有。在這基礎上才發(fā)生美國獨立宣言中開宗明義的話:“全人類生來都平等,他們都有天賦不可奪的權利。”
可是上帝是在冥冥之中,正象征團體無形的實在;
但是在執(zhí)行團體的意志時,還得有人來代理�!按碚摺盡inister是團體格局的社會中一個基本的概念。執(zhí)行上帝意志的牧師是Minister,執(zhí)行團體權力的官吏也是Minister,都是“代理者”,而不是神或團體的本身。這上帝和牧師、國家和政府的分別是不容混淆的。在基督教歷史里,人們一度再度的要求直接和上帝交通,反抗“代理者”不能真正代理上帝的意旨。同樣的,實際上是相通的,也可以說是一貫的,美國獨立宣言可以接下去說:“人類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所以才組織政府,政府的適當力量,需由受治者的同意中產(chǎn)生出來;
假如任何種政體有害于這些目標,人民即有改革或廢除任何政體之權。這些真理,我們認為是不證自明的�!�
神對每個個人是公道的,是一視同仁的,是愛的;
如果代理者違反了這些“不證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資格。團體格局的道德體系中于是發(fā)生了權利的概念。人對人得互相尊重權利,團體對個人也必須保障這些個人的權利,防止團體代理人濫用權力,于是發(fā)生了憲法。憲法觀念是和西洋公務觀念相配合的。國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務,但是國家也得保證不侵害人民的權利,在公道和愛護的范圍內(nèi)行使權力。
我說了不少關于“團體格局”中道德體系的話,目的是在陪襯出“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特點來。從它們的差別上看去,很多地方是剛剛相反的。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復禮”,“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薄@是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出發(fā)點。
從己向外推以構成的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lián)系,每根繩子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社會范圍是從“己”推出去的,而推的過程里有著各種路線,最基本的是親屬:親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弟�!靶⒌芤舱咂錇槿手練e�!毕蛄硪宦肪€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盀槿酥\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笨鬃釉偨Y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在這里我得一提這比較復雜的觀念“仁”。依我以上所說的,在差序格局中并沒有一個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這種超己的觀念必須在團體格局中才能發(fā)生。孝、弟、忠、信都是私人關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卻常常提到那個仁字。論語中對于仁字的解釋最多,但是也最難捉摸。一方面他一再的要給仁字明白的解釋,而另一方面卻又有“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笨鬃訉掖螌τ谶@種道德要素“欲說還止”。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己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為宰也,不知其仁也�!薄俺嘁埠稳�?”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不知其仁也�!�
孔子有不少次數(shù)說“不夠說是仁”,但是當他積極的說明仁字是什么時,他卻退到了“克己復禮為仁”,“恭寬信敏惠”這一套私人間的道德要素了。他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孔子的困難是在“團體”組合并不堅強的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中并不容易具體的指出一個籠罩性的道德觀念來。仁這個觀念只是邏輯上的總合,一切私人關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為在社會形態(tài)中綜合私人關系的“團體”的缺乏具體性,只有一個廣被的“天下歸仁”的天下,這個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觀念更為清晰。所以凡是要具體說明時,還得回到“孝弟忠信”那一類的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說明“天下”時,還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這些具體的倫常關系。
不但在我們傳統(tǒng)道德系統(tǒng)中沒有一個象基督教里那種“愛”的觀念——不分差序的兼愛;
而且我們也很不容易找到個人對于團體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團體格局的社會中,公務,履行義務,是一個清楚明白的行為規(guī)范。而在中國傳統(tǒng)中是沒有的。現(xiàn)在我們有時把“忠”字抬出來放在這位置里,但是忠字的意義,在論語中并不如此。我在上面所引“為人謀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對人之誠”�!爸髦倚拧钡闹�,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边@個忠字雖則近于“忠于職務”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對于團體的“矢忠”。其實,在論語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關系間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間以“義”相結合�!熬又艘玻衅淞x也�!彼浴爸页肌钡挠^念可以說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個人與團體的道德要素,而依舊是對君私人間的關系。
團體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沖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負有政治責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間的道德。孟子《盡心上篇》有:桃應問,“舜為天子,皋陶為士,(上鼓下盲)叟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zhí)之而已矣�!薄叭粍t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訴然,樂而忘天下。”——這是說舜做了皇帝,不能用對其他國民一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的父親。孟子所回答的是這種沖突的理想解決法,他還是想兩全,所以想出逃到海濱不受法律所及的地方去的辦法。他這樣回答是可以的,因為所問的也并非事實問題。另一個地方,孟子所遇到的問題,卻更表現(xiàn)了道德標準的缺乏普遍性了。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蓖暾略唬骸跋笾敛蝗�,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孟子的回答是“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
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shù)私人關系搭成的網(wǎng)絡。這網(wǎng)絡的每一個結附著一種道德要素,因之,傳統(tǒng)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個籠統(tǒng)性的道德觀念來,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了。
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我見過不少痛罵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親貪污時,不但不罵,而且代他諱隱。更甚的,他還可以向父親要貪污得來的錢,同時罵別人貪污。等到自己貪污時,還可以“能干”兩字來自解。這在差序社會里可以不覺得是矛盾;
因為在這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并不發(fā)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
團體格局的社會里,在同一團體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對的就是那一套。他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蹦业摹皭蹮o差等”,和儒家的人倫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罵他無父無君了。
熱點文章閱讀